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量变与质变

量变与质变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愚人吃盐的故事没有认识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在一切领域中都存在着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在物理现象中,水的汽化、溶液的沸腾、金属的溶解都是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鲜明例证。而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衰变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第二节 量变与质变

一、什么是量变与质变

量变就是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以及事物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排列组合上的变化。人们平时观察到的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所呈现的状态和面貌。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转变。质变主要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来事物度的突破,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渐进性和连续性的终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是事物统一物的分解、相持、静止和平衡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所呈现的面貌。

量变和质变是不同的,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两种形式,但二者又是统一的。由冰变成水,由水变成水蒸气。这是一种简单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古代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也曾经提出过许多经典的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例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积羽沉舟,群轻折轴。这些古老的成语都包含着辩证的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的认识。下面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来简单地对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进行一些认识和了解。

在印度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舍罕王打算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人——宰相西萨·班·达依尔。国王问他想要什么,他对国王说:“陛下,请您在这张棋盘的第1个小格里,赏给我1粒麦子,在第2个小格里给2粒,第3小格给4粒,以后每一小格都比前一小格加一倍。请您把这样摆满棋盘上所有的64格的麦粒,都赏给您的仆人吧!”国王觉得这要求太容易满足了,就命人给他这些麦粒。当人们把一袋一袋的麦子搬来开始计数时,国王才发现:就是把全印度甚至全世界的麦粒全拿来,也满足不了那位宰相的要求。那么,宰相要求得到的麦粒到底有多少呢?总数为:1+2+4+8+……+263=264-1=18 446 744 073 709 551 615(粒)。人们估计,全世界一千年也难以生产这么多麦子!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聪明的国王犯了一个大错误:他忽视了量变,不懂得事物的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在那些他看来似乎微不足道的数字面前吃了大亏。

我们再来看两个有意思的寓言故事。愚人吃盐的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愚人,到别人家做客,吃菜嫌弃淡而无味。主人知道后,给他加了一点盐,他吃了后便觉得味道很美。而后他想,味道好是因为有盐,加了那么一点点盐就那么好吃,多加一点岂不更加好吃?于是他就大吃起盐来,其结果又苦又涩。笨人吃饼讲的是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吃饱,就又接着吃了五个,还是没有感觉饱。于是他便吃了第七个饼子,吃了几口,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我今天都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我先吃这半个就好了。愚人吃盐的故事没有认识到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一定数量的盐会使食物味道有滋有味,但过了量,就会转变为又苦又涩了——只强调和看到了量变看不到质变。笨人吃饼虽然和愚人吃盐不同,但也是不懂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他吃饼吃饱了,其本身就是一口一口吃饼,吃饼就是量的积累过程。吃饱了不仅是第七个饼子的作用,更是吃了全部饼的作用,最后的那半个饼子只不过是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转化的关键点——只意识到了质变而没看到量变。

二、从量变到质变

在一切领域中都存在着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在物理现象中,水的汽化、溶液的沸腾、金属的溶解都是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鲜明例证。电磁波的波长的变化没达到一定的程度,都会导致出现不同的光线。而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衰变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在化学领域中同样存在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例如化学元素的性质是取决于该元素的核电荷数,并与核电荷数成周期性的依赖关系。生物现象中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物种发展的历史很好地证明了物种的变化不是那种稳定性的进化,而是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旧物种在环境中不断变异,而新的性能和性状在积累了一定的程度中发生突异性,旧物种就发生质变而成为新物种。人类社会发展领域和思维领域中同样存在着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大千世界中,事物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可以分为两种形式:有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和由场所的变更引起质变。

