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马克思人化自然观的唯物论维度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在自然界面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人类是自然界的一分子,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天然具有自然性。另一方面,人类具有社会性,是有意识和目的性且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自然存在物。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储备,人类离不开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础,同时,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自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时,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又会受到自然界外在条件的制约。这时马克思自然观思想的基础。
一、人类依赖自然界而存在
人作为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与整个生物界有同样的生存基础。人类的每一个个体最终也都要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在人类之外根本不存在什么上帝之类的东西,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人与动物一样都依赖自然界,和动物一样都要“依赖无机自然界来生活”,并且人对自然界的依赖不是暂时的、局部的,而是永恒的、全面的,人与自然之间只有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人类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一旦这种交换停止,就势必造成人类的灭亡,因为“自然界是人为不至于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
人与自然界持续不断地相互作用获取自身生活资料,这种生活资料首先表现为物质生活资料。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存,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燃料、衣服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的形式表现出来。它把整个自然界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从而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不仅人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人的精神生活也依赖于自然界,“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进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在这里不管是“人的直接生活资料”、“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还是“自然科学的对象”、“艺术的对象”,都揭示了自然界是人的无机身体,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依赖于它,以它为转移并用它来规定自己的生活。
二、人类依赖自然界而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不是一般的自然存在物,作为大自然的杰作,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动物和它的生命是直接同一的,只生产自己本身,“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能“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并在改造自然中使自身不断得到改造、日臻完善。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自然界也是人的一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人靠自然界生活”。与人的生存有关的自然物质都是“人化的自然”。这样,马克思就把人与自然的统一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劳动的赖以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什么也不能创造。因此,自然界是人类劳动的原始材料,人类创造使用价值的活动与自然界密不可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尽管劳动是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但是它并非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并且只有与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成为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源泉。简言之,各种商品都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包含的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总和除外,必然还有一种不借助人而存在的物质基质。这种物质基质就是先于人类存在的自然资源,所以说,自然界是财富的第一源泉,劳动并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正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除此之外,自然条件优劣还与劳动生产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好的自然条件会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恶劣的自然环境会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是同自然条件紧密相连。因此,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气候越好,维持和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因而,生产者在为自己从事的劳动之外来能为别人提供的剩余劳动就可以越多。马克思认为,自然条件越好,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劳动者生产的剩余产品就会越多;相反,自然条件越差,生产效率就越低,甚至一旦影响生产效率的自然条件不能持续性的发展,生产就会停止,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界是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的源泉,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自然界一方面作为生活资料的来源,另一方面作为劳动资料的来源。所以,人离不开自然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但不是彼此对立的,而且是密切相连的。
三、人类被自然界无情地否定
人类是自然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人类也是大自然之子,既属于自然又超越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主体,但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却又会受到大自然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自然界演化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料、生产资料,以及生活空间。同时,也需要向自然界排放生产和生活垃圾,给自然界带来沉重的负担。另一方面,自然界发展和演化同时也会制约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程度,当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候,自然与人类就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然而,一旦人类过度向自然界索取,破坏生态平衡的时候,自然界就会表现出不和谐之音,如温室效应、沙漠化、泥石流、沙尘暴、酸雨、各种流行病等。因此,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同呼吸共命运共发展的有机整体。人类有责任也有义务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马克思向人们呼吁,应该“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马克思认为现实的自然界和自然科学,既是人的活动的对象,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人必须在自己现实活动的对象中确证并表现自身。这就是说不管人的本质力量有多强,即使人类本身凭直观能力能够轻而易举地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但如果没有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正如虽是千里马,但没有识别千里马的伯乐,千里马的本质力量就不能得到很好的施展,只能被湮没。具体来看,自然对象满足人的饥饿的自然需要,是人的身体活力唤醒的表现,是人的身体本质力量的表现,“饥饿是人体自然的需要;为了使自身的自然需要得到满足,使饥饿得到消除,它需要自身之外的对象即自身之外的自然界。饥饿是我的身体对某一对象的公认的需要,这个对象存在于我的身体之外,是使我的身体得以充实并使本质得以表现所不可缺少的” 。
尽管自然界是确证和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物,但是人类不合理的实践活动也会使自然界对人类存在方式产生否定性影响。通过现实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淋漓尽致地展现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生活体现,是一本打开了的凝聚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 。工业化进程的开展正是人类本质力量展现的过程,然而,随着人们大力发展工业,工业生产利用和索取了大量自然资源,导致自然资源日益枯竭,废水、废气和废渣污染了河流、空气和土地,并且由工业污染引发的各种疾病严重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就像马克思所说:“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正像工业的对象化的成果既可以肯定人的本质力量,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一样,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会以感性的、异己的、有害的对象的方式,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自然界不仅可以充分展现人的本质力量,也可以对人不合理的变革自然的活动进行报复。如果没有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还存在否定性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味地索取资源、排放大量废弃物,那么自然也势必以各种方式否定与人的对象性关系,从而无情地否定人类的存在方式。既然自然既可以对人的本质力量进行充分的肯定,也可以对人的存在方式进行无情的否定,那么人们就必须从对象性关系的角度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校正对自然界的错误认识,适度利用自然界,以期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