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上半叶,在近代第一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相继爆发了工业革命。这两次革命虽带来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却又导致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日益尖锐。在欧洲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中,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与、指导革命实践,尤其致力于为其提供一套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器,并积极与各种无政府主义、机会主义、改良主义等错误思想做斗争,从而最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既形成了工人运动的核心组织,创建了无产阶级新型政党,又为欧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行动指南,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推动工人运动大发展的同时,也使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扩散,并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中日益完善,获得了初步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建党活动中开始传播
马克思主义本来就是为工人运动而生的,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这一理论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式,而一旦形成了工人运动的核心组织,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就有了组织保障。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在初创马克思主义时,便致力于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认为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政党,才能担负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他们针对当时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决定从改造现有的革命组织入手来进行建党工作。通过比较几个当时影响力较大的工人政治组织,如德国的正义者同盟、英国的宪章派协会与法国的四季社等,马克思、恩格斯慎重选取了正义者同盟进行改建。为了从思想上改造正义者同盟,马克思、恩格斯对魏特林主义和“真正社会主义”及其宗派主义的、密谋活动的方式进行了批判,阐明了组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领导工人斗争的必要性。正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思想,并正式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参加改组正义者同盟。在征得马克思、恩格斯同意后,正义者同盟于1847年发表“二月通告”,倡议召开共产主义者代表大会,并公布了大会将讨论的几个问题,如选举新的同盟领导机关、彻底改组同盟、通过同盟纲领、创办同盟中央机关报等。同年6月,改组大会在伦敦举行。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会前提议,大会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一新口号取代原正义者同盟的“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这次大会也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审核通过了经过马克思修改的新章程,该章程规定了同盟的目的、同盟的组织结构以及盟员的条件等,体现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和建党原则。这次大会还主要讨论了纲领的制定问题,恩格斯曾先后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了《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两个草案,但他自己都不太满意。在这次大会上,马克思、恩格斯共同起草了同盟纲领。1848年2月,这一纲领以《共产党宣言》为名在伦敦出版发表。《共产党宣言》对马克思主义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6],是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详细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7],它的发表不仅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的公开宣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后全面完整地向世人的第一次公开展示,标志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开始从理论走向实践,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是从这时开始的。而最能支持这一论断的史实是,马克思在1848年12月中下旬写作《共产党宣言》期间,向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的工人群众作“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系列讲演。
(二)马克思主义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扩大影响
就在《共产党宣言》问世的同时,1848年欧洲革命爆发,它使得刚诞生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经受了战斗洗礼,也使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指导现实斗争的良好机会。1848年欧洲革命是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体包括:意大利一月革命,法国的二月革命和六月起义,德国的三月革命以及东南欧的民族解放运动等。刚刚诞生的马克思主义着眼于理论的具体运用、着眼于解决现实斗争出现的复杂问题,在这场革命中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法国二月革命爆发不久,恩格斯发表《巴黎的革命》一文,赞扬巴黎二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朝霞。3月,同盟中央委员会将中央委员会驻地从伦敦迁往巴黎,并授权马克思组建了新的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主席,恩格斯当选为中央委员。新中央委员会成立后,立即投身于革命活动之中。德国三月革命爆发后,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德国问题上,二人起草的《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成为同盟指导德国革命的纲领性文件。马克思、恩格斯与300多名德国工人(多是盟员)秘密返回德国参加革命。恩格斯和其他盟员还参与了爱北斐特、巴登、普法尔茨等地的起义。为更好地指导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创办了大型日报《新莱茵报》。该报的7个编委全是盟员,而编辑部实际上发挥了同盟中央委员会的领导作用,成为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直接指挥者”,该报也随之成为革命的宣传中心和同盟组织革命活动的中心,不仅是德国民主派的政治堡垒和思想核心,而且几乎就是整个欧洲民主派的“机关报”。投入1848年欧洲革命是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经历的第一次考验,其结果不仅扩大了自己在欧洲的重大影响和快速传播,而且汲取了这次革命的经验教训,在初步传播中提高了认识,使自己更加成熟和完善起来。