第一种形式:数量的增减,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例如元素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会使得一种元素转化为另外一种元素。另外一种形式:尽管事物的数量没有发生变化,但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的顺序上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量变也会引起质变。让我们从一个著名的故事开始谈起。这个故事就是萧伯纳的故事,讲的是:英国的大文豪萧伯纳先生,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人长得瘦小,谈不上英俊潇洒。有位漂亮的女演员非常爱慕萧伯纳,写信向他求婚。信中写道,亲爱的萧伯纳先生,如果我们可以结为夫妇,生下的孩子像你那样聪明,像我这样漂亮,那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可是萧伯纳对这位女演员却没有感觉,于是他就回信写道:尊敬的女士,这万万不能,假如孩子像我这么丑,像你那样笨,那我们不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嘛?这个故事就很好地体现了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次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的哲学理论。

另外,我们再来看一个著名的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国的大将田忌,很喜欢赛马,有一回,他和齐威王约定,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商量好,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要上马对上马,中马对中马,下马对下马。由于齐威王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马强一些,所以比赛了几次,田忌都失败了。有一次,田忌又失败了,觉得很扫兴,比赛还没有结束,就垂头丧气地离开赛马场,这时,田忌抬头一看,人群中有个人,原来是自己的好朋友孙膑。孙膑招呼田忌过来,拍着他的肩膀说:“我刚才看了赛马,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呀。”孙膑还没有说完,田忌瞪了他一眼:“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孙膑说:“我不是挖苦你,我是说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准能让你赢了他。”田忌疑惑地看着孙膑:“你是说另换一匹马来?”孙膑摇摇头说:“连一匹马也不需要更换。”田忌毫无信心地说:“那还不是照样得输!”孙膑胸有成竹地说:“你就按照我的安排办事吧。”齐威王屡战屡胜,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马匹的时候,看见田忌陪着孙膑迎面走来,便站起来讥讽地说:“怎么,莫非你还不服气?”田忌说:“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说着,“哗啦”一声,把一大堆银钱倒在桌子上,作为他下的赌钱。齐威王一看,心里暗暗好笑,于是吩咐手下,把前几次赢得的银钱全部抬来,另外又加了一千两黄金,也放在桌子上。齐威王轻蔑地说:“那就开始吧!”一声锣响,比赛开始了。孙膑先以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第一局田忌输了。齐威王站起来说:“想不到赫赫有名的孙膑先生,竟然想出这样拙劣的对策。”孙膑不去理他。接着进行第二场比赛。孙膑拿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获胜了一局。齐威王有点慌乱了。第三局比赛,孙膑拿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又战胜了一局。这下,齐威王目瞪口呆了。比赛的结果是三局两胜,田忌赢了齐威王。还是同样的马匹,由于调换一下比赛的出场顺序,就得到转败为胜的结果。这则故事包含了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间排列顺序上不同而产生质变的哲学道理。田忌采用了孙膑的意见,马仍然是原来的马,只是改变了赛马的出场顺序,比赛结果就由输变赢了。这就启示我们,要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发生质变,不仅需要注意事物量的变化和积累,还需要把握事物的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这样才能在社会工作生活中发挥自身的优势,扬长避短,从而夺得胜利。

由此可见,无论是鬼魅的大自然的化学现象还是物理现象,或是复杂的社会系统,人类发展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是我们知道事物的质是多种多样的,而量也是许多方面。因此在我们利用理论分析实际的量变质变问题时,必须注意二者之间一一对应的关系。事物的一种量变引起的质变并不是任意的和随机的质变,这种质变和量变是对应的关系。只有注意到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我们才可以更好地认识生活中量变所引起的质变,才能更好地利用量变引起质变的理论去分析问题,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例如动物体有多种量变,身体的新陈代谢会引起生理的质变,而生理的质变则会引起情绪的变化。

但是另外一个重要问题是事物量变过程中会发生部分质变。因为一个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复杂的和不平衡的,量变和质变往往不是以一种简单的、纯粹的形式进行,而是错综复杂。在量变的过程中充满着部分质变,量变过程中总渗透着质变。这种变化可以分为两种典型的部分质变。一种是事物的阶段性的部分质变,另外一种是事物发生的局部性质变。阶段性的部分质变是在事物发生根本性质变化之前,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呈现出来的部分质变。那么如何理解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呢?这需要从事物的矛盾方面来理解。事物的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还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般而言,事物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或者事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变化会导致事物发生根本性的质变。但是事物还存在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着,因此事物的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会发生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会引起事物的全部质变,但是会导致事物在量变过程中发生一定的阶段性的质变。而事物局部性的部分质变指的是在事物发生全部的根本性的质变之前,在局部范围内呈现出来的质变。

