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冬娥
内容提要: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出来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代表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契机,而创新的方向正是建立“学习型”政党文化。将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结合起来,既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传统文化时代转换的重要思路,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创新发展的现实理路。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井冈山精神;“学习型”政党文化
政党文化,是政党的灵魂。而对于处在执政地位的政党来说,政党文化建设尤为必要。政党文化研究发端于西方政治学,在当前中国学界日渐受到关注,引起热潮。国内学者围绕政党文化的内涵、特点、结构、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并涉猎国外部分国家政党文化的比较研究,且将研究的重点置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虽然我国学界关于政党文化的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化热”的衍生品,可以说起步较晚,但是其在研究视阈的深广度、研究对象的多样化、研究方法的科学性、价值取向的务实性、科研成果的丰硕性等上大放异彩,将大大提升国内在此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
井冈山精神早已内化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重要内容,并在价值观、方法论等方面对当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工程给予了精神鼓励和智力支持。学习型政党的提出,是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的时代创举,为创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设置了新的更高的发展目标,并提供了现实路径。从逻辑上来说,井冈山精神的时代转换,本身就意味着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创新;而井冈山精神所焕发出的强大的时代价值,有助于“学习型”政党文化的建设,从而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创新。这一研究也是以红色经典文化为资源开拓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与建设的新思路、新局面的重要示范。
一、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重要源头
我们首先要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什么?对这一概念的界定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学界对此也多有研究,但尚未统一。例如,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的光荣传统和时代精神融为一体的文化存在;在内容体系上包括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标识文化等。[2]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在充分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由全体中国共产党所认同并逐步发展到为广大社会成员所接受的关于本党的政党意识、组织心理、制度规范、行为作风以及由此决定的政党形象”[3]。此处对理论界出现的诸多定义不一一详列,但是可从中归纳出若干共同点:一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多功能的文化体系;二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遵循着吸古纳今、中外融通、(党)内外互动的发展规律;三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呈现出发展的持续性与阶段性相统一、意识形态的稳定性与文化资源的多样性相统一、“主旋律”(政党文化建设的主体性原则)与“协奏曲”(政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性原则)相统一等形态特征。
基于上述对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理解和认知,我们可以得出:作为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培育出来的一种伟大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开辟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源头,旗帜鲜明地代表了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当时处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生发阶段,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已沉淀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较为深入的探究:
(一)井冈山精神是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成长的精神胚胎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之发源地,并成为催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沃土。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华民族革命传统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的耦合再造。毛泽东曾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吃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4]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中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压迫,用革命手段推翻黑暗反动统治,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的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悠久的革命传统,并在历史风涛中铸炼出了中国革命精神。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起了救国图存的历史重任,先进的共产党人在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革命精神,反思国民革命精神的基础上,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从而形成了中国共产党自身独有的革命精神,将中国革命精神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在这个精神升华的过程中,井冈山精神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植根于井冈山斗争的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反诸求己,努力探索中国革命具体规律,开辟中国革命崭新道路的精神先导。可见,井冈山精神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将优秀的传统因子和鲜明的时代元素辩证结合起来,赋予中国革命以科学性、彻底性,既高度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攀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这一时代精神的巅峰。井冈山精神极具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善于在反思历史的过程中超越历史,并最终创造历史的思维理论和实践路径,树立起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旗帜。
