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与逻辑线索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与逻辑线索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自由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虽未有专门的篇章,但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线索。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前必须要予以回答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自由思想的表述是从1843年马克思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的。把握其中的自由理论,对于把握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批评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心史观,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因素和他的《精神现象学》中有关异化劳动的观念,并将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应用于考察人类社会,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之后,在人的自由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不仅予以了高度关注,而且还将其贯彻于理论始终。关于自由理论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虽未有专门的篇章,但通过相关文献的研究,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发展脉络和逻辑线索。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怎样提出的?它的研究目的又是什么?这两个问题是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前必须要予以回答的。这是因为如果没有对这两个问题的明确认识,那么我们在后面讨论的一系列问题都是盲目的。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自由思想的表述是从1843年马克思(Karl Marx)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开始的。在这篇文献中虽然马克思主要批判的是中世纪的政治制度,但是也涉及到了自由问题。他说:“在中世纪,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生活是同一的。在这里,人是国家的真正原则,但这不是自由的人。所以这是不自由的民主制度,是完成了的异化。”这仅仅是关于自由思想的开始,而这种思想相对集中且重要的阐述主要在以下几篇文献中:

  第一篇,马克思于18444月至8月写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手稿》中,马克思认为:人的基本活动是生产劳动,它是人区别与动物的根本特性,这个特性的本质就是自由。他说:“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本质对人说来不过事实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而生产生命本来就是类生活。这是生产生命的生活。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是人的类本质,而这种人的类本质具有“自由的自觉的”特点。

  所以这篇文献的意义首先在于明确了人的类本质具有“自由的自觉的”特点,自由是人的本质要求这一重要观点。其次这篇文献还设计了人类自由社会的模式——共产主义。人的自由的实现要在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中才能实现,共产主义就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虽然如此,但是“共产主义并不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它只是“最近将来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则。”,人类发展的目标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第二篇,马克思、恩格斯(Fridrich Engels)于1845年秋至18465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首先对束缚人的社会现象进行分析和批判。它指出:分工与私有制是社会压迫之源,同社会压迫、社会强制联系在一起的不自由几乎都是从此而来;随着社会交往的增加和社会化过程的发展,对无产者说来,劳动已无任何自主活动的成分,而成为摧残其生命的活动,因此马克思认为,无产者为保存自己的个性,应当消灭自己生存的条件。这部著作还指出:观念统治也是人不自由的一大表现,“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下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其次这部著作从正面阐述人类自由与解放的理想。马克思恩格斯论述到要使人的个性与能力获得自由而充分的发展需要有这样四个条件:(1)生产力的这种发展是绝对必需的实际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落后的东西都要死灰复燃。(2)共产主义是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现有的前提产生的。”这里讲的共产主义不仅仅是理想和应有,而是一种消灭现存状况与实现美好理想的运动,即争取自由与解放的运动。(3)无产阶级的普遍联合。过去一切革命的占有都是有局限性的,个人的自主活动受到有限生产工具和有限的交往的束缚,只有无产阶级的通过普遍联合,才能占有生产力的总和。(4)异化扬弃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扬弃了异化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人都没有固定的活动范围,都可能在许多方面得到发展,因此人有比较多的时间和自由度来干自己想干的事。

  由此可见,《德意志意识形态》是成熟且系统的,这与唯物史观创立的进程是一致的。把握其中的自由理论,对于把握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世界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它还使无产阶级认识到了个性自由与创造性才能发展的条件。这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旧社会生存的条件,即消灭劳动。”(这里所说的劳动是旧劳动,即具有旧的社会形式的劳动,特别是雇佣劳动)?由于“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所以共产主义社会是人充分得以自由发展的唯一社会。

  第三篇,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2月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他们认为:共产主义就是消灭阶级,从而达到人的自由的充分实现。在《宣言》中,他们一方面指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另一方面又具体描述了共产主义将是一个怎样的自由社会。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宣言》中讲:“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由此可见,自由社会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那么,共产主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由社会呢?马克思、恩格斯说;“在发展进程中,当阶级差别已经消灭而全部生活集中在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手里的时候,公众的权力就失去了政治性质。”而“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就是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由于个人之间地位和利益的相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不但不会限制或妨碍别人的自由发展,而且还会促进别人的自由发展,这时候人(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这段话也曾被恩格斯用来作为《新纪元》的题词,它集中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社会新纪元的基本思想和成熟观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自由理论相对集中且重要的第四篇文献就是马克思于185710-18585月写的《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了人的类本质同自由的关系,并提出自由就是主体通过劳动自我实现的过程。马克思说:“诚然,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必然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者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当人在劳动中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越多,人的自由也就越充分。当然,这一思想在《资本论》的最后手稿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还论述了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三个阶段,即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自由的社会个性”的公有制社会。这三个社会阶段恰恰也是人的自由的演变和发展阶段,即人从一个不独立的个人到对物的依赖关系上的个人独立,再到通过劳动使个人自由充分实现。

  这篇文献在自由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是把自由与主体结合在一起,认为自由就是万物之主体的人的内在本质要求,是他区别于客体的根本属性。二是把自由与主体的自我实现联系了起来,说明人的生产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有目的的利用外在必然性,通过克服障碍,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活动。三是揭示出了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自由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就是劳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总之,《1857年—1858年经济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什么要研究自由?研究自由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们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之前应首先考虑的问题,否则将无法对其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研究。