三、由质变到量变

所谓的由质变到量变是指的在事物完成质变以后,在新的性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冬天树木开始枯萎,到了春天树木又重新生长和发芽,而此后就开始新的量变。在新质基础上所发生的量变和在旧质基础上发生的量变是不一样的,有着根本的不同。因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而质变同样可以引起量变。而新质的量变是另外一种形式的量变,他同旧事物非常不同,甚至相反。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如果我们无法区分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和旧质基础上的量变,仍然用旧质基础上的量变来分析新的量变,那么会产生一些实际的困境。例如,在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生活质量已经很高,认为我们国家无法超越这种水平。但是我们国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性质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根本不同,因此在这种新质基础上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水平,社会进步的速度和水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和水平是完全不同的。我们不能用资本主义国家这种旧质基础上所发生的一些量变来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新质基础上可能发生的一些量变。这是无法进行衡量和对比的,而且盲目地使用这种对比,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容易陷进一种盲目的发展模式或者盲目的悲观色彩,认为我们永远也无法超越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发展中如此,在科学实践中更是如此。我们不能用已有质基础上的量变去盲目地衡量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往往是新质基础的量变导致了科学重大的发现和进步。生物科学史上有关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就很好地说明了人类认识领域内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和旧质基础上的量变的不同,以及新质基础上量变的重要性。

种子的生长需要光和水。有的树木在热带地区可以长高到几十米,而有的植物可以在冰冷的寒带欣欣向荣,且在特定的季节中具有特别快的生长速度。人类不禁要问植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能量和营养物质从哪里获得?为什么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生长环境?17世纪上半叶,比利时医生海尔蒙脱设计了一个巧妙的实验:他把一棵称过重的柳树种植在一桶事先称好重量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他发现这棵柳树的重量竟是刚栽种时的33.8倍,而土壤的重量只减少62.2克。因此,他认为构成植物体的物质来自水,而土壤只供给极少量的物质。这个结论首先提出了水参与植物体有机物质合成的观点,但是没有考虑到空气对植物体物质形成所起的作用。在1727年,英国植物学家斯蒂芬·黑尔斯才提出植物生长时主要以空气为营养的观点。而最先用实验方法证明绿色植物从空气中吸收养分的是英国著名的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利。他还证明植物能“净化”因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的空气,使空气变好,随后有人重复普利斯特利的实验,但却得出与他相反的结论,认为植物不仅不能把空气变好,反而会把空气变坏这种截然不同的结论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导致了1779年荷兰的简·英格豪斯进行一系列实验,他的实验证实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结果,确认植物对污浊的空气有“解毒”能力,同时指出这种能力不是由于植物生长缓慢所致,而是太阳光照射植物的结果,从而证明绿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把空气变好。同时他发现植物有很强的释放气体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活性与天气的晴朗程度尤其与植物受光照的强度成正相关。他还证明植物在暗中不仅不能“净化”空气,反而会像动物一样把好空气变坏。他通过进一步实验发现,只有叶片和绿色的枝条在阳光下才有改善空气的作用,而其他所有器官即使在白天也会使空气变坏。这些实验结果为后来人们认识植物绿色部分和光在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重要性奠定了基础。1782年,瑞士的牧师吉恩·森尼别在化学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植物“净化”空气的活性,除与光照密切相关外,还取决于所“固定的空气”(即后来知道的二氧化碳)。但是由于受当时气体化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对植物在光下和黑暗中所释放的气体究竟分别属于何种气体仍然不清楚。直到1785年,在弄清空气的组成成分后,人们才明确认识到植物的绿色部分在光下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而植物各器官在呼吸过程释放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到此时,人们对植物光合作用与气体间的关系才有较深刻的认识。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人类认知中新质基础上的量变的重要性。