欧洲革命后,在德国和欧洲其他国家政府的围剿攻击下,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重新转移到伦敦,开始了同盟的重建工作,总结了革命的经验教训。但由于对革命形势的不同估计与对资产阶级的不同态度,同盟内部出现严重的派别活动,同盟中央发生分裂。根据马克思的提议,同盟于1852年11月宣布解散。共产主义者同盟虽然只存在了五年零五个月,但却具有深远意义。作为第一个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它是培养工人阶级革命活动家、影响和教育群众的学校,是第一国际的先驱。在欧洲革命期间与革命后,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根据自己的理论为革命制定了斗争的纲领和策略,另一方面则先后撰写了《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一系列著作,总结革命的实践经验,从而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这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无产阶级的根本道路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革命胜利的基本力量、基本条件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无产阶级的战斗口号是“不断革命”;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是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这些总结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给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斗争提供了更为成熟的理论指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继续传播增添了新的内涵。
(三)第一国际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的传播
19世纪60年代,原本转入低潮的工人运动重新活跃起来,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各国间联系的加强,使得工人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得以加强。随着工人运动的深入发展,欧洲各国工人相互支持,并与民族解放运动遥相呼应,形成了与资本主义斗争的新局面,从而产生了加强工人运动国际联合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欧美工人运动,为维护各国工人阶级的利益和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团结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更大范围内与工人运动的新的结合,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从19世纪50年代起,马克思、恩格斯就为美国进步报纸《纽约每日论坛报》和其他报刊写了大量文章,分析点评了德国和意大利的民族解放运动、美国国内战争、波兰人民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从而为欧美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促进了欧美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此外,马克思、恩格斯还为未来的国际组织培养了一批骨干力量,他们紧密团结各国工人运动的领袖、理论家、活动家和先进分子,如李卜克内西、拉法格、埃卡留斯等,通过谈话、通讯与讲座等多种方式启发、帮助他们。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同工人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尽量抽时间参与工人组织的各种活动,利用一切机会宣讲他们的思想主张,用马克思主义启发教育工人群众。
1863年初,波兰爆发了反对沙俄殖民统治的民族大起义,马克思以德意志工人教育协会的名义起草了声援波兰起义者的呼吁书,公布后在各国工人中产生了强烈影响,英、法、德、意等国工人也纷纷联合声援波兰起义者的斗争,这一联合行动成了“第一国际”诞生的直接导因。1864年9月28日,为声援波兰起义,英国工人再次在伦敦圣马丁堂举行大会,法国工人代表以及侨居英国的德国、意大利、波兰、爱尔兰工人代表参加了大会。马克思应邀参加了大会,担任德国通讯书记,并被选入协会的临时委员会(10月18日后称为中央委员会)。在10月11日的委员会会议上,宣布正式成立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马克思及时抓住第一国际成立的大好时机,用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加以引导,中央委员会最终否定了沃尔弗、韦斯顿等宪章派人物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纲领草案,并于11月1日通过了马克思草拟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和《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这篇《宣言》指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强调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必须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相结合,并注意团结各国工人的力量。这部《章程》则规定了协会的性质、组织结构和活动方式。这两份文件为了把当时各国社会主义进步力量纳入同一轨道,把欧美整个战斗的工人阶级联合成一支大军,既坚持了原则的坚定性,又体现了策略的灵活性,采用“实质上坚决,形式上温和”的方式,有效地实现了革命力量的大联合,初步体现了马克思最初的统一战线思想。这两份文件成为国际工人协会的纲领性文献,是马克思主义战胜以工联主义为主的各种宗派学说而获得更大范围传播,促成科学社会主义同欧美工人运动相结合,居于国际工人协会主导地位的标志。