  我们知道:自由是人历来非常关注和梦寐以求的理想,人类为此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斗争,也付出了一次又一次的代价,包括流血和牺牲。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历史就是不断争取自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作为一部人类学说和无产阶级指导思想就不得不关注自由,其理论视角也就不得不落在人类社会如何由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其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就不得不以人的自由问题为基本线索。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研究自由是人类理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无产阶级求得自身解放的客观要求。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对我们人认识人自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如前文所讲,在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中人认识到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而劳动本身又是人的一种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它使人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了人自己的意志,从而实现了人的自我生存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研究同以往一切旧哲学有着本质的不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现实的、历史的、具体的、活生生的、实践着的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从前一切唯物主义者——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可见,马克思所说的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人。所以马克思主义对人的自由的考察是在现实的人以及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上进行的,我们在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时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那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自由的目的又是什么呢?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又说:“在社会中进行生产的个人,——因而,这些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自然是出发点。”所以个人是全部历史得以发展的首要前提,没有个人就无所谓社会。然而,人的生存和发展最终要不断超越自然和人的束缚,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如果“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因此,“人类个体自主活动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历史进步的一把尺子。”人类历史就是一个由“个人为整体而存在”到“整体为个体而存在” 的过程。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也就成为人类解放的最终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目的。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这一研究目的的确立,既建立在对人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对资本主义深刻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导致了人的异化和片面的畸形发展,而只有通过共产主义,消灭私有制,才能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至今所面临的生存条件”,“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即个人的独创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 “任何人的职责,使命、任务就是全面地发展自己的一切能力,其中也包括思维的能力。” “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要实现这一切,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私有制的消灭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都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 私有制消灭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另一方面,“私有制只有在个人得到全面发展的条件下才能消灭,因为现存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是全面的,所以只有全面发展的个人才可能占有它们,即才可能使它们变成自己的自由的生活活动。”总之,共产主义社会是每个人都能自由而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社会,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研究目的和实现此目的的理想模式。

  关于此需要说明两点:第一,虽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非常重视个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但并没有绝对地夸大个人自由。个人自由不是不受任何限制的为所欲为的绝对自由,个人自由总是要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总是要受到时代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否则就无从谈起。如果只是一味追求个人自由而不顾社会发展状况和制约条件,个人自由也终将化为泡影。所以个人自由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自由,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一般而言,社会发展的程度越高,个人的自由越多,其全面发展的可能性亦就越大。第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同时具有相同的能力,同时得到相同的自由和发展程度,也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必须按同一个模式得到自由和发展。由于每个人获得的能力有大小、先后之分,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和发展程度将会不一致;又由于每个人的志趣、爱好不同,每个人获得的自由和发展方向也将会各不相同。所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时间上的差异性和形式上的多样性。总之,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科学的自由观,对待它既要坚持,又要发展,还要不断从实际出发,从人的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现实出发,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并以此不断指导人的自由实践。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提出和研究目的的考察,有以下三点启示:第一,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马克思主义哲学结束了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的历史,同样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也使自由理论本身从神的自由回到了人的自由。人是自由的核心、目的。现实生活中人的自由应表现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充满个性的生活方式,多种价值目标选择和理想追求等。总之,自由必须要体现出人的意志自由,突显出人的本质追求。第二,科学发展的自由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哲学,它十分强调和突出实践的作用与地位。自由要由一种意识变为现实,必须要由现实的人进行现实的实践。当然,这种实践决不是盲目无序的,而是一个科学的发展过程。如今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就是新的历史时期指导我们进行自由实践的正确方针,它强调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谐统一,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也顺应时代发展和要求。第三,和谐世界的自由环境。自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它的实现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人通过孤立的实践活动就可以实现和完成,它需要世界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不同利益团体以及每个人的共同努力、相互支持、积极配合、协同发展才能实现。所以人类在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创建一个和谐世界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各国都应该本着这一共同理想和目标,求同存异、共创未来,通过建立和谐世界,实现人类自由。

  第二节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构成中寻找自由主题

  马克思主义三大理论是构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分割的完整的组成,在其中每一部分,自由都是它们的理论主题和追求目标,从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体系。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解放的逻辑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以继承与批判的眼光,从历史发展的纬度中构成的关于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三维关系的人的解放的逻辑学说。这就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当中分别确立的以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思维的关系体系。正确认识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完全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逻辑。

  (一)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为创立一种真正的关于人的解放的哲学体系,首先寻找到了一种不同与传统哲学的理论出发点,这就是现实的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一切传统哲学,包括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虽然都在试图寻求和解决关于人的问题,但是它们的理论出发点却都是非现实的人,是“现实的宗教和真正的神学”。这就使得哲学成了远离尘世的天国的装饰,不能解决任何现实的问题,更谈不上人的解放。因此,马克思认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像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像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出发点的确定完全超越了传统哲学的狭隘眼界,将哲学视角从虚无转向了现实,从神转向了人。这种理论出发点的确立,“还可以透视出从单纯‘说明世界’向‘改变世界’的哲学功能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主要集中于对人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的关注。这两个关注在其理论构成中又表现为:一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人的异化,追求人的解放和发展,进而使异化成为现实的人的世界的思考主题;二是分析造成人的种种异化存在的根源,并制定医治人和社会异化状态的科学方案。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学视野中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主要是无产阶级,所以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十分关注无产阶级的现实生存境遇和发展命运,并致力于为无产阶级提供一种使其本身不再成为被异化所压迫、剥削的人道世界的主人的精神武器。基于这些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揭露种种“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确立为其研究的迫切任务。

  (二)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核心

  历史上,关于人的本质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回答,但在马克思主义创立之前,这些回答都包含着极大的片面性和错误成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探求人的本质问题,而他们对人的本质的探求不同于以前哲学家们的探求模式。如不同于黑格尔在抽象的思辨中进行的纯理性认识,也不同于费尔巴哈进行的平等的道德说教,而是从现实的人出发为无产阶级乃至整个人类的解放,探求真正属人的本质。

