任务一 顾渚茶文化
一、游览路线
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
二、讲解内容
各位旅客,今天要带大家去领略的是长兴全新打造的文化旅游——顾渚茶文化。顾渚山位于长兴县水口乡,东临太湖,西倚天目,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山上属乌沙土,又厚又肥,适宜种茶。唐代湖州刺史张文规称:“茶生其间,尤为绝品。”茶圣陆羽与陆龟蒙在此置茶园并从事茶事研究。陆羽在此作有《顾渚山记》。顾渚山是陆羽撰写《茶经》的主要地区之一,被誉为“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
讲解一 “茶称瑞草魁”——紫笋茶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在长兴顾渚山多次进行考察研究,发现此地的茶叶泡茶“芳香甘洌,冠于他境,可荐于上”。
顾渚紫笋,因其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故而得名。该茶产于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水口乡顾渚山一带,是上品贡茶中的“老前辈”,早在唐代便被茶圣陆羽论为“茶中第一”。
“紫笋”一名,也因陆羽《茶经》里提出的“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牙者次”而来。此茶传说被陆羽发现,并建议当地官员推荐给皇上,即成为贡品。当时的湖州与常州刺史为了交流贡茶经验,在顾渚山上设有“境会亭”,每到茶季,两州官员便聚到“境会亭”品茶。在苏州做官的白居易曾因此赋诗一首,表达他因病不能赴会的遗憾之情。明末清初至新中国成立前,紫笋茶一度消失。20世纪70年代末,当地政府重新试产、培育紫笋茶,此茶才得以重新扬名光大。
唐代宗大历五年,紫笋茶正式被列为贡茶。“凤辇寻春半醉回、仙娥进水御帘开。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这是唐代诗人张文规对当时紫笋茶进贡情景的生动描述,皇帝对湖州顾渚紫笋特别喜爱,所以宫女一听到顾渚紫笋已经运到宫的消息,便立即向正在“寻春半醉”的皇帝禀报。因此,在顾渚山脚建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茶叶加工厂——贡茶院。每年谷雨前,刺史亲临现场监制贡茶,必须赶在清明前送入长安,时役工三万,工匠千余,累月方毕。这第一批进贡的茶又被称为“急程茶”。故有诗曰:“一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需及清明宴”;“牡丹花笑金钿动,传奏吴兴紫笋来”。自唐至明,紫笋茶连续作贡800余年。
如今紫笋茶是国家级名茶,获北京农博会金奖。
讲解二 “泉嫩黄金涌”——金沙泉
在长兴县城西北16.5公里处,顾渚山东南麓有一直径约120厘米的泉眼,地下水受压从地层下的花岗岩通过鹅卵石缝隙中冒出来,终年不断。据清《长兴县志》“顾渚贡茶院侧,有碧泉涌沙,灿如金星”而得名金沙泉。唐时清明前,官府以特制银瓶盛金沙泉专程送长安进贡。《新唐书·地理志》:“湖州金沙泉以贡。”后经勘探,金沙泉潜藏于花岗岩体,泉水补给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循环深度大,含有锌、锰、锂、铁、氡等多种微量元素。
从来好茶要有好水煮,才可以把好茶中的滋味得到升华。用金沙水冲泡紫笋茶,色泽翠绿,兰香味甘,齿颊留爽,口感浓郁。唐代杜牧有诗赞道:“泉嫩黄金涌,芽茶紫璧截。”古之《品茗》一文中说:“金沙水泡紫笋茶得全功,外地水泡紫笋茶只半功。”以此沸泉沏紫笋茶,茶汁如茵,香气扑鼻,啜之甘洌,沁人肺腑。故有“紫笋茶、金沙泉”之称。
唐时清明前,官府以特制银瓶盛金沙泉专程送长安进贡。古诗有云“龙袱包紫笋,银瓶纳金沙”。
因此,金沙泉中水,顾渚山上茶并称“贡品双绝”。
池旁还有忘归亭,系1983年重建,六角琉璃瓦顶。传说是唐代宗李豫来到顾渚山,欣赏着如诗如画的风景,忘记了归去而得名。
讲解三 “茶具之首”——紫砂壶
今天紫砂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度以1150摄氏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天然的色泽,为烧制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紫砂壶是长兴茶文化的又一珍品。人都知宜兴紫砂而知长兴者甚少,原因是产量太少,而在浙江出紫砂唯有长兴一处。长兴的紫砂资源同陶都丁山同一矿脉,泥色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经过原料研磨调配,采用堆、捏、塑的手法,或以松竹梅、瓜果、走兽为基础造型,或以秦鼎汉器、古玩、人物为摹本。巨壶与孩童等高,小壶寸柄盈握,刻诗铭画,贵如珩璜,珍同拱璧,有所谓“觅得名人一壶,赛过无价之宝”的说法。
茶是水神、水是茶体、器益茶功,指的就是紫笋茶、金沙泉、紫砂壶,它们早在唐代就是贡茶、贡水、名壶。到宋朝更有“紫瓯甲天下”的盛誉,堪称茶事“品茗三绝”。用此三绝品茗方为享受。
茶叶承载了人类诸多的情感和理想,中国茶道中的佛教圆通空灵之美、道教幽玄旷达之美、儒家文雅含蓄之美,皆来源于小小的一片茶叶。顾渚,作为中国茶文化源头的丰碑,创造了由茶而开成的独特的文化韵味。
知识链接