事物质变过程中当然也存在量的扩展和积累。当事物开始出现质变时,新质并不是同时在事物中内部全部迸发而出,而是慢慢地在旧质的范围内进行一点一点地突围,然后接着数量发生变化,数量增加,直到占领整个事物。这种事物在新质数量的扩展就是质变过程中的量变。

四、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简单地说,量变和质变之间是不同的,但是它们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首先,事物的量变和质变是两种不同的变化形态。事物的量变指的是量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在场所上的变更或数量的增减。这种变化是不显著的变化,是一种缓慢的过程。量变体现了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对静止、稳定和平衡的状态和趋势。正是因为这种相对稳定的变化,事物才不会转瞬即逝,事物才能被人类所认知和把握。这种量变对于事物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纯粹的急剧的变化会导致世界瞬息万变,而这种性质无论是对人类的生活、工作,还是社会的发展和和谐,或者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应用都是不利的。但是仅仅拥有这种稳定性的量变,事物就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事物就不会出现进步。因此,质变是事物的另外一种重要的形态。质变是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是事物从一种质态向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质态的转变,这种形态从根本上不同于事物的量变。它是一种突飞的、中断式的、不连续的变化,是对稳定性和平衡性的破坏。其次,从事物发展的内容上而言,量变是旧事物的延续和维持;而质变是新事物的产生、发展和旧事物的灭亡、破坏。由此而言,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相同的,量变从内容上看是继承的关系,而质变从内容上看是发展的关系。量变保持内容,质变改变内容。但是事物的量变和质变都是由于事物内容矛盾力量的对比关系发生变化所引起的。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变化之际就是事物发生质变的时候,当事物的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没有发生改变的时候,是事物的量变。

但是量变和质变之间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第一,事物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没有量变,事物就不会发生质变。只有一定的量变作为准备,事物的质变才可能发生。事物的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虽然很多时候事物的质变是突然发生的,但是这种突发性的变化并不是凭空而生的,这是在量变的基础上获得的。量变在一定度的范围内,即事物不会发生质变;但是当事物的量变突破一定度的时候,事物就会发生质变。此时旧事物消失,新事物产生。

第二,事物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事物不会一直保持现状,事物不会一直无限地保持量变,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事物发生质变,就是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事物总会发生质变,质变是事物量变的最终归宿和终点。也许这个时间很长,比如在生物进化史上,许多动物经过漫长的几个世纪才消失或者产生,这种质变虽然经过长久的时间,但是它表明事物的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其实在事物稳定的量变中,貌似稳定的变化中一直暗藏玄机,这种缓慢的变化存在着潜在的破坏的趋势。从科学的发展角度而言,在古希腊,许多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还没有单独分化出来,而是作为一种自然哲学的整体形式而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具的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的提高,科学逐渐分成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学科各自建立自己的研究领域,相互之间比较独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科的划分一方面越来越精细,分支门类繁多,相应的各种专业化的研究机构建立;但是同时不同学科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也在日益加强,综合性的学科、交叉学科和横断学科欣欣向荣。这种学科的不断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就说明了事物的连续性(量变)中孕育着事物的非连续性(质变)。因此,事物的质变绝对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第三,事物的质变巩固事物量变的结果。事物的质变是性质的根本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突发过程。如果没有质变,事物的量变仍然在旧事物的条条框框中,被旧事物的性质所限制,从而停滞不前,无法进步。正是由于质变,才能使得事物不但累积的量变得到保证,才能巩固事物量变的成果,才不至于被旧事物束缚。同时,事物在发生质变以后,又会进一步引起事物的量变。事物在发生质变之后,不会停滞不前,而是在新事物的性质基础上进一步发生量变。只是这种量变已经完全不同于先前的量变形式和内容。这种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具有新的广度和深度。因此,事物的质变连接着前量变和后量变,也即是事物的质变连接着旧事物和新事物。质变处在新旧事物交替的关节点上,处在二者的中心位置。它既是前一阶段量变的结果,又是后一阶段量变的基础。它把不同的事物很好地区分开来,又把新旧事物巧妙地连接起来。正是由于这种关节点和连接点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继承与发展,理解人类社会的不同形态之间的代替。

