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思哲学实践论

寻思哲学实践论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马克思新哲学的视野里,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常识。马克思的哲学,就是一种在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客观性的基础上,以革命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为灵魂,以批判现存的旧世界和发现、建构理想的新世界为基点,以人和周围世界的全面、自由、和谐和发展为目标的崭新哲学。因此,马克思的新哲学不但具有恒久的理论魅力,而且富有生机勃勃的实践力量。

人同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问题,是任何形态的哲学都无法回避的一个具有恒久魅力的基本问题。它构成了哲学的深层的内在灵魂;只有站在时代的高度对它做出合乎哲学本性的回答的哲学,才是当之无愧的时代精神的真正精华。

卡尔·马克思的哲学,就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的、真正体现着时代精神精华的新哲学。富有创造精神和广阔胸怀的年轻的马克思,以其高超的智慧和惊人的洞察力,在批判旧世界的同时,敏锐地发现了一个无穷美妙的新世界;并且站在时代的巅峰,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人与自己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人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使命问题,做出了既合乎时代本性又合乎哲学本性的科学回答。

在那风起云涌的“狂飙时期”,年轻有为的马克思是带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新的哲学宣言书登上世界历史舞台的。在马克思新哲学的视野里,自然界的先在性和它作为人的生命活动、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常识。但人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人周围的现实世界,却是一个不断膨胀着的属人的感性世界,而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是一个不断塑造着属人的感性世界和自我世界的实践性存在物;人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客体化了的主体性存在,是对象化了的人的本质力量,而人自身的自我世界则是周围感性世界的主体化了的客体性存在,是内在化了的现实世界;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分别从自身和各自的对方中获得生命、本质和意义。因此,必须在坚持自然界先在性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从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相关律角度去如实地把握人和人周围的现实世界以及它们的基本关系;而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相关关系的全部根据,就在于人类的实践创造活动。马克思的哲学,就是一种在承认物质世界的先在性、客观性的基础上,以革命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实践活动为灵魂,以批判现存的旧世界和发现、建构理想的新世界为基点,以人和周围世界的全面、自由、和谐和发展为目标的崭新哲学。

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崛起,在人类哲学思想史上引发了一场波澜壮阔的革命变革,它既超越了一切唯心主义哲学,也克服了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局限性。马克思新哲学世界观的诞生,为广大劳动人民、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认识世界、批判世界、改造世界和建设新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提供了强大而锐利的思想武器,从而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导致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变革。因此,马克思的新哲学不但具有恒久的理论魅力,而且富有生机勃勃的实践力量。

这就说明,深入、系统地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对于我们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正实质,合乎马克思哲学本性地、科学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人类实践活动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显然是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

笔者虽然无力建构起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但在本书中也将尽可能系统地整理和概述马克思本人丰富而深刻的有关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的理论,批判地汲取国内外学术界研究实践活动的新成果,力求结合现时代人类实践活动的新特点,深入剖析人类实践活动的主客体双向对象化的内存本质。并以此为基本思路,分析人作为人而存在的实践本质和实践活动产生的必然性根据,探讨人和实践、人和周围世界、改造世界和改造人自身的内在相关性关系,考察在对象性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化的具体内容、基本过程,以世界的人化与人的世界化、人道与物道、现有与应有的和谐统一,即人与世界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阐述人类实践活动应遵循的利、真、善、美及其统一的基本尺度,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反主体的负态化效应及其存在的主要根源,并运用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论观点和方法,尝试性地探讨当代人类共同面临的所谓“全球性问题”的哲学实质以及它给我们的哲学启示。

上述探讨的目的,在于正确地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和意义,科学地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的哲学实践论,正确地揭示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真正本质,以及它们相关发展的基本规律,并站在现时代的水平上反省人类在这个现实世界里的应有地位、神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为推进哲学实践论的深入研究,激励人们更合理地去创造出一个愈加美好的世界——外部的现实世界和人自身的内在世界,促进人和世界的和谐发展、主体和客体的全面对象化,提供作为一名哲学工作者——笔者的一点不很成熟的探索性意见。

至于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笔者的愿望,以及我们的探讨有无可取之处,那就只好留给哲学界的专家学者们和广大读者去公正评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