  “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主张。这一基本主张可以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理性的以人为核心的三维关系中具体认识。1、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坚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前提下,着重强调了自然的属人性,认为人不同于其它自然存在物之处在于人不仅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更是一种能动的自然存在物,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在人的自由的自觉的实践过程中,人按照人自身的尺度改变着自然,将自然转化为一种属人的存在,从而充分体现出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所在。2、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肯定了人的社会性同时,还更加充分地肯定了社会的属人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揭示人的本质的过程中,不仅阐述了人的生存、发展必须融入社会,具有社会性一面,而且还揭示了社会在人以及人的活动作用下逐步向人的生成过程。在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外化,对社会而言,这种外化表现为日益多样化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形式,并通过把握社会发展的特有规律,采取一定的方式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创建更高形式的社会制度,从而进入更高的人类发展阶段。因此,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3、在人与理性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深刻揭示了人的理性属性的基础上,突出了理性的属人特征。在哲学界,几乎所有的人都承认理性的存在,人就是通过实践来证明、表现理性的存在和力量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关于人与理性的关系问题上强调理性思维并不是人脑以外的独立的精神存在,而是人脑的技能,人是理性的主体。理性之所以能反映、认识、改变世界,就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因此,人与理性的关系是在实践过程中的双向互动关系,即人在实践中获得更多的理性,理性在人的实践中表现出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标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始终向往和追求的目标,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片面发展而言的。之所以会出现人的片面发展是由于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分工造成的。马克思说:“个人就是受分工的支配的,分工使他变成片面的人,使他畸形发展,使他受到限制。”恩格斯也说:“由于劳动被分成几部分,人自己也随着被分成几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活动,其他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能力都成牺牲品。人的畸形发展和分工齐头并进,分工在工场手工业中达到了最新的发展。”因此,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分工,才会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地发挥他们各方面的才能,”从而“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所以人的全面发展指的就是在共产主义生产实践中,人的劳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各种正当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消除历史造成的人的发展过程中的自发性、盲目性,达到智力与体力的统一,精神活动与物质生产的统一,生存与发展的统一,才能增长与个性完善的统一等。自由发展一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不屈从于外在目的,不屈从于强加给他的任何活动和条件;二是指人的发展为个人所驾驭,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从事多方面的活动和发展多方面的能力。这样“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所以自由发展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的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是人格完善和人之为人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人的自由发展不可能在私有制下实现,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从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的概念中可以看到全面发展强调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由发展则强调人的发展的独创性,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追求的理论目标。由于全面发展与自由发展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又将它们合二为一,并认为:这正是人类发展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应体现为人的类特性、社会特性和个性在个人那里得到充分实现。从人的类特性来讲,“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和证明,只有充分发展和实现了人的这一类特性,才能真正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个人。从人的社会特性来讲,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并非是个人的个体行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从人的个性方面来讲,个性的充分发展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底蕴和最终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不仅使每个人的肉体和心理的完善,而且还应该使存在于每个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和活动受到自己的控制”。

  (四)共产主义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实现模式

  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模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把它具体化为共产主义运动,并有过多次表述。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说:“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又指出:共产主义“是这样的一个联合,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又强调共产主义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为何将共产主义运动看作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实践模式?这其中包含有: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改造世界与自我完善的高度统一。前面已谈到由于资本主义分工把人变成了片面的畸形发展的人,而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因为没有了固定的分工和职业的限定,每个人都不会一直处于被某一固定的生产领域和部门限制、束缚的状态,这时随着“迫使人们奴隶般服从社会分工的现象已经消失,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劳动已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已随着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增长,一切社会财富的资源都充分地涌现出来。”这样人的类特性得以充分表现。此外,由于自由时间的增加,给人的社会特性和个性完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提供了可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领域,这一领域就是“真正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其典范就是人类的艺术活动。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与人的自我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逻辑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会经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社会发展和人的自我发展也不例外。如社会发展将经历一个由原始社会公有制到阶级社会私有制,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过程。再如人的自我发展也将经历一个由原始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到片面的畸形发展,再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而社会必然的发展趋势又为人的自我发展提供了现实的逻辑基础和结论。这是因为人的发展不可能脱离社会,无论是人的片面的畸形发展,还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都有其一定的社会发展基础。在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分工存在的条件下与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管理和社会观念先进、高尚的条件下,人的自我发展状态和结果将完全不同。故此,人的发展必然随着社会发展由从“对人的依赖性”,到“对物的依赖性”,再到“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过程。3、共产主义社会与自由实践活动密切相关。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分析这段话,我们不难看出:第一,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追求自由实践过程中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种种现实的矛盾,而人们解决这些矛盾的实践过程,又必然将人类历史推向共产主义,这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客观过程。第二,自由实践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存在方式。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共产主义社会正是以人类自由实践方式为基础而存在的。共产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想而更是一种“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反对和改变事物现状”的运动过程。这就是说,共产主义是以实践形式存在着的实践的共产主义,是人类追求自由实践的社会基础。

  二、对劳动异化的现实批判与人的解放

  马克思以资本主义为例,在分析和揭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斗争的过程中,深刻分析了造成这种社会现状的内在原因——异化。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核心是劳动异化。由劳动异化又引发出其他一系列异化现象,如社会关系的异化,货币和资本的异化,科学和机器的异化等,我们可以把所有的异化都统称为人的异化。异化的存在使人失去了自我,并处于一种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更不可能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劳动本应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我肯定和实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却成了一种外在的东西。对无产阶级来讲,劳动只是他们的生存属性,而非是他们的本质属性。无产阶级为了生存需要必须接受来自于自己生产的劳动成果的统治和奴役,过非人的生活。下面从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异化的分析与克服两方面来进行理解。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劳动异化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实际上对劳动异化的分析和对人的压抑的分析有共同性)开始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其《导言》,并散见于《论犹太人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

  1、经济学分析。在资本主义社会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与此相反,资本家不劳动,但他们所拥有的资本和财富却越来越多。之所以如此,只是因为资本家拥有资本“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这样本由工人生产出来的劳动产品,却反过来成为奴役和支配工人的异己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抓住资本主义社会经济中的这一根本矛盾,分析了劳动异化的产生、表现及其结果。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使劳动本身发生了倒置,“劳动本身的力量变成了对人来说是异化的力量”。这种异化过程表面上看是一种以交换价值为基础的,一种自由、平等的等价交换,但从本质上讲并非如此,而是一种由于所有权造成的权力不平等的出让。它表现为“劳动对工人来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工人在劳动中感觉不到幸福和自由,这样他只有通过逃避劳动,在劳动之外才能感觉到自我存在。劳动异化的结果就是“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本来人应该在劳动中通过不断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证明和体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以及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但在劳动异化中完全不是如此,它完全降低了劳动的本来意义,也完全抹杀了人存在的价值。此外,劳动异化的结果还有“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人同人的异化,不仅是指人同人自身相对立,而且“他也同他人相对立”,这样人用一种相互对立的眼光、立场去观察、对待自己和他人,只能形成异化的社会关系。异化的社会关系确定了人的活动不自由。在现实世界中,人的不自由的活动就是“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于他人的强迫和压制之下的活动。”如此这样,又确定了人的财产的不平等。“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

