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日根据地,中学教育和师范教育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一)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在抗日根据地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陕甘宁边区还是晋察冀等其他革命根据地,都把创立和恢复中学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培养目标与教育方针
抗日战争时期,中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方针是紧紧围绕着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总方针来确定的。但在不同的抗日根据地其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1940年,陕甘宁边区颁布的《边区教育宗旨和实施原则(草案)》中,规定中学的培养目标是:(1)提高青年民族革命的意识,并养成他们为民族革命艰苦奋斗的精神;(2)给予青年适当的指导和训练,使他们的个性、智力和体格都得到健全的发展;(3)给予青年抗战建国所必需的知识技能;(4)注意发展青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使之能独立工作,寻求方法解决困难;(5)使青年成为领导群众的抗战干部。[92]
1940年3月15日,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颁布的《晋察冀边区中学暂行办法》规定:中学教育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中学教育、干部准备教育,其任务是培养青年,坚持抗战到底,实现三民主义新中国。其教育方针是:(1)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心与抗战胜利的自信心;(2)锻炼学生科学的头脑的基础及初步的组织能力;(3)初步了解社会发展的规律;(4)锻炼学生基础的军事知识与技能。[93]
在正规学校制度中,中学一般具有升学与就业的双重任务。但是,抗日根据地的中学则不以升学为目的或不以升学为主要目的。如1945年4月颁布的《晋中行署关于建立中等学校的指示》中规定:建立中学的方针与目的,是在培养干部及技术人才,从实际出发,实现学以致用,任何空洞的形式主义的办法都是不适当的。因之,目前中学之建立不是培养升大学的,而是为了出学校后,立即参加实际工作,为人民服务。[94]
2.学制与招生对象
抗战初期,大多数根据地的中学采用了短训班的形式,修业年限一般也比较短,从半年、1年到2年不等。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一些最初修业年限较短的地方,开始适当延长,并采用初、高中分段方式。如晋察冀边区1937年中学为半年,1938年为1年,1940年边区中学暂行办法中规定:中学修业期限为2年,但能力强且成绩优良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每6个月为一个学段,学段终结举行成绩测验,并休假2周。[95]1941年5月第二次中学校长会议定为3年。1945年冀中行署则规定中学修业年限为2~3年。1940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关于提高陕甘宁边区国民教育给边区党委及边区政府的信》中,确定中学暂采用初中和高中各2年的二级制。山东根据地规定初中3年,高中2年;陕甘宁边区1942年也有与山东相同的规定。这种中学学制虽然比国民政府所规定的要短,但是根据地因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仍没有得到普遍的实施,经常因战争形势而改变。
关于中学的招生对象,各根据地之间也不完全相同。山东规定中学生在25岁以下,年龄再大一点也可以,入学时不必重视过去学历,以学习能力为标准,以便吸收过去失学的学生以及群众中新培养出来的学生,[96]《晋察冀边区中学暂行办法规定》:“招收学生以高小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而身体健全之积极抗日青年为合格,男女兼收,年龄在14岁以上25岁以下者为原则。”[97]
3.课程设置
统一战线区建立的中学,其课程是参照国民政府的中学课程标准,并根据民族民主革命的需要略加变通。如1942年秋公布的盐阜行政公署《中学暂行规程》中,对中学课程设置所提出的基本原则是:(1)将民族民主革命的教育作为全部教育的基础,增加公民、历史、地理钟点,并增加其他抗战教材;(2)初中英语改为英语选修科目;(3)自然科学的学习应尽可能与劳动及社会生活取得密切联系,并着重实验;(4)课程内容与编制,务须除庞杂留精华,使少而精,裨学生有充分时间消化吸收;(5)凡一切有目的、有组织的集体活动,不论是自我学习部分,或抗建活动部分,均认为成绩的一部分。[98]
1940年的《晋察冀边区中学暂行办法》将中学课程分为4类,并对各自所占比重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基础学科占40%,包括国语(选读重要政治论文及各种新文艺作品)、数学(算术、代数、几何)、历史(偏重中国近代史及世界革命运动简史等)、地理(适合中国抗战及世界政治形势要求)、自然(动、植、矿物,生理卫生,理化);政治课程占30%,包括政治常识(社会发展史、民主政治、世界政治常识等)、三民主义与统一战线(三民主义、统一战线、持久战、中国近代革命运动史、中国社会基本问题等)、时事报告或名人讲演(课外举行,每周2小时);军事课程(早操除外)占20%,包括军事常识、游击战争;艺术课程占10%,包括歌咏(救亡歌曲、指挥、识谱等,在课外举行)、美术(漫画、美术字等)、写作技术(与国语课、编壁报合并进行)。[99]
这一课程设置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文科课程重于理科课程,政治课程占很大比重,且文科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明显的政治色彩;第二,课程的综合性很强。
