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分及验证

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分及验证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焦点在于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及其原理原则的思想路线,都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指导。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最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伟大事业的命运成败。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被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东西“阴魂不散”,继续影响工人运动,妨碍

由于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传播和在实践上的胜利,连马克思主义的敌人也把自己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们自称的“马克思主义”其实是十足的假马克思主义。此外,那些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并以它为思想指导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也有各自不同的理解;那些站在不同时期、不同视角、不同立场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也提出了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答案和众多阐释。虽然现实中人们的“马克思主义观”千差万别,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毕竟只有一个。那么,如何看待千差万别的“马克思主义观”,尤其是如何区分和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从而坚持“真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就是一个牵涉理论是非、立场态度和关系事业命运的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一)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大意义

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首先关系到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对世界的影响之所以如此广泛而深远,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指导思想,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才变成了现实,无产阶级革命才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才得以建立。但是胜利和成效是在曲折和斗争中获得的。在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向胜利进军的过程中,之所以出现曲折甚至失败,除了种种客观原因外,发生在指导思想上的实践主体的主观原因就是假马克思主义的干扰,或者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中的胜利和成效,正是同各种假马克思主义斗争、克服自己对待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不正确态度而获得的。因此,排除假马克思主义的干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焦点在于能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工人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标准;马克思主义又是正确反映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真理体系,主要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构成了从内容上区别于其他任何思想理论的观念系统,这是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标准;另外,马克思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活的灵魂为基点,建构了以矛盾分析为核心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唯物论和辩证法、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理论批判与实践建构等对立面有机统一的方法论体系,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也是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一是要以真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假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二是要坚持真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而不是错误指导。一切违背马克思主义基本精神及其原理原则的思想路线,都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指导。这些错误指导主观上并不否认坚持真马克思主义指导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真谛,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去实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从根本上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其原理原则,因而实际上所坚持的并不是真马克思主义,而是假马克思主义,而且是形式最为隐蔽的假马克思主义。所以,从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既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又对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提高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功效、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具有决定性意义。

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最终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及其伟大事业的命运成败。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从事的事业,是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是否坚持真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关系到能否制定和坚持正确的路线纲领、战略策略和方针政策,关系到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关系到共产主义事业的前途命运。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产生奠定了阶级基础。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需要一个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由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革命政党。适应工人运动实践的客观需要,马克思、恩格斯用自己刚刚形成的思想理论改造较为成熟的工人组织“正义者同盟”,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结合,创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共产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共产主义者同盟是战胜和克服当时对工人运动具有消极影响的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产物,表明马克思主义党建事业的命运,从一开始就是同是否坚持科学社会主义这个“真马克思主义”、抵制以“空想社会主义”为主的各种“假马克思主义”直接地、紧密的关联在一起的。此后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而孕育起来的共产党组织,无论它们的诞生还是其后的命运,都无不呈现出由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对立与斗争而导致的重大影响。从马克思、恩格斯时期德国社会民主党组建过程中的思想分歧及其斗争,到第二国际的后期命运乃至第三国际的最后结局,以及俄国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的理论冲突及其组织分裂、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苏论战”等等,无一不是体现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重大意义的重大事件。经验证明,这些马克思主义党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党的组织建设问题,因为一个党在组织上的分裂或者兄弟党关系的破裂,从根本上说,是由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的分歧引起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不仅决定自己这个“组织”的命运,而且决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命运,而在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上的理论是非,说到底就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二)假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形式

从本质上说,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是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自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真假马克思主义就形影不离,之所以会这样,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与各种假马克思主义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最初,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和社会改造理论,其哲学和经济学理论基础是克服德国古典哲学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局限和谬误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依据他们在哲学、经济学上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及其科学方法,又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局限和谬误转化成真理,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基于对工人运动实践经验的全面而科学的总结,克服影响工人运动的各种不成熟甚至错误的思想观念而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后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对立,在许多情况下都是被马克思主义批判过的东西“阴魂不散”,继续影响工人运动,妨碍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传播和普及,甚至与马克思主义争夺群众,致使马克思主义只能在与假马克思主义的比较和斗争中扩大自己的影响、引导工人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进。

