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化自然思想的形成,可以说是哲学史上的一次革命。在马克思的人化自然思想中,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是由实践产生的,人在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生活,也通过实践把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区别开。在马克思看来,只有立足于实践、从实践出发,才能真正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把实践作为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切入点,从唯物史观、认识论和历史观这三个角度科学地阐明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质,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第一节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实践本质
近代哲学对人类活动的反思只限于理智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范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则以人类生存活动,即物质实践活动为起点和基础的。从而,现代哲学的主题不再是人类的认识活动,而是人类的现实生活。
一、实践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说明了人类的物质性实践活动对于人类精神活动的决定作用。这集中表现在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中。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同它的本质联系上,而总是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恰恰最为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面对着人类所产生和创造的形形色色、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物质生产资料,不能把它们仅仅看成感性的物质的东西。它们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而是凝结着、积淀着人的本性、知识、能力、价值观念乃至人们的社会习俗、生活时尚。通过它们可以发现和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发展水平,人的本质力量的成熟程度。人是通过实践活动表现自己能动性的,以劳动实践作为中介才能说明与自然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立的关键。
二、实践生产整个自然界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创造性地利用费尔巴哈式的语言讨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表现在把整个自然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生存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地交往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是说自然界是同自身相联系,因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样说人同自然的关系就可以说是自然界同自身的联系,即自身同自身的关系。
就作为自然存在物的直接性而言,人与动物一样。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身而存在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有生命的存在,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自然界是先于人类而存在的,是与人和人的劳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的生存和发展,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在社会实践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人是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与自然对立的,人的分化是通过劳动而形成的。在人类从类人猿进化到人的这一整个过程中,劳动起了关键的作用。劳动使类人猿的前肢与后肢发生了分工,促进了人手的形成,并逐渐学会自己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在劳动中,又需要彼此之间交流经验,这又逐渐地形成了人类语言,促进了人脑的发展,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思维器官,使人产生了特有的意识,这样,实践就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了。可见,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是人与自然分化的途径。从根本上说,人类社会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是人的对象世界。
三、实践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
自从人类产生以后,自然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以新的形式延续自己的存在和发展。通过劳动,人类具有自己实践的存在方式。人类社会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是一个有着自身特殊发展规律的部分。虽然人通过劳动,从自然中分化出来了,但并没有完全脱离自然界,因为离开了自然界,人将无法生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认为,人是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存在的,是有生命的存在,这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只有这些有生命的人的存在,才会有由此产生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无论进化到什么程度,人都要以外在自然界作为自己生存的必备条件,把自然界作为维持生命的物质资料来源。人必须依靠外部自然提供的物质资料,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就强调了,人作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有生命的存在,是必须要靠自然界生活的,是离不开自然界的。
马克思指出,人的肉体生活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存在和发展。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自然界,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其生命形态依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自然界为人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如植物、动物、空气、水、阳光等,不管这些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都是人的生活所必需的;不仅如此,人的精神生活也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人是有意识的存在,要产生意识,就需要有意识的对象,现实中,人把自然作为意识的对象,如果没有自然,就不会产生人的意识。可见,不仅是人的肉体生活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也是离不开自然界的。因此,马克思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因为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是与自然界有着密切联系的,都是离不开自然界的,人是要依靠自然界生活的,离开了自然界,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社会也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人类的发展。
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只能是受动的存在,但人又是有意识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即,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肉体的存在及其特征;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作为人类社会的成员的一种存在及其特征。马克思认为,人具有动物所没有的目的和意志,能把自我之外的其他事物看作是意识的对象,这就使人具有了自觉性,使人与动物有了很大的区别,脱离了动物界。
马克思认为,动物与自然是同一的,只是在消极地适应着自然,靠外部环境提供的现成的物质资料生存,只是一种受动的存在。人和动物是不同的,人是类存在物,是作为具有类意识的群体而存在的,能意识到自身的存在,能把自己同对象进行区分,所以人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有意识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那么,人作为类存在物,就不像动物那样靠自然界的现成的物质资料生存,那些是不能直接满足人的需要的,人只有通过工具对外部自然进行改造,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多方面的需要。虽然动物为了生存也会进行生产,但动物的生产只是一种本能,并不是真正的劳动,马克思明确指出:“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则生产整个自然界。”人在这种生产活动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同时,又不断地创造着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实践因此成为人的存在方式。
人的实践是有目的的活动,人类的实践体现了人类的自觉能动性。人具有理性思维,所从事的是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世界的活动。人在实践中不仅要使外部自然得到改造,而且最关键的是实现自己的目的,这就要求人在活动中,要按照人的需要、人的目的对外部自然进行改造。人以自身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外部的自然,使人自身的自然和外部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变换,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使人与自然达到现实的同一。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人把外部的自然变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把自己放在相对的主体的位置上,这样,自然界作为人类的物质资料的源泉,就被纳入到了人类生活与生产之中,成为了劳动的对象,被人化。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也通过实践活动对人和人类社会起作用,使人和人类社会自然化。马克思认为,在实践活动中,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外部的自然进行改造,此时“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自然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被人化,而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逐渐地被自然所改造,逐渐自然化,这样,人化的自然和自然的人化就形成了统一,这个过程是以实践为中介的同一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可见,人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的对象化活动,是离不开外部自然的。外部自然是人进行劳动的基础,没有外部自然就没有人的生产劳动,“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离不开自然,人的实践离不开自然,劳动使人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是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的基础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