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凌驾于其他自然物之上。康德认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自在之物不可知。康德的这一观点使其自身陷入二元论的泥沼,在割裂自然整体性的同时,忽视了自然和人、社会的有机统一。这种倾向导致了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自然观的机械化。虽然如此,黑格尔自然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而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使得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在康德自然观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第五节 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

在试图克服15世纪至17世纪的机械自然观的缺陷的基础上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它对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家建立了一个宏伟的哲学体系,包含众多细致的分析、周密的概念、复杂的论辩和宏大的话语,体现着德国民族精神和启蒙运动精神的精华。其中,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思想对马克思的影响最深。

一、康德的先验形而上学认识观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康德以他在认识论上所实现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奠定了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康德对形而上学、道德、自由和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探索,促成西方哲学在近代的重大转折,使哲学研究进入一个全新的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康德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主张人为自然立法,因此在人和自然的关系这一问题上,人们一直以来都对康德存在一定误解,认为他的思想助长了人类中心主义。事实上康德始终认为,人虽可以认识和改造自然,但其终究是自然的一部分,地位不可无限抬高。

康德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不可凌驾于其他自然物之上。康德将自然限定在人的经验所及的现象界,至于经验之外的“物自体”,则是人们所无法认识的。康德对自然科学研究具有极大的兴趣。康德提出了著名的天体演化的星云假说,还证明了原子的不可分割性和简单性与空间的无限可分割性并不矛盾。通过自然科学研究,康德意识到人和自然是一种依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不断发展演化的结果。作为自然存在者,人类与外界各种自然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和它们相比较而言,人类并不具有太多的优越性。对此,康德认为人们要想征服自然必须意识到:“人对自己是如此之自信,乃至仅仅把自己视为上帝的安排的唯一目的,仿佛除了人自己之外,上帝的安排就没有任何别的着眼点,以便在对世界的统治中确立各种准则似的……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却想成为整体。”

康德在自然观上引入了“合目的性”概念,认为自然的规律是由人的经验所赋予的,是“人为自然立法”。人是能动的主体,在人类活动中认识和改造自然。康德所处时代最重大的哲学问题,是西方近代以来凸显的自然和自由之间的紧张关系,是如何恢复理性的尊严与人类的独立价值。按照传统的观点,只有在人们的知识符合了认识对象的情况下,这种知识才会具有客观性。康德则提出,我们应模仿自然科学的变革,不再让知识去符合对象,而是让对象来符合知识。这种对知识与对象的相互关系的颠倒,便是哲学上的一场重大革命——“哥白尼革命”。“自然界的最高立法必须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而且我们必须不是通过经验,在自然界里去寻找自然界的普遍法则;而是反过来,根据自然界的普遍的合乎法则性,在存在于我们的感性和理智的经验的可能性的条件中去寻求自然界。”总之,是人类理性为自然立法,而不是自然为人类理性立法。但康德并不因此认为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对自然为所欲为。

康德认为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自在之物不可知。康德一方面主张人是目的,另一方面又以自在之物限定人,认为作为现象基础的自在之物是不可知的,人无法穷尽对世界的认识。康德将自然限定在人的经验所及的现象里,至于经验之外的“物自体”,则是人们无法认识的。自在之物不同于我们肉眼所见的自然现象,不能独立自存,它的根在自在之物的深处,是指存在于我们之外又作用于我们的感官,从而给我们提供感觉材料的物。他对自在之物为什么不可知也作了详细而明确的回答。人们之所以不能认识自在之物,“因为我要知道的不是我关于一个物的概念里所包含的东西(因为那是属于它的逻辑上的东西),而是在物的实在性里加到这个概念上去,并且使物本身在我的概念以外的存在性上得到规定的东西”。在康德看来,知识同自在之物之间就永远存在着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康德的这一观点使其自身陷入二元论的泥沼,在割裂自然整体性的同时,忽视了自然和人、社会的有机统一。其实,康德所认为的纯粹感性的自然现象是不存在的,人自身生活在其中的现象世界经过人们的社会实践的改造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与自在之物并无明显分界。即使是康德所指的自在之物,人们也同样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康德忽视了社会实践使人的认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使自在之物向为我之物转化。

