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

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宣讲借用受众概念主要是强调一定的宣讲方式方法对宣讲对象的作用。运用正确的宣讲方式方法,实现理论宣讲中的受众作用,一是要了解群众,研究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理论宣讲在满足受众兴趣与需要的同时,还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宣讲对象创造需求,理论宣讲如果仅仅停留在被动满足受众需求的层面,恐怕很难取得最佳效果。

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是指为了准确阐述理论观点、达到理论宣讲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选择的途径等。研究理论宣讲的艺术,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研究宣讲的表达方式和方法。作为理论武装工程的基础性工作,理论宣讲活动,要适应时代变化、形势发展和群众期待的要求,不断创新理论宣讲的形式、科学运用理论宣讲的方法,切实提高理论宣讲的实效,增强宣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这是新形势下加强理论武装工作的客观要求。

一、理论宣讲方式方法的作用

在理论宣讲的艺术中,宣讲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的作用。理论宣讲要表达一定的理论观点内容,这种表达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或者叫新颖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使理论观点大众化,所包含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才能为干部群众接受、理解和吸收。因此,成功的理论宣讲应该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良好的方式方法可以使理论宣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理论宣讲方式方法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载体作用。载体作用就是平台作用,任何一种宣传都需要特定的平台和渠道,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最基础的作用就是作为必须的载体,为宣讲活动提供适合的方法、途径和手段。既然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是通过一定的表现形式来表达理论内容,那么,何种方式方法适应何种理论内容,何种方式方法适应何种群体需求,这些都是理论宣讲方式方法要研究的问题。

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的载体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理论宣讲内容提供合适的形式和方法。一定的内容总是要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方法表现出来,一定的形式和方法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理论具有抽象性、概括性、深刻性、彻底性等基本特征。理论宣讲逻辑性强,辩证思维程度高,其内容的表达更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来体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党始终在探索研究以何种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新形势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门艺术,需要创新举措、全面推进。基于这一认识,我们要在大宣讲中努力创新形式、丰富手段,努力打造理论宣讲的“大平台”。近年来,传播了理论的内容,拓展了理论宣讲的空间,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二是为不同的教育对象提供符合实际的宣讲方式和手段。理论宣讲工作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宣讲的对象有着不同的素质和要求,这要求同一理论宣讲内容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宣讲方式和手段,努力采用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宣讲形式和手段。理论宣讲的表现形态应该是多样的,在理论宣讲中要树立分众化理念,科学划分受众层次,深入细致地研究不同群体的思想特点、行为规律、愿望诉求,按照不同群体的特点提供不同的宣讲内容。如方永刚的宣讲方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动态跟踪和把握听众的思想脉搏的基础上,他能照顾到城市居民、农民、军人、干部等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年龄对象的特点,用他们听得懂、愿意听的方式讲课。如用拆字法,打比方,现身说法,讲故事,讲生动的案例和事例等。要不断创新形式,丰富手段,全面系统阐述党的创新理论,使干部群众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又注意探索更加贴近群众实际、容易为群众接受的方式。针对听众应学、应知、应会的内容与所思、所想、所问的话题,运用现场互动、情景交融、视觉艺术等手段,从“小话题”引出“大道理”,为普通群众学习理论搭建平台。这种宣讲贴近基层实际、形式生动活泼,使群众能“坐得住、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

第二,受众作用。“受众”是传播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媒介信息使用人,具体包括报刊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以及其他各类传播媒介的接受者。理论宣讲借用受众概念主要是强调一定的宣讲方式方法对宣讲对象的作用。

理论宣讲中的受众作用是指宣讲的方式方法对宣讲对象的效果,或满足宣讲对象需求的作用。在新形势下,理论宣讲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受众作用,分析研究受众的心理,弄清受众接受理论宣讲的动机、要求,以及宣讲后的反应、效果,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改进宣讲方式方法,更好地满足干部群众的理论需要。