万事万物都是从量变开始,然后发生质变,也即是旧事物灭亡,新事物产生。然后再进行新一轮的循环,从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不断地循环往复,而事物就从低级到高低,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

五、关于质量互变规律需要避免的几种错误认识

一是事物的发展最终通过质变而实现,因此事物的质变比量变重要。二是只要事物发生量变,就一定会产生质变。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只有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引起矛盾的双方地位发生变化,才会发生质变。三是事物的量变的综合就是质变。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量变是事物在数量上和程度上的稳定的、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而质变是事物的根本性的变化。质变并不是量变的总和,量变的总和也并不一定能导致事物发生质变。四是事物的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终结。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这个过程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因为事物在不断地发生量变质变,然后再量变再质变,循环往复,相互交替,构成一幅动态的永恒发展的过程。五是否认事物量变和质变之间的辩证关系,把事物的质变视为突然发生的,是不需要量变作准备的。这种观点的典型例子是生物进化的激变论。激变论又称“灾变论”,是一种用灾变来解释地壳运动和生物演变,否认生物自身进化的哲学理论。18世纪中期,法国博物学家布丰依据1680年出现的大彗星离太阳的最近距离只有23万里的事实,认为地球可能是太阳与大彗星碰撞出来的一个炽热的碎片,在其旋转中形成了一个球体,初次形成了太阳系和地球灾变形成的演化理论。之后,灾变论分化为以波蒙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灾变论和以居维叶为代表的非现实主义灾变论。前者认为,古今地质作用是相似的,通过古今地质过程和产物的比较,可以认识地球史。而居维叶在其《地球表面的革命》一书中提出,地球表层经常发生突如其来的、大规模的变化。居维叶的后继者进一步发展了他的灾变论学说,认为地球的灾变是突然间席卷全球的,因此灾变后的世界只能由上帝来加以重新创造,地球上的物种也是上帝多次创造的成果,这无异于是上帝创世说的理论论证,由此也为宗教界所大力推崇。灾变论否认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否认古生物和现代生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否认了生物自身的渐进和进化,把质变绝对化,视质变为突然发生的、没有量变准备的突如其来的一击,使神迹成为自然界的根本杠杆,因此它不仅是违反辩证法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背离唯物主义的唯心主义学说。在当代,随着全球性激变的证据迅速积累,一些学者对灾变论又兴起了新的讨论,并提出了新的灾变理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认为社会革命无须经过积蓄革命力量的准备阶段,幻想通过突然的冒险活动取得胜利。另外一种错误的认识是只承认事物的量变,而否认事物的根本性的质变。这种典型的错误代表是庸俗进化论。庸俗进化论,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一种用生物进化的观点来解释社会现象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代表为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是“社会达尔文主义之父”)。1859年,达尔文以《物种起源》一书创立了生物界物种变化的理论。斯宾塞举起达尔文进化论的大旗,认为自然界现有的秩序是一种渐进过程的产物,事物发展的渐进性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其基本思想为:只承认事物发展的渐变,否认事物发展中的突变,只承认发展中的量变,否认事物发展的质变;否认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性。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发展观。庸俗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进一步把这一观点强加给社会领域,认为社会的发展同样只有量变,人类社会只是逐渐进化的历史,而不是矛盾斗争和社会不断革命的历史。它庸俗地套用达尔文的进化论,用种族之间斗争的“优胜劣败”或气候、地理环境的因素来解释社会现象,否认社会内部的深刻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反对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主张点滴改良和阶级调和。实际上是资产阶级的反动政治哲学,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基础,它意在不触动资产阶级统治的条件下,实行某些微小的改良,用以麻痹劳动人民,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六、质量互变规律的意义

