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
正如前述,面对我国改革和发展中的稳定难题,我们党始终坚持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但是,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决不意味着为了兼顾稳定而放松改革和发展,更不意味着为了保持稳定而放弃改革和发展。要从根本上化解我国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稳定难题,不仅需要我们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更需要我们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事实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也向来都是把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放在与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的地位来加以强调的。通过改革和发展促进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又一基本点。
1.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
当代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和发展必然面临稳定难题,并不表明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相矛盾的,并不表明改革和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的不稳定。实际上,这种稳定难题是社会发展特定阶段上的历史现象,其产生的最根本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较低。换句话说,当代各个发展中国家的改革和发展之所以必然面临稳定难题,就是因为这些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从长远来看,改革和发展与社会稳定是根本一致的。而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根本一致性,不仅表现为前述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前提,而且也表现为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
改革和发展是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但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稳定的基本途径的表现形式却是不同的。其中,改革是通过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来促进稳定的。当代世界上不同类型的国家之所以都在致力于对自身的制度、结构或体制进行改革,其根本原因在于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各个国家的发展都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一是新技术革命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发展的高度集约化,使得国际经济竞争日趋激烈,而面对这一形势,各国原有的经济结构或体制都表现出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性;二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使得世界经济的整体相关性和相互依存性空前强化,各个国家若不自觉地顺应这一趋势就会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处于不利的地位。而虽然各国改革的性质、内容和方式各不相同,其目的却都是为了提高经济效益,加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谋求社会的长远稳定。在这一点上,即使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不例外。且不说战后这些国家发展模式的变化即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直接地就是为了避免再出现20世纪上半叶那样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灾难,就是它们70年代以后所进行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调整也同样是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保持社会的协调和安定。例如,这些国家在经济政策和经济关系调整中之所以特别关注抑制通货膨胀、降低社会的失业率、增加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的支出、改善国际金融和贸易关系,就是为了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防止国内外经济关系的失衡,避免社会的失稳和失控。至于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的改革,情况就更是如此。这些国家不仅面临着原有发展模式的各种突出弊端,而且还面临着因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产生的巨大压力,当代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所提供的机遇和挑战对它们的意义尤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如果违背潮流、不进行自身的调整和改革,其结果肯定是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落伍,最终必然陷入落后挨打、危机重重的社会动乱状态。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也是有过深刻教训的。在东欧国家中,罗马尼亚自60年代齐奥塞斯库执政以后,经济上基本执行了一条拒绝改革的路线。到1988年,罗马尼亚的公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已占到97%。这种固守苏联模式并将其发展到极端的高度集中的单一公有制和其重、轻、农比例严重失调的经济结构,使罗马尼亚的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加深,也使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并最终导致了整个国家的动荡和剧变。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70年代末以后自觉顺应时代的潮流,实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开放,把握住了世界经济形势变化所提供的宝贵机遇,并因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
与改革相比较,发展对社会稳定的促进作用更是一目了然的。虽然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失稳,但与改革中的情形不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并不是发展本身引起的。就其本性和可能来说,发展只会推动社会走向更高程度的稳定。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之所以在整体上较发展中国家更为稳定,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在现代化发展方面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社会一般比现代化程度较低的社会更加稳定”[14]。当代各个发展中国家在其发展过程中之所以会出现社会的不稳定,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这些国家自身的不发达或低度发展,即既已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却又还未能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当代的发展理论研究表明,不仅发展中国家普遍地较发达国家为不稳定,而且发展中国家中非贫穷国家即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也较贫穷国家即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更为不稳定。但是,这并不是说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社会稳定而可以不致力于发展,因为一个贫穷落后的社会即使暂时是稳定的也必然是危机四伏的,如果它不加速发展自己终将会面临灭顶之灾。实际上,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无论是实现社会的长期稳定还是消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稳定,都只能靠加快自己的发展。在当前各国综合国力竞争极为激烈的情况下,能不能加快发展是关系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我们周边的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在加快发展。如果我国经济发展慢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家的长治久安都会遇到极大困难。所以,我国经济能不能加快发展,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15]
2.通过改革形成稳定机制
如前所述,改革是通过为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来促进稳定的。改革不仅能够根除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隐患,把各种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消灭于未萌状态,同时还能化解或缓和既已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其不至于进一步激化而危及社会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改革还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制度的完善或体制的转换,改革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能为社会生活带来一种结构性稳定,使社会形成一种自修复的稳定机制。
社会稳定总是在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自觉调控中实现的。我们在上文中已经指出,依据人们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控的方式方法的不同,可以把社会稳定区分为政策性稳定和结构性稳定,它们实际上体现了人们在如何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上的两种不同思路,其中,致力于政策性稳定,往往是着眼于如何使不稳定的社会恢复稳定,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控时所注重的首先是寻找不稳定的因素;而致力于结构性稳定,一般是着眼于如何使社会保持长久的稳定,在对社会生活进行调控时所注重的首先是寻找稳定的因素。由于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不稳定因素也是经常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因此,致力于政策性稳定常常难以达到预期的结果。与此不同,结构性稳定实际上就是将社会的稳定因素结构化、制度化的结果,它能够依靠社会制度或体制的强大稳定力量来消释和吸纳各种不稳定因素。结构性稳定的形成,意味着社会具备了一种自我修复的稳定机制。只有使社会形成这种自我修复的稳定机制,才能确保社会的长治久安。
应该说,上述保持社会稳定问题上的两种不同思路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战后就陆续开始的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改革,就属于那种仅仅致力于政策性稳定的思路。斯大林逝世后,在赫鲁晓夫的倡导下,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就开始突破某些理论禁区,逐步实行了一些改革,特别是在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方面实行了一些新的政策和措施。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最早进行改革的是南斯拉夫。1948年南共第五次代表大会就注意到不能照搬苏联模式的问题,肯定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也存在着价值规律,提出要重视经济组织的作用和反对官僚主义,并制定和实施了一些力图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政策和防止官僚主义的改革措施。匈牙利、波兰、民主德国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在50年代中、后期也开始在一些领域中进行了初步的改革。60年代,苏联、东欧国家又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但是,苏联、东欧国家的所有这些改革都没有触及苏联模式的根本问题,都只是限于在原有模式的基本框架内针对这一框架的明显漏洞作一些修修补补的工作,因而既未取得预期的经济效果,也未解决社会稳定方面的巨大隐患。