1941年公布的《晋察冀边区中学课程标准》,更充分地体现了上述特点。其中规定,中学课程的标准应该是:(1)抗日民主的。现阶段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抗日。抗日与民主是分不开的,要求实行民主,反对一党制,反对亲日派,反对顽固反动分子,都属于这一范畴;(2)统一战线的。……(3)科学的。坚持科学的、进步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反对愚昧,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复古倒退和奴化教育思想;(4)现实的。坚持学以致用,课程与现实密切联系,反对旧时劳心劳力的观点与做法。……(5)普通的基本知识。……是在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上给以普遍完备、简明精确的基本知识等[100]。
晋察冀边区中学的课程及其所占比重:国文(17%)、外国语(7%)、算术(7%)、代数(7%)、几何(平面)(4%)、中国史(3.5%)、世界史(3.5%)、中国地理(3.5%)、世界地理(3.5%)、生理卫生(2%)、植物(2%)、动物(2%)、矿物(2%)、物理(4%)、化学(4%)、社会科学(7%)、中国问题(7%)、军事和体育(7%)、音乐(3%)、美术(2%)、工艺(2%)。[101]
1945年4月,《冀中行署关于建立中等学校的指示》中指出,中学班的课程内容包括:
政治思想教育——主要贯彻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思想,贯通、了解新民主主义的科学思想,反对法西斯的统治思想及封建迷信的落后思想。为此必须加强时事教育、政策法令教育并联系日常生活态度贯彻整风的精神。此项教学内容应占30%。
文化教育——包括抗战文艺(通讯、写作、艺术应用文等)、数学(包括会计、统计等)、史地(包括边区建设、边区史地、中国革命史等)、常识(包括自然、医学、卫生等)。占50%。
生产教育——生产(农业、工业、军火等),技术及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与技术应并重),占15%。
军事教育——一般军事常识及锻炼,特别要培养军事斗争思想意志,目前着重民兵地道战,埋地雷,武器使用,战斗勤务工作等,以便反扫荡时即分散各村协同民兵作战。此课程内容占5%。[102]
抗日根据地的这种课程设置把教育与战争和革命的需要结合起来,尤其是与当时各抗日根据地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除了基本的文化课和自然科学知识外,还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对学生进行抗战政策、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点、群众观点、劳动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4.师资建设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中国教员的主要来源是:吸收战前各级学校的教员、抽调各级政府中从事过教育工作或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干部、改造国统区的教员和知识分子等。
关于中学教员的任职资格,1942年秋,《盐阜区行政公署中学暂行规程》规定:
高级中学教员须品格健全,其所任教科为其所专习之学科,且合于下列规定资格之一者:第一,国内外师范大学毕业;第二,国内外大学本科,高等师范本科,或师范专修科毕业后,有1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第三,国内外专修学校,或专门学校本科毕业后,有2年以上之教学经验者;第四,有专门学识及有价值之专门著述发表者。
初级中学教员须品格健全,其所任教科,为其所专习之学科,且合于下列规定资格之一者:第一,具有高级中学教员规定资格之一者;第二,与高级中学相等学校毕业生,曾有中等学校教员三年以上之教学经验,并著有成绩者;第三,具有精练技能者。
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任用为中学教员:第一,违反刑法经判决确定者;第二,曾任教员成绩不良或旷废职务者;第三,患精神病或身有痼疾,不能任事者;第四,行为不检或有不良嗜好者。[103]
从以上这些规定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标准体现了正规化的中学教师任职条件。但是,由于当时根据地的实际情况不允许完全按照上述任职资格选拔教师,所以,各根据地一般都规定,中学教员须经训练或检定合格者担任,但不合格的也可暂时聘为代用教员。
关于中学教师的待遇,1943年陕甘宁边区规定供给实物,每人每年发棉衣、单衣、衬衫各1套,单鞋2双,棉鞋1双,毛巾2条,每月发粮35斤10两,菜30斤,肉4斤半(财厅发给1斤半,所差学校自给),油、盐各15两,一般职员每月津贴40元,教课的教员,发钟点费,每周上课1小时,每月给小米1斗,一般教员每月有1斗4升米的钟点费,有病时医药免费,教职员的妻子,不可能担任工作的,也同样的供给实物。[104]
5.中学教育的发展
各抗日根据地都十分重视恢复和发展中学教育,创建了一批著名的中学,培养了大量的本地知识分子和地方干部,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其中,陕甘宁边区有:边区中学、陇东中学、米脂中学、延安中学、子长中学等七所中学(见表9-6)。
表9-6 陕甘宁边区中学发展情况[105]
晋察冀边区的中学教育是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到1940年有中学9所,培养了7000多名中级干部;晋绥分区1941年有中学4所。其他抗日根据地的中学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师范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教师数量缺乏、质量低下,严重制约了各地文化教育的发展。各根据地普遍重视师范教育的发展,例如,晋察冀边区的冀中区,曾经县县设立师范,满足教师的需要。根据地的师范教育机构,主要有师范学校、附设于个别大学的教育学院及中学师范班(或部、科)。师范学校包括乡村师范学校、简易师范学校、短期师范学校、联合师范学校、地区师范学校等。师范学校主要培养小学教员及初级教育干部,它是师范教育的主体。
1.培养目标和学制
