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含义及其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概念。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一起,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通的一个概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后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新概念几乎与改革开放同步。十五大报告同时使用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个概念,并且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二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以下两点:一是观察社会的角度不一样,精神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来说的;二是文明之于文化,更具正面意义和肯定性质。文明的对立面是野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以下特点:一是鲜明的时代性。它渊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又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经济的基本特征,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对它们的发展起着重大的促进作用。二是浓郁的民族性。它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各民族历史上一切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成果,形成社会主义的内容和中华民族的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化。三是海纳百川的开放性。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吸收包括西方文化在内的外来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四是广泛的群众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文化建设的主人,是一切文化创造最深厚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始终不渝地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着力塑造社会主义新人,达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质的目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战略地位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一直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并把它纳入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构想之中。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的整体。社会主义是一个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同其他任何社会一样,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个领域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经济、政治、文化三者有机统一,互相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不仅给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使得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文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文化需求,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和人的素质的提高,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作为综合国力,主要通过精神产品和精神动力的形式来体现。文化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文化和教育科学文化两个方面。思想道德文化先进,教育科学文化发达,对于民族素质的提高,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直接而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日益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相互撞击和影响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矛盾焦点。仅以经济实力强弱作为国家综合国力衡量标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文化事业的发展水平、文化实力的强弱已经成为衡量和评判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准。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且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事业提供智力支持。所谓智力支持,就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提高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为现代化建设输送科技人才和科技成果。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而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则不行。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是一百多年来人类社会的一个突出现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能不发生巨大影响。一个非常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垄断,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的胜利。因此,造就一大批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提供一支具有丰富科学文化知识和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大军,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迫切任务。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所谓精神动力主要是指它能使人们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准则,从而激发和鼓舞人们为现代化建设而奋斗。正如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文化的发展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又是社会发展的强大的推动力。文化不仅反映着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状况,而且以巨大的反作用推动或阻碍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种反作用最主要的体现就是精神动力精神鼓舞的提供与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思想特征,但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精神力量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来促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凝聚力,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现代化事业前进。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可以保证现代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够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我们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其他什么样的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和平演变并没有停止,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未结束。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弘扬主旋律,提高人民辨别是非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事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可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环境动荡不安,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精神活动场所和一个健康的公共活动空间,创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精神环境,使人们的精神世界得到不断充实和丰富,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