  2、哲学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除了在经济学上分析和批判劳动异化之外,还在哲学上进行了分析和批判,这体现在通过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劳动异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而且也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更为深入、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这部著作中指出唯物史观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候一刻也没有离开对劳动及其性质的考察和研究。劳动不仅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而且人类历史的一切变化和发展都同劳动密不可分。人的历史“一开始就表明了人们之间是有物质联系的。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的历史和人的历史一样长久”。但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劳动是扬弃了异化的劳动,这时劳动完全变成了人的自由的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哲学分析与经济学分析方法的第一点不同在于,对劳动异化进行哲学分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对分工赋予了新的涵义。他们认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这种分析说明:虽然分工是由不同阶级,不同社会地位的集团之间的分裂、对立以及掌握生产资料与从事生产活动之间的不同社会集团造成的,它对劳动者来说并非自愿、主动,而是被迫接受的,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说这种分工又是自发、必然和强制性的。所以客观地讲:“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不仅如此,这种异己的力量还支配着社会,“受分工制约的不同个人的共同活动产生了一种社会力量,即扩大了的生产力”,它“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和行为为转移,反而支配着人们的意志和行为的发展阶段。”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首先被定义为同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关的客观存在,其次被视为产生私有制和阶级的物质条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因而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私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分工成为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阶级对立相等同的同义语。

  哲学分析与经济学分析的第二点不同在于,在哲学分析中虽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然使用了异化的概念。“这些力量本来是由人们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但是对他们来说却一直是一种异己的、统治着他们的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要受到这种异己力量的支配,原因就在于个体劳动和社会劳动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情况下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单独的个人随着他们的活动扩大为世界历史性活动,愈来愈受到异己力量的支配(他们把这种压迫想像为所谓宇宙精神等等的圈套),受到日益扩大的,归根到底表现为世界市场的力量的支配”。要消灭这种异己力量就必须要消灭私有制,而消灭私有制的前提又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到那时“由于共产主义革命而转化为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

  (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克服劳动异化的论述

  通过对劳动异化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心又移到了如何克服劳动异化,进而实现人的解放。关于此,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主张:一方面通过分析社会内部矛盾来克服劳动异化,另一方面依靠实践——共产主义运动——来克服劳动异化。

  1、社会内部矛盾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用矛盾分析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批判,并找到了克服劳动异化的基本理论依据。当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了其它社会所没有的一系列特殊矛盾,这些矛盾的存在是劳动异化产生的原因。故此,这些矛盾的克服也是消除劳动异化的必要途径。从劳动异化的角度讲,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矛盾包括:(1)资本与工人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资本是资本家用来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的手段。它表面上是一种物,但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作为物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却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真正创造财富的活劳动——工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物化的劳动同时又表现为个人的非对象性,表现为与工人对立的一个主体的对象性,表现为工人的异己意志的财产,所以资本必然地同时是资本家”,即资本被人格化,成了资本家,工人只不过是资本用来获取剩余价值的活着的劳动工具而已。当资本购买了他进行资本主义生产以后,他就没有任何人格和自由可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矛盾。在人类正常的一般的劳动过程中,“人创造出产品,使外在物适合自己的需要, 在这一行为中,正象在自然机体中手和头缺一不可一样,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了。”由此可见,统一是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应有状态。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却表现为分离和对立,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支配或拥有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及其劳动与劳动成果,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受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的剥削和压迫。这样体力劳动者——工人——没有任何积极性、创造性可言,即没有任何人的意志自由。(3)资本积累和工人贫困的矛盾。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必然要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但是在资本积累中,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同所需的劳动人数不成正比,从而在资本主义劳动市场中,大量工人失业产生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局面。因此,资本积累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两极分化: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的财富和资本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生活状况日益恶化,贫困在不断曼延和加剧。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工人对劳动越来越仇视,工人与资本的对立直接表现为工人与劳动的对立。总之,资本家通过资本积累“以越来越大的规模再生产出物质财富同劳动的分离和独立。”(4)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对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析,在商品价值问题中一直是作为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存在着。但事实上,它们两者之间的矛盾同劳动异化也有着密切关系。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从表面上看是属于某个资本家的,他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能否按时获得其工资,完全取决于雇佣他的资本家的生产经营状况,或者还可以这样认为,他受到的剥削完全来自于雇佣他的某个资本家的剥削。这样工人同资本家的关系完全就是个人同个人的关系,即一种私人劳动关系。但事实并非如此,工人的劳动实际是整个社会劳动,这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的。“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因此,工人的劳动不只是属于某一个资本家,而是属于整个资本阶级。工人所受到的剥削与压迫完全来自于整个资产阶级对他的剥削和压迫。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劳动力与劳动的分裂。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将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某个资本家,一但出卖,那么他又将受到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与压迫。

  2、实践对克服劳动异化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特别强调实践在克服劳动异化中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的理论本质上就是人的自由的恢复。在实践中,人通过劳动实现着人的本质,并克服了劳动异化。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析到:要克服劳动异化首先需要具备这样两个实际的前提条件:一是“要是这种异化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力量,即成为革命所要反对的力量”;二是生产力的发展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否则“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那么这两个实际的前提条件由谁完成则是克服劳动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找到了这支现实的力量——无产阶级,并将自己的学说确定为关于无产阶级乃至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学说。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尖锐地批判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者”所宣扬的那种不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所谓“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是“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所以不可能依靠他们去克服劳动异化,而真正的现实的力量是来自于“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他们所开展的“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自身力量的强大来自于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的进步和资产阶级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和沉重压迫,其结果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那么无产阶级应该怎样去实现劳动异化的克服,完成自身和人类的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考虑的另一个问题。

