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这些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这里的人是有意识、有理性从事物质实践的现实的个人。人在物质实践和劳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自我,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自己与自然界分离开来,运用生产工具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获取生活资料,以实现自我生命的保持和延续。但是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不是完全割裂的,人对自然进行对象化过程同时也是确证自身的过程。因此,人不仅需要保持生命,而且要追求自由和发展,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要求又总是受到自然界和自身局限性的限制。伴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自我意识不断觉醒的历史进程,人在不断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中,必然会追求得到更大的自由。因此,个体的人在历史发展中对于自我保持、自由和发展的要求形成了人的自然属性。马克思认为,个体的人并不能孤立地保持自身和实现自由和发展,只有通过和其他个体联合起来才能克服自身的局限性。也就是“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的关系,才会有生产”。这也就是说,在社会中,个人并不能孤立地进行生产,而必须与其他个体联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因此,生产都是社会性的生产,而在这种联合的生产中社会就建立了广泛的生产关系。
所谓生产力是指人通过改造自然获取满足各种需要的生活资料的能力,这是与个体的自然属性相应的,一般说来,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具有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劳动对象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在单独考虑生产力时,生产力的发展不外乎来源于劳动者对于自我保持、自由和发展的无止境的追求或者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更新、生产工具的改进等。不过正如前文所说,人处在社会之中,人的任何生产都必然是社会性生产,在社会性生产中人与他人之间形成了广泛的生产关系,而且使得分工和协作成为必然。
在对生产关系的考察中,一般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在生产中社会各集团的地位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社会生产的产品的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对于判定社会形态,以及生产关系的类别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因此,马克思认为在私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形式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无产者在生产关系中形成了一种对立,双方都表现为所属阶级的阶级性并形成了阶级间的对立。
由生产力所产生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由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属性,两者其实是对人的存在状态的不同视角的关注,两者并不是割裂的。两者的关系便是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既没有脱离个性的共性,也没有脱离共性的个性。人作为现实的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个人,他的本质便在于其在社会生产中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自然性和社会性作为人的规定的不同方面,都内蕴于人的现实存在之中。故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人的社会性生产的关系。
当我们考察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时,我们需要看到社会生产力所具有的基础地位,不过也要看到生产关系的基础地位。对于两者的关系,我们并不能过分强调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也不能认为生产关系脱离生产力,而是应该看到,马克思对两者的关系所强调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社会性生产具有自我调节的机制,它调节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在生产关系符合促进生产力的条件时,才能使生产力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实现。
首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动因,即适应劳动者对自我保持和自由发展的追求,这样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性生产归根到底是建立在社会中的现实的个人的物质实践和劳动生产之上的。因此,社会作为众多现实的个人的联合体,是每个现实的个人渴望实现自我对自由幸福的追求而联合起来的。可以说,在人们最初的联合中,人们不是为了社会而生产,而是为了自我的生产实现才联合成为社会。在社会生产中,劳动者通过联合的方式来实现自我,为了能够交换到自己需要的产品而使自己的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并在这种生产力不断提高的实现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过程,在一定阶段便是现实的个人自我实现的过程。其次,生产关系的形式应适合生产力的现有水平和发展的要求。就像马克思所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被看成生产关系所实现的分工和协作对其的促进作用。这时生产关系被看成了体现生产者的自我性与对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的适应性的统一。在这个阶段,人的主体性的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觉醒,人还是把他人和社会看成外在于自己的,社会的进步与自我实现的进步往往表现为一种偶然性。这时,对于生产力而言,生产关系不过是借以实现自己需要的手段,而自身并不构成目的,人的类意识还没有觉醒。
在人类发展史上,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生产资料积聚于一部分人手里是不可避免的。这时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形式得以建立,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和无产者则成为两个对立的阶级,因此此时的生产关系表现为阶级关系。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人类最初的社会组织形式里并不存在,而只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水平极低,生产只能够维持部落的人的需要,而没有剩余产品,生产资料是共有的,因而也就不可能产生阶级。不过到了原始社会末期,经验的积累和工具的革新加快了生产力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剩余产品。随着生产力进一步的发展,社会分工和产品交换的扩大,出现了财产的私人占有,一部分人就利用自己占有的生产资料,使自己在生产和分配中处于支配地位。有产者和无产者便形成了两个对立的阶级,阶级斗争便是不可避免的了,正是因为这样,马克思才说,以往的一切历史都不过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不过我们看到,阶级的产生在历史上曾经标示着历史的进步,而且这种集中化的生产方式也促进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只不过阶级使得一部分人与另外绝大部分人处于对立状态,这时阶级之间的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可以说这是人的类意识还没有真正觉醒或者说人的类本质被异化了,对于一个阶级而言,另一个阶级只是作为斗争的对象和敌人而出现的。
在历史上阶级斗争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产关系还没有丧失其历史进步性的情况下,统治者通过调整生产关系而缓和斗争;另一种是生产关系的历史进步性已经消失,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必须转变生产关系时,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阶级就会展开反对旧的腐朽阶级的斗争。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的历史作为阶级斗争的历史不过是一种生产关系或者进行自身调整、或者被取代的过程。而这种阶级关系根源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由于一些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进而形成了对无产者劳动产品的占有,更深刻地体现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蕴含的矛盾之中。在阶级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往往被忽略了其内有的价值属性,而仅仅被看成实现发展的手段。在这种社会形态下,人只是异化了的人,而且人所具有的类本质也被遮蔽了,生产关系所体现的人的社会性也往往被遮蔽了,他们看不到,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只有与其他主体在共同发展中,才能完成类本质的复归,达到自我的真正实现。
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资本主义社会在当时代表着最先进的社会形势结构和生产关系,同样可以把它看成是马克思用以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钥匙。作为私有制发展的最高阶段同时也是最后阶段,资本主义社会更深刻地体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的最高形式。因此,我们需要了解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