茶文化是杭州的绿色名片
如果可以用一种香味来形容杭州,那浓浓的茶香绝对是其中的一个选择。漫山青翠的茶园,表演优雅的茶艺,品味清香的龙井茶,只要你步入杭城,总会在点点滴滴中感受到扑面而来的茶文化气息。源远流长的杭州茶都文化,不仅为美丽的西子湖平添了迷人的风采和魅力,更为杭州这一历史名城注入特有的文化内涵。
茶史·渊源
说到龙井茶,就不得不提到老龙井胡公庙前的十八棵茶树了。200多年前,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有四次来到龙井茶区观看茶叶采制,品茶赋诗,这十八棵茶树也由此被封为“御茶”,留下了千古佳话。如今,每天都有四方茶客前来参观老茶树,品味“御茶”的风采,听听有关龙井茶的历史故事。
杭州的茶文化历史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当时著名的茶圣陆羽,在所撰写的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中,就有杭州天竺、灵隐二寺产茶的记载。他隐居杭州,潜心茶叶研究,至今在余杭还保留着他曾经饮用过的“苎翁泉”,也被称作“陆羽井”。此后,龙井茶经历了宋、元、明、清直至现代。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龙井茶从无名到有名,从老百姓饭后的家常饮品到帝王将相的贡品,从汉民族的名茶到走向世界的名品,开始了它的辉煌时期。
茶文·丰富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这是南宋大诗人陆游题写的有关龙井茶的诗句。前古后今,无数文人墨客对龙井茶情有独钟,在杭州这片奇山秀水里涌现了一大批爱茶、学茶、事茶之人。从唐以后至清代的1200年间,涉及龙井茶的茶书就有120余种,比如宋代钱塘人沈括撰的《茶论》、明清时吴旦编的《茶经外集》、大文学家秦观的《游龙井记》,明代进士屠隆的《龙井茶歌》等等。如白居易、苏东坡、陆游、吴昌硕等这些文化人无不尽情泼墨,挥洒茶意,使龙井茶的文化底蕴也越发醇香弥久。
如今,有关茶文化的作品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为多样化,比如20世纪60年代,以杭州龙井茶乡为创作背景的音乐舞蹈《采茶舞曲》曾风靡全国;到90年代,杭州作家王旭烽以杭州茶文化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获得了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在文学领域把杭州的茶文化推向又一高潮。
茶馆·茗香
这是一张纸,却不是普通的纸,看上去有点泛黄,也有点轻盈。这是由西子联合历史人文研究室主任、浙江大学茶学系兼职博导赵大川先生收藏的,道光三十年的有关杭州龙井茶的“茶行牙帖”。“茶行牙帖”相当于现在的营业执照,是当年茶行店家商行缴纳税金后,官府颁给开业者的官凭。
就是这张小小的“茶行牙帖”,证明了早在155年前,杭州就已经是茶庄林立、茶行兴旺,是茶叶的集散地和茶文化的传播地,为“杭为茶都”的历史写上了浓重的一笔。其实,说到杭州茶馆的兴起还要追溯到南宋年间,那时的茶馆叫作茶肆或是茶坊,当时杭州城内,茶肆茗坊密布,盛极一时,成为一种多功能的大众活动场所。
如今,杭州茶馆以西湖为中心,缀于城市的各个角落,如梅家坞茶文化村、龙井茶文化村等,它们与风景为伴,与茶香为伍。“不到茶馆,等于没到杭州”。已经有游客如此评价杭州。据统计,目前,杭州有茶馆784家,杭州茶馆业的年营业额已达10亿元,杭州茶馆已从当年的文化符号成长为杭州茶经济的主要增长点之一。
茶事·保护
最近,国家建设部批准的《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上,龙井茶的保护首次进入了规划视野——要以世界遗产的保护要求严格保护西湖龙井茶。既要保护龙井茶基地面积总数不减少,还要保护龙井茶原产地周围环境特征,保护和保持传统种植、采摘、炒制方式,保持西湖龙井茶文化的原真性。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有专家说,茶文化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灵魂。在杭州,有8家“国字号”的茶机构;有全国一半以上的顶尖级茶叶研究专家集聚在杭州;有全国唯一的茶学院士陈宗懋。如今,龙井茶的保护列入了《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为杭州进一步发展茶产业、弘扬茶文化树立了坚强后盾。
的确,像杭州这样集悠久茶历史、深厚茶文化、响亮茶品牌、众多茶机构、发达茶产业于一身的大城市,可以说在全国独一无二。一片小小的茶叶,以其纤小的身姿,淡雅的清香,散发着无与伦比的巨大魅力,成为代表杭州的一张“绿色名片”。杭州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根深叶茂、香韵馥郁,流芳百世。(记者周春燕)
知识拓展
1.课外收集链接中的我国十大名茶的相关知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导游词创作,并探讨最佳的讲解方式,各组派代表进行模拟导游讲解。要求注重讲解的礼仪规范和技巧,融入适当的态势语言。
2.各组根据评价标准打出相应的得分,并发表反馈意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