  无产阶级克服劳动异化和实现人类解放的实践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四个方面:(1)发展生产力。建立以“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的社会是实现克服劳动异化和人类解放的物质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以后,人才能完成消除长期以来制约人类发展的各种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现象的存在与发生。同时,也才能完全保证社会财富的充分涌流,使其成为每个人所能支配的力量。这一任务同克服劳动异化,实现人类解放的前提是一致的。(2)消灭旧式分工。虽然分工作为一个历史的产物在人类历史的一定阶段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旧式分工却是劳动异化产生的根源所在,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分工导致了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生产与消费,劳动与享受等诸多方面的对立,它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严重影响和阻碍了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在人的意志自由和个性发展方面尤为突出。(3)消灭私有制。本节前面已谈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分工和私有制是同等意义上的概念,消灭旧式分工,必然要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公有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社会条件。在人类早期,私有制的产生一方面造成了生产资料、消费资料的占有不公,另一方面也给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带来了限制。“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4)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论述了消灭劳动异化,实现共产主义,必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专政,这是进行上述三项实践内容的必要政治保证。他说:“无产阶级将取得社会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化生产力资料变为公共财产。通过这个行动,无产阶级使生产资料摆脱了它们迄今具有的资本属性,给它们的社会性以充分发展的自由。”这一发展再经过生产力的发展,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政权的消失等过程之后,“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三、社会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它较之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理论与共产主义构想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通过分析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特别是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之后,断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寻找到了无产阶级乃至人类社会解放的条件、途径和现实力量,并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团结广大人民群众,经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使人类得到解放。

  1、社会发展理论与人的自由追求统一。社会发展就是从事历史创造的人按照社会客观规律和自己的主观愿望,向社会理想状态的迈进与实现过程,其标志是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一种积极成果,它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物质文明体现为生产力不断发展,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多,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水平日益完善和提高。精神文明体现为人的精神生活高雅化、科学化和先进化,特别体现在人的理想追求和道德实践中。政治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内在结构,它“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厚重感和鲜明的时代性的话语,是指人类社会在进化过程中积淀的积极的政治成果的总和及政治进步的状态。”在社会发展中,这三种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它们都表明了主体在社会生产过程中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一方面意味着人的需要和满足在不断增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逐步实现。具体讲:(1)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仅表现为人对所需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更是体现着人的一种存在和价值。政治文明是人的需要满足方式不断改进的表现,失去它社会文明的意义也就不复存在,社会发展也就失去了重要内容。(2)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体现着人的能力的增强,如需求层次的提高,生产能力的增强,兴趣范围的扩大,个性特征的突显等。政治文明体现着人的主体性的实现程度,以及为实现和保障人当家作主的权利而进行的民主进程程度。所有这些能力的增强和主体性的实现,都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历史发展趋势与人的自由追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与人的主观愿望的统一,是历史因果性和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正因为如此,人在认识和研究社会发展与人的自由追求时,首先,要考虑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前提和评价标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历史的因果性就是在每个人“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时体现出来的。其次,要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是在人的自由追求的实践中体现出来的。人一旦认识了客观规律,就会利用它为自己服务。如人对自然规律认识之后,将其发展为自然科学,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显示出人的自由意志和能力;人对社会关系认识之后,又用之充分发展民主制度,以显示人在社会交往方式和满足方式上的自由追求。第三,要准确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目的性和手段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根本意义上讲,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而非单纯的经济发展,但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又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手段。故此两者应该有机结合,不可偏废。

  2、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构想。社会发展方向是一维的,单向的,并呈现出由低级到高级,从野蛮到文明的发展态势。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也表现的越来越充分和完善。那么最美好、最合理的社会形态究竟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依据他们的社会发展理论和社会历史事实将其构想为共产主义,它与空想社会主义有着本质不同。正如列宁(Лéнин)所讲的“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自然科学家提出某一新的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因为我们已经知道,这一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的。”“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即将崩溃的问题,去考察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讲到:“共产主义和所有过去的运动不同的地方在于:它推翻了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并且破天荒第一次自觉地把一切自发产生的前提看做是先前世世代代的创造,消除这些前提的自发性,使它们受联合起来的个人的支配。”他们把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与他们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进行了一系列对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则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劳动者的生活的一种手段;在资本主义社会是过去支配现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特征,工人却没有,而在共产主义社会,资产者的个性、独立性和自由被消灭了,无产者的被奴役、被支配、被统治和毫无自由的条件也被消灭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还特别指出: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这些对比性的论述表明共产主义是对人类社会的分裂和人的自我分裂的彻底扬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王国”。总之,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人类历史迈向共产主义的过程中,共产主义本身也具有阶段性,其第一阶段就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各种异化的反正阶段,是人性的归位和自我肯定阶段,也是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必要的过渡阶段。为将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时期除了应用历史的辩证法,“经过异化消灭异化,经过阶级斗争消灭阶级斗争,经过无产阶级专政消灭一切形式的国家权力”以外,还需要做的工作有:(1)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主观条件,即人的现代化。国内外学者对人的现代化标准各有异同,概括起来人的现代化应该包括:现代化的思想道德观念,科学文化知识,合理行为方式和良好身心素质。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准备和关键所在。(2)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客观条件,即社会的现代化。虽然真正的共产主义还是一种未来,即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还没有完全、彻底实现,但是在社会主义时期,通过社会现代化的实现,则能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社会现代化是一种在科学技术发展带动下,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逐步摆脱传统社会模式,走向更加合理的社会发展过程。它包括: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民主政治的普遍确立,社会结构的合理有序,价值观念的继承创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实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和主题,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追求和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同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移的追求。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这方面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极大进步,使广大人民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许多切身感受和体验。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而且还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充分显示出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中国共产党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目标。