从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历程来看,这是一个经由产生与形成,到发展与僵化,再到转型与整合的曲折前进的过程。[5]其中,井冈山精神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转折性的跃进。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诞生并制定了党的第一个纲领,以此初步确立了党的文化系统和制度规范,并将马克思主义的若干基本观点以核心意识形态要素的形式写上了党的旗帜。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破茧而出,正式产生。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上与传统的空前决裂、与国民党的极大分歧,使得其政党文化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而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面临极大生存危机,迫切需要探索使党的意识形态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新路子,以支撑其岌岌可危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也跌入谷底,步履维艰,面临着夭折的危险。井冈山斗争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点,为稳固中国共产党政治意识形态,挽救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提供了历史契机。井冈山斗争摸索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也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卷入了新的革命熔炉之中,开启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独立发展的新历程。这一“新”字有着深刻的蕴意:在井冈山斗争之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有着浓厚的苏联色彩,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也受制于对苏共模式的僵硬模仿。富有首创精神的井冈山斗争,则使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首次摆脱了这一束缚,使其在与中国国情的结合、融洽中获得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集中体现为井冈山精神的形成。
作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飞跃,井冈山精神不仅包括“胸怀理想、坚定信念”的精髓、“实事求是、勇闯新路”的核心、“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基石等丰富内涵,还包括斗争中形成的如“支部建在连上”、“士兵委员会”、“党代表”、“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诸多优良作风、传统和制度。它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与政治伦理,更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意识形态、政治价值理念、政治作风制度和行为规范。可以说,井冈山精神反映了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朝着更为系统、深沉、稳健、成熟的方向发展。
(二)井冈山精神与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精神动力
物换星移,革命战争的硝烟早已远去。但井冈山精神已超越了时空的限制,成功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脊梁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因而,井冈山精神不应被放入历史的陈列馆,更不应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而应该与时代元素结合,在新时期焕发新的光彩。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指出的:“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6]井冈山精神已渗入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方方面面,成为夺取改革开放新胜利的精神支柱之一。反过来看,井冈山精神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内涵和存在形式,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密切关注与回应现实问题,这是持续地发挥井冈山精神的价值,延续井冈山精神的生命的最佳方式。单就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来说,也离不开井冈山精神的现代转换。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剖析:
第一,井冈山精神是传承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纽带。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随着中国共产党在国内国际上的政治地位的提升,表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和飞跃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革命党变为执政党。随着党内外环境的变化,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即由以救亡图存的革命战争为主题的政党文化转变为革新图强的执政建设为主题的政党文化。这一变化是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然而,在这一发展的阶段性飞跃中,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遗传基因”是不能被割舍和抛弃的,正如历史不能被割舍和抛弃一样。转入新时期的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设,必然要继承和弘扬自身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作为其精神血脉的井冈山精神。文化是需要积淀的。如果我们现在否弃掉井冈山精神,对革命时期的优良传统文化弃之敝屣、嗤之以鼻,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将失去历史的依托、断裂精神的纽带,必然陷入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第二,井冈山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的载体。在社会发展的历程中,文化无疑具有十分独特的功能——有效地引导价值观念、规范社会行为方式。从其效用的发生过程来看,文化以其现实存在满足着主体的精神需求——既要满足群体的共同性、普遍性的需求,以塑造处于主流地位的共识性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又要满足个体的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以统筹处于分化趋势的差异化的价值观念和生存方式。由此,文化才能推动社会稳固持续地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作为当代中国特殊的文化样态,理所当然地要发挥文化的基本功能。从文化的存在结构来看,一个社会的文化是多层次的,甚至是出现多足鼎立、竞相角逐的局面,如当前中国社会就出现了主导文化、传统文化和大众文化等多元文化求同存异,并存发展。从体制内来说,文化的核心是执政党的政党文化;而从体制外来说,文化的核心则是日趋多样化的群众文化。从整体发展的角度来看,执政党的政党文化是一国的主导文化,它离不开与社会文化的交流互动,因而必须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和群众的支持,从极具首创精神的群众中汲取发展智慧;必须引导社会文化尤其是群众文化的发展,并从中汲取发展资源。从上述两方面来看,处于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发展自身政党文化有其必由之路——社会化。然而,社会化依赖于一定介质和路径。笔者认为,既传承优良的党内文化传统又独具地域特色区域文化的“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社会化的最佳介质。作为“红色文化”中的典型,井冈山精神已深深植入了中国老百姓的精神境界,已经渗入到当地的社区文化和群众文化,为广大群众所熟知和热爱,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因而弘扬井冈山精神,既能强化和稳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根基,也能扩大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共识,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和社会生态环境。
