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企业发展文化产业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乡镇企业发展文化产业要立足于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要,尤其是精神文化的需要。文化产业生产的是精神产品,这种精神产品必须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体现,有助于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文化是涉及民族传统、文化品格、思想认识、生活方式、人生立场的一个精神范畴。文化产品作为精神产品,不仅担负着文化成果的积累与传承的责任,而且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当国外文化产品涌入我国的同时,国外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以及一些带有政治和意识形态色彩的东西也会纷至沓来,对消费者,尤其是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和传统文化造成冲击。中国加入WTO后,带有不同社会意识形态的各种文化产品将在更大范围内向我国滚滚涌来,我们的文化建设在意识形态方面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的文化及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守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和民族文化阵地,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民族文化及其产业。乡镇文化产业也要始终把为我国和世界人民生产和传播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品作为首要任务,同时根据人民群众的需要、市场的需求来生产和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文化产业在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既要防止被资本主义腐朽文化和封建主义残余思想传播和鼓吹者所利用,同时又要向我国人民宣传和介绍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不断提高和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前农村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如放映农业科教片、举办乡土旅游节、民间艺术节和农民体育运动会等就比较适合当代农村人民群众“求知、求健、求美、求乐”的文化需求。同时,农村发展文化产业,像农村网页设计和乡镇企业文化形象设计等,又增添了时代色彩,引导农村文化向先进文化进一步发展,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广大农村得到真正的贯彻与落实。
总之,能否及时准确地了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是攸关文化产业生死存亡的大事。发展文化产业,我们的经营管理者对文化市场的认识和理解,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应跟上市场发展的变化。当前中国乡镇企业文化产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就是要以最快速度和最大动作,摸清中国城乡居民多层次的文化消费需求,并切实按照文化消费需求来组织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文化服务的提供。
二、合理保护和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要有世界眼光
所谓传统,就是历史的连续性;所谓传统文化,就是指历史延续中形成的文化。传统文化资源也就是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大遗产是强调内在努力。我国的乡镇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内在努力,才能在加入WTO后应对各种挑战。历史文化遗产是先人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发展文化产业的宝贵资源,这种资源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必须妥善保护,合理利用。
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正在推动文化市场的多元化格局,而生产经营的跨国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领域最显著的国际现象,也是文化产业走向全球化的深刻表现。有资料显示,全球50家媒体娱乐大公司占据了当今世界上95%的娱乐市场和出版市场,时代华纳、迪斯尼、索尼等9大媒体巨无霸支配着全球文化市场。近几年,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巨大挑战。而随着中国加入WTO,扩大了文化市场的准入范围,允许国外文化资本和文化艺术产品、文化服务的进入,都已是眼前的事。在我国文化产业同外来文化产业的竞争中,一时实力的强弱未必能决定最终的胜负,以弱制强是可能的,但其前提条件是必须善于扬长避短,善于运用自己的优势在要害处形成彼弱我强的格局。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这儿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文化积累,有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和文化名人,有着古朴豁达的民风和深厚的民间艺术……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也就是说,愈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就愈能为世界所承认。因此乡镇企业应扬长避短根据中国国情,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中国乡镇文化产业发展一旦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基础、为特色的文化产业,就将具有潜在的巨大竞争优势。这就有可能逐步改变目前这种人强我弱的态势。
文化生产与服务的全球化不是以一种统一的文化取代各民族文化,而是各民族文化的生产、服务与消费的全球化。只有在发展壮大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中国文化才能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地位。因此,乡镇文化产业要集中国内的优秀文化产品,与外来文化竞争共存。
三、要不断地推陈出新打造精品,文化创新带动产业腾飞
我们发展文化产业不能大树底下好乘凉,一味地吃祖宗留下的老本,对前人的东西生搬硬套,生吞活剥。如现在的一些古装戏相互模仿、任意套用,演烂了就嚼不出什么味道来。艺术要创新出精品,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贵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精品,令人耳目一新达到精神上的高度享受。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如今,我们面临着一个思想创新、知识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时代。而文化创新是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有了文化的创新,才会有文化的繁荣,文化的繁荣又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我们的文化产业要不断发展,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进一步繁荣昌盛,我们就必须凸显创新的精神。文化产业为人民群众生产的文化产品,不仅在于多,更要在于精。文化精品的出现要求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创作出更多反映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优秀文化产品,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所谓“中国特色”,其内涵就包含了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方面。没有继承,就无所谓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上有特色。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都有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其中仅戏曲就有京剧、越剧、昆曲、黄梅戏、豫剧、川剧、黔剧等剧种。前人留下的丰富文化宝藏,需要我们去开发,寻找其跨越历史的文化精髓;需要我们去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和意义。
运用现代科技成果,提高文化产业科技含量。文化产业是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领域,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正对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许多发达国家都借此壮大自己的文化产业。日本已宣布在2000年前启动地面电视从模拟式向数字式的转变,美国排出了在10年内完成全国电视数字化的具体时间表,并在1996年正式启动。因此,只有提高科技含量才能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高、精、尖文化产品,增强乡镇企业文化产业的竞争能力。
乡镇企业发展文化企业的融资渠道也要创新。俗话说:“长袖善舞,多财善贾。”企业经营者要开拓思路,广纳资金,建立多元融资渠道。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运用市场机制,利用投资控股、金融信贷、资本融资等手段,形成有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性投、融资格局。建议尽快制定鼓励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境外资金投入文化产业的优惠政策,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和文化产业投资控股公司。推动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多元化经营;通过结构调整和规范市场秩序,挤压和催化企业间的并购,推动乡镇文化企业进行规模扩张。
四、培养既懂农村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要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化产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对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和能力结构要求非常高。中国入世后,境外可准入的文化产业集团将竞相抢滩我国文化市场,人才本土化的要求,必将爆发人才争夺战。时代华纳已经委托北京大学培养高级经理人员。人才流失对于人才准备不足的中国文化产业来说,意味着更严重的贫血。
因此我们认为,乡镇企业要尽早、尽快依托高校和学术界的现有力量和资源优势,培养既懂文化,又懂管理和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也要紧密结合社会需要,主动和企业联姻,在培养人才上抢占先机。
第一,应推出“中国乡镇企业文化产业人才培训工程”。实现乡镇企业文化产业的优化升级,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除了切实有力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高级人才外,还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以实现知识、技术更新。对乡镇企业现有经营管理人员实现全面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为文化产业积极迎接新世纪挑战做好人才的准备。
第二,要因地制宜发现和培养人才。现在专门从事文化产业的人才十分紧缺,不能等米下锅。因此,乡镇企业在人才的发掘和培养上也要不断地创新,做到扬长避短。乡镇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就地取材,如通过开展农村各项文化活动,从中发现苗子,因材施教,大胆培养“初生牛犊”和“草莽英雄”,也不失为一条因地制宜的好路子。
第三,要吸引高校大学生到农村去创业。文化产业前景远大,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关键是要有吸引人才去创业的环境和条件,乡镇企业要为此筑巢引凤,营造良好条件和文化氛围,吸引更多有志于从事文化产业的大学生去农村创业。
我们必须站在世界文化未来发展趋势、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高度,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化产业的角度,来认识乡镇企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随着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种宗教文化不断的相互传播,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世界文化终将归于国际化,而世界各国文化产业也正朝着国际化、多色彩的趋势发展。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要与世界文化发展同步,就必须顺应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同样,我国乡镇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加入WTO,为我国乡镇文化产业进一步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只有积极主动地迎接这种挑战,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兴利除弊,才能抓住机遇,阔步前进。
注 释
[1]新华网,北京2006年2月9日电。
[2]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