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唯物辩证法中,谈到内容与形式时,首先指的是与特定内容密切联系的内在形式,即某事物的内在系统结构。内容总是某个事物的内容,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某个事物的形式,形式和内容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们统一于事物。再次,内容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

第二节 内容与形式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作为揭示事物具有的内在结构以及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如事物的内在矛盾,以及由内在矛盾决定的事物的特征、成分、运动和发展过程等要素的总和就是事物的内容。事物的形式就是在事物内部诸多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和表现内容的方式。例如,在一个国家中,这个国家的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些阶级是被统治阶级,这是这个国家的内容,是国家的国体问题;而某一国家的统治阶级是怎样统治本国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保护和组织本国家的政权机关,这是这个国家的形式,是政体。在不同的社会中,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不同,劳动者使用何种劳动工具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这是生产力的问题,而劳动者在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剥削阶级与被剥削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生产关系的问题。人类头脑中的某一个思想反映了什么,所反映的内容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是思想的内容。而这一思想内容是通过概念、判断,还是推理等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思想的形式。对人体而言,一个人的身高、胖瘦等体形特征、外貌,以及衣着是人体的形式,而人体中的血液、骨骼、肌肉等则是人体的内容。

事物的形式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形式。内在形式是与特定内容相对应的、与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定的形式,如一本小说的语言风格、作品结构、题材等都属于内在形式。再如,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集中制中,民主集中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在形式,一旦离开了民主集中制,无产阶级专政的意义就会发生改变。外在形式是与事物的内容之间关联性不大,没有必然联系的形式。例如,一本小说的装帧要求,可以是精装版的,也可以是简装版的。在唯物辩证法中,谈到内容与形式时,首先指的是与特定内容密切联系的内在形式,即某事物的内在系统结构。

二、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内容和形式之间存在着区别。当然这种区别不仅仅表现为含义的不同,而且也表现在其他方面:第一,就与事物的关系而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条件,内容则是事物存在的基础;第二,正因为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形式,是事物存在的条件,所以在事物确定的情况下,内容是不稳定的、多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

其次,内容和形式之间是相统一的,这种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一定条件下,内容和形式可以相互转变。前面提到过内容和形式相互区别,但是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逻辑关系对于逻辑学来说是逻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人类思维来说,却是人类思维的内容;对于生产力来说,生产关系是生产力的形式,而对于上层建筑来说,生产关系又是上层建筑的内容。当然这种内容和形式的相对性并不包括具有确定关系的内容和形式之间,因为对于确定的关系来说,内容就是内容,形式就是形式,内容不能既是内容又是形式,形式也不能既是形式又是内容,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第二,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统一体。内容总是某个事物的内容,与之相对应的形式是某个事物的形式,形式和内容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们统一于事物。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当然,形式与内容的不可分离并不是说一种内容只能表现为一种形式,也不意味着一种形式只能表现某种特定的内容。其实,同一种内容在不同的情形下可以采取多种表现形式,同一种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也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例如,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艺术方式表达社会主义。再如,阶级社会中必然会存在的阶级斗争,可以是经济上的斗争,也可以是文化上的斗争,还可以是思想上的斗争,而无论是经济斗争、文化斗争,还是思想斗争都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具有资本主义的内容,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的条件下,又可以通过改造,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封建社会中形成并发展的昆曲、黄梅戏,可以表达封建社会文化内容,与封建社会相切合,也可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转变为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容的戏曲形式。当然,在这里可能会出现一种错误的理解:即一种特定的形式可以表现出任意的内容,一种特定的内容可以通过任意的形式表现,这种理解是错误的。

再次,内容和形式之间可以相互作用。第一,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形式,某事物为什么以这样的形式展现而不是以其他的形式展现,取决于该事物的内容。例如,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所以人类社会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同样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每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基础。再如,1927年下半年,中国共产党以攻打城市为目标领导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但是由于敌强我弱,三次起义都以失败告终。1927年9月,当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秋收起义遭遇挫折之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当时中国的形势,认为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地占据着中心城市,依据敌强我弱的形式,提出了向敌人统治意志薄弱的农村地区进军的战略思想,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之后,朱德、陈毅带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部队在井冈山会合,革命根据地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正是实践对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从抗日战争中的游击战和建立敌后根据地,到解放战争的胜利,正是坚持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了全国的政权。一旦脱离了内容确定形式,就会犯错误,例如,在土地革命期间,中国共产党内先后出现了三次照搬苏联经验脱离中国实际的“左”倾错误,尤其是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第二,内容决定形式,并不意味着形式只能是被动的,消极的因素。例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滞后,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够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就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也是如此。所以内容虽然决定形式,但是形式也反作用于内容。

