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解,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把“与时俱进”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及其开放性、包容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新概括。

马克思主义在创立后的持续发展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如果说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那么它不断克服僵化、谋求发展的特征则是“后天”的获得性。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客观动因当然是实践的发展,而驱使其发展的主观因素则是它与生俱来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此外,马克思主义作为辩证方法的本质和克服自身僵化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原因。由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和必然发展的认识,到把发展视为马克思主义保持生命力的内在规定,再到用“与时俱进”概括马克思主义具有发展的理论品质,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深化和提高过程。

(一)“与时俱进”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早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言论里就已经表露出来了。重要表现是恩格斯关于马克思主义“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1]的著名论断。其中“进一步研究”的说法,已经蕴涵着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的思想理念。后来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切实地总结了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发展的阶段,着眼于驳斥第二国际机会主义者,指出马克思主义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而且在“即将来临的历史时期”还将“获得更大的胜利”[22]。其中“新的胜利”和“更大的胜利”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必然性的总结和据此所作的预测。斯大林则将列宁主义视为马克思主义的延续和发展,第一次从理论形态的转换上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尤其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毛泽东明确地指出:“马克思主义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作斗争中发展起来,而且只有在斗争中才能发展起来。”[23]这是讲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机制。继后邓小平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24]这时,是否发展马克思主义已经开始具有区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特征或标志意义。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解,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25],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把“与时俱进”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及其开放性、包容性和过程性等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新概括。“与时俱进”当然是讲“发展”的,但显然比“发展”包容了更为丰富的信息。“与时俱进”源于中国词汇,是对“与时偕行”“与时俱化”“与时俱新”等成语的概括综合。像毛泽东用“矛盾”“实事求是”等民族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相关原理一样,江泽民也用“与时俱进”这个中国词汇阐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应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成果。如果“进”指的是“发展”的话,那么“时”就是“发展”的基础、根据、原因或动力。而“俱”无疑描述了“时”和“进”协同统一、并存共变的必然联系。可见,仅从词源意义上说,“与时俱进”就不单纯是讲“发展”的。将“与时俱进”概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不仅体现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特征等问题的认识的提高、拓展和深化,而且更为自觉鲜明地表明了自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坚定立场和科学态度。

自江泽民代表中国共产党人作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论断以来,我国学界对“与时俱进”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探讨,使人们拓宽和加深了对“与时俱进”意蕴的理解。但由于这里的“与时俱进”是用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的,所以我们还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这一特定对象对“与时俱进”作一般性的阐释,而是应该从江泽民的相关阐释中去准确把握“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如前所述,其中“进”的含义当然指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而其中的“时”,显然具有多义性。江泽民在作出这一论断后,紧接着指出:“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26]这一论述无疑从反面的情况间接地阐释了“时”的含义,即“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观点很鲜明,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思想才不会脱离实际,我们的事业才不会发生失误,与时俱进是我们的思想及其行动合乎客观实际、顺应客观规律从而得以顺利前进的保证。因而这个“时”还牵涉到我们的事业亦即我们从事的具体实践。一年后,江泽民又在十六大报告中强调“与时俱进”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并对其含义作了经典性的阐释:“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7]此“三性”所蕴含的对“时”的阐释,相对于一年前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这个较为通常的阐释而言,明显深刻和丰富得多。首先是“时代性”赋予了“时”的确切含义。“时”即“时代”之“时”,无疑是对“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最高概括,其外延远远超过了“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既包括自然、社会的现实条件和情况,也包括思想、文化的现实条件和情况,还包括马克思主义者基于前两方面情况而从事的社会实践的情况,概而言之包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部人类情况。“时”即“时代”的阐释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又提升到“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度,“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该是与时俱进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目标。其次是“规律性”赋予了“时”的深刻内涵。从“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出发就是要认识规律、掌握规律、遵循规律,“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8]。最后是“创造性”也赋予“时”以“实践”内涵。虽然“创造性”是直接阐释“进”的,但它不仅指理论创新,而且指实践创新,理论要满足新的实践需求,要在新的实践中提高认识、发展真理,这应该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最重要的阐释,马克思主义总是同自己的实践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此也就赋予“时”以“实践”的含义。此外,从江泽民的阐释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之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是直接针对教条主义的。所以他接下来说:“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29]教条主义者不懂得与时俱进,理论脱离实际,因而造成事业的损失。要推动事业顺利前进,必须反对教条主义;要反对教条主义,必须保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样,“与时俱进”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的新概括,又逻辑地转化为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态度。

