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在人类的肌体中,存在着生长、发育、成熟、营养等,也存在着疾病、衰老等。对于肌体的成长而言,它们都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哪些是肯定因素,又有哪些是否定因素。这就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肯定因素,什么是否定因素,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一、肯定因素
所谓肯定因素就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正是肯定因素的存在使得事物仍然存在,它是事物的正面。
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事物刚刚产生的阶段,肯定因素占据着主导作用。因为在新事物产生的时期,肯定性的力量才能促使事物发展壮大,如果一开始就进行否定,那么事物就会在萌芽的胚胎中死亡,就无法继续发展。所以,肯定因素在事物产生的时候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不断支撑着事物的存在。而且肯定因素不断促进事物上升,在这个过程中,肯定因素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事物某些肯定的因素就会逐渐地变成衰朽的因素,阻碍着事物进一步发展和突破。这个时候事物已经进入了没落时期,终究会被新的事物取代。例如,在封建社会,封建地主阶级相对于奴隶主阶级是新生事物,但是相对于资产阶级又是旧的事物,封建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那种残暴的统治,人民获得一定的自由,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历史发展进程具有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封建地主阶级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在由繁荣走向衰落的过程中,其逐渐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变得腐朽没落。然而封建地主阶级不但不会自动放弃政权,而且还会不断打压新生的资产阶级萌芽,从而维护自身的统治。由此可见,封建地主阶级由先前的进步力量变成落后的力量,这个时候资产阶级通过不断的革命从而加速封建地主阶级的灭亡。但是这个过程不是顺利的,封建地主阶级利用强大的力量不断镇压新生的资产阶级,而由于作为新生事物的资产阶级,其力量不足,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新生的事物终将代替旧的事物。但是资产阶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也变成了腐朽和没落的事物,这个时候就需要新的事物来代替它。所以可以看到历史上的这些阶级在占据统治地位之前都是进步的代表,其代表的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是必要的和合理的。但是随着无产阶级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资产阶级所代表的社会制度就变成了不必要的和腐朽的制度。
二、否定因素
与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相对立,否定因素是与事物的性质相反的因素,正是否定因素才促使事物走向灭亡,它是事物的反面。
在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存在着两种情况:
第一,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代表着更高级的事物,是新生力量。这种力量在最初的时候是比较弱小的,随着事物的发展从弱小的萌芽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到了事物内部的因素转变为腐朽的因素之后,这种否定性因素就必然会战胜腐朽的因素,从而促使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诞生。正是这种否定性因素的存在使得事物不断地向前发展。例如,封建社会中的资产阶级,就是封建社会中具有革命性的否定因素。在资产阶级诞生初期还是比较弱小的,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和封建的地主阶级转变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最终取代了封建地主阶级,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
第二,事物内部的否定因素代表着腐朽的因素,是已经被新事物战胜但是还未全部战胜的旧事物的残余。这样的因素,自始至终都阻碍新事物的发展,虽然在一定条件下,这种否定因素可能会战胜肯定因素,使得事物的发展出现倒退。在封建社会末期,资产阶级逐渐战胜封建地主阶级,而封建地主阶级作为否定性的因素会出现暂时的王朝复辟。先进的否定因素战胜腐朽的肯定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反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则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
正因为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因此在观察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的肯定因素,也要区分清楚两种不同的否定因素。只有看到事物的肯定因素,才能正确认识这个事物的性质,把握这个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地了解这个事物,才能从根本上区分这个事物与其他事物。但是仅仅看到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就会导致认识事物上的片面性。这种仅仅看到事物的肯定因素的认识是一种静止的认识,因为他只是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没有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事物,也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的发展。所以只有把握事物的否定因素,才可以合理地预期事物未来的发展,才可以合理预测新生事物,以一个动态的观点来看待日常生活的万事万物。
也正是因为肯定因素与否定因素对于事物发展的不同作用,我们采取何种态度和立场取决于这个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在这个事物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对于那些促进事物发展的因素我们当然积极地支持,对于阻碍事物发展的因素我们应当给予反对。
三、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一)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