  1、党的思想路线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指南。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思想路线为指南,不断实现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进步与完善。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党的思想建设中的创造性应用,它集中表现为党怎样对待革命理论及怎样用理论指导实践。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高度一致,所有这些又都是党领导人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思想、政治、组织保证。经过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不歇努力,把党的思想路线具体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种概括是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丰富和深化的过程。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坚持了从物质到意识,客观到主观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中国的实际状况和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摆脱被压迫被奴役的处境,中国共产党首先提出和解决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从而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人民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基础和人格基础。马克思说:“自由确实是人所固有的东西……”但是在人类长期的发展中,它却不属于人自身,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使这种“所固有的东西”回到人的现实生活中来。所以毛泽东同志说:“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中国人民解放与中华民族独立的过程,进一步证明了自由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自由的实现方式也不是统一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民族性和地域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将党的思想路线又发展、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突显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体性思想,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和主体性的统一。这一概括在强调“实事求是”重要性的同时,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影响,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提并论,充分发挥了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巨大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一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切实澄清和解决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摆脱贫穷,使国家富强起来,使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从而在物质上极大地促进了人的自由与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自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将党的思想路线再次发展、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强化了辩证法,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认识论、主体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认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随着时空的变化,实践的发展,认识也必须向前发展。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什么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不是终极真理,也拒绝把终极真理当作自己追求的目标,它永远都处在与时俱进的发展中。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目标和重要内容,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本质要求,又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保障,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准确概括,它们是内涵一致、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来讲,“解放思想”强调的是人的自由的能动性;“实事求是”强调的是人在追求自由过程中的客观性;“与时俱进”则强调的是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辩证性。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中“与时俱进”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解放思想”在“与时俱进”的过程中拓展和升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又必须以“实事求是”为实践前提。由此可见,没有中国共产党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没有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认识与实践的根本保证。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物质保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最一般、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推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决定性力量。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始终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发展进行的,不同的社会形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不同的实践环境。既然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那么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就成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首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为己任,就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紧紧抓住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因素,审时度势,求真务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通过促进中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社会财富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三大差别缩小和自由时间增多,并最终达到中国人民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的。总之,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也才能从物质上保证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思想保证。文化即人化,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其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它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标志,也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在现实社会,不同的文化将引导人们拥有不同的自由信仰和精神追求。马克思主义认为在所有的人类文化中,共产主义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最高形态,因为共产主义文化“毋宁是人的本质的现实的生成,是人的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本质对人说来的真正的实现,是人的本质作为某种实在的东西的实现。”它将引导人类社会走向共产主义,走向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实际,着眼于世界前沿,准确把握当代文化的基本特征和未来文化的发展趋势,不断用健康向上、丰富多彩、具有中国风格和气魄的社会主义文化引导全社会树立共同理想。通过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总之,先进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格保证。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人的活动。人是一切价值的出发点,也是一切价值的最终归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其根本宗旨,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并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最高标准。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也只有尊重和保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不断推动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引导我国社会的进步,最终实现中国人民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从我国现时代来讲,对人的关怀和尊重应集中体现为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求,确立人民群众社会主人翁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协调人民群众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关系。这既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表现,也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格保证。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能否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的人格保证,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根本宗旨能否实现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能否巩固的问题。

  3、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现时代,如何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指导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我们在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项重大问题。该问题的实质是我们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变为现实,即究竟怎样真正落实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关于此,我们经过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例如,我们学过原苏联模式,匈牙利模式,南斯拉夫模式,走过单纯的经济增长道路和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等。这些发展模式在一时一地曾发挥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都为时不长,究其原因就在于它们都脱离了实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尤其是没有真正懂得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这样人不但没有真正获得自由,反而给人的自由加上了新的桎梏,社会发展也呈现出一种畸形。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这标志着我们社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的自由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可持续发展观注意到了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弱等基本事实,强调在满足当代人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决不能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构成危害。其基本观点有: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注重实现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和社会持续性;协调发展在空间维度上是整体发展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平等发展在时间维度上体现着现在与未来的统一。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准则是平等原则,它包括代内平等与代际平等两个方面,涵盖着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问题。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也切实体现出了人对自由的认识和实践。尽管如此,可持续发展观也存在一些缺憾,它没有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关系,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特别是没有处理好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因而造成了人的自由度加大,但人对自由本身的认识和理解却不够,出现了“自由身”与“自由人”的错位。所以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长期性来看,可持续发展观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发展观孕育而生。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的发展观,它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传统发展观的扬弃,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实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科学发展观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准确地分析、抓住了我国现阶段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正如十六大报告所指出的:“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们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建设全面的小康社会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是难以想象的。同样,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没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发展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与周围其他事物存在着普遍联系,而不是一个片面的、畸形的、单一的发展过程。科学发展观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作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来看待,强调在自由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地兼顾到系统内各个子系统和每一个要素的均衡发展。它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人文、生态等各方面全面发展结果,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推进的结果,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技能素质全面提高的结果。只有在社会各个系统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在人的各项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发展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严谨而周密的实践思路。正是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在认识和追求自由的实践中,必须要密切注意和充分考虑到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相联系的各种内外因素。不但要使社会各个子系统的发展与人自身的各种素质的提高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而且还要使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人、自然、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这种良性互动关系包括:发展动力与发展速度的有机协调;发展数量与发展质量的有机协调;发展效益与发展机会的有机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有机协调;个体利益、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有机协调。总之,人对自由的追求决不是盲目的、狭隘的,它必须要有严谨而周密的协调发展的实践思路。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现实蓝本和评价体系。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历来把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当作自己的理想目标。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存在的真实证明,也是人的尊严的实际体现。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必须全面贯彻的重要原则。在认识和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要把社会发展目标放在不断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上;就是要努力提高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充分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就是要切实维护人的各种权益,在想问题、订计划、做决策以及推进、落实各项工作时,始终把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衡量、评价成败、得失的标准体系。

  4、和谐社会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积极实践中,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不失时机的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思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倡导和谐的优秀特征,又发展了现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构建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想目标的现实表现,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更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对和谐社会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这种关系,可以做如下分析:

  和谐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结果。这是和谐社会提出、实现的物质前提。和谐社会不可能只通过人为的想像就可以提出和实现,它需要有一定坚实且丰富的社会物质基础。经济和谐是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稳定、高速、协调的经济发展整个社会必将失去其应有的物质支撑。所以在社会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我国社会必然要走一条以人为本、和谐共生、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人提供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物质基础。