既然“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那么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和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这一理论品质要求自己,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为此,江泽民把“与时俱进”上升到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高度,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后,加上“与时俱进”,从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要求全党把坚持“与时俱进”作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30]。所以“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其科学内涵不仅指马克思主义随时代、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而且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必须体现时代性,在把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在新的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二)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或者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那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质决定的。

1.实践是决定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唯一能动的要素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客观依据和现实条件或者所有客观因素无非两个方面,一是实践,二是时代。时代所蕴含的所有因素就是实践得以进行的社会历史条件,实践主题或者实践任务当然由时代赋予,但标志时代的所有因素都是纯客观的东西,即使是思想文化条件及其显示的时代精神,相对于实践而言,也是实践在其中进行的“客观存在”。无论物质的时代因素还是观念的时代因素,它们都不会自动或主动地与马克思主义者发生关系,只有马克思主义者把它们同自己的意志意愿结合起来,一切从实际出发地开展自己的事业,这样的实践才能使丰富的纯客观的时代因素与主体人发生关系,才能赋予这些时代因素以生动的、主动的、积极的意义,所以只有实践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各种时代因素鲜活起来,让它们同实践本身一起成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源泉和动力。

2.马克思主义必须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实质,解决的是它如何适应发展着的实践的需要问题。与时俱进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更是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要求。或者反过来说,马克思主义要求马克思主义者在用它指导新的实践的时候,必须考虑是否还能适应实践的需要。因为马克思主义毕竟是相对稳定的观念形态,而实践总是常变常新的,相对稳定的理论形式同不断发展更新的实践必然构成矛盾,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定要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实际上就是要科学地解决理论对实践是否适合的问题。怎样使理论适合实践,当然不是让实践服从理论,而是让理论跟上实践的发展,因而要求理论与时俱进。只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才最为切合当前的实践。

3.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源泉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本质是创新。新的认识从哪里来?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逻辑演绎的结果,只能从实践中来。新的实践不断为马克思主义提供新鲜经验,新的实践还不断融摄时代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发展鉴别、选择和提供新的社会文化资源,为马克思主义总结概括所有社会文化资源尤其是优秀文化资源创造条件。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从其思想理论看无非是人类社会实践发展的观念形态。

4.实践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根本动力

时代主题的更新规定实践主题的更新,实践主题的更新向马克思主义提出新的需要,实践主题更新的需要就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主题总是随实践主题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时代主题和实践主题规定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境界愈益升华的不同的历史形态。随着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被人民群众愈益广泛参与,随着马克思主义政党愈益全面地统领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随着人民群众社会实践愈益向横广、纵深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也愈益全面完整、丰富深刻。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三)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特征的必然表现