事物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过程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表明了事物发展过程既有历史的联系,又有不同的历史阶段。同时又是我们分析社会发展趋势的基本理论工具,对于我们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具有指导性的意义。质量互变规律也是指导我们从事一切实践活动的重要思想原则。在日常实践中,要反对因循守旧、盲目空想、急于求成的功利性的思想。正如古语所言:“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自磨砺出”,这句古诗蕴含着深刻的质量互变规律。

第一,要不失时机的飞跃。事物的发展最终是要通过质变来实现的,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以,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我们就要果断地不失时机地突破其范围和限度,积极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例如,在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为什么要加入WTO,积极入世呢?因为加入WTO,无论是企业还是普通老百姓都可以获得好处。入世可以有效地降低关税,从而使得商品的价格大大降低,使得老百姓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商品。入世可以使得中国的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开拓外国的市场。入世还可以吸引外企和扩大出口,等等。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加入WTO是中国返回世界舞台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和强烈的信号,可以促进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和国际观念的建立,更加有利于中国民族文化的传播。但是中国为什么选择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发展取得一定成就的时候申请加入WTO?而这给我们的启示之一就是在事情发展的时机成熟之际,中国果断地、不失时机地实现了事物的飞跃和发展。2001年中国正式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一员。而当时无论就国外的发展环境而言,还是国内经济发展,都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和时机。因此中国在这个时候选择了飞跃,如果当时瞻前顾后,畏畏缩缩,那么就失去了飞跃的良好时机,就无法给以后国内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和基础。现在自从中国加入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以后,中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技术发展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民的经济文化水平显著提高。而这些进步重要的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政府抓住机遇进行飞跃的正确决定。

第二,要重视事物量的积累。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首先从量变开始,没有一定程度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既然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依赖于量变,那么在学习和实践中就必须首先进行量的积累工作,要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要一点一滴地做细小的事情,反对急于求成、立竿见影、拔苗助长,须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就好像开门,猛力推门门会反弹回来关上,只有徐徐用力,门才能开一样。李泽厚说,中国实现民主的途径就和开门是一个道理,不能急躁,这就是适用了量变是质变必要准备的哲学道理。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日益”、“日损”都是量变的过程。既然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规律性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那么,在进行量的积累时就要充满必胜的信心和信念,不能因量变的漫长和艰辛而放弃或失去信心,要相信规律,相信质变必然会发生。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量变过程不是任何人都能坚持下来的,没有信念、毅力常常会半途而废,所以成功者毕竟不是多数。不仅量变的终点是有意义的,而且量变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这意义的来源之一是质变的回溯。质变目标的回溯使量变过程的艰难困苦具有意义。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文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讲的是做人的道理,只要是“恶”,即使是小恶也不做;只要是善,即使是小善也要做。事物的发展往往存在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是积极向上的,一种是向后退步的。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可能成为对于社会的有用之才,也可能成为社会的害群之马。但是这种好的或者坏的趋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定量变基础上产生的变化。因而在生活中,一个人的堕落不是偶然的,不是在短时间内变化的,而是在长期的积累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深渊。一个坏人,刚开始偷的也许是一个很小的东西,然后胆子越来越大,偷窃的手段越来越残忍,甚至发展到抢劫和杀人。这都很好地说明了量变的作用。说明了在生活中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因而如何做到防微杜渐,不仅仅是个人对自己的要求,还需要社会、家庭和朋友对身边的人进行监督。