运用正确的宣讲方式方法,实现理论宣讲中的受众作用,一是要了解群众,研究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始终以群众为中心,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广大理论工作者走进群众、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喜怒哀乐,把握群众的所思所虑。实践证明,一些成功的理论宣讲都受到了干部群众的欢迎甚至热捧,这表明干部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理论需求。成功的宣讲首先必须找准切入点,必须摸准群众真正的心理需要是什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不同的群众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群众感兴趣的问题也不一样。方永刚就善于从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让老百姓给自己出题目”,这样就容易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做群众的“贴心人”,与群众说“知心话”。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惑所盼,搞清群众需要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宣讲报告,以此确定和调整工作重心。二是要掌握群众,满足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党的创新理论对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亲和力,人民群众对学习了解党的创新理论有着巨大的积极性。理论再科学,如果不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不能帮助群众解决现实问题,其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满足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包括群众的理解需求、群众的审美需求、群众的参与需求。只有把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与解决群众的现实利益挂钩,把党的创新理论送到群众心坎上,从群众最感兴趣的现象出发去解开群众最想解开的疙瘩,宣讲才能讲到点子上。三是引导群众,激发与创造干部群众的理论需求。理论宣讲在满足受众兴趣与需要的同时,还要善于正确地引导宣讲对象创造需求,理论宣讲如果仅仅停留在被动满足受众需求的层面,恐怕很难取得最佳效果。人的需求可以被激发和创造出来。对于理论宣讲来说,也是如此。有些人之所以对理论不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没有理论需求,而是由于我们所提供的理论产品没有触动他们的“兴奋点”,不“解渴”,因而他们的理论需求仍处于“潜伏”状态。要改变这种局面,就必须转变观念,不仅要满足需求,而且要激发和创造需求。宣讲员要以丰富多彩的理论产品、紧扣现实的宣讲内容、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激发群众对理论的关注和热情。事实证明,这是一种激发群众理论需求、扩大理论宣讲覆盖面的有效方式。

第三,深化作用。深化是指程度的不断加深。深化作用是指一定的理论宣讲方式方法,对宣讲对象理解宣讲内容所起到的加深作用。按照哲学的观点,形式和内容是统一事物两个不可分割的侧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对理论宣讲的内容有着深化作用,从而增加理论宣讲的有效性。

理论宣讲方式方法的深化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使宣讲的理论内容的精神实质体现得更加准确。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态,正确的方式方法是理论宣讲内容的催化剂,使宣讲者对宣讲的内容阐述得更加深透。毫无疑义,理论工作者在宣讲前,要把握理论的主线,明确宣讲的重点,吃透理论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这是做好宣讲工作的前提条件。如果缺乏必要而且适合的方式方法,那么,宣讲就会成为照本宣科、死气沉沉的硬性说教,使科学理论的博大精深、精神实质以及理论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难以表达出来。在理论宣讲中,只有运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才能深化对理论内容的阐述,使理论宣讲更加深刻有效。二是使宣讲对象对宣讲的内容领会更加深刻。朱熹在《四书集注·孟子集注》中强调,“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宣讲方法关系到干部群众对宣讲理论内容的理解程度,先要“入眼”方能“入心”。方永刚之所以能够将枯燥的政治理论既讲得到位,又讲得受欢迎、讲到人们的心坎中,正是借助了科学的方式方法。有人说:政治理论多枯燥呀,一上课就瞌睡就溜号,结果讲的不愿讲、听的不愿听。方永刚却认为,党的创新理论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是对实践做出及时反映的理论,这么鲜活的理论怎么会枯燥无味呢?群众不愿听,不是党的创新理论有问题,而是政治理论宣讲者老讲那些不切实际的“正确的空话、大话、套话”。应该把理论还原到生活中去,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党的理论讲给群众听,坚定群众的信心。

正确认识理论宣讲方式方法的作用,提高运用和创新理论宣讲方式方法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是从事理论宣讲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要以对党的理论事业的忠诚感和对党员干部、人民群众的责任感,来丰富理论宣讲的方式方法、开拓理论宣讲的路径。

二、理论宣讲的艺术性要求

一般认为,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对精神、行为、语言的表达与表现皆为艺术。艺术性是指人们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所体现的美好表现程度。理论宣讲的艺术性就是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和手段阐述理论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解释现实实际,表现思想情感所达到的鲜明、准确、生动的程度。

