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与指导作用
郭杰忠
内容提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提炼和思想结晶,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的科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地位;指导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在改革开放背景下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这一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科学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开辟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的发展道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年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从当时的背景看,不改革没有出路。一方面,国内“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来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2]只有改革开放,才能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保持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开放,才能振兴经济,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理论路线和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最鲜明的特征就是改革开放。通过改革开放,我们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冲破了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形成了对外开放的全新格局,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闭自守到走向世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崭新局面。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当地展开了;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这场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大改革大开放,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短短30年里,中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由一个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农村2.5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下的国家,变成了有强大市场活力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国际影响力和民族凝聚力大大增强,社会政治稳定,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事实证明,改革开放顺应时代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日中国的繁荣富强,就没有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起步与发展。
纵观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清晰地知道,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我们只有坚持这条道路,除此之外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新中国成立后,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又告诉我们: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也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提炼和思想结晶
伟大的实践必然产生伟大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理论体系总是历史地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萌芽、构建到确立、发展,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实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新鲜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来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命题,是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提出来的。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展开,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这个重大命题,强调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那时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词,中国社会也实现了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根本性转变。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大台阶,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提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根植于改革开放的实践之中,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目的是要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我国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有些人说它是资本主义,已有的社会主义理论确实从未提到过它,但它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那时,对于中国来说,最迫切的发展目标就是解决温饱,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现了这一点,因而人们就认识到,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学说,还是现代西方社会理论,都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根本对立的。但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在中国不仅能够统一,而且实现这种统一的改革开放实践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成就。这种空前的成就不仅证明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而且证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走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选择。所以,我们可以也应当把一切能够真正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和实践提炼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源于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伟大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凝结了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勇于契合时代要求和善于创新的精神面貌。中华民族富有创新的传统,改革开放的魄力和气度,显示了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放眼世界、追随时代潮流,通过变革而发展自己的可贵精神。从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来看,中国社会的发展呈阶段性地向前推进。这种阶段性的区分:一方面决定于领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中国共产党结合历史进程而提出的具体任务,另一方面则决定于社会在发展变化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两方面紧密相连,但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思路、任务确定、目标选择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在这样的阶段性发展中逐渐生长和发展起来的,理论应实践的需求而产生,没有实践需求的理论是无效的理论,顺应实践需求的理论才具有生长的空间。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4]。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成改革开放30年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同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它们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连接这三个阶段性成果的主轴是三个层面上的问题:一是关于社会主义的认识,二是关于共产党的认识,三是关于社会发展的认识。这三个层面上的问题,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艰辛探索,以及由此而积累起来的思想结晶。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再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着这三大规律的认识都进行了认真的探索,都给出了相应的回答,但实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所以理论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正是这样的不同,才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才体现了与实践同步前进的理论创造,从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成熟的清晰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实践中产生并且是在不断实践的检验中发展的。理论一旦与实践相结合,就具备了“与时俱进”的品质。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与实践相结合的理论也必须紧跟实践的脉搏,不断更新自己,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有所创新。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新时期以来我们党全部理论创新成果准确鲜明而又富有新意的科学概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在总结国内国际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为指针,结合当代中国的实际,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开拓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它既全面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科学原理,又纠正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和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化,也体现了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依据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党的现状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勇于探索,不断创新,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围绕着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建设与执政党建设这两大工程联系在一起,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的一致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向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在总结历史和现实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着眼于新问题、新矛盾的解决,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它阐明的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原则和途径,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基本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理论和实际问题,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脉络更加明朗、清晰。作为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视野,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和阐发,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科学、更加完备、更加深刻,从而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新的历史高度,提供了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共识基础和动力来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的科学理论体系和正确道路,是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一系列新的结合,取得了在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新时期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历史性创造。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5]这就十分明确地揭示了这一理论体系包含的科学内容和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不仅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保障,也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所具有的鲜明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有了新的内容,并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与旺盛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是无源之水。它的源头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代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是在理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符合中国国情,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是在目标上,把推进世界社会主义事业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结合起来,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康社会目标;三是在发展道路上,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发展战略;四是在制度上,把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情况相结合,进行制度创新。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可以说既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也是一个神圣的时代责任。只有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才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我们党执政的自觉性和科学性;只有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才能在此基础上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引向胜利的彼岸;只有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共产党人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列,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反映了我们党对探索规律、追求真理,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高度自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通过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事业,在前进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因此还要继续进行新的实践和新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继续深化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提供了崭新起点。相信,随着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也必然愈加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一个伟大觉醒和伟大创造的历史过程。党在新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通过思想理论上三个方面了不起的伟大觉醒实现的。即我们党不断地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我们党在新时期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创造性,都是紧紧围绕这三大基本问题而展开的。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一以贯之,内容不断展开,思想不断深化,体系日趋完善。从新时期近30年我们党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造历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结果,也是不断丰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在新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充分体现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由此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的集中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从而构成了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内容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涵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以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等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内涵丰富、思想深刻、系统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需要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这一特性正是马克思主义固有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前进、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必然会继续发展,不断进行理论创新。我们应当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肩负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神圣使命,让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郭杰忠:江西科技师范学院院长、教授、博士 )
【注释】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12页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4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页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页。
[6]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