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关于批判旧世界、改造旧世界、预测新世界、建设新世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等一系列观点和方法,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革命性本质特征引领着马克思主义者不停顿的社会变革实践;另一方面,不停顿的社会变革实践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革新。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既表现为它对现实社会的科学的革命性批判和对实践的革命的能动的指导,又表现为它在社会变革实践的推动下的自我批判、自我革新从而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革命性演进和与之相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断革新的必然表现。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首先表现在它对现实世界的批判上。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集中体现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意识形态的批判上。只要资本主义还没有走到尽头,马克思主义者的这种批判态度或者批判精神就不会停止。制约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存社会持批判态度的因素,除了他们谋求无产阶级乃至广大人民群众彻底解放的根本立场外,还有对世界辩证存在性质的哲学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服从客观真理、把握社会前进方向的科学精神。基于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31]。站在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立场上,马克思主义既要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病和不合理性,并据此批驳资产阶级各种思潮对其经济基础的论证和辩护,又要在批判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无产阶级及广大劳动阶级解放自己指引方向。马克思早就说过:“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测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32]就连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创立起来的。批判旧学说的过程也是创立新学说的过程,批判旧哲学的唯心史观而创立唯物史观,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创建剩余价值理论,从而推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学说由空想变为科学。对于“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思想,列宁作过进一步阐述,他说:“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发展。”[33]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旧世界的完全彻底性,他说:“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指马克思——本文引者)都有批判地重新加以探讨,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放在工人运动中检验过”[34]。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创立起来的,而且是在批判现实世界中发展起来的。一是以批判的眼光考察现实世界——哪怕是马克思主义者领导人民群众经过奋斗建设起来的现实世界——获得比以前更为切合当前实际的理论认识,二是以发展的眼光预测未来世界——尤其是达到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它的阶段性及其基本特征等的预测——获得比以前更为清晰的关于新世界演进规律的理论认识,都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尤其表现在它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上。不满足于“解释世界”而着眼于“改变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实践本质所规定的坚定的革命性特征,也是它同所有旧哲学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对旧世界的批判决不停留于理论的批判,马克思早就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35]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的武器”当然是服务于“武器的批判”即革命的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只有同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批判的武器”转变为“武器的批判”,马克思说:“什么也阻碍不了我们把政治的批判,把明确的政治立场,因而把实际斗争作为我们的批判的出发点,并把批判和实际斗争看作同一件事情。”[36]同时,马克思主义对新世界的预测也不只是“说说而已”,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不仅要“破”,而且要“立”,有破有立,不破不立,破和立是革命性实践的同一个过程。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只是解决了一个认识问题,改造旧世界的行动还并没有开始。不仅把已经发现的新世界观念变为现实需要切切实实的行动,而且这个观念中的新世界能否变为现实也只能通过现实的改造活动才能加以验证。无论破除旧世界还是建立新世界,无论验证观念中的新世界还是实现观念中的新世界,这些革故鼎新的实践活动必然造成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契机,必然推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更何况新旧世界的区别永远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它们交汇于“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不会片刻静止。当新世界成为现实,它又要接受新的“改变”。在新旧世界的关系中,“改变世界”有“革命”和“建设”之分;在新世界变成现实的关系中,“改变世界”又有了“建设”和“改革”之分。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眼里,“改革也是一场新的革命”,也只不过是“彻底革命”的阶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群众从事的社会实践,它的不断革命和彻底革命的性质,正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客观根据、实践基础和强大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其理论观点的自我否定、辩证发展上。马克思主义者对现实世界的批判本质上是一个认识过程,把“批判的武器”变成“武器的批判”则是“改变世界”的过程,这两个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都会导致马克思主义的自我否定和辩证发展,从而表现为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革命的理论,而且是“自我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从不把自己标榜成“永恒真理”或“终极真理”,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理论的显著特征。当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时,他绝不会把自己的“主义”视为例外。恰恰相反,在自我批判、自我革命中使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是任何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共同特征。这种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精神首先表现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身上,他们不仅用怀疑的和批判的眼光审察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学说,而且用同样的眼光审察无产阶级自己的运动和自己的学说,如果没有自我批判、自我革命的精神,社会主义学说就不会从空想变成科学。晚年恩格斯曾经致力于及时总结工人运动新鲜经验和概括人类获得的最新科学成果,并以之为据对马克思主义自创立以来的各种观点进行积极反思,使马克思主义得到不断充实和完善,从而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此后一代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反对教条主义和党内形形色色错误思潮、错误路线的斗争中,也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对原创马克思主义进行积极反思,一次又一次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突破飞跃,从而构成了反映不同时代主题及其特征、不同理论形态前后承接的思想历程,谱写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全部历史。诸如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邓小平的“解放思想”和“计划、市场理论”……都是马克思主义自我批判、自我革命、与时俱进的突出案例。在马克思主义整个历史发展中,这种对自己以前的观点和论断的积极反思,这种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自我革命的精神,既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体现,也是唯物辩证法科学精神的贯彻。由实事求是、辩证否定科学精神武装的自我革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最深刻、最强大的思想动因。