在许多人眼里,政治理论是抽象乏味的,所以缺乏学习理论的兴趣。如何把看似乏味的理论讲得到位,讲得受欢迎,讲到人们的心中,这是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共同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解决的关键在于提高理论宣讲的艺术传播水平。要努力增强宣讲的感染力吸引力,把科学性和艺术性有机统一起来,把道理说充分、说清楚,把难点、热点讲透彻、讲明白。“科学求真,艺术求美”,而理论宣讲恰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因此,只有努力探索掌握艺术的传播规律和艺术性的要求,认真地研究理论传播问题和传播对象,运用听众喜闻乐见的传播艺术和技巧,才能使自己的宣讲容易被听众接受,受到干部群众的欢迎。

具体地说,理论宣讲的艺术性要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吸引力。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当人们对组织目标或可能得到的东西有相当的兴趣和爱好时,这些东西就会形成对人们的吸引力。理论宣讲艺术中的吸引力要求是指通过一定方式方法进行的理论宣讲对听众产生的引导作用。

客观地说,在新形势下,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在不断地增加,这就需要通过理论宣讲来满足和引导。刘清敏曾在《讲究报纸理论宣传的引导艺术》文章中谈到,随着自我设计、自主选择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较深的思考,需要在思维层面得到多方面的满足。当前,人们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现实的、理性的态度,冷静地思考和观察着面临的各种问题,特别是对那些同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紧密相连的种种复杂问题,有着“刨根问底”的强烈欲望,我们要通过传播大量高层次的信息,帮助人们减少或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满足人们精神上的需求。毫无疑问,理论宣讲就是这种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最高层次的信息。《人民日报》一项调查表明,50%多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实施意识形态教育。然而,高校思想政治课课堂上常有学生埋头看小说、用耳机听英语,甚至不乏逃课者。只有增强吸引力,让听讲者入耳、入脑、入心,思政课才能达到目的。

要做到增强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实现更好的教化、吸引、指导作用,除了要在丰富内容和现实针对性、趣味性上下功夫外,还需要在方式方法上求得新突破。宣讲方法、手段也是提高理论宣讲吸引力的重要内容。要讲究宣讲艺术,提高理论宣讲的引导水平。一是要积极改进宣讲方式,增强学习兴趣。理论宣讲不能沿袭读教材、念教案的传统授课方式,枯燥无味的宣讲会使人窒息、令人生厌,当然缺乏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强吸引力首先要提高干部群众对理论宣讲的兴趣。要善于开动脑筋,遵循语言传播的特点规律,创新宣讲方式。要突破“我讲你听”的传统讲授方式,采取多种形式活跃宣讲气氛,激发大家的求知欲望和追根究底的劲头。还可以采用现场互动、情景交融、视觉艺术等多种新的方式,激发理论宣讲的活力。二是熟练运用宣讲技能,提高宣讲的韵味和品位。宣讲技能主要是运用宣讲语言的技能和宣讲的技能。理论宣讲要重视宣讲技能基本功,在语言运用上要做到语言简练,逻辑性强;生动、形象、优美,通俗易懂;口头表述与体态语言相结合。在宣讲上要做到坚持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掌握熟练运用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成功的宣讲有很高的韵味,绕梁三日、令人回味无穷。方永刚的演讲精彩、生动,坚持趣味与品位的水乳交融。他以丰厚的知识和信息量做基础,古今中外融会贯通;又能注意趣味性,注意语言的运用和把握,用较强的鼓动性,调动听众的情绪,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来讲高深、晦涩的理论问题。三是借助形象直观的传播手段,烘托现场气氛。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不仅可以丰富授课内容,还可以吸引干部群众的注意力,调动大家的视觉功能,达到过目难忘的效果。要针对不同听众群体,随机运用不同的技术手段和合适的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地宣讲,努力增强吸引力。

第二,感染力。感染力是指通过语言或行为引起别人相同的思想感情。所谓艺术感染力主要是指能够引发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的艺术力量。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艺术家塑造形象与表达情感实际上是一回事,作品形象凝聚着艺术家浓厚的情感。理论宣讲艺术中的感染力就是通过一定方式方法使理论宣讲赢得听众理解和共鸣。