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整体观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其哲学将古典哲学的基本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哲学史的概括和总结,具有独特的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使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在康德自然观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在黑格尔所处的时代,自然科学中普遍存在着将各门科学分门别类进行独立研究的状态,以及只注重对经验,事实和实验进行考察的倾向。这种倾向导致了与自然科学密切相关的自然观的机械化。黑格尔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当时的自然科学的成果,并进行了思辨性的总结。他企图以辩证的、思辨的自然哲学来克服当时自然观的机械化缺陷,并以这种辩证的自然观来指导当时已陷于困境的自然科学的研究。黑格尔在他的《自然哲学》一书中写道:“自然必须看作是一种由各个阶段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阶段是从另一个阶段必然产生的。”然而,黑格尔自然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和晦涩思辨的风格遭到了当时大多数自然科学家的厌恶和反对,因而,黑格尔的自然哲学并没能对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产生大的影响。虽然如此,黑格尔自然哲学中所包含的合理而丰富的辩证法因素,这使得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然观在康德自然观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黑格尔断言,物自体是所有事物中最容易认识的,它就是没有任何特殊的质或量的规定性、空间或时间的规定性、物质或精神的规定性的存在。存在可以被创造,也可以转化,创造和转化的过程都是理念运动的过程。由此出发,黑格尔发展出了一个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理念体系,对于他来说,自然中的变化以及自然的起源,都是这一绝对精神运动的结果。

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他发展了谢林的绝对同一性的思想,认为自然界是绝对理念产生出来的。自然界是客观有生命的,是绝对精神必然要经历的领域。不经过自然界的发展过程绝对精神就没有外在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就不能最终成为真正自由的精神。他为此打了比方:“亚当在看到夏娃时曾说:‘这是我肉中的肉,这是我骨中的骨。’精神具有亚当曾具有的这种确信,这样自然就是新娘,精神同她配偶。”与此相同,正是因为自然界始终贯穿着精神的运动,它才不是偶然性和杂乱无章事物的堆砌,才体现出一个由低级到高级辩证发展的过程。这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自然在其定在中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由,而是表现出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指概念的各个形成物的必然性及其在有机总体中的理性规定,它的作用在这里自不用言;偶然性则是指理念形成物的偶然性及不可规定的无规则状态,是必然性的外在表现形式,受必然性的支配。倘若否定了偶然性,便会把无限的、普遍的精神实体贬低为有限的、特殊的东西,自然的丰富性将会大打折扣。自然的辩证发展过程是理念与自然的矛盾运动过程。正因为引导自然界各个阶段向前发展的是理念,而理念的发展又是从它的直接性和外在性中回到自身的,一开始仅表现为一种潜在性,因此理念与自然之间实际展开着一场矛盾斗争,并最终推动力学、物理学和有机学的发展,从而将整个自然界呈现了出来。虽然黑格尔在论述的过程中,一些论断与当时和后来的科学理论相违背,例如他说“声音是观念的东西在它物的暴力下发出的控诉,但同样也是对这种暴力的胜利”。但毕竟是他用辩证法对自然作了一次最为系统的总结,这是后世自然辩证法的直接来源。

黑格尔还论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如前文所述,黑格尔的自然哲学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他认为自然界是从绝对理念中产生出来的。他明确指出:“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根据黑格尔观点,自然界是作为普遍原型的理念的外化形式,而人是其中最高的形式,只有人才能认识将自身外化为自然的绝对精神。因此,人们看到的自然是人的精神的外化形式。他认为,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上所有动物也都是按照绝对精神的原型发展起来的,但生命愈是高级,愈是复杂,也愈具有特殊性。人便是动物机体发展的最高阶段,因此人的地位高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人不仅可以认识自己,还可以借理念把握外界自然。当时社会流行两种对待自然的不同态度,黑格尔认为它们都是片面的。针对第一种只是从感性认识出发认识自然,听任事物自由存在、自生自灭的观点,黑格尔说,“连动物也不会像这种形而上学家那样愚蠢,因为动物会扑向事物,捕捉它们,抓住它们,把它们吞食掉”。而针对另一种把自然作为满足自身欲望和需要的手段,按照自己的方式处理自然、命令自然的观点,黑格尔则认为这种方式其实也并不能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最好的方式是将两者相结合,大自然为人类提供必要的生存资料,而人类利用自然物发明工具、使用工具,用“自然”对付“自然”。当然,前提是遵守自然的客观规律。黑格尔认为人对自然界的毁灭是受人的欲望支配的:“对自然的实践态度是由利己的欲望决定的、需求所企及的,是为我们的利益而利用自然,砍伐它,消磨它,一句话,毁灭它。”也就是说,追逐个人利益的欲望支配肆意掠夺自然的实践行为。而在对待自然界的理论态度上,黑格尔把自然界看成是主观的、属人的东西,“因为我们思考事物,我们就使它成为某种普遍的东西……我们把事物变成一种主观的东西,为我们所创造的东西,属于我们的东西,而且变成我们作为人所特有的东西,因为自然事物并不思考,也决不会表象或思想”。