一般情况下,在事物发展的初期,内容和形式都是基本相适应的,此时,内容是促进事物发展的动力。但是,由于事物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而内容是活跃的、多变的,因此当事物的内容发生变化、向前发展时,原有的形式相对于内容来说就滞后了,不能再适应已经发展了的内容,此时形式已经成为阻碍内容发展的力量。内容当然也不会因为滞后的形式就停止前进,而是不断地要求突破旧形式,要求变革,用适应新内容的新形式取代旧形式。新的形式产生之后,又会开始重复前面的过程,正是在这样一次次地更新,一次次地从适应到不适应,再从不适应到适应的过程推动了事物的不断发展变化。这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矛盾运动,即从不适应到适应,再从新的适应到新的不适应的无限发展过程。

三、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的实践意义

第一,注重事物的内容,避免形式主义。既然内容决定形式,因此在观察、分析事物的时候,首先也是必须要注重的是事物的内容,进而依据事物的内容确定事物适应什么样的形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的内容和形式却没那么容易辨别,因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客观事物并不是新内容对应新形式,旧内容就采取旧形式,而是新的内容可能借用经过改良后的旧形式,新的形式也可能仍然被旧的内容使用。例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也有工资和利润,从形式上看,似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在资本主义社会,工资是工人在市场上出卖的、潜藏在工人的人体内的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工人的劳动。资本主义的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即超过劳动力生产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活费用和维持其家庭成员生活费用之外的那部分价值,正是剩余价值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的工资和利润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中用作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那部分,它们反映的不是剥削关系,而是工人之间同志般的合作关系。因此,如果认识事物的时候,只注重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就会被事物的形式所蒙蔽,将新事物误认为是旧事物,将旧事物误认为是新事物。

另外,不仅仅在认识事物的过程要注重事物的内容,在事物变革的问题中,更要注重事物的内容。因为在事物变革的过程中事物的内容发生变化,形式也发生变化,而形式的变化归根结底源于内容的变化。正如前面提到过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当生产关系滞后,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则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当不变更生产关系,生产力就不能够继续发展时,生产关系就会反作用于生产力,即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但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最终也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是一样,当旧的工作方法不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时,就需要改变工作方法,采用新的工作方法。那到底采用什么样的新工作方法呢?这就取决于新的工作内容。

第二,在注重内容的前提下,还需要注意事物的形式,要善于选择、利用形式,让形式发挥其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因此脱离形式单纯地追求内容也是错误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遵从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坚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说,从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这些都是善于选择恰当形式的结果。

对于阻碍新内容的旧的形式当然应当及时的破除,但是这种破除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全盘否定、全盘抛弃。对于已经完全阻碍新内容发展的形式,我们应该抛弃,对于那些并非完全阻碍新内容发展的旧形式,我们可以将其改良以适应新的内容,也可以有选择性地提取其中优秀的元素,为新形式的创建奠定基础。正如京剧,京剧曾被认为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封建社会服务的,是封建社会的糟粕,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描述和人物的塑造都是依据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孔孟之道,如三纲五常。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京剧在社会主义时期就要被全盘否定,社会主义时期京剧也同样有用,如《赵氏孤儿》、《铡美案》、《四进士》中歌颂和维护的社会正义,有依据革命内容而改编的革命现代京剧,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更有反映当代生活的京剧《生死界》等。

第三,不断创新的工作精神。根据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发展的原理,我们的工作总要依据工作的内容确定相应的工作形式,而不是跨越形式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立即着手开始恢复国民经济,将重点放在发展农业上,开展了农业合作化运动。1949年10月至1953年,主要是以互助组为主,同时开始试办初级形式的农业合作社;1954—1955年上半年,初级农业合作社在全国推广。1955年下半年至1956年底,农业合作社进入飞速发展时期,大多数农户都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至此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从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是由最初的互助组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进入了初级农业合作社,当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成熟后,再进入高级农业合作社,而不是直接一开始就是高级农业合作社,也不是由互助组直接过渡到高级农业合作社。正如俗语所说,不能一口吃一个胖子,而是要依据事物的内容逐步地、不间断地向前推进。

正如事物形式和内容的矛盾运动体现的那样,事物的形式不可能一直都与事物的内容相适应,因此经过一段时间,形式与内容就会由刚开始的适应逐步发展到不适应,形式就会从内容发展的动力转变为内容发展的阻力,这种情况下,就必须变革旧形式,以适应新内容,推动新内容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内容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