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改造模式”的含义
“改造模式”的关键在“改造”。《辞海》解释:“改”即“变更”、“更正”,“造”即“制作”、“建立”。[169]合起来,“改造”就意味着对于一件旧的事物应该使用变更过的、更正过的新内容、新形式来重新构建。这里的关键是,对于旧的东西而言,“改造”并非意味着彻底消灭,而是让它以一种新的方式存在,相对于改天换地的“革命”方式而言,“改造”透出一股淡淡的“温和”色彩。
用这样一种视角来观察,所谓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践的“改造模式”,是对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初所承继的多元化的教育实践格局,根据新的政治、经济等社会变革的要求进行重塑,以期最终建立适应新的社会主义要求的教育格局这一实践过程的总称。
(二)“改造模式”的两个发展阶段
这一“改造模式”,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始,到1957年底结束。关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史,一般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作为单独的一个阶段来研究,但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应以划到1957年底为宜。有两个根据:一是1962年1月毛泽东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曾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62年的12年历史分为两个阶段,“这十二年分为前八年和后四年。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七年底,是前八年”。[170]二是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中,正式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初步表述,标志着教育领域改造的完成。
前后历时八年的“改造模式”大抵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全国解放任务完成、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结束为止,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接管旧的教育资源,维持教育局面的稳定,确保新民主主义教育从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平稳过渡,构建起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基本格局。
第二个阶段,从1953年起,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工业、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启动,教育实践开始由新民主主义教育向社会主义教育转变,“改造模式”全面展开。到1957年,教育改造的任务基本结束,中国社会主义教育方针基本确立,社会主义教育格局初步形成。从这一阶段的实践来看,教育改造工作主要从人、制度和理论三个方面着手。对人的改造,就是对知识分子、教师的思想改造,使他们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工作者。对制度的改造,就是对教育的方针、教育体系、教育内容等方面,根据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行改造,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对理论的改造,就是对影响教育工作的教育理论加以改造,其核心是批判所谓资产阶级的教育理论,用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以凯洛夫为代表的苏联教育理论为指导,在实践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通过这样三个方面的改造工作,基本建立起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当然,在具体实践中,“接管”和“改造”的工作往往又是紧密相连,难以精确区分,在不少情况下,“接管”只是伴随“解放”而出现的一个短暂的过渡期,“改造”随之而来。为了研究叙述的方便,也因为就实际来说,全国大规模的解放任务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持续了两三年,因此,研究中还是分为两个阶段叙述。因为“接管”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改造”,在一定程度上“接管”还是区别“革命”与“改造”的关键指标,所以,在实践模式的概括上,仍然将这两个阶段合称为“改造模式”。
(三)“改造模式”的社会背景
1.“改造”策略的可能性
早在1949年3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就已指出:今后解决国民党军队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绥远三种,但三种方式对旧势力的根除与保留的效果不同。其中,北平方式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但“对于反革命遗迹的迅速扫除和反革命政治影响的迅速肃清,比较用战争方法解决问题是要差一些的”;而绥远方式“对于反革命遗迹和反革命的政治影响,较之北平方式将要保留得较多些,保留的时间也将较长些。但是这种反革命遗迹和反革命政治影响,归根到底要被肃清,这是毫无疑问的。决不可以认为反革命力量顺从我们了,他们就成了革命党了,他们的反革命思想和反革命企图就不存在了。决不是这样。他们中的许多人将被改造,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将被淘汰,某些坚决反革命分子将受到镇压”[171]。
同年4月25日,毛泽东、朱德发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布告》,要求:第一,保护全体人民的生命财产。第二,保护民族工商农牧业。第三,没收官僚资本。第四,保护一切公私学校、医院、文化教育机关、体育场所,和其他一切公益事业。第五,除怙恶不悛的战争罪犯和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外,凡不持枪抵抗、不阴谋破坏者,人民解放军和人民政府一律不加俘虏,不加逮捕,不加侮辱,凡有一技之长而无严重的反动行为或严重的劣迹者,人民政府准予分别录用。第六,一切散兵游勇,均应向当地人民解放军或人民政府投诚报到。第七,农村中的封建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应当有准备、有步骤地废除。第八,保护外国侨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72]
从1949年10月到1953年,新生的共和国面临巩固、稳定、恢复的繁重任务。先后完成了解放全国、建立各级人民政权,没收官僚资本、废除帝国主义经济特权、稳定物价、统一财政经济工作,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任务。任务的繁重与复杂要求工作策略上“不要四面出击”[173],只能尽可能多地团结各种可以团结的力量,主要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帝国主义势力及其他一切敌视和反对人民政权的势力,对其他力量要尽可能团结、利用、改造。
可见,“改造”策略的可能性在于建国初期特殊的社会政治现实。要迅速赢得全国的解放,建立并稳固新的政权,势必对旧的人或物采取某种容忍策略,这种策略为“改造”留下了可能的空间。
2.社会改造的话语背景
1953年12月,毛泽东审阅了中央宣传部编《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确定“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工作方针,“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74]。这样,以“一化三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改造运动拉开了序幕。
在农业改造方面,1953年12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完整地提出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逐步改造的具体道路。到1956年底,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跑步”完成。在手工业的改造方面,1953年11月到12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步骤。1954年6月,中共中央转发了合作总社党组的《关于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的报告》,要求加强手工业改造。1956年底,手工业由个体经济到集体经济的转变基本完成。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面,1953年6月,中央确定了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方针。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3年到1956年底,随着三大改造的任务迅速完成,全社会呈现出跑步进入社会主义的“欢乐”场景。这种热闹的社会大改造的背景,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践的“改造模式”的社会话语背景。
(四)“改造模式”的理论基础
为什么会出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国化实践的“改造模式”?除了社会背景以外,还有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两个阶段”和“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作为基础。
1.中国革命历程“两个阶段”的理论
1940年1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讲演中提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175]。他认为: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以来,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由于其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缘故,就都具有社会主义的因素,并且不是普通的因素,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但是就整个政治情况、整个经济情况和整个文化情况说来,却还不是社会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176]。这就是说,中国的革命必须经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发展阶段。两个阶段的理论意味着,没有新民主主义阶段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革命不能算成功。这一理论决定了建国初期势必要对符合新民主主义要求的人和物,采取一定限度的“宽容”和“接纳”政策,为“改造”埋下了伏笔。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建立。实际上,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和富强而奋斗。”这就是说,《共同纲领》认识到,在战争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还不能马上成为“社会主义”,还必须通过对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巩固和改造,才能达成社会主义的目标。
1952年,随着建国初各项巩固新政权的工作逐步取得成功,毛泽东开始思考进行社会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指出:“十年到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不是十年以后才过渡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性质也变了,是新式的资本主义,“他们已经挂在共产党的车头上了,离不开共产党了。”“农村也是向合作互助发展,前五年不准地主、富农参加,后五年可以让其参加。”[177]1953年6月,在全国财经会议召开期间,毛泽东在主持中央政治局讨论李维汉所作《关于资本主义工业中的公私关系问题》报告时的讲话中正式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问题。同年12月,毛泽东在审定中央宣传部编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时,对总路线作了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78]
从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两个阶段理论,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理论,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逐步巩固,开展全面的社会改造,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正因为如此,新中国成立后最初七八年间,实行教育的“改造模式”也就顺理成章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