《共产党宣言》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形象化的语言具有感染力。或者说,理论作为信仰,其真正的成功和诗歌小说是一样的,也在于打动读者的情感、良知,进而支配他的想象力。胡锦涛曾强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同时强调,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这不仅是对新闻战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搞好理论宣讲工作应该遵循的政治和艺术原则。

增强理论宣讲艺术中的感染力,一是要善于研究对象。要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思想的实际,适应不同宣讲对象的特点、兴趣和欣赏习惯,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善于了解听众的需要,努力找到与听众之间的兴趣、需求、认知、感情等交会点,设身处地地考虑干部群众关注什么问题,选择那些对理论宣讲很重要、干部群众也会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宣讲。二是要充满感情。作为科学理论的传播者,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首先,要增强对科学理论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感情认同。事实上,宣讲员对真理充满激情,常常能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甚至让人如醉如痴。以情动人正是方永刚的演讲富有感染力的秘密所在。崇高的使命感、强烈的责任心和坚定的信仰使方永刚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时真情满怀、激情四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他宣讲时精神高度集中,洪亮的声音、坚定有力的手势,使他有一股凛然的正气,能触及听众的灵魂。其次,要培养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只有对人民充满感情,才能熟悉群众的语言和风格,才能找到人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才能使理论宣讲富有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方永刚真挚地热爱学生和听众,“每当见到他们,我心里都有一种激动、冲动,觉得我们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就是为他们而生、而成长的。每当站在他们中间,我的精气神就来了”。心与心相通,正是方永刚能与群众心灵交融的根本原因。再次,要善于表达。在一些讲演中,我们会发现,那种轻松幽默的气氛、行云流水的演绎、激情洋溢的表达,将带给你酣畅淋漓的感受和醍醐灌顶的震撼。就像有人描述方永刚那样,他的宣讲,有使人豁然开朗的真知灼见,有黄钟大吕的警句名言,有栩栩如生的动人描述,有谐趣横生的幽默插曲,有飞翔如翼的引譬妙喻,有鞭辟入里的识见剖析,有优美真诚的思想感情,是理、情、形三者的完美结合。作为理论宣讲员,如果都能像方永刚那样,党的创新理论课就一定产生出极大的吸引力、凝聚力、震撼力,产生共鸣共振的社会效应。理论宣讲是一种语言表达的艺术,要充分体现群众意愿,满足群众需求,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真正使我们的理论宣讲在受众中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第三,说服力。所谓说服力,是指说话者运用各种可能的技巧去说服听众的能力。有一门专门研究说服的学科“说服学”,是近年在西方兴起的热门学科,顾名思义就是研究“说服”的,研究人怎样说服别人。其著名专家戴夫·拉客哈尼就提出,“说服是一门得到你想要的神奇艺术。”

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品质,也是共产党人的优势所在。马克思早就说过,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从一定意义上说,检验理论宣讲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其有没有说服力,令人折服,即是否具有征服人心的力量。在理论宣讲中能够掌握和善于运用说服的艺术,就能极大地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渗透力,更容易被群众所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

增强理论宣讲的说服力,一是要增强信服力,使理论真实可信。理论宣讲的说服力来自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而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必须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威力,使人相信和佩服。理论宣讲要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坚持理论的科学性和彻底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容,按照中央重要会议、重要文件和重要讲话的精神,准确地阐述,不能随意发挥。要突出理论的精神实质,只有抓住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使干部群众在一定宣讲时间内对某一理论有一个较为完整和深刻的理解把握,做到真懂真信。二是要增强渗透力,使听众入脑入心。渗透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理论宣讲就是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人们深刻领会科学理论的内涵,逐渐进入干部群众的大脑和心灵。要提高宣讲的说服力,必须适当地改变已有的理论文化形象和叙述方法。要注重研究社会成员的思想活动规律,注重回答、解决人们关注的现实问题和由此产生的思想认识问题。有的理论宣讲之所以令人感到乏味,症结就在于其把具有丰富、深刻内涵的理论简单化为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论和空洞的说教。理论宣讲要做到以理服人,就必须以讲理的方式展现理论知识,使理论具有普适性。三是要增强解释力,紧密联系实际。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发展的规律。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理论的说服力说到底来自其对现实的解释力。理论联系实际,不是用一个事实来证明一种结论,而是要回答现实向理论提出的问题。理论宣讲要密切联系当今世界的深刻变化和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密切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密切联系各地区、各部门的工作实际和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努力从中国与世界、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阐明党的科学理论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要善于回答干部群众关心的深层次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深入分析,澄清认识,讲清道理。