马克思主义除了同残留的假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和斗争,还要同不时产生的新的假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和斗争。也可以说,伴随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假马克思主义也会不断滋生或者翻新。从思想政治角度看,随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不断被实践验证,其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千百万人民群众被动员起来,成为危及剥削阶级政治统治的强大力量。剥削阶级统治者必然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洪水猛兽,除了在文化战线上与马克思主义直接对抗,在思想理论界还出现了一些资产阶级代言人把自己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与马克思主义相对抗的情况。这样的假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阶级立场和政治态度问题,他们往往本着自己的阶级偏见去理解、曲解乃至改造利用马克思主义,因而把马克思主义搞得面目全非。这样的假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是阉割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和革命性,因而是连资产阶级都能接受的东西。

在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不时出现的假马克思主义,其根源基本上属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首先,他们无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将其视为超验的思想原则,必然把马克思主义搞成同实践分离的神圣神秘的、类同于宗教教义的东西,这是假马克思主义最为常见的认识论根源。其次,他们无视马克思主义真理基于实践经验所发生的理性飞跃,把马克思主义简单地等同于一时一地的局部经验,必然把马克思主义搞成狭隘经验的简单集成,必然失去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普遍指导意义。其三,他们割裂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真理观和价值观的关系,把这两个方面绝对对立起来,认为讲科学性、真理性就不能坚持革命阶级的利益立场,或者无视革命阶级利益立场同社会运动方向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致性,从革命阶级价值观的主观性、主体性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其四,他们无视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的具体性,以孤立的眼光去认识和对待其中的理论因素,必然将完整统一的理论体系搞得支离破碎。其五,他们无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条件性,以为马克思主义既然是真理,就应该无条件正确、无条件适用,必然把马克思主义搞成不变的教条、万能的公式,只是被动服从、机械套用而已。最后,他们无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统一,要么只见绝对性不见相对性,把马克思主义真理搞成不需要发展的东西;要么只见相对性不见绝对性,把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搞成了“主观真理”。凡此种种,是在马克思主义“营垒”内滋生各种假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思想根源。虽然我们不能把这些假马克思主义归结为阶级立场或政治立场问题,但其危害并不亚于那些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冒充马克思主义的假马克思主义。而且正是因为他们的立场掩盖着假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才更具有迷惑性和危害性。同时,滋生各种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往往也是那些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冒充马克思主义的人用以构建自己的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手法。所以,只有搞清楚这些假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才能揭露它们的真面目,既能帮助我们建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观,又能帮助我们识别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从而自觉地防止、抵制和揭露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迄今为止曾经出现并影响或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健康发展的假马克思主义,主要有教条主义、修正主义、机会主义、经验主义、实用主义等。教条主义一切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本本”出发,所以也称为“本本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袖人物的思想观点,他们讲过的话、作出的决策当做无条件正确、一个字都不能改动的教条,奉行“长官意志”和“权威标准”。教条主义尊崇片面的演绎推理,把作为演绎推理“大前提”的普遍真理绝对化,无论实际条件是否允许,都用它去要求和框套实践和现实,说到底是要实践服从理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修正主义同教条主义相反,不是要“保守”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修正”马克思主义。所谓“修正”,实际上是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丢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根本上改变马克思主义的属性和本质。修正主义以相对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当做可以随主观意志改变的东西,因而是一种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的唯心主义真理观。马克思主义史中最早出现的修正主义者是伯恩施坦,他以“正统马克思主义”自居,其实是地地道道的假马克思主义。机会主义与修正主义有类似的地方,那就是取消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基本原则,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在把握革命时机上,机会主义往往脱离实际,要么落后于实际,当时机成熟时裹足不前,坐失良机;要么超越现实可能性,当条件还不成熟时就盲目行动,给事业带来重大损失。就其只顾眼前利益及其“机会”而论,它同修正主义一样无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就其或右或“左”对待机会的方法原则而论,它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及其发展本性,违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原则造成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分离,因而也是一种假马克思主义。经验主义把局部经验当做普遍真理、将认识停留在感性阶段而不能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更深层次的精神灵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绝对主义态度对待感性经验,既将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又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分离,因而也是假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表现。实用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真理当做论证自己意志或主观需要及其行为合理性的理论工具,并在这种狭隘的利益观、价值观的支配下理解实践检验及其效果问题,基本手法是肢解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常常断章取义、从主观需要出发选用马克思主义本本上的只言片语作为自己的理论根据,具有明显的教条主义倾向,表面上看是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既歪曲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原则,又丢失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科学本性。因为实用主义孤立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个别语句、个别论断,对它离开整体联系所产生的歧义作任意理解、阐释和庸俗利用,必然改变它们只能在体系中才具有的真理属性,因而也是一种假马克思主义。