二、“学习型”政党文化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目标
(一)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建设政党文化的重要抓手
党是靠学习起家的。党成立前,党的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人组织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新民学会等学习社团,为党的诞生作了思想准备。党成立以后,它的成长壮大过程,就是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并用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领导人民不断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在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近90年成长历程和发展实践中,形成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的优良传统。这成为其一个重要的政治优势,也是其政党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贯穿其政党文化形成、发展、转型与整合的全过程。中国共产党总在每一个历史紧要关头,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号召全党加强学习,并在学习与实践中实现自身政党文化的飞跃性前进。
井冈山时期正值中国革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革命往哪里去”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不可回避的历史拷问。在与教条式、背离式的马克思主义的斗争中,我党坚持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从中国革命实际出发,以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开辟了井冈山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性转变,开创出了一条不同于苏俄模式的崭新的革命道路,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其中所折射出的首创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善于学习的精神结晶。中国共产党把学习从理论学习引向实践领域,将学习同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了。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革命战争“常常不是先学好了再干,而是干起来再学,干就是学”[7]。这一把实践观点引入学习领域的创举,使得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放弃对苏俄的模仿,从此“脚踏实地”,扎根于中国的实际。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重要时期。抗日战争时,我党和解放区处境非常困难,处于焦灼状态,引起部分人的思想波动。毛泽东时时提出了“本领恐慌”问题,开展学习运动,为抗战提供了思想保证。毛泽东在1939年延安的一次干部教育大会上讲道:“我的队伍里边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过去学的本领只有一点点,今天用一些,明天用一些,渐渐告罄了。好像一个铺子,本来东西不多,一卖就完,空空如也,再开下去就不成了,再开一定要进货,我们干部的‘进货’,就是学习本领。”[8]“5·5学习节”、“公务人员的两小时学习制”、干部学校集训等学习制度,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提高了全党的思想文化水平,形成了成熟的政党意识形态、作风制度、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清算了严重存在于党内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党内思想更加一致,组织更加纯洁,从而使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文化朝着更加系统、科学、健康的方向推进。
改革开放新时期是中国共产党在历经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探索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曲折之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快速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从僵化转入复苏、转型的重要时期。这一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我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包括自身政党文化的建设,实现了“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深刻变化。如何才能既做到“生活之树常青”,又做到“理论之果常新”?惟有不断地学习。邓小平曾站在时代最前沿,从战略高度明确提出了“重新学习”的伟大任务。在他看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场深刻的伟大的革命。在这场伟大的革命中,我们是在不断地解决新的矛盾中前进的。因此,全党同志一定要善于学习,善于重新学习”[9]。这种学习,既充满政治智慧,又充满政治勇气;既破除“马教条”,又破除“洋教条”;既向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学习,也向历史(包括历史错误)学习;既向精英学习,又向群众学习;既有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又有学习强度和力度。江泽民曾多次向全党发出了“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号召,更以整风精神在党内开展“三讲”教育活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也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变革性强,在拨乱反正的同时注重民主法治等制度建设;第二,开放度高,注重“睁眼看世界”,用“中国眼光”看世界与用“世界眼光”看中国相结合;第三,与时俱进,注重把握时代主题和元素,大力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在大时代立大目标,行大作为。
(二)学习型政党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平台
当前时期是中国历经社会变迁当中的“惊险一跳”的关键时期,是社会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的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形势做了科学判断:“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随着全球化浪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出现的政治信仰的荒漠化、文化选择的多样化、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冲突的显性化的负面现象是不可小觑的。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提出,社会转型要着重考量三大因素,即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这三者盘根错节,潜在地交融在了一个要素上,即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领导中国科学发展的核心力量。所以说,中国能否顺利渡过转型期的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然而,在社会转型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党内外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来自精神世界的挑战,必须重视和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巩固文化领导权,提升文化领导力。因为“民族、国家的维系,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组织、政党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浸润。如果说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文化是政党的生命,直接关系执政能力的高低”[10]。而这又依赖于系统性的、创造性的、持续性的学习,将学习力转变为执政力。