理论宣讲的艺术性要求的三个方面,只是侧重于理论宣讲的效果,并没有全部涵盖理论宣讲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在理论宣讲实践中,既要根据不同宣讲主题、内容和宣讲对象有所选择,又要精益求精、不断创新。

三、理论宣讲的方法

理论能不能说服人,根本上要看其是否具有真理的力量,但也与理论宣传的方式方法有很大关系。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宣讲方法和艺术是走向成功的理论宣讲的重要桥梁。毛泽东曾把任务和方法形象地比作“过河”和“桥”或“船”的关系,强调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可见,研究理论宣讲的方法对理论宣讲工作是不可或缺的。

理论宣讲的方法主要根据内容和对象确定,在实际运用中有多种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

第一,理论灌输与循循善诱。这是一种基本的理论宣讲方法。理论宣讲是做武装人的工作,这一工作的特点就是灌输与启发相结合,而理论灌输与循循善诱的方法就是这一结合的体现。所谓灌输,原意指水流注入输送。《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机灌输。”理论宣讲中的灌输是指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干部群众宣传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循循善诱是指善于有步骤地引导、教育人。正如《论语·子罕》所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理论灌输式的宣讲就是让干部群众听明白,装进去,做到真学。灌输式教学重视客观、普遍的知识的传授。科学有效的理论灌输对于提高理论宣讲的实效性,提高干部群众的理论素质十分必要。在新形势下,理论灌输仍然是党的理论工作的主要手段。理论宣讲要坚持理论灌输的原则性,增强理论灌输的必要性和功能作用的认识,通过直截了当的宣讲,让干部群众把握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内涵,明确理论的基本要求。早在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就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对干部群众进行理论宣讲灌输是必要的,先进的思想理论不可能在群众中自发产生,灌输作为教育原则,就是要求理论宣讲为干部群众提供先进的科学思想。一次理论宣讲下来,听课者必须明确宣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把握一些理论内容,否则,看起来云山雾罩、形式花样翻新,表面热热闹闹,缺乏实质理论内容,理论宣讲就流于形式,劳而无功。特别是对于一些创新理论的科学内涵、中央重大会议的主要精神、干部群众提出的热点与难点问题,必须进行直接的、明确的阐述。这就要求理论宣讲要对基本理论观点进行必要的灌输。如讲述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就是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对这四句话就是要直接灌输、明确无误,要求干部群众认真掌握。至于对内涵的深刻理解需要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加深认识。

循循善诱的宣讲就是让干部群众有启迪,多思考,做到真懂。启发诱导式教学重视“对话关系”、善于谆谆教诲。通过对抽象的、逻辑化了的理论进行形象化、艺术化、通俗化的分析、解释,把一个个道理翻译成“不同的语言”,阐述理论的内涵,启示和诱导对象的思索。灌输不是不看对象、不分内容、教条主义的“硬灌”,而是有针对性地结合疏导来达到灌输的目的。杜甫在《春夜喜雨》诗中写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具有渗透性,理论宣讲也要具有渗透性,就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通过春雨润物细无声的方法渗透到干部群众的头脑、心灵和思维方式中。理论的深入人心在于干部群众自身自觉的理论思考。如,宣讲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之一,是在深刻变化的国际环境中推动我国发展的迫切需要。这里要通过对国际形势的阐述来明确“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一重要判断。首先,明确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概念,其次,在论点上说明我国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再次,在论据上引用历史和现实的事例、权威的言论证明。一是2001年石广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讲话,来说明中国的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机遇;二是2009年伦敦20国集团金融峰会会场悬挂的3个时钟,来说明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三是中国历史上面临四次重大战略机遇期;四是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战略机遇的论述。最后,得出结论:我们要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不断提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能力,不断提高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这样抓住重点,层层分析,旁征博引,启发诱导,逐渐深入,使干部群众在入耳的基础上,逐步入脑、入心。