一个人成才也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不断量化的过程,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简简单单地成功,都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例如著名的发明家和科学家爱迪生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量变的重要性。爱迪生在1877年开始了改革弧光灯的试验,他必须找到一种能燃烧到白热的物质做灯丝,这种灯丝要禁得住热度在2000度1000小时以上的燃烧。同时用法要简单,能经受日常使用的碰击,价格要低廉。爱迪生最初是用炭化物质作为灯丝进行试验,失败后又以金属铂与铱高熔点合金做灯丝试验,还以矿苗等作为灯丝进行试验,共1600种不同的试验,结果都失败了。但这时他和他的助手们已取得了很大进展,已知道白热灯丝必须密封在一个高度真空的玻璃球内,而不易溶掉的道理。他每天工作十八九个小时,每天清早三四点钟的时候,他才头枕两三本书,躺在实验用的桌子下面睡觉。有时他一天在凳子上睡三四次,每次只睡半小时。到了1880年的上半年,爱迪生的白热灯试验仍无结果,沮丧几乎笼罩了所有的实验人员。有一天,爱迪生把试验室里的一把芭蕉扇边上缚着的一条竹丝撕成细丝,经炭化后做成一根灯丝,结果这一次比以前做的种种试验都成功,这就是爱迪生最早发明的白热电灯——竹丝电灯。

而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攻破“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级数学难题,更能够说明事物量变的重要性。陈景润在高中时代,就听老师极富哲理地讲: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一至关重要的启迪之言,成了他一生为之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陈景润在夜以继日的研究数学,为证明“哥德巴赫猜想”,为摘取这颗世界瞩目的数学明珠,他以惊人的毅力,在数学领域里艰苦卓绝地跋涉,辛勤的汗水换来了丰硕的成果。1973年,陈景润终于找到了一条简明的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道路,当他的成果发表后,立刻轰动了世界。其中“1+2”被命名为“陈氏定理”,同时陈景润被誉为筛法的“光辉的顶点”。华罗庚等老一辈数学家对陈景润的论文给予了高度评价。世界各国的数学家也纷纷发表文章,赞扬陈景润的研究成果是“当前世界上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最好的一个成果”。这个案例也很好地说明了任何人想获得成功,必须脚踏实地,从小事一点一滴地做起,充分的量变才能导致质变,人才会成功。

第三,事物质量互变规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战略部署大致分为三步走,第一步是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从而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从而使得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在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国制定的这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深刻体现了事物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因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想在一个相对短的时间里,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需要把握国内外的情况,选择正确的发展战略,既不能太快,违反了事物的基本发展规律,也不能太慢,错过了大好的发展机遇。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的各种条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构建出了建设中国特殊社会主义的路径。三个阶段,前一个阶段都在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每一个阶段的量变都能引起质变,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又有量的积累。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在制定目标时,既要具有远大的抱负,又要根据实际情况,脚踏实地地进行实践活动。

质量互变规律对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首先,要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策略,坚持从实际出发,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质量互变规律分析不同阶段应该完成的目标。但是同时也要坚信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一定可以导致质变,因而只要中国坚持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一定可以实现目标。其次,要抓住合适的时机进行飞跃。质量互变规律表明,质变是一种飞跃式的、非连续的、爆发式的形式的变化。因而这种变化也是相对短暂的,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抓住机遇进行不失时机的发展可以很好地完成质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有许许多多的机遇,比如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浪潮就是一次良好的机遇。这次科技革命以高科技为主,主要包括生物技术、网络技术、纳米技术、航空航天技术、海洋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等等。这些技术不断地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和进步。各个国家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进行相应研究。而如何在这次机遇中进行中国式的飞跃至关重要。否则中国将会失去重大的发展机遇。虽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利用自身的优势设置一些相对的技术壁垒,阻碍其他国家发展相应的技术,但是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和当前科学技术不断综合化,给予发展中国家更大的机遇。现在我们国家已经投入巨大的资金在这些重要的领域内,在某些领域已经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果。按照当前这种发展趋势进行下去,足够的量变必然导致质变,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不断实现自身的目标。再次,质量互变规律表明在实践中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在建设中国特色主义进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但是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根据客观情况进行调整。过度的改革容易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但是过于保守的改革也会阻碍我国的发展,因而坚持适度原则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性原则。我们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又反对那种以非公有制需要发展而不顾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在各个行业中进行一刀切。最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需要平衡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这也需要坚持适度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