第一国际成立后,在马克思和中央委员会(1866年夏改为总委员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各种实践与理论活动,把国际工人运动引向了联合斗争的新阶段。具体表现,一是廓清了协会内部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和派别的消极影响,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协会内部不同时期开展了反对普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长期的理论斗争,削弱了无政府主义、改良主义、沙文主义等思想的不良影响,保障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二是提高了各国工人的政治觉悟,加强了国际工人的团结联合,促进和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第一国际多次召开代表大会、代表会议,通过了一系列关于开展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决议,特别是1866年马克思为日内瓦代表大会起草的《临时中央委员会就若干问题给代表的指示》,成为第一国际指导工人阶级革命的具体行动纲领。此外,第一国际还通过大量的联络和组织工作,具体帮助各国工人运动的开展,诸如通过宣传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有效抵制英国资本家以雇佣外国工人来阻碍本国工人运动的行径;通过国际捐款支援巴黎、日内瓦等国的工人罢工斗争;利用读书会、教育协会、全德工人联合会分会等各种合法组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第一国际的纲领原则,扩大发展国际工人协会基层组织等等。三是同情和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第一国际成立后,始终把支持被压迫民族的斗争作为重要职责,这突出表现在对波兰和爱尔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支援上。同时,第一国际还领导和组织各国工人参加一切有助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民主运动,如支持和指导英国无产阶级参加选举改革运动,关心德国民族统一运动,支持法国反对波拿巴专制的斗争等。第一国际还声援了美国黑人的斗争,并关心东方民族解放运动,同情和支持中国、印度的反帝斗争。四是号召工人阶级学习《资本论》。《资本论》是对《共产党宣言》基本思想的系统论证,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武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不久,第一国际就发出了学习的号召。在其倡导下,该书成为欧洲工人中传播最广的著作之一,从而在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与此同时,一大批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先进工人成长起来,他们不仅是同资产阶级英勇斗争的先锋战士,而且是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的物质动力。第一国际实现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誓言,成为当时欧美政治舞台上的强大力量,获得了世界“第七强国”[8]的称谓。
(四)马克思主义对巴黎公社的重大影响
19世纪60年代,法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大国。但国内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人民群众尤其是工人阶级的处境十分艰难,工人运动风起云涌。第一国际及其在法国的分支机构积极参与并领导了工人阶级的斗争。到1870年春,法国各地先后组成了巴黎联合会、里昂联合会、马赛联合会、鲁昂联合会等四个地区性支部,涌现出一大批工人运动活动家,如瓦尔兰、阿姆鲁、里果、莫罗、费列等,为巴黎公社的诞生奠定了政治和组织基础。
1871年3月18日,巴黎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工人革命,一举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废除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及其官僚制度,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性质的民主政权——巴黎公社。巴黎公社进行了创建无产阶级国家的一系列尝试,颁布了政教分离法令,实行男女平等的社会政策,推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与和平外交……巴黎公社在其存在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举措,显示出了一个新型无产阶级国家的特点及其社会主义性质。
在巴黎公社革命期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和马克思、恩格斯密切关注革命进程,采取各种措施支持革命。总委员会召开的每一次会议,都研究了巴黎的形势,并号召各支部声援支持巴黎公社,并派拉叶到巴黎作为总委员会的代表,负责巴黎联合委员会同总委员会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与公社领导人弗兰克尔、瓦尔兰等人联系,从斗争策略、军事技术、社会经济措施等方面,为公社提供建议。
巴黎公社政权虽然最终被强大的反动势力所镇压,但却是马克思主义问世以来无产阶级最为成功的革命成果。当第一国际委托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时,马克思在公社失败后的第三天就发表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指出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充分体现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首创精神,认为公社的革命实践打击了各种机会主义思潮,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正确性和坚持该理论指导的重要性。巴黎公社无论成功的一面还是失败的一面,都是科学社会主义极为难得的经验材料,它给人们的重要启示,就是无产阶级要获取革命的胜利,必须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武装、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建立为人民利益服务的国家机关、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并坚持它的领导等等。
显然,巴黎公社革命发生于第一国际存续期,无论起义发生前革命力量的准备,还是公社政权中的骨干力量,乃至于马克思通过第一国际代表同他们的联系及其指导,都无不表明马克思主义对这次起义的重大影响。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巴黎公社失败后,第一国际顿时遭到欧洲各资产阶级政府的围剿。虽然它直到1876年才宣布解散,但后面的几年一直处于极其艰难的境地。外部环境的恶化也加剧了国际内部马克思主义与其他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之间的分歧与矛盾,再加上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各国工人运动的特殊要求,第一国际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1876年7月15日,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从实际出发正式宣布解散国际。
(五)19世纪后30年马克思主义在欧美更为广泛的传播