第二,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这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理论宣讲方法。深入浅出是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深入浅出是一个常用的成语,表示一个复杂的概念或者事物被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或者描述。浅入深出概念是从成语由浅入深演化而来,是指从浅到深,逐步深入。

深入浅出在理论宣讲中的运用主要是对理论观点的解释和演绎的过程。深入就是要求我们明确提出理论的基本观点,开宗明义,从宏观上着眼,把理论的内涵和精神实质阐述清楚。浅出就是按照理论的论点和基本内容,结合实际进行多角度分析解释、多学科知识引证、多形式表述发挥。用浅近的道理阐述深奥的概念或观点,即深入浅出,这是表达上的成功。毛泽东语言的深入浅出,就表现在用极浅近的事理阐述深奥的事理,用浅近的语言对抽象的术语和概念加以解释。理论宣讲在阐述表达上要生动活泼,使之易于为广大群众所掌握和运用。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语言表达方式。要努力用准确精练、通俗生动的语言,对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根本问题予以深刻充分的表达。其次,要有一个很好的论述分析表达方式。论述分析时要能使抽象的理论深入浅出,转变为广大干部群众社会生活中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而便于理解、便于记忆。方永刚具备把看似深奥的政治理论通俗化的能力。党的理论虽然来自丰富的实践,但毕竟是抽象的、逻辑化了的理论。这就需要我们对党的创新理论做一些“政治翻译”的工作,把看似高深的理论用平实的语言“还原”到人民群众中去,“还原”到生活中去。方永刚常说,自己愿意当一个群众喜欢的“政治翻译”,也就是做一种“让人听懂理论”的工作。换句话说,就是将一个个道理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把党的创新理论艺术化、趣味化、通俗化。

浅入深出在理论宣讲中的运用主要是对理论观点的证明和归纳的过程。浅入就是从微观具体的事物入手,结合各方面的实际从容易理解的浅处讲起,按照循序渐进的过程,从已知导入未知,因势利导地启发,引导对象逐步深入。深出就是在上述的表达基础上,揭示理论观点的内涵和实质,得出深刻的结论。浅入深出,或者叫用多个事实证明一个理论观点,以事达理,就是从平淡的语言、事实中揭示出深邃的观点来。它要求宣讲者首先要拥有渊博的知识,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充盈于胸,既有广度,也有一定的深度。其次,要对基本理论观点有独特而深刻的理解,融会贯通,运用自如。有一篇文章《浅入深出,使“思政课”出彩更精彩》,介绍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六个为什么”实施首位专职教师单人授课试点教学。顾晓英以“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多党制”为主题,以简明的形式、清晰的逻辑分析和通俗的理论解析让各位同学对我国的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形成了明确的认识,并取得了预想的教学结果。顾晓英以历史的事实作为依据,讲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形成背景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历程。抽象的理论辅之以生动的历史形态加以展示,同学们在历史故事的倾听中学习了知识。在讲授中国的这种政党制度为什么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当中,顾老师选择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如“5·12”地震后的抗震救灾等阐述了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

深入浅出是一种本领,浅入深出同样是一种本领。“能否做到这一点,取决于理论工作者的功力。这个功力既在于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更在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的内容应该深入浅出,而有的内容则可以浅入深出。在实际宣讲中,这两种手段是交叉运用的。