为此,在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坚持了集体学习的制度。在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就强调:“必须坚持把学习作为全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党先后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争先创优活动等。进而,国共产党在第十七届四中全会将建设学习型政党提到了重大战略举措的高度。由“学习”到“学习型”,这个“型”很有韵味,更具有系统、长效、模式、规范的意蕴。所谓学习型政党,就是以学习为依托平台,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的政党。从政党文化来看,学习型政党建设无疑构成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创新途径,而创新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中国共产党的“学习型”政党文化有着若干要点:一是始终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心,以强化党的政治意识形态;二是坚持团队学习与个人学习的结合,形成良好的学习作风和学习制度;三是确立“学习就是政治责任”、“终身学习”等新观念,塑造高度负责、锐意进取的政党形象;四是以“持续创造”为核心理念,鼓励党员实现自我超越,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组织心理等。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建设“学习型”政党文化
从上文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一方面,进一步弘扬井冈山精神,是实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井冈山精神无可置疑的时代价值,其内蕴含的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对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特定的角度、特定的路径推动着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新发展。由此,笔者认为,必须将弘扬井冈山精神与建设学习型政党结合起来,催生出“学习型”政党文化,从而开创出一条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发展的新理路。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创建高品位的“学习型”政党文化
学习内容是海量的,必须有所取舍。学习的品位来源于高尚的学习内容。学皆成性,读史使人明智。中华民族素有修史、学史、用史的优良传统。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失去历史的厚重感,学习难免走向轻浮和庸俗。学习,首要的是学习历史。只有读出历史的真实,读懂历史的发展规律,才能理性地评价历史,参与历史。中国共产党就非常重视读史,重视历史学习、历史教育,尤其是自己的历史,否则,继承和创新将无处焉附。古语:“欲灭其国,必先灭其史。”这已经被无数的历史事实所确证,也为苏联共产党的倒台所力证。
井冈山精神是光芒万丈、万古流芳的红色精神,它是以一部宏伟悲壮的红色革命为历史背景的,是先进的中国共产党人用鲜血浇灌出鲜艳的精神之花。学习井冈山精神,无疑是引领广大党员熟悉中国共产党人早期的创业史、奋斗史,学习革命先辈的崇高风范,从而领略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正义凛然、宁折不弯的革命气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进一步提升精神境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与信心。这无疑是最能扣人心弦、震撼心灵的学习。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创建有激情的“学习型”政党文化
在部分干部中存在“学习无用论”、“学习自满论”、“工作忙碌论”等歪论邪说,消极颓废,厌学情绪膨胀;还存在“不学”、“假学”、“浅学”、“空学”、“歪学”、“死学”等不合理现象,缺乏激情,学习缺乏动力。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坚持倡导“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号召党员在学习上挤时间、攻难题,这是一种高昂的学习激情。井冈山精神是不畏艰难的永葆创业激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同时,它还在历史的变迁中,化作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永远的激情”。因而,弘扬井冈山精神,能提升建设学习政党的激情。从党的整体看,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一个艰巨、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没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没有磐石不动般的奋斗意志,就没有热火朝天的干劲,学习型政党建设将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从党员个体看,用激情点燃热情,用热情照亮真情,将学习由“要我学”、“逼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的主动状态,学习由此才能有效、持续。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创建重创新的“学习型”政党文化
学习和创新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持续的创新来源于持续的学习。文化发展依赖于创新,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发展也依赖于创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要达到这个新要求、新标准,基本的途径就是要学习。另一方面,科学的学习也离不开创新。缺乏创新意识的学习是低效,无效,甚至是有害的。创新是“学习型”政党文化的精髓。从这一精髓出发,我们可以得出:井冈山精神对于建设学习型政党,构建“学习型”政党文化,是大有裨益的。因为井冈山精神是一种开拓创新、勇闯新路的精神,其核心是首创精神。此外,井冈山精神蕴含着深刻的创新方面的方法论启示:创新产生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创新的生命力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态度。这是井冈山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朴素的政党文化留给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对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文化建设具有的不可置否的现实指导意义。
(游冬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部助理研究员)
【注释】
[1]本文系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共产党自身文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08DJ23)的阶段性成果。
[2]廖志成:《论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内容体系构成》,《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3]肖铁肩、余国华、张道平:《政党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思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2期。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3页。
[5]萧铁肩:《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形成与发展》,《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6]《胡锦涛同志2003年9月视察江西时的讲话》,载于《人民日报》,2003年9月3日。
[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81页。
[8]《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8页。
[9]《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52-153页。
[10]陈金龙:《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建构重要性与基本内涵》,《岭南学刊》,2006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