此外,承续第二国际修正马克思主义流派,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出现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大基本流派的分化,它们受资产阶级国家政治文化环境的制约,都具有将马克思主义学术化、伦理化而远离社会主义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的基本倾向。这两大流派成分复杂、派别林立,既显示了马克思主义对西方资本主义产生的深远的历史影响,又形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主流历史形态的严峻挑战。它们要么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矛盾企图改建或重建马克思主义,要么用各种时髦思潮试图改造或重构马克思主义,如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这些插上各种标签的“马克思主义”,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假马克思主义,但也决不能贸然认可它们是真马克思主义或者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流派”。至少我们可以看到,之所以它们发生“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的分化,表明它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真理性的辩证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马克思主义实践的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有机统一等问题的理解和把握是片面的。它们用人道主义抵制科学主义,或者用科学主义否定人道主义,显然违背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因而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归入假马克思主义之列,但我们有足够的理由说它们不是马克思主义。

(三)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标准

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分,我们可以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素、本质特征等为据。如前所述,尤其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等方面去寻求标准或标志,从而辨别真伪。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验证,同真理的检验一样,并非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强调真理的客观基础和实践基础,强调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并将实践标准具体化为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标准,既是面对所有真理的普遍态度,当然也是把自己当做真理所持的基本态度。到底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或者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不能只靠观念鉴别,说到底只能通过实践才能最终判定。

1.实践检验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标准

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除了理论上的辨认,最终还得经过实践检验。因为真假马克思主义的区分和验证,实质上是区分真理和谬误,亦即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效果去验证“马克思主义”的真假。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亦即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指的就是它的真理性。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部分无一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从一开始就是克服其直接理论来源的局限和谬误的产物,也是在同各种谬误的不懈斗争中发展起来的。之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那是因为它不断地经受着实践的检验;人们之所以愿意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那也是因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是能够指引人民群众把自己的社会实践推向胜利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运用中接受实践检验,又在实践检验中获得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接受了太多的教训,正是总结实践的经验教训逐渐懂得了修正谬误、坚持真理的极端重要,只有经过实践检验为正确的东西,才能融汇于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就是依据实践检验区分真理和谬误,然后去伪存真,实现真理的补充积累和拓展深化。所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始终是依据实践标准区分和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只有经得起实践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马克思主义,那些假马克思主义一经实践便会原形毕露。

是否坚持实践标准,是否愿意和敢于接受实践检验,这个态度本身就是区分科学还是伪科学、真马克思主义还是假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真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是非常鲜明的,那就是从来不把自己说成是鉴别真理的标准,恰恰相反,它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必须反复运用于实践、反复接受实践检验。而假马克思主义总是把自己打扮成真理,并处处以真理标准自居,似乎自己是不证自明、天然正确的。它越是这样就越是意味着它害怕实践检验,越是经不起实践检验。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把经过实践检验正确的理论认识纳入马克思主义,这一态度其实是经历了长期失败教训之后才终于形成的。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者的马克思主义观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定义上,直到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才在“毛泽东思想”的定义中写上了“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116]。这一科学态度的形成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获得的成果,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抵制“两个凡是”的假马克思主义、围绕“真理标准”问题展开的思想解放运动所获得的思想成果。

用实践标准区分和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实质是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一致性。一方面,检验的对象是马克思主义而非别的什么理论;另一方面,实践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而非别的什么实践。从构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唯物史观在内,是由无产阶级及其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和人类自身的社会实践去检验;马克思主义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内核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是由资本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阶级的社会生活实践去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由无产阶级的民族民主革命、工人阶级及其人民群众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去检验。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形态看,如列宁的党建理论由布尔什维克的党建实践去检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由俄国无产阶级“十月革命”实践成果去检验,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去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去检验……检验的目的就是考察与其实践内涵相关的各种思想认识是否符合特定历史条件下该项实践本身具有的规律、特征、发展道路及其历史进程,以及符合的程度,并据此辨别这些思想认识的理论真伪及其科学程度。此外,就其检验对象真假的断定,必是检验的结果而非检验之前,检验之前抽象的是非争论毫无意义。邓小平曾说“不争论”是他的一个发明,主张干起来再说。不是先弄清了姓“社”还是姓“资”再干,或者先区分了真假马克思主义再来实践检验,而是把各种思想主张放到实践中,然后根据它们产生的效果去验证谁真谁假。而且就实践标准而言,除了只有用马克思主义实践才能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外,还应该看到,马克思主义实践标准并非单纯或专门的实验和尝试,它往往同马克思主义者达到自己的实践目的目标、产生和积累积极效果的事业是直接同一的。因为历史条件的复杂多变往往不会提供单纯或专门试验的机会和可能,真假马克思主义的最终认定也因而常常是以事业的损失为代价的,成功的实践证明着真马克思主义,而失败的教训则宣告假马克思主义的破产,将作为历史的失误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反面教材。