对立存在的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地进行着斗争。唯物辩证法就是将肯定因素居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称为肯定,将否定因素居于主要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称为否定。正是因为否定的存在,新事物才得以战胜旧事物,事物本身才能不断地从低级逐渐走向高级。因此,从事物长远发展来看,否定比肯定更有意义。那么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其实用一句话概括就是:肯定和否定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首先,肯定和否定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因为肯定和否定是两种相反的、对立的方面,所以二者从一开始就互相斗争。如果肯定的因素在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那么事物就不会发生变化,从而保持自身所拥有的性质,维持自身的存在;但是肯定因素不可能一直处于有利地位,否定因素慢慢积蓄力量,不断地和肯定因素作斗争,而肯定因素则不断地反抗,当肯定因素逐渐衰落,处于不利地位,而否定因素逐渐强大处于有利地位之际,那么这个时候否定因素则占据主导地位。事物就会变化,就会逐渐转化到自己的对立面,从而达到对自己的否定。这种否定不是一种简单的量变,而是事物发生质变。这种否定不是简单的对事物进行改良,更不是一种简单的进化。这种否定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从对立统一规律来看,所谓的否定就是矛盾的主次双方发生改变,就是新矛盾战胜旧矛盾。
其次,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不是完全相反和对抗的,它们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即肯定包含否定,否定中又包含着肯定。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存在仅仅具有肯定因素而没有否定因素的事物,也不包括仅仅具有否定因素而没有肯定因素的事物。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肯定,那么事物将不存在,从而失去发展的可能;而如果没有否定,那么事物就是孤立的,静止的,如一塘死水,毫无生机,从而失去发展的前景。所以说,肯定和否定是互相依赖、相互渗透的。
(二)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
当然,唯物辩证法中的否定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否定。在唯物辩证法中,否定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存在于事物内部的。也就是说事物内部的肯定与否定之间的对立统一引起了事物的自我否定。例如,在《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一个人有了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会羞辱他,一个家庭也是一样,有了自己毁灭的因素,别人才会毁灭它。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变革。辩证的否定不是如同隔靴搔痒般的改良,也不是进化,更不是旧事物转换一种形式的存在,而是旧事物彻底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是质变,是革命。新事物只能在旧事物死亡之后的废墟中诞生,如果旧事物不消灭,新事物就不能产生。正如,种蛋与小鸡之间,没有种蛋的存在就不会有新生命的诞生。同时,种蛋的蛋壳不破,新的生命也就不能降生。
第三,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更是对旧事物的“扬弃”。虽然在前面提到过旧事物如果不灭亡,新事物就不可能诞生。但是新事物的诞生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从旧事物的母体中生长起来的。同时,新事物的产生并非意味着将旧事物中的一切彻底抛弃,而是有选择性的继承。旧事物被消灭主要是指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被消灭了。在旧事物中,存在着一些个别因素,它们经过改造可以被新事物所用,为新事物提供营养,因此它们将会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保留下来。如果将否定简单地理解为全盘地否定旧事物,抛弃旧事物,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正如,看见一棵树上有虫子,就将整棵大树砍掉,这是一种绝对的否定。在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中,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就是对旧事物的全盘抛弃,在旧事物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值得继承和保留的。可以说,形而上学不仅是错误的,而且也是不切实际的。
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们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如果我们将大宅子比作是文化遗产的话,那么孱头、昏蛋和废物则分别代表三种对于文化遗产错误的态度:那么孱头代表着软弱无能、不敢面对;昏蛋代表着不分好坏,全盘否定;废物则是部分好坏,全盘接受;鲁迅先生在文中更是解释了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即占有、挑选,也就是说要有选择性地继承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这个故事就充分地说明辩证法否定观与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之间的区别。
第四,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不仅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更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正是事物内部的否定战胜了已经腐朽的肯定,事物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例如,对于割麦子这一农业活动来说,过去要想收获成熟的麦子,只能是农民用镰刀将麦子逐一地割掉、打捆,然后再通过一些其他的活动才能将麦粒储存起来。可以说每一个夏收都会让人脱一层皮。在现代化农业中,收麦的季节,已经不需要像传统农业中那样进行那么多的人力劳动,更不需要忍受天气的炎热,而是有专门的小麦联合收割机,将原来的割麦、运麦子、脱粒、扬场等割麦程序都融为一体。从镰刀到小麦联合收割机就是事物的发展过程。再如,从最初的纺织仅仅是借助于简单的工具进行的人工纺织,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就变成了大规模的机器纺织。
在科学史上,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是有一个历史过程的。早在2400年前。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提出了“原子”的概念,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些坚硬不可分的小颗粒构成的,并将“小微粒”命名为原子。但是,由于没有科学实验依据和宗教势力的极力反对,所以在这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人们对物质的结构认识一直没有很大进展。直到19世纪,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先后提出了原子论和分子论,并于1860年正式建立了原子——分子论。认为物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则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这就是20世纪以前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认识。1897年,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对克鲁克斯发现的阴极射线进行了精细的研究,测定了这种微粒的质量和电行,并命名这种微粒为“电子”,这就有力地证明原子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错误结论。