19世纪后30年,随着电力技术的运用及其生产力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大发展,自由资本主义逐步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一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劳资矛盾日益凸显,工人运动重新高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导致垄断资本争夺世界的矛盾越来越激烈。马克思、恩格斯和各国马克思主义者适应这两方面新情况对马克思主义传播提出的新要求,与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潮作斗争,在捍卫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全世界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晚年时期以其崇高的威望不断提高着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的影响力。一是通过对“哥达纲领”的批判,划清了马克思主义与拉萨尔主义的界限,清算了拉萨尔机会主义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的影响,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原理。二是通过对杜林主义的批判,系统地阐发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其内在关联,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三是通过对“苏黎世三人团”的批判,肃清了其右倾机会主义、投降主义、改良主义给德国党带来的严重危害,帮助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提高了认识。
在与各种错误思想做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捍卫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加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培养了一代工人领袖和马克思主义宣传家、理论家,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首先,马克思主义超越欧美国家而向全世界传播。在这一时期内,马克思主义不仅在英、美、德、法等工人运动高涨的国家迅速传播,还在意、西、荷和北欧诸国、奥匈帝国和东欧、俄国等地,随着工人运动的兴起与无产阶级政党的成立而广泛传播。其次,涌现出一大批对捍卫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有突出贡献的理论家、宣传家。如德国的李卜克内西、倍倍尔,法国的盖得、拉法格,英国的海德门,美国的左尔格,俄国的普列汉诺夫等。他们不仅翻译、编辑、出版了许多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还撰写了大量文章、书籍来宣传和阐发马克思主义,利用各种机会和形式向工人群众传播马克思主义。再次,各国工人政党创办了大量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报刊。如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中央机关报《人民国家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中央机关报《前进报》,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秘密机关报《社会民主党人报》,法国工人党先后创办的《平等报》《社会主义者报》《新纪元》,英国民主联盟的机关报《正义报》《今日》,美国工人党的《劳动旗帜》……这些报刊刊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章,向工人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阐发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与影响力的日益增强,各国马克思主义者将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工人运动实际相结合,以国别称呼的工人阶级政党纷纷建立。如1875年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后改为德国社会民主党)、1876年的丹麦社会民主党、1877年的美国社会劳工党、1879年的法国工人党、1879年的西班牙社会主义工人党、1882年的意大利工党、1883年的俄国劳动解放社、1884年的英国社会主义同盟、1885年的比利时工人党、1887年的挪威工人党、1888年的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1889年的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1889年的瑞士社会民主党等等。
在各国建党初期,由于各方面条件尚不成熟,大多数政党实际上难以与其他社会主义派别划清界限,为此,马克思、恩格斯始终关注、指导和帮助各国党的建设和发展,促使它们成为真正用马克思主义武装的工人阶级革命政党。这些政党的建立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广泛传播的重大成果,为第二国际的诞生奠定了组织基础。1889年7月14日,在法国大革命胜利一百年纪念日这一天,巴黎隆重召开了国际社会主义代表大会,第二国际由此诞生。第二国际的建立,加强了各国社会主义政党和社会主义者的国际团结,推动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马克思主义再一次获得了通过国际组织广泛传播的新渠道。在第二国际反对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的斗争中,恩格斯主导着斗争的马克思主义方向。面对西方列强重新瓜分势力范围、疯狂扩军备战的紧迫形势,第二国际积极引导各国工人阶级不断开展反战集会和示威游行。由于垄断资本使大批小资产者破产而落入无产阶级队伍,以小资产者为阶级基础的无政府主义思潮在工人队伍中影响日益扩大,恩格斯和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无政府主义者展开了坚决的斗争。恩格斯去世后,第二国际的马克思主义者又展开了同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在第二国际的这些思想斗争中,马克思主义者既反对修正主义又反对教条主义,他们在捍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划清了同非马克思主义和假马克思主义的界限,深刻地阐释和宣传了马克思主义,提高了广大工人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认识。
在19世纪最后10年,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的广泛传播同马克思主义者在第二国际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普列汉诺夫、拉法格、卢森堡、列宁等第二国际极具影响力的理论家、革命派,在反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对帝国主义阶段做了深入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提高工人队伍的思想觉悟发挥了巨大作用。第二国际拥有几十个全国性的社会主义政党,成员遍布五大洲,各国党组织翻译出版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了许多党报来宣传马克思主义,出版了许多介绍马克思主义的通俗读物,组织了各种各样学习、研讨、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还创办党校对党员干部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