2.生产力标准是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根据

在人类社会生活领域坚持真理的实践检验,必然形成生产力标准。生产力就是人类物质生产实践能力,生产力标准就是根据能否有效地提高物质生产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断定各种思想主张的社会作用及其效能效力,所以坚持生产力标准就是坚持实践标准。生产力是社会运动的最初动因,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程度的物质根据,生产力发展要求决定着社会进步的方向。马克思主义根据社会发展一般规律提出生产力标准,既显示出自己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又把自己同假马克思主义和其他思想主张区别开来。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标推动社会不断进步,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确定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目标任务、路线纲领及其方针政策。用生产力标准衡量和判断自己的社会功效,自觉接受生产力标准的严格检验,是真马克思主义同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区别。假马克思主义之“假”常常也表现在它不适合甚至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上。因而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也成为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生产力标准是区分和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根据。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卓越领导人历来重视生产力标准的鉴别作用。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要求,列宁首创生产力标准,指出“生产力状况”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这在马克思主义史上是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最早论及生产力标准的是毛泽东,他在1945年党的“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117]用生产力标准检验社会阶级及其政党的社会作用,使生产力标准具体明晰起来。将生产力标准用于解决姓“资”姓“社”的争论,从而检验真假马克思主义是从邓小平开始的。他指出:姓“资”还是姓“社”,“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118]。“三个有利于”将生产力标准进一步具体化,不仅提高了生产力标准的可操作性,而且把客观物质标准同社会主义的价值标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大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标准的科学性,不仅帮助人们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摆脱了姓“资”姓“社”的纠缠,而且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为我们依据生产力标准区分和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在此基础上,江泽民将科学技术融入“先进生产力”,胡锦涛从“科学发展”强调生产力发展质量,向生产力标准注入新的内涵,把生产力标准置于更为重要、更加科学的地位,进一步提高了生产力标准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和功能。

3.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

价值立场是区分真假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标志,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贯彻于生产力标准中的价值标准。人民立场或人民标准不仅是价值尺度,而且是体现生产力标准的真理尺度。一方面,劳动群众既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又是物质生产力的主体。劳动者是生产力构成中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的发展说到底是由劳动群众推动的,代表和推动生产力发展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根本内涵,是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正因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所以以劳动阶级为主体的人民群众成为马克思主义改造旧世界的基本动力和依靠对象。一切依靠群众,发展依靠人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服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成功实践所遵循的真理原则。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合,归根结底在于维护和实现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有效调动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原则。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利益要求,既是共产党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又是区分和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标准。

