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世界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当代的新技术革命相伴而生的,它涌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一次席卷亚、非、拉广大地区的真正全球性的大变革。在这次现代化浪潮中,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变化,使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长达

(一)世界现代化的三次大浪潮

所谓现代化,是指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是在工业化及其创造的现代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下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革的过程。虽然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时间很不相同甚至相差甚远,但现代化本身是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进程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代,现代化更是已成为整个世界的发展大潮,它深刻地寄寓着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期盼和希望。

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后期,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代替工场手工业生产的过程,它既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技术大革命,也是生产关系的重大变革。发生在200年前的这场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它引导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到了崭新的工业文明时代,从而开创了世界性的现代化进程。迄今为止,这一进程已经历了三次大推进的浪潮[1]

现代化的第一次大浪潮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形成的,时间大约是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这是发端于英国尔后向西欧扩散的工业化过程。正如一些研究现代化问题的学者所指出的,工业革命并不仅仅是经济、技术或生产结构方面的变革,而是史无前例的“双元革命”,即经济大革命与政治大革命的结合。这里所说的政治大革命,是指在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同时1776年在北美发生的独立革命、1789年在法国发生的大革命、19世纪席卷拉丁美洲的殖民地革命和40年代风靡欧洲的革命。这些革命前后联成一气,构成了整整一个“大西洋革命”时代。历史上最大的经济大革命与最大的政治大革命相结合,首先把西欧和北美的部分地区卷入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大浪潮中。当然,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差异,各国工业革命的进程和深度并不完全相同。英国在18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工业革命,至19世纪30年代末,机器大生产在英国的产业结构中占据了明显的优势,它标志着英国已成为一个初步工业化的国家。美国19世纪初也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并于19世纪50年代末基本完成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中叶,工业化也扩散到了西欧那些疆域不大、资源丰富和农业生产率高的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等。这些率先完成工业化的国家幸运地坐上了现代化的头班车,通常被称为现代化的“先行者”。

现代化的第二次大浪潮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的,时间大约是从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它是一个工业化在西欧和北美核心地区取得巨大成就并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过程。一方面,与以蒸汽机为技术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较,以发电机、电动机和内燃机为技术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作用更加巨大,它使得在现代化的第一次大浪潮中已初步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的发展水平趋于接近,其从事农业劳动人口的比例进一步迅速降低,形成了世界上的发达工业区。作为这一过程的结果,19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出现了爆炸性的大增长,而20世纪初期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新兴工农业大国的美国在经济实力上一跃而超过英国。

另一方面,这次大推进的浪潮还使现代化的中心区域从西欧扩大到了东欧和北美,并波及到世界上其他的一些地区。西欧和北美核心地区在第一次现代化浪潮中形成的技术优势、世界市场和经济增长势头,首先扩散到了其周边地区,特别是那些同属基督教文明的国家(北欧和“新世界”)。在“新世界”,美国高效率商品农业基础上的工业化开启了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自由移民国家的发展道路。

在东欧,俄国走上了探索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现代化新道路,并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初步实现了工业化。与原生的或“古典”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不同,俄国十月革命后所开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是一种公有制、计划指令与有限市场相结合以及集权型现代国家机构的统一体。这一模式的创新特点在于,它首先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进行变革,用政治革命带动经济革命,把国民财富和资源分配的权力转移到国家手中,通过国家调配有计划地发展以国营企业和集体化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为突出国防现代化而走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显然,这是在内部经济自发发展动力不足的情况下采取非常手段进行的追赶型现代化。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为苏联的这种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制定了一条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2]。正是在苏维埃政权的强大推动下,苏联的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很快缩小了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差距。十月革命以前,苏联的经济还是十分落后的,其工业总产值在欧洲居于第四位、在世界上居于第五位。而从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地开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1928年起到1940年期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以年均增长21%的速度向前发展,迅速超过英、法、德等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而跃居欧洲第一位,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强国。而苏联工业化的上述成就,正好是在资本主义世界1929—1933年爆发经济危机以及危机后长期萧条的背景下取得的。这一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新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蓬勃生机和巨大活力。

与此同时,这次现代化浪潮还使拉丁美洲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并开始向其他异质文明地区推进。独立革命后,拉美各国开始了艰难的工业化起步;在非基督教文明地区,这次现代化大推进的浪潮和西方列强的向东扩张在埃及、土耳其、中国和日本等国都激起了强烈的回应,它们纷纷试图通过输入工业化的方式来探索防御性现代化的道路。但是,在拉美和其他非西方文明国家中,只有日本通过制度重建成功地实现了军国主义式的工业化,挤进了现代新兴工业国家的行列。在第二次大推进浪潮中完成工业化的国家,虽然没有现代化的“先行者”那么幸运,但它们毕竟搭上了现代化的第二班车,通常被称为现代化的“后来者”。

现代化的第三次大浪潮是与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当代的新技术革命相伴而生的,它涌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是一次席卷亚、非、拉广大地区的真正全球性的大变革。在这次现代化浪潮中,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再加上两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危机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变化,使得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长达20年之久的经济持续增长的空前繁荣局面,它促使那些在20世纪前期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相继步入了现代化的高级阶段,并形成了以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资源浪费、劳力节省、大众消费和福利主义为特征的发达资本主义文明。与上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向更高阶段升级遥相辉映的是,广大亚、非、拉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也全力投入了追赶型的现代化。在这些地区,战后殖民主义体系的瓦解和洲际性的民族解放运动促成了世界历史上继大西洋革命后出现的最大政治风暴——第三世界革命,它把占世界人口大多数并一直处于现代世界发展边缘的为数众多的国家都卷入了现代化的浪潮。几十年来,中国和东欧的一批国家根据本国国情努力探索自己的工业化道路;西亚北非伊斯兰文明区的新兴石油输出国从半农半牧社会走上了经济突发性增长的道路,实现了以石油工业为特征的畸形工业化;拉美各国则积极探寻自主性工业化道路,正在向现代工业社会过渡。但是,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东亚地区的工业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这里,“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通过战后重建,迅速跃居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经济大国;通常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东亚的一些边缘农业国和地区,以远远超过早期工业化国家相同阶段的发展速度,开创了以发展民用工业和出口导向为特点的新工业化道路;而中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从一向被讥为“东亚病夫”的农业国一跃而成为新兴的工农业大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日本领头,东亚大陆边缘逐渐出现了一个新兴的工业带,成为第三次现代化浪潮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正因如此,所以有人认为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的中心区域已转移到东亚地区。尽管第三次现代化浪潮目前正方兴未艾,现阶段正在全力投入追赶型现代化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发展水平上也各不相同,但所有在这次大浪潮中才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国家和地区都只是赶上了现代化的末班车,它们都是名副其实的现代化的“迟到者”。

上述三次现代化大推进的浪潮,就构成了既具有内在的连续性又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正是通过这一进程,世界上的一些国家先后开始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整个人类社会生活面貌发生了空前未有的大变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