与上述国家的改革不同,我国的改革则体现了一种致力于政策性稳定与致力于结构性稳定相结合并以后者为根本取向的思路。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它的决定性作用不仅在于解决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推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还要为下世纪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16]这就是说,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针对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突出矛盾和重大问题,出台若干政策和改革措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稳定。从保持社会稳定的思路方面看,这属于致力于政策性稳定。但是,更为重要地是,我国的改革还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和影响社会稳定的旧的体制,创造出能够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提供根本保障的新的体制。从保持社会稳定的思路方面看,这又属于致力于结构性稳定。显然,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社会生活的结构性稳定。
虽然我国的改革在整体上体现了一种致力于政策性稳定与致力于结构性稳定相结合并以后者为根本取向的思路,但在我国改革发展过程的不同时期,这一思路的侧重点却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17]具体来说,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首先解决农村政策问题,搞联产承包责任制,搞多种经营,提倡科学种田,农民有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这些政策很见效,三年农村就发生了显著变化。”[18]显然,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思路方面,我国最初的改革更侧重致力于政策性稳定。不过,即使是我国初期的改革也与上述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有着本质的不同,因为我国的农村改革一开始就是直指以往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它虽然侧重致力于政策性稳定,但它同样也体现了致力于政策性稳定与致力于结构性稳定相结合并以后者为根本取向的思路。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改革由农村向城市推进,并逐步由经济向政治、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其他各个领域展开,从而走向了全面的改革即对旧的体制的全面改造和创造性重建。正是针对这种意义上的改革,邓小平同志多次称我国的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江泽民同志则说:“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说到底,是一个体制创新的问题。”[19]与最初的农村改革相比较,在保持社会稳定的思路方面,这种全面改革和体制创新无疑更侧重致力于结构性稳定。
三十年来,通过全面改革和体制创新,我国已建立起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日益健全。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社会的稳定机制也逐步形成并日趋完善。
3.通过发展实现长远稳定
通过体制创新,改革能够为社会生活带来一种结构性稳定,使社会形成一种自修复的稳定机制。但是,包括改革的成果即新的体制在内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稳定,归根到底都要靠发展来保证。只有发展才能为社会稳定提供强大的基础,才能导向长远的社会稳定。因此,在稳定与发展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应注意在稳定中推进发展,但更应注意通过发展实现长远稳定。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20]
邓小平同志关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是对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深刻而生动地揭示和阐明了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社会长远稳定的重要意义。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也反复强调,发展是硬道理,这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一个战略思想。特别是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更是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和事业兴衰,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当代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们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实力,提高综合国力,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处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从国内情况来看,解决我国所有的问题也都要靠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进一步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要靠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发展;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要靠发展;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履行我们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国际责任,不断增强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要靠发展;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问题,说服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坚定对社会主义和祖国未来前途的信念和信心,最终也要靠发展。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无论国际国内形势如何变化,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正确坚持和贯彻发展的思想,我们就能够从容应对挑战,克服困难,不断前进。三十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了全体人民的拥护,我们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我国的国际威望和影响不断提高,都与我们党紧紧抓住发展这个主题密切相关。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二十年,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我国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时期,是我国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的时期。这些历史性成就充分说明,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用发展的目光、发展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就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就能使我国社会越来越稳定。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通过发展来实现长远稳定,要求我们正确地理解发展。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即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包括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彼此紧密联系而又各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们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相辅相成。没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就无法达到社会生活的动态平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长远的社会稳定。但是,发展首先还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也必须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富裕和幸福,说到底是经济实力问题;国际竞争,说到底也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一个国家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干什么事都没有说服力,也谈不上到国际舞台上去竞争,而且往往还要受人欺负。我国近代的历史和当今世界的现实都清楚地表明,经济落后就会非常被动,就会受制于人。落后就要挨打,财大才能气粗。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我们的腰杆子才能更硬,在国际上说话才更有分量,支持我们的朋友才会更多。“发展是硬道理,硬就硬在这里”[21]。
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通过发展来实现长远稳定,还要求我们把发展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也是保持我国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只有把经济社会的发展落实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上,使人民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发展所带来的好处,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我国社会的长远稳定也才真正有了可靠的保障。因此,邓小平同志指出:“最根本的因素,还是经济增长速度,而且要体现在人民的生活逐步地好起来。人民看到稳定带来的实在的好处,看到现行制度、政策的好处,这样才能真正稳定下来。不论国际大气候怎样变化,只要我们争得了这一条,就稳如泰山。”[22]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在整个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必须努力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共同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他们不断得到看得见的物质文化利益,从而使他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祖国的富强之路,也是自己的富裕之道,也从而使他们更加自觉地为之共同奋斗。这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发展并取得最终成功的根本保证。”[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