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
游冬娥 张婷婷
内容提要: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必然形成其独特的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一直都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建设和发展自身的政党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和领导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也是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整合社会价值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引导机制。从性质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具有一致性,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聚焦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在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政治愿景,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培育优良政党作风、塑造先进的政治心理等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引导和规范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
任何一个政党组织都必然形成其独特的政党文化,它根源于政党独有阶级立场、政治信仰和利益诉求,它既是历史客观环境(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因素)的产物,也是政党自觉发展的结果。仅从其观念形态文化而言,政治文化可从意识形态、政治价值、组织原则、政党心理、政党作风、政党规范、政党标示等若干层面进行解读。[1]中国共产党在近90年的发展历史中已形成独有的政党文化,鲜活的政党文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内核,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和发展的精神依据。中国共产党还一直都以高度的自觉性和创造性建设和发展自身的政党文化。从幼年的党成长为成熟的党,从革命的党变为建设的党,从倍受牵制的党到全国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推进自身建设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现实,其政党文化也曾呈现出转型的发展趋势。“从斗争哲学到和合精神,从相对封闭到全面开放,从浪漫精神到理性现实,从伦理中轴到制度中轴,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2]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不断上升、时代任务不断更迭、政治智慧不断提升、政治理念不断创新,政治基础日益巩固、政治实力日益强大、政治组织日益优化、政治形象日益丰满的客观变化在观念形态上的集中反映。今天,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新的历史高度,面临着新的时代环境,担负着新的发展使命,其政党文化必然展现新形态,这个“新”字集中体现在其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上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上。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阶段上,基于对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要求的科学把握,提出的我党在思想文化领域内的创新性、战略性举措。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探索思想道德建设规律和领导新时期社会主义价值理论建设的重要成果,是当代中国居于核心地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集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切人与事起着价值引导的作用,也必然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引导机制,聚焦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领导文化和代表文化,在整个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因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成为必然。这一结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成为中国共产党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建设自身政党文化的强大思想法宝。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
政党意识形态是一个政党组织的灵魂,是政党文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意识形态就是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所在。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从其成立起,中国共产党一直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度结合起来。不管艰苦卓绝的斗争年代还是曲折发展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都毫不掩饰地标明其马克思主义性质,不畏流血牺牲而坚持共产主义革命理想,不畏艰难险阻而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是其为大无畏的革命传统精神的真实写照。在任何“牛鬼蛇神”和反动势力面前,中国共产党都能坚持自己马克思主义立场,不仅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且积极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指导中国建设实践,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么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倍受关注的重大问题,是探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去发展”等一系列重大历史课题的根本。事实证明: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才能引导中国共产党建立复兴中国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只有科学认识、真心坚持、合理运用、科学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才能拥有实现宏图大业的坚固思想基础和非凡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而屹立不倒、历经挫折而奋勇向前的精神脊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其本身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立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价值认同系统,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要地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当代意识形态领域内长期、复杂而激烈的渗透与反渗透、颠覆与反颠覆斗争中的一次“亮剑”。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坚决抵制指导思想多元化和意识形态的“去马克思主义化”,坚决打击阴谋论者打着“普世价值”旗号的险恶用心,更不允许用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复杂性存在来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提出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其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立场、决心和信心。
当代中国共产党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最根本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已有机地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可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核心和灵魂。只有坚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这对于整个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和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都是不容质疑的。只有坚持、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党能够引导和整合全党乃至全社会多样化的社会思想,起到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现实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愿景的追求
政治愿景是一个政党组织的目标体系,是政党组织的团体信念的集中表现,是政党文化优越性和吸引力的源泉。政治愿景不同于乌托邦,是基于现实基础的合作可能性,因此它从不避讳政治异议与政治冲突,而是以政治协商与政党合作的方式来解决所涉及的政治议题与政治冲突。[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愿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一政治愿景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人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发挥一切可以发挥的积极因素,带领全国人民为之奋斗不已的政治信念。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愿景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有机统一。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不懈的终极目标,是党的最高纲领,但是当前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共产主义的征途尚且遥远。为凝聚党心民心,有必要提出阶段性的政治目标,就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这构成了现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最低纲领,即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当代中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也是上升到主导地位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罗曼·罗兰曾说:“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战胜一切敌人和困难的力量源泉,是中国共产党的党魂忠骨。这一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改革年代,粉碎穷凶极恶的阶级敌人、挫败国际敌对势力嚣张气焰、追求民族独立解放与和平发展的思想武器。正如邓小平所言,“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马克思主义者过去闹革命,就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现在我们搞经济改革,仍然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青年的一代尤其要懂得这一点。”[4]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心问题。历史证明:一旦科学认识了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的事业就有所进步,反之就遭受极大的挫折和损失。从十年“文革”的历史惨剧中走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表明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获得了质的飞跃。但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成不变、一劳永逸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世人提出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形式各异的所谓“中国模式”。很多人包括党内部分同志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产生混乱,没有深刻认识到中国模式精髓就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客观上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对这一现实要求的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坚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和社会主义的方向。
不可否认,当今中国社会,蔑视理想、告别理想的理想虚无主义和信仰荒漠化的现象客观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党内。理想的失落和冲突困扰着处于急剧转型社会的中国人,对个人生活、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构成严重威胁。人是历史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相统一的存在,对现实存在的超越性构成了人的类本质,集中体现在人是有理想信念追求的。但是,这种超越性的理想信念要以丰厚的历史和丰富的现实为基础和前提。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来说,这种理想信念的可能性在于他们拥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作为培育和支撑其理想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而这种理想信念的现实性在于他们已经体认到了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了中国传统、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地将上述精神资源糅合起来,培育着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积极的理想主义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认识上的深化,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带领那些理想信念道路上的“迷途羔羊”回归理想、找到信仰“绿洲”,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与渐进实现自己的政治愿景。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彰显
