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论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有必要先澄清并揭示出历史唯物主义究竟指什么。在传统的用法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往往被遮蔽了,并在不断地误用中产生了脱离本义的而且是约定俗成和根深蒂固的观念。为了防止这种误用对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不良影响,对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进行辨析,不仅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在传统的观念和认识里,历史唯物主义总是和唯物史观或辩证唯物主义共同出现的,我们首先可以从历史唯物主义与两者的比较中来澄清其意义。
在我们的观念中,一直习惯把唯物史观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替代使用,因为这两个概念最初都是由恩格斯提出的,都用来概括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最先比较系统地表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但还没有直接提出唯物史观的概念,而只是强调这是一种区别于黑格尔等唯心史观的历史观。按照通常理解,这种新的历史观就是指唯物主义历史观,或者简称为唯物史观。此后马克思,更多的是恩格斯,在许多场合下都一直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在1870年所写的《德国农民战争》第二版序言中,恩格斯声明:“这个唯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不是由我,而是由马克思发现的。”因此可以看到恩格斯用唯物史观来指代马克思所创立的社会历史理论。此后,恩格斯在多处相同的意义上提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概念,可是到了1890年,恩格斯在致康·施米特的信中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是用来批评当时的德国青年不热心于艰苦的研究工作,却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概念来掩饰自己历史知识的贫乏,这也是恩格斯第一次正式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这时还不是用它来指称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在1892年一部主要论述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即《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英文版导言中,恩格斯再次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不过也只是希望不可知论者和英国的庸人们不要对这个名词过分感到吃惊。不过在该书正文中,恩格斯还是把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称为马克思的两大发现,这也是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所强调的。1893年,恩格斯在致友人的信中又系统探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问题。
从上述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提出的过程可以看出,在马克思生前的著作和谈论中,恩格斯与马克思一样只是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概念,而没有使用过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恩格斯也是直到其晚年才开始启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而且在他那里,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确实是同义词,都用来标示其理解下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发现,所以他才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序言和正文中,同时使用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在19世纪末期,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被融合在一起并广泛地传播开来,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一大批20世纪初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开始普遍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概念。因此尽管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概念是恩格斯提出的,但它们都是用来标示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的,而且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与其说是理论内涵的差别,不如说是关注视角的差别,它们都标示着马克思的哲学,但是在历史流变的理解中,这两个概念不仅脱离了恩格斯的最初理解,更远远脱离了马克思的思想特质,因此只有充分理解了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内涵之后,我们才能赋予这两个概念其应有的意义,所以说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去理解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获得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在一般的看法中,唯物史观谈的只不过是一种历史观,是与唯心主义特别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新唯物主义的历史理念。在恩格斯看来,唯物史观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哲学,它只是遵循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观察和理解历史的结果,恩格斯说:“这种历史观结束了历史领域内的哲学,正如辩证的自然观使一切自然哲学都成为不必要的和不可能的一样。”在恩格斯看来,唯物史观不是哲学思辨,它应当归结为“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而且与辩证的自然观相对。因此,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与具有广泛的普遍性的哲学不同,它处理的是经验事实,不过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来理解事物,而经验事实只是我们认识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可以说在此恩格斯率先开辟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分的道路,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哲学和思想的本意,同时也割裂了马克思哲学的统一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最先集中表述唯物史观的著作,在其中阐述唯物史观的时候,曾多次强调了人类尤其是有生命的个人作为历史的前提,并将其放在了唯物史观的源头地位:“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这里首先把个人维持生命的需要放在了人类历史前提的首要地位。接着,他们又对所说的有生命的个人加以澄清:“我们不是从口头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从现实前提出发,一刻也离不开这种前提。它的前提是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于是这种个人也就是现实的个人,是有生命的个人的真实意义,并构成了人类历史的真正的前提。在继续阐发这种观点时他们强调:“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先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就把人类历史的前提由生命需要转向现实的个人,最后进一步落实到物质资料生产这种具体的现实的生存实践上,完整地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前提。
马克思在深刻总结了人类历史观的演变的基础上,针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史观,带着自己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的最新成果,进一步指出:“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形成。”物质实践是构成马克思的历史观的基础,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实践超越了抽象存在,它立足于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对象化活动,是对对象、现实和感性的实践活动和现实的个人的理解。为了区别于黑格尔所承认抽象的精神劳动和实践,以及凸显自己哲学的本质,所以马克思在“实践”之前加上了“物质”二字,用以表明只有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才是决定历史和观念的现实基础,并且意识和观念不仅只有以物质实践为底蕴才能生成,并以此为根基实现了对唯心主义的批判。“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由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以物质实践为根基来表述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不仅起点高,而且继承了黑格尔等先前思想家的实践观的成果,是对唯物史观基本问题的精确表述,而且只有从物质实践的概念出发,我们才能切实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