关于师范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原则,1942年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暂行师范学校规章草案》规定:“师范学校为依照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培养健全的地方小学教师及区、乡级文化教育干部之场所。其训练原则为:1.培养正确的政治方向;2.建立民主的工作作风;3.养成劳动的习惯;4.锻炼健康的体格;5.充实一般的文化知识;6.给予从事教育工作的知识技能;7.培植热心服务教育的精神。”[106]
1945年4月,《盐阜师范教育实施大纲》中规定培养目标为:“培养人民的教师,以推行村学,开展群教,训练初干校长、教员、中干辅导员。以培养干部为人民服务。贯彻学用一致的方针。”为达成此目标,必须使学生具有如下的思想意识、知能品质:“1.民族意识;2.民主思想;3.生产知能;4.群众观念;5.科学头脑;6.艺术兴趣;7.社会工作知能;8.群众工作知能;9.科学的世界观;10.革命的人生观;11.新民主主义教育的知能;12.从事新教育事业的志趣。”[107]
在学制方面,抗战时期不少根据地都实行“三、二”制,即将师范学校分为初、高两级,初级师范3年,高级师范2年,前者主要是培养初小教员,后者主要是培养高小教员。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是很难做到的。实际情况是:师范学校性质的一般是1~2年;训练班性质的一般是3个月到半年不等。学生来源,一部分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的学生,一部分是在职的小学教师。[108]
2.课程设置
师范学校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各个根据地也不尽相同,但是概括起来,一般分为以下三个方面:政治课(占20%)、文化课(占60%~65%)和业务课(15%~20%)[109]。政治课包括:公民知识、社会科学概论、哲学、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等;文化课包括:国文、数学、自然(动物、植物、物理、化学)、生理卫生、美术、音乐、体育、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等;业务课包括:教育行政、教育心理、课程及教材研究、教育测验及统计、教育实施(教育政策、小学教育、社会教育)、教学法、教学实习等。[110]另外设劳作课,但是在课外进行。
师范学校在教育实施上大多适合抗战的需要。如,陕甘宁边区的鲁迅师范,政治课中采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指南》、《论持久战》、《论新阶段》为新教材;军事课中,有普通军事知识与技术训练,游击战更列为一科,讲述山地、平原游击战术;自然常识课中,以防空、防毒与日常卫生常识相结合;单独设有民运课,以洛甫同志的《民运八则》为主要教材;国文课中多选富有民族思想的文章;地理课配合抗战、军事发展等。[111]
3.高等师范
大学中设立教育学院,是革命根据地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112]例如华北联合大学于1940年3月,在“实行抗战教育政策,使教育为战争服务”的精神指引下,创立了教育学院。其任务是培养新民主主义教育干部。教育学院设有教育行政队和师资队,学习期限是6个月,前3个月为第一学段,学习政治课;后3个月为第二学段,学习专门课。1941年又成立了高级队,以提高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113]根据1944年《边委会关于华北联大教育学院的决定》,当时的教育学院设有培养初、高级小学教师的师范班,提高现任党政军民干部的中学班,训练与改造城市青年知识分子的政治班,以及临时性质的短期训练班。师范班和中学班有3种课程,即边区建设(包括边区史地、边区政策及边区组织)、政治思想教育(包括整风、时事教育、政治常识等)和文化教育(包括国语、数学、史地、自然常识、生产知识、医药知识、军事知识),师范班增加教育类课程。[114]
其他高等学校也有设教育学院或教育系的,如延安大学等。但从总体看,整个抗日根据地的师范教育是以中等师范教育为主的,高等师范教育没有形成独立的体系,只是依附于高等学校存在,而且规模很小。
4.师范教育的发展
师范学校担负着为小学培养数量充足、质量优异的教师的任务,因此,各抗日根据地都十分注重发展师范教育。例如,陕甘宁边区1941年,有师范学校6所,在校学生约1500人(见表9-10)。
表9-10 陕甘宁边区师范学校发展情况[115]
仅鲁迅师范学校在办学的两年半时间里,就为陕甘宁边区培养出800多名小学教师和基层教育行政干部[116],不仅积累了师范教育的宝贵经验,也为边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其他根据地,由于当地原来的文化基础和战争条件不同,师范学校的发展情况有所不同,但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和培训。
综前所述,在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抗日根据地的教育,无论在干部教育、社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的人才。可以说,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各抗日根据地的教育,自始至终都是对敌人进行总体战争的一条战线,是对敌斗争的一个组成部分。[117]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抗日根据地的教育实践,中国人民不仅解决了大量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而且基本形成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理论,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而且为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本土化作出了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