1919年,卢瑟福用科学实验证明原子中还有一种微粒,将它命名为“质子”。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从实验中发现原子还能分裂另一种电中性的微粒,将它命名为“中子”。在1911年,卢瑟福正式提出了一个核式原子模型理论。他指出: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中心,占有很小的体积,但几乎集中原子的全部质量,核外电子就像行星绕太阳那样绕核旋转。因此,这个理论也称为行星式或天体式原子模型。继他之后,又作了重大发展的是他的助手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玻尔大胆地运用了量子的概念(1900年由普朗克提出)来解释氢原子结构,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彻底摆脱经典物理学的束缚,仍然坚持电子沿一定轨道绕核运转的观点。现在原子结构理论,在卢瑟福和玻尔的基础上用量子力学(1926年建立)代替经典力学,对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给予了科学的解释。随着原子理论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提出了元素周期表(列出了当时已知的53种元素)。1913年,卢瑟福的学生莫斯莱从实践中证明元素的核电荷数就等于元素在周期表里的序数,在化学史上第一次揭示出元素周期律与原子结构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继而发展到现在的元素周期表。
(三)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实践意义
第一,以革命的眼光看待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前面曾经提到过,辩证的否定不是如同隔靴搔痒般的改良,也不是进化,更不是旧事物转换一种形式的存在,而是旧事物彻底的死亡和新事物的诞生,是质变,是革命。新事物只能在旧事物死亡之后的废墟中诞生,如果旧事物不消灭,新事物就不能产生。那么对于已经存在合理性的旧事物就不能修修补补,不能通过改良而期待其继续发挥作用,而是应当与旧事物彻底的决裂。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进行变革。正如,要想在老房子的地基上建新房子,只有将老房子推倒之后才能留出空间建设新房子,否则将无法建设新房子。也就是说,只有破旧才能立新。
第二,批判地继承旧事物。虽然在前面提到过旧事物如果不灭亡,新事物就不可能诞生。但是,旧事物被消灭主要是指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被消灭了。在旧事物中,存在着一些个别因素,它们经过改造可以被新事物所用,为新事物提供营养,因此它们将会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保留下来。因此,新事物的产生并非意味着将旧事物中的一切彻底抛弃,而是有选择性地继承。例如,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中医药,在汲取中华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可以说,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龙樟脑树在我国就消失了,我国医药中需要的龙脑只能借助于从其他国家进口。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樟脑树。相关科研人员借此机会创立了专业的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深入研究中医药中关于龙脑的各方面记载,利用现代科技成功的培育了大量的龙樟脑树,彻底改变了龙脑完全依赖从其他国家进口的状态。同时我国研发了天然龙脑的提取设备,建立了第一个龙脑基因库。不仅改进了龙脑的提取方法,而且还通过积累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和资料。在整个过程中,之所以能够最终取得成功就在于科研人员既没有完全照搬传统医药记载,又没有抛弃传统医药记载,而是批判继承传统中医药文化,不断地克服传统龙脑生产的局限性,创新发展思路,开发新产品。
第三,坚持以变革为主导。在辩证法的否定观中,继承与变革之间并不是平等的、并列的关系,而是有区别的。也就是说,在辩证的否定观中,变革是主导的方面。继承本身并不是目的,是为了变革,为了推陈出新、破旧立新。当然对于旧事物中可以继承的因素也不是原封不动的照抄照搬,而是在批判改良之后才能成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由此可见,将变革与继承看成是处于并列位置上是错误的,只看到变革或者继承也是错误的。坚持变革的主导地位,批判性地继承是在处理变革与继承关系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辩证的否定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考察事物时,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如果看不到肯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否定方面,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同时也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待外国东西,要有选择地吸收,“洋为中用”,既不能一概拒绝,也不能全盘照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这样。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连续性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要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只能继承人类社会已有的文明成果,遵循世界现代化的共同规律。同时,作为资本主义替代物的社会主义,其本身就是随着时代、科学和人类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它本来就根植于现代文明、工业文明之中。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就不能撇开人类社会过去各个阶段的文明成果,而是要大胆地吸取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同时对其腐朽的东西坚决批判。例如,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吸收、借鉴了资本主义社会所积累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先进的管理方法、经营方式,我国不仅节省了研发经费和时间,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得我国在短短的30年内就成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
辩证的否定观也让我们知道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己本身,而非外界。在生活中,我们虽然都希望自己能够不断地发展、完善,但是更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发展、完善的根本动力不是在外界,而是在自我内部。对于自我而言,不断的否定就是不断地限制自我、不断地自律、不断地节制。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最终实现自我,肯定自我。也就是说,要肯定自己就必须否定自己,如劳其筋骨、苦其心志、动心忍性、苦难等都是对自我的否定,我们正是在这种自我否定中不断地发展自己、肯定自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