第三,语言表达与手段辅助。这是一种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的宣讲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宣讲,都是现场的讲授,口头语言表达是理论宣讲的主要手段。但时代和形势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为理论宣讲提供了更多现代化的载体和平台,提供了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把语言表达和手段辅助紧密结合起来,对理论宣讲效果来说,就能够起到倍增器作用,促进理论宣讲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传统的理论宣讲是通过现场报告会的形式,由专家和干部群众面对面来进行的。事实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宣讲者要有效地进行宣讲,除了撰写好宣讲稿,还必须善于运用口头语言表达理论观点、阐述理论内涵、体现思想内容、传播知识信息。理论宣讲无论采取什么形式和方法,总是要通过宣讲者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言表达能力直接影响着宣讲的效果,这就要求宣讲者不断提高表达的艺术性。卡耐基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富兰克林也曾说过,一个人的说话能力,是获得社会认同、上司赏识、下属拥戴、同事喜欢、朋友帮助的必要条件。可见,语言表达能力是理论宣讲成功的基础。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性,一是语言要通顺、精练。这是增强语言表达艺术性的基本要求,即要求语言运用规范、准确、连贯、得体。语言表达要精练、准确、清晰、逻辑性强,“少说废话”,用最少的语句表达更丰富的内容。语言精练要求宣讲者能提纲挈领和简明扼要地表达基本原理、主要观点、重点、难点。二是语言要生动,有文采。这是增强语言表达艺术性的必要条件。语言要生动形象、幽默风趣、有感染力,就是寓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于具体形象的事例、情节之中,使枯燥的概念生动化,通俗易懂,善于运用贴近生活的事例、简明扼要的口诀、脍炙人口的名言以及充满时代气息的语言,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三是语言要亲切,富有情感。语言是教学双方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载体,亲切、感人的语言最能使对象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思想的共鸣。宣讲语言要有节奏、抑扬顿挫、展示情感、引人入胜。同时,也要有体态语言辅助,借助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

手段辅助,顾名思义就是利用适宜宣讲的载体和方法辅佐帮助语言表达的完成。任何一门艺术都要求直观、感性,即具体而不空洞。理论宣讲也要具有形象性,如果没有形象、从抽象到抽象,将失去对人们的吸引力。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获取信息和接受理论的渠道和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特别是网络等新媒体影响日增的今天,理论宣讲也应与时俱进,努力将传统宣讲形式与新的传播形式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多媒体辅助。多媒体就是多重媒体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直接作用于人感官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的统称,即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多媒体辅助是理论宣讲的主要辅助手段,能够增加语言表达的直观性、宣讲内容的生动性、形象性。特别是理论宣讲中教学课件的运用,更直接地为对象提供了宣讲题目、重点内容的文字和图像便利。二是新闻传播媒介辅助。传统的新闻媒体包括报纸、广播和电视。理论宣讲主要是借助广播和电视媒介。广播媒介,语言和音响亲切、逼真、生动,可以增强理论宣讲的感染力,同时广播渗透性好,影响面广,可以不受空间和条件的限制。广播对理论宣讲的辅助作用主要是通过短时间的理论观点解读、专家对话等形式体现出来。电视与其他新闻媒介相比,拥有的收受者众多,可以说是影响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媒介。电视将图像、声音、文字等形式齐集荧屏,以全能语言的方式让人们同时可以接受声像和文字传播。电视的图像语言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可以增强理论宣讲的震撼力和时效性。电视对理论宣讲的辅助作用,既可以通过电视政论片、专家讲座等形式表达,又可以通过短时间的理论观点解读、专家访谈等形式集中表现。三是互联网传播辅助。互联网号称“第四新闻媒介”,具有大容量、高速度、超文本、互动性、多媒体形态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舆论环境。网络等现代传播手段发展很快,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突破5亿,互联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位。互联网的特点可以增强理论宣讲的互动性和快捷性,增强说服力和亲和力。互联网对理论宣讲的辅助作用主要是通过网上理论对话、网上理论宣讲视频直播来发挥。互联网以海量的信息、快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吸引大批网民。

研究理论宣讲的方法是做好理论宣讲工作的艺术性要求,也是提高理论宣讲质量的内在要求。我们要把运用和创新理论宣讲的方法作为理论宣讲工作的关键环节,潜心研究,致力实践,不断升华,使理论宣讲的内容和方法浑然一体,为干部群众提供更丰富、更精准、更艺术、更可口的精神食粮。

总之,我们要在理论宣讲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培育毛泽东所提倡的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理论宣讲艺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出新的贡献。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6页。

[2]《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6—837页。

[3]《毛泽东选集》第三卷,84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