总之,黑格尔在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到遵守自然客观规律的重要性,提倡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和改造,这些具有历史意义的创见,克服了15世纪至17世纪机械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使近代自然观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遗憾的是,所有这一切都是在黑格尔的理念中构建的,只存在于以绝对精神为核心的理念大厦中,只是一种抽象的思辨的表达,也就是说,黑格尔所理解的人化自然是一种理念化的自然。

三、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本唯物观

驱散宗教神学和思辨哲学加在自然头上的阴霾,使自然摆脱从属于精神的附属地位,还自然以本来面貌,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重要任务。宗教和思辨唯心主义都不否认自然界的存在,但二者都否认自然界是不依赖于某种精神的独立存在。前者把这种精神称为上帝,后者称为绝对精神。费尔巴哈认为,应该将自然界和人作为哲学的最高研究对象。他指出:“一切科学都必须以自然为基础。一门科学在它不能找到自己的自然基础之前,只不过是一种假说。”费尔巴哈在这里强调了自然在一切科学中的基础地位,他的这一观点相对于把自然看作是理念产物的黑格尔的彻底唯心主义自然观而言,是一个巨大进步。

费尔巴哈说:“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对于自然,费尔巴哈坚持它的客观性、独立性和可感性。他明确提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将上帝现实化和人化,就是说,将神学转变为人本学,将神学溶解为人本学。他认为近代哲学的任务是研究现实的自然界和现实的人。“自然界从何而来呢?它是来自自身,它没有始端和终端”,“自然界绝不是什么被造物,绝不是被制作的或简直无中创有的事物,而是一个独立的、只由自己可以说明的、只从自己派生出来的东西”。这个独立体以光、电、磁性、空气、水、火、土、动物、植物和人等具体形式真实存在并为人所感知,它们从一开始就互有差别、各具特色。人是这个独立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从时间上来说,先有自然后有人,人不是自然的“异在”,而是自然的产物,“人产生自自然界这一问题,对于每一个稍微了解自然界的人来说,都是显而易见的,并且,都是直接地可靠的”。但人又是任何自然物所不能直接等同的,因为人是感觉主义的活生生的最高级阶段,可以感知世界上其他所有自然物,而自然界不能。

费尔巴哈用关于自然的真理去反抗神学,认为宗教神学是自然在人的头脑中的虚幻反映,而这种虚幻的反映显然是应该受到批判的。

只有把人和自然相联系起来,才能理解人和解释人;人也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才能理解自己。费尔巴哈因此赋予作为人与自然直接沟通的要素感官以重大意义,把人对人的直接的、自然的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即两性关系看作是人的本质。这种情欲并不是上帝或者其他精神力量所赋予人的,而是人从自然所获得的。他认为只要指出人的情欲的存在,就可以证明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感性存在。而这就是人的本质。“人的最内密的本质不表现在‘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中,而表现在‘我欲故我在’的命题中”。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于批判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起到了很大作用,对马克思人和自然关系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启迪。但他仅仅把人看成是一个生物学和生理学上的实体,没有体悟到人对自然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他认为既然自然的一切都是在“内在联系”,即自然的内在必然性下进行的,那么自然的原因就应当在自然本身中寻找,人们对待自然现象,不能够使用任何“人的尺度”。可见费尔巴哈过分关注人和自然的纯粹性,看不到社会、历史、工业活动中形成的现实的人和自然,这决定了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理解必定片面、狭隘。本身存在着旧唯物主义的各种缺陷。

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感性直观性,把人和自然都看作是直观的感性存在;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还具有抽象性。虽然费尔巴哈提倡对自然和人的研究,并宣布:“我的学说或观点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就是自然界和人。”但是由于他没有能够将自然当作人的感性活动来理解,没有理解自然和人的社会属性,因此,在他那里自然和人始终是抽象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具有机械性。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自然观的时候,将黑格尔自然观中的辩证法因素一并抛弃了,恩格斯就曾批判过费尔巴哈的这种将洗澡水和婴儿一起倒掉的错误做法。它对自然事物的直观性理解导致费尔巴哈忽视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使他的自然观蒙上了浓厚的机械论色彩。

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自然观的过程中,坚持了唯物主义立场,主张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认识事物,这是自然观发展史上的又一进步。但是,费尔巴哈自然观所固有的感性直观性、抽象性、和机械性使它没能成为真正科学的自然观。费尔巴哈未完成的这一步,后来由马克思超越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