(四)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保持自己的科学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从根本上说,在于它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与无产阶级及其人民群众不断变革自然、社会的社会实践的一致性、符合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科学,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不仅表现为其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和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共产主义社会理想,而且表现为它能够在与时俱进中保持与“自己的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不仅表现为它总是能够及时总结实践的新鲜经验和吸收具有时代精神的最新科学文化成果,而且表现为它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是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但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获得了“真理”桂冠就止步不前的教条,它必须在发展着的实践中反复接受检验。实践的反复检验不仅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还验证着那些冒充或貌似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的虚假性和思想方法的荒谬性;不仅证实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既有论断,而且还充实、完善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提高它的普适性并符合实际地作出新的论断,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内容,推动马克思主义达到新境界、进入新阶段。可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根源于实践发展和实践检验,实践发展改变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态,增添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容;实践检验验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如果马克思主义把自己当做凝固不变的教条,不与时俱进,就会使自己因脱离具体实践而丧失真理性和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构成了真理的内在矛盾,推动真理运动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必须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表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在自己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不断进行辩证否定从而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始终保持自己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的优良品质。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把自己的基本观点及其方法原则切实地贯彻到正在进行的实践之中,使这些单纯而抽象的东西鲜活丰富起来,使它们蕴涵的科学精神得以具体地体现和生动地张扬。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在与时俱进中保持同生动丰富的具体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它的那些神圣而科学的东西就会因缺乏现实的土壤和营养而枯萎凋谢,它的那些本来是真理的基本观点就会变成僵死的教条,它的那些本来是科学的方法原则就会变成呆滞的公式。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还把自己那些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作出的科学判断,毫无保守地置于变化着的时代背景和发展着的社会实践中加以重新考察,要么使它们摆脱时代的局限重新焕发科学的光芒,要么根据新的时代要求进行必要的否定,突破原来的认识限界,改变其“过时”的内容和形式,在与时俱进中实现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最切合当前实际,对当前实践最具直接和有效的指导意义,因而不仅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而且能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始终保持与“自己的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是保持其科学性的条件,又是保持其科学性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是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在于它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实践中贯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且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科学原则,“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随着时代主题和实践任务的变化,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向更高境界发展,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决不会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原来的水平上,他们总是在精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方法原则的前提下,着眼于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始终保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理论创新,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

(五)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基础和依据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它既取决于又强化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和革命精神。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在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长河中,截至马克思主义产生前的所有阶级的各种意识形态,作为反映社会存在的核心观念,从总体上说都是革命性明显而科学性不足,由此形成了人们“阶级性、革命性同真理性、科学性不相容”的认识误区。无论指导被剥削阶级奋起反抗的阶级意识,还是指导新剥削阶级反对旧剥削阶级的阶级意识,都显得造反精神可嘉而科学理性欠缺。它们在科学理性上的欠缺极大地限制了革命精神的发挥,因而它们既不具彻底革命性,也不能使它们的思想理论与时俱进,往往在昙花一现之后便被新的历史大潮冲刷成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基于发展着的实践,基于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它才获得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根源于实践,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有机统一;但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又是实践发展的思想前提,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得以展现、科学性得以保持的精神品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给具体实践以合乎规律的指导,不仅是实践发展的精神支柱、理论依据,还特别地以目标、理想等观念形式为实践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的提升提供内驱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要求,既是其革命精神的激发因素,也是其科学探索精神的直接动因。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与革命性的对立统一,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因而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进入新的高度。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与时俱进中,亦即在自身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在与各种实践发展的阻碍因素和干扰因素的比较和斗争中发展的。与时俱进既是马克思主义优秀品质之所在,又是进行自我革新、战胜各种谬误的有力武器和唯一途径,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