中国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这是其区别于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本质属性。毛泽东曾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5]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科学的人民利益观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高的价值观念,坚定的群众路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这反映到当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中,就是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正如侯惠勤所讲:“‘人民至上’的价值观是由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党的性质等根本制度属性决定的”,“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能够使革命自我约束而又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基础,只能是‘人民至上’的观念。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把维护人民的权威摆在重要的位置。”[6]
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最核心的人文价值取向便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邃的人文精髓。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以人为本”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超越性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为了实现中国人民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的最根本的价值共识就在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融合而成的新型价值观——“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内核。[7]可见,“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标准。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面临“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崭新时代课题。科学发展观就是中国共产党对这一课题的创新回答。科学发展观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之路,蕴涵着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当代先进的人文意识和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和“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执政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发展、谋福祉,只有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发展才能为中国人民带来可持续的福祉,真正地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改革发展的主体、动力、标尺的鲜明价值取向。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实践指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因为科学发展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价值观和方法论为发展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的目标引导,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发展的精神支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发展的伦理规范。因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取向和实践指向上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优良作风的培育
作风制度是政党文化的表现形式,良好的党风和制度是优秀的政党文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以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来发展其政党文化、塑造其政党形象。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历程中积累了诸多的优良工作作风。毛泽东早在《论联合政府》中就精辟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三个作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8]他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9]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积极提倡调查研究,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积极提倡求真务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党风学风文风的真实展写照。除了加强作风教育外,中国共产党还非常重视将作风制度化,加强制度建设。如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军队民主主义作风和钢铁纪律创造性转化为民主集中制;将勤政为民、廉政为公的工作作风上升到反腐倡廉各项制度的高度,并不断提高其;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合作共事、广交朋友、自我教育”的统一战线作风转变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作风和一切工作向人民负责的工作作风转变成为以政治机制、法律机制和道德机制相互补充、制衡的责任制度体系等等。作风制度化可以通过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为优良作风的践行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全党不但要弘扬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道德风尚,还要发扬爱国主义等传统作风,秉承改革创新的时代作风,更要以“八荣八耻”为具体标准不断开创思想道德领域的新境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闪耀着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人文外交的思想智慧。这不仅为中国共产党在作风制度建设提供了实践指向,也强化中国共产党在国人和世人心中的良好形象,还可以全面提升政党文化,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心理的塑造
政治心理是政党文化中最为隐蔽的组成部分,具有阶级性、社会性、顽强性等特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心理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坚守党性、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政党态度。“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一论述鲜明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党性,深刻地反应了其坚定不移的阶级立场、崇高远大的政治信仰和超越自身的利益诉求。坚守党性要以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思想品质为保障,教条主义、僵化不变的思想态度和工作作风会使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泯灭。只有在坚守党性的基础上,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改革创新的气概去不断地巩固和发展党性,才能使中国共产党基业长青。中国共产党这一科学的政治态度就表现在既不丢老祖宗,又敢于说新话,不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正如邓小平所讲:“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民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10]二是在战斗中敢于夺取斗争胜利,在危机中敢于争取发展先机的政党气质。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革命文化的主旋律。“任何政党,特别是先进阶级的政党,如果在可能取得政权的事后拒绝夺取政权,那它就没有权力存在下去,就不配称为政党,就任何意义上来说都是渺小的无用之辈。”[11]中国共产党继承并结合中国实际实践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精神,从“枪杆子”里武装夺取政权,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了主观世界,铸造了其不畏艰难险阻、在困难中开拓新局面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使其在近代共运史和世界史上成就斐然、名声卓著。夺取政权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也屡陷困境:建国初满目疮痍的烂摊子、六十年代的自然灾害、十年文革的历史伤痛直到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共产党总是在濒临危机的时刻显现出强大的领导力量和无穷的领导智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为党为国的奉献精神、胸怀天下的高尚情操、坚持真理的浩然正气,并在实践中将这些非凡品质融入了自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政党气质之中。三是热爱党、忠于党、捍卫党的政党情感。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着88年发展经验、60年全国执政经历和超过七千万党员的政党。每一个党员都应该对党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有着深刻的认知和深厚的情感,这样才能在敌对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诋毁污蔑、糖衣炮弹和颠覆阴谋中,杀出一条精神血路,这样才能凝聚党心,在全党范围内营造出持久的组织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政治责任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构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提供了心理认同机制。这一心理认同机制首要体现在价值认同上。价值认同是价值主体之间通过变化着的关系(对话、交往)使自身的价值观念或价值结构获得重新定位和重新调整的过程。[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个体和政党集团的价值选择上协调一致,在根本利益诉求上价值趋同。这一心理认同机制还体现在道德认同和情感认同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激励全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维系全党团结的精神纽带,有利于促使全党在基本道德规范上统一标准,促使全党在情感认知体验上共振交融。这样便使全党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道德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党内团结,激发政党活力,提高防腐拒变、抵御风险的能力。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是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重大问题的有益探索。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全党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全党风尚,才能不断增强中国共产党对领导角色的自我体认与践行能力,才能提高中国共产党文化软实力,发展优秀政党文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就是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筹,强化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时代精神的开拓者,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践行者,使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游冬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张婷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
【注释】
[1]赵理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结构》,《理论视野》,2008年第6期。
[2]赵理富:《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型的趋势》,《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3]杨勇:《论政治愿景》,《湘潮》(下半月),2008年第1期。
[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0页、第116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中心:《价值》,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7-49页。
[7]张利华:《试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构与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4期。
[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1094页。
[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7页。
[10]《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6页。
[11]《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12]刘芳:《全球化时代的价值认同》,《甘肃理论学刊》,2004年第9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