实践标准蕴涵生产力标准,生产力标准蕴涵人民利益标准,人民利益标准同实践标准的统一,就是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思想主张,在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及其利益要求面前,都会现出自己的真实面目。毛泽东曾经说过:“真理只有一个,而究竟谁发现了真理,不依靠主观的夸张,而依靠客观的实践。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119]从实践标准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凡是符合实践规律,能够将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导向成功的就是马克思主义或者马克思主义值得概括总结的经验材料,凡是违背实践规律,总是将人民群众社会实践导向失败的就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从生产力标准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凡是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或是马克思主义允许的;凡是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的,就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从人民利益标准验证真假马克思主义,凡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要求、能够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凡是不顾人民群众利益要求、不能维护反而损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就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4.只有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着眼于实践标准及其生产力标准和人民群众标准,哪怕仅从逻辑的角度也应该看到,只有来自于实践、与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并随时随地经受住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反,脱离实际、脱离实践、经不住实践检验的“马克思主义”只能是假马克思主义。尽管假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形式多种多样、千变万化,但脱离实际、脱离实践、脱离群众是它们最普遍的特征,也是它们之所以为假的深刻根源。那些存在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者队伍、工人运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之中的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虽然它们置身于实践过程之中,但它们不是实践的推动力量,而是造成理论同实践分离从而妨碍实践发展的力量;它们不是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妨碍实践的假马克思主义;虽然在马克思主义史中也有书写它们的必要,但却是以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而被记述的。至于西方那些“学院式”的学术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毋庸置疑也有其内容的客观来源和反映特定历史条件的现实背景,甚至还有某种意义上的实践基础,但由于其远离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的哲学的或伦理的学术倾向,使它们既不能促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实践的转化,更不能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实践中获得理论的检验和发展,充其量也只能达到对当代资本主义及其全球化的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理性批判。而且由于第二国际以后由修正主义向改良主义思潮的流变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流行,使它们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存在的积极改造极为有限,很难用“革命”二字加以衡量,更难有真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实践去检验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实践观点和实践本质无须赘言,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马克思主义既无从产生,也无从发展;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和实践本质,谈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抽象的理论或凝固在书本里的观点,从一开始就是向旧世界宣战的“宣言”。自从《共产党宣言》宣告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哪一个不是为人类解放而呐喊呼吁、冲锋陷阵的革命家、实践家?他们的著作哪一本不是对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时代背景、客观依据、现实条件、改造对象、领导力量、依靠力量、方向道路、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战略策略等等问题的认识研究、经验总结和理论概括?如果他们的思想主张不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指南,其命运早就随那些案头上产生的学术理论一样进入了“绝对观念”的陈列殿堂。马克思主义越是动员起亿万群众解放自己的浩大运动,就越是置身于实践之中,既为自己开辟了继续发展的无限空间,又成为人民群众实践的理论和行动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只有在自己的实践中,只有在人类解放运动中,亦即变革旧世界、建立、建设新世界的亿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才有自己生长的肥沃土壤,才有尝试探索并获得检验的条件和场所。离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不仅毫无意义,而且会枯萎、凋谢,直至死亡。总之,凡是脱离现实、脱离实践、脱离群众的思想主张都不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实践着的马克思主义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5页。

[2]考茨基:《一封关于马克思和马赫的信》,载《国际共运史研究资料》第3辑,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1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46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3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5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1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19~420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28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14]《列宁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95页。

[15]《卢森堡文选》上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86页。

[1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18页。

[17]《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07页。

[18]《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1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20]《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9页。

[21]《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15页。

[22]《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38页。

[23]《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5页。

[24]《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95~396页。

[25]《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26]《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70页。

[27]《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页。

[28]《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5页。

[29]《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3页。

[30]《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4页。

[31]《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5页。

[32]《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33]《斯大林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74页。

[3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7页。

[3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36]《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0页。

[37]《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

[38]《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版,第5页。

[39]《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0页。

[40]《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261页。

[4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87页。

[42]《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43]《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4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

[4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293页。

[4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137页。

[47]《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48]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32页。

[49]《中国共产党章程》,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5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51]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学习材料》,中国方正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52]《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2页。

[53]《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5页。

[54]卡尔·柯尔施:《马克思主义和哲学》,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第24页。

[55]《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56]《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57]《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84~185页、第395页。

[58]罗森塔尔、尤金:《简明哲学辞典》,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25页。

[59]《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3年(光盘)版。

[60]《简明社会科学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第76页。

[61]宋琼、田济民:《党员手册》,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6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80页。

[63]鲁开荣:《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7页。

[64]《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65]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66]熊子云:《马克思主义学说史》,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67]《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68]《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79页。

[69]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5页。

[70]许征凡:《马克思主义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21~22页。

[7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7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73]周向军:《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7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4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2页。

[7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9页。

[78]《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79]《陈先达文集: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80]《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1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81]李龙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基本问题》,《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2期。

[8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6页。

[8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3页。

[8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8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86]《斯大林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33页。

[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88]《斯大林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页。

[8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8页。

[90]《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9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3页。

[92]《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61页。

[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11页。

[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5页。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9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8页。

[98]《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5页。

[99]《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4页。

[100]《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0~261页。

[10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9页。

[10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0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

[10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

[10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

[106]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259页。

[10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97页。

[109]恩格斯曾说:“请不要忘记,德意志帝国,同一切小国家,也同一切现代国家一样,是一种契约的产物:首先是君主之间的契约的产物,其次是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契约的产物。如果有一方破坏契约,整个契约就要作废,另一方也不再受约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5页)

[110]《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4页。

[1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2页。

[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81页

[1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1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406页。

[11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

[11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79页。

[118]《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2页。

[11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