  和谐社会是对社会基本矛盾解决方式的新探索。社会主义不可能消灭矛盾,只能不断得更好地认识矛盾,解决矛盾。从毛泽东同志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到邓小平同志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再到江泽民同志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认识、解决方式的积极探索。同样和谐社会也不可能不存在矛盾,相比较过去而言它的矛盾更多、更复杂。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要承认矛盾的存在,特别是在利益多元化的今天,要通过不断加强物质利益的满足、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公平的实现、腐败现象的治理等方式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使人有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和谐氛围。

  和谐社会是当代人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当今,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等的观念深入人心,它们也是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四大社会理念。其中公平是和谐社会的存在基础,正义是和谐社会的运行起点,民主是和谐社会的发展机制,自由是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这些社会和谐观念,是我国改革开发以来人们面对全球化和文明冲突浪潮不断反思的结果,也是人们主体意识、社会意识、自觉人格、价值判断不断提升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了和谐社会的内在品质,并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共同的社会和谐理念。

  和谐社会奉行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社会发展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还应包括社会本身的发展。因此,社会建设应由过去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转变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建设模式。各子系统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这种社会建设模式,有利于人们从分割状态下的三重人“合三为一”成完整人,即由单纯的依靠政治体制改革而培养起来的民主人、单纯的依靠市场经济建立而培养起来的经济人,单纯的依靠精神文明建设而培养起来的道德人,通过四位一体的社会建设模式最终变成综合素质高、个人能力强的自由人。所以社会建设模式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靠的社会运行机制。

  和谐社会通过提升社会认同稳定社会秩序。人是具体的现实的,人对利益的追求无可厚非,它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存亡的关键。正因如此,市场经济必然会存在个人财产的不等。但是社会主义不应该因个人财产的不等引起极大的社会矛盾,这就需要通过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利益的分配、占有进行重新布局。这一举措的前提就是大力提升社会认同。在理论上,一个社会社会认同越高,社会秩序就越稳定,社会也因此越能够给每个个体提供平等的选择机会。不仅如此,通过提升社会认同,要让人们认识到和谐社会合理性的存在,并给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一种人生归属感。在实践中,要真正提升社会认同除了进行自由、民主、公平、正义的社会改革和建设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设也极为重要,它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防止社会矛盾,化解社会冲突,从而促进社会认同的形成与提高。总之,和谐社会通过提升社会认同稳定社会秩序,使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有了良好的社会实现环境。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内涵

  人类社会是整个物质世界当中一种特殊的物质存在形态。她的运动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求得解放的进步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讲的人类实践就是从“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的必然王国解放出来,最终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

  一、共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自由观

  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社会形态和最美好的前景。恩格斯对此有这样的描述:“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生存斗争将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的人的生存条件。人们周围的、至今统治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现在却受到人们的支配和控制,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人们自己的社会行为的规律,这些直到现在都如同异己的、统治着人们的自然规律一样而与人们相对立的规律,那时就将被人们熟练地应用起来,因而将服从他们的统治。人们自己的社会结合一直是作为自然界和历史强加于他们的东西而同他们相对立的,现在则变成他们自己的自由行动了。一直统治着历史的客观的异己力量,现在处于人们自己的控制之下了。”那么这样的一个美好前景,究竟使人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境界哪?恩格斯接着说:“只有从这时起,人们才完全自觉地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只有从这时起,由人们使之起作用的社会原因才在主要的方面和日益增长的程度上达到他们所预期的结果。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既然共产主义社会的自由王国是人类社会的追求目标和必然归宿,那么我们就应该对自由有一种科学的全面的理解,这样我们才会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有科学的革命的实践活动。

  马克思主义在论述自由与必然的过程中,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因而它关于自由的观点有其深刻的内涵。具体讲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包括这样三个层面:一是生产解放;二是社会解放;三是思想解放。自由的这三层含义既有它们各自确定的内在界定,又有它们统一的外在表现。只所以如此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因为它既有其深刻的理论基础,又有其严密的逻辑推理。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整个物质世界划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当她产生以后,她便给自然界赋予了社会意义,所以马克思说:“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人的存在的基础。”思维虽然是一种主观形式,但它的基础是客观物质,是人同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自身实践过程中的产物,它对人类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本身以及改造整个客观世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得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当然,这种统一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其中人类一方面要不断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另一方面还要不断认识和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而这两者逐渐结合与统一的过程就是人类社会逐渐实现其自身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能和使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图改造世界,批判不合理的人类生存状况,实践人类的自由和解放。”

  所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功能来讲,我们可以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划分为彼此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和思想解放这样三个层面。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之一。此外,恩格斯还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这就是说自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只有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思想的解放,人类才有自由。而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它们又有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中生产解放是社会解放、思想解放的物质前提和基础;社会解放是生产解放、思想解放的有力保障;思想解放则是生产解放、社会解放的精神动力和支持,如取消这三者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不能科学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精神实质。这是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推理之二。

  二、生产解放的含义及其实现

  自然界是天然财富的生成和集散地,它的存在与进化为完整的物质世界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可能。在此基础上,历史唯物主义又告诉我们,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只有劳动,猿才能变成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形成人的各种社会组织。没有物质资料生产劳动,就要失去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是有这样一种因果关系,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及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高低,它从人、人类社会诞生起就开始进行,并将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这种物质资料的生产劳动过程是人与自然相互改造与被改造的过程,是一种自然人化过程和人化自然过程的统一。

  关于自然的人化过程就是自然界在其固有的规律运行中,在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的参与下,所发生的一切客观结果(包括对人类生存与发展有利和不利的结果)。这样“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类学的自然界。”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人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的认识得到逐渐积累,并成为生产解放的必要准备。关于人的自然化过程是指“随着主体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逐步摆脱外在必然性的异己化统治和奴役,使人类的实践特别是人类劳动臻至自由自觉的境界。”这是人从自然力的支配下解放出来,进行自由劳动的过程。这样的自由劳动是人对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认识能力提高的表现,是在实践目的、过程、结果中主观意识活动参与更多的表现。这样直到劳动者熟练地利用自然规律和应用科学技术,自由自在地从事生产劳动,不但可以创造出极大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人与社会的需求,而且劳动者本身也因此其乐无穷,并把生产劳动视为人的内在需要,到了这时就达到了生产解放。

  所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讲,生产解放就是在人与自然界交往中,通过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统一,而达到的自由劳动和劳动自由。它是实现彻底自由(人类解放)的最基础的层面和最根本的保证。但是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因为在生产解放之前,人生活在一个必然王国里,是自然的奴隶,并导致了一切不平等社会现象的发生,如私有制的产生,阶级的出现等。这样就引发出了问题的另一面,即要实现生产解放不仅要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还要考虑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讲,生产解放就是生产力从生产关系的约束下获得一定的解放。但是生产解放只是自由的一个层面,当人实现了生产解放之后,“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异的绝对运动之中。”

  三、社会解放的含义及其历史阶段

  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在人类社会达到生产解放之前,人类社会产生了不平等现象,并给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套上了等级(阶级)的枷锁。当人类社会接近或达到生产解放时,人们就开始寻求人的人身自由与平等,这样就进入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第二个层面——社会解放。

  关于社会解放,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相对于政治解放(政治革命)而言的。马克思说:“部分的纯政治的革命的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解放自己,取得普遍统治,就是一定的阶级从自己的特殊地位出发,从事整个社会的解放。”所以“社会解放是指整个社会解放,社会所有等级(阶级)都得到解放,亦即社会不再被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个人获得自由,人们处于一种平等的社会关系之中。”

  就社会解放本身来讲,有其发展的历史阶段。这种历史阶段与人类社会生产解放的过程是完全一致的。首先,社会解放的第一个历史阶段表现为生产者从宗教领域中解放出来。宗教是生产水平极低,生产者愚昧无知的产物和表现。生产者的生产劳动过程完全依赖于自然力,完全是自然的奴隶,从而宗教成了个人乃至整个社会活动、运行的唯一主宰,谈不上什么自由、平等。但随着个体及整个社会实践的扩展和加深,人认识到了人自身力量之所在,这样人类社会随着生产解放的过程,逐渐摆脱了这种精神桎梏,成为真正有意识、有意志的自然界主人。生产者从宗教领域中解放出来是实现其社会解放的第一步。其次,社会解放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就是伴随宗教解放,生产者从等级制度中解放出来。等级(阶级)是人类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被套上的一个经济枷锁。这个枷锁产生的原因仍在于生产的不解放,劳动生产率的不发达,劳动产品的不丰富,是不能极大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结果和表现。因此,面对低级的生产和有限的产品,各种社会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一个集团的劳动。”这不是人类所追求的社会,它远远没有达到“每个人都是人民主权的平等的参加者,” “宣布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为非政治的差别”的理想境界。所以要实现等级制度解放,人类必须要依靠生产解放的推进。等级制度解放是实现生产者社会解放的第二步。再次,社会解放的第三个历史阶段就是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社会解放的前两个历史阶段要能够完全实现除了需要生产解放这个物质基础和前提外,还需要无产阶级这个阶级的自身解放。毛泽东同志说:“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结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级的人类社会。”但这一历史过程的完成,并不是任何一个阶级都能做到的,能做到自行消亡的只有人类社会的最后一个阶级——无产阶级。这是因为这个阶级是一个“真实的集体”。人类只有在“真实的集体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这个阶级也是“一个被彻底锁链束缚着的阶级。”他最能看清一切枷锁对人的束缚,他也最有决心和能力去从事社会解放。实现无产阶级自身的解放是实现人类社会社会解放最后的,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看出生产解放确属社会解放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也可以看出,只有通过社会解放更好地确立人在社会中自由、平等的相互地位和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解放。这种相互作用的关系需要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不断认识与掌握。

  四、思想解放的含义、作用和标准

  无论是生产解放,还是社会解放,都需要有实践主体——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因为任何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它们都不直接呈现在事物的表现,而是隐藏在事物内部,并起着一定作用。对它们认识与掌握的程度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生产解放、社会解放的进程。所以在这一认识与掌握的过程中,必须要有人的主观意识参与。而人的主观意识的参与程度,正确发挥与否,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决定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与掌握程度。总之,人类要能够完成生产解放、社会解放,实现马克思主义所说的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就必须还要有思想解放这个条件。思想解放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第三个层面,也是最高的层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思想解放的典范,它不断地寻求和解决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问题。这种统一性就是思想解放的标准。而要达到思想解放,必须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所以思想解放就是要求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并通过社会实践达到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思想解放既然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最高层面,那么它对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有什么作用呢?对此,我们应有这样一个总的认识观点,那就是思想解放伴随着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的运行而运行,而无论是生产解放,还是社会解放其最终实现都需要人类社会的思想解放。这种认识观点有其科学的理论基础,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述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列宁对此十分明确地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事实也正如此,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每一次生产进步、社会发展,都会产生一次大的思想变革;而每一次大的思想变革之后,既给社会生产和发展指明前进方向,又给社会生产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其结果给现实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这种相互作用是在共同的基础和发展中产生的。

  思想解放的标准是主观与客观,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但是这种统一又是无止境的,有着无限性特征。这是因为自然界本身在不断发展,这就导致了人类的生产解放要不断扩展,人类的社会解放要不断深入,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人类的思想解放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同志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致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故此,思想解放乃至整个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都必须要求实践的主体——人,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重点,进行不断实践。而要真正做到这一切,不仅要在思想解放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而且还要在生产解放和社会解放中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对整个人类的生产解放、社会解放、思想解放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从实践的高度来理解人并论述自由与必然的辩证关系的,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来构建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这种构建的基础是客观的、合理的,构建的过程也是客观的,合理的。它既有其内在的构成和界定,又有其外在的统一和表现。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就是人类解放,马克思、恩格斯把这种统一的外在表现非常明确地,极其科学地具体表述为共产主义社会。人类解放,即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指人类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得彻底解放和完全自由,使人成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真正主人,也就是说要“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使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真正目的。人类这样一种美好追求与目标的实现,需要人在不断地实践活动中,始终以生产解放为前提和基础,以社会解放为重点,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即用先进的理论将人自身培养成为世界观科学、信念坚定、求真务实,平等互助的人。这是实现人类解放,追求人类最高目标的不竭动力。关于此,马克思说:“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做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