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卷入辛亥革命运动的漩涡

卷入辛亥革命运动的漩涡

时间:2023-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公历一千九百十一年。毛泽东同志读了之后非常感动。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政见。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党人的活动加紧了。人民要求革命已很迫切了。少年热情的毛泽东同志立即卷入了这一革命运动的漩涡。热心的青年学生们成立了学生军,毛泽东同志参加革命军的志愿没有改变。)毛泽东同志这时只有十八岁,但是他的身材已相当高大。

一、卷入辛亥革命运动的漩涡

他的第一次政治行动

毛泽东同志在东山学校只住了一年。他开始想到更远更大的地方——长沙去,他还是“走湘乡路线”,请东山的一个教员介绍他到长沙省城里一个为湘乡人办的中学去投考。他由家里步行到了湘潭县城(在这里曾经去考一个高等小学,那学校的校长说,他太高了,不收),然后挤在湘江小火轮的统舱(即三等舱)里去到长沙。他心里兴奋极了,长沙城里非常热闹,街上的人非常多。他只害怕不能进那个“驻省湘乡中学”。但是出乎他意料之外,很顺利地被学校录取了。

那是辛亥革命的那一年,公历一千九百十一年。泽东同志到长沙时,自立和找出路的精神很强,进步很大。但是他还是和从前一样的自处朴素,待人谦和、注意。

在长沙毛泽东同志第一次看到一种报纸——《民力》报(同盟会于右任主编的)。那里面载着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为反抗清朝起义而牺牲了的故事。领导这次起义的是长沙人黄兴,号克强。毛泽东同志读了之后非常感动。同时他知道了孙文和同盟会的纲领。他很兴奋,写了一篇文章,贴在学校的墙壁上。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大胆独立地发表自己的政见。但那时他的思想是混杂的,他主张:从日本召回孙中山来做新政府的总统,康有为做内阁(国务)总理,梁启超做外交部长……自然,他那时候还并不知道康梁和孙中山主张的区别,只是混沌地意识到,讲维新、干革命的人们应该联合,团结起来以反对清朝的专制独裁。

反对“铁路国有”(其实是将路权卖给外国人)的运动开始发动了。直隶、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各省闹得最激烈,人民要求立宪的运动也早已很普遍地展开了。(在全国各地组织起了很多立宪团体:梁启超组织东京政闻社,号召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要求清朝实行立宪。上海有立宪公会,湖北有宪政预备会,湖南有宪政分会,广东有自治会,朱福锐、张謇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不断向清朝政府请愿,要求实行立宪。一九○六年清朝政府只得颁布预备立宪的上谕,规定九年后实行立宪政治。一九○七年各省设立“咨议局”,但规定它的宗旨只是“遵谕旨采各省之舆论,指陈各省利害,筹划地方治安”,这当然不是民意机关,人民都不满意。)学校里的同学们愈来愈激烈了,大多用剪去发辫的方式以表示排满的情绪。毛泽东同志和一个朋友首先自己剪去辫子,并且把别人的辫子也剪了去,一共剪了十多个人的,那些人原先也是约好了都要剪辫的,但后来又翻悔了,所以就用强迫手段剪。

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驱除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已普遍地印在人们的心里。革命党人的活动加紧了。人民要求革命已很迫切了。少年热情的毛泽东同志立即卷入了这一革命运动的漩涡。

干革命——当兵去

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阴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原定阴历十月初一日——慈禧太后满寿日——起义,因革命党人的名单被清朝侦探偷去了,开始有被捕被杀的,于是改为八月十九日起事)之后,长沙城里形势紧张。城门口、大街照壁上许多地方都贴出了湖南巡抚余城格的告示,宣布戒严。但是革命党人仍然在城内外各处秘密活动——有的在学校里演说,鼓动排满兴汉;有的在城外运动新军反正……

一天湘乡驻省中学的校长允许一个革命党人来到学校,作了一篇激烈的演说。当时就有几个学生起来,拥护他的说话,痛斥清朝,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会场里的人一个个紧张得气都不出了。

毛泽东同志听了这次演说之后,非常激动,他心里想,自己对革命不能袖手旁观非参加不可,但又想要干革命,最好是去当兵。于是决定到湖南都督黎元洪部下当革命军去。他从同学那里募到了一些路费,又约好了几个朋友一道去武汉。听说那边的街道潮湿,非穿油鞋不可,他就向驻扎在长沙城外的新军里面一个朋友去借。但他到达兵营时,哨兵拦住了他。

原来,在新军四十九标和五十标里面,已经有同盟会和哥老会的人在活动。黄兴是他们的一个领导者,但这时不在湖南(这种旧形式的民众组织——会党和新军是当时革命活动的主要地盘)。湖南哥老会红帮的头子焦达峰和陈作新在湖南的新军里已经做了工作,运动这两标人反正,响应武汉。毛泽东同志去到那里的时候,新军正领到了子弹,大批开进长沙城来。毛泽东同志立即回进城来——城门虽然闭了,但没有闩。他进了城,便站到一个高的地方观看。

那是阴历九月初一,一个星期日的早上。新军由城外协操坪向长沙城的小吴门开来。放了一排枪。一队人往荷花池去打军装局;大队就从小吴门进了城,直奔抚台衙门。抚台衙门的卫队也没有抵抗。平日威风十足的“抚台大人”余城格被迫投降,但终于在后墙挖了一个洞跑了。一会,巡抚衙门挂起了很大的白布旗子,旗的正中有用墨笔写一个大“汉”字(还是逼迫余城格写的)。渐渐城内各学校各机关,各商店也都扯起或大或小的白旗了。有的上面写个“汉”字,有的没有写。毛泽东同志回到湘乡中学的时候,校门上已经挂起了白旗,门口站了几个兵士。这样,湖南就向清朝宣告独立了,光复了。到了下午就听说焦达峰和陈作新被举为湖南的正副都督。这天天气阴霾,人人心情紧张,但过了一会之后,立即感觉得轻松愉快——革命原来是这样“容易”的!

革命刚才开始,清朝还没有被推翻,还要打仗。长沙城里这时很是活跃。一面派兵去援助武汉,一面添招新兵。热心的青年学生们成立了学生军,毛泽东同志参加革命军的志愿没有改变。但认为学生军的基础不好,他不去,而决定参加正式军队,切切实实地帮助完成革命。因为他想要革命成功,就必须打仗,当兵是干革命最好的方法。(从这里我们现在也看得出,毛泽东同志在那时候就已经隐约地认识到了:革命非搞军事,非有武力是不成的。)

毛泽东同志这时只有十八岁,但是他的身材已相当高大。如果那个湘潭高小的校长嫌他太高了,不收他,那么现在当兵却高得好。收下了,入伍了。他入伍的这一连新兵驻扎在审判厅里面(审判厅也还没有开始办公)。大家住在那里,除照常操练操练和做其他一些杂事——当连排长搬住房的时候,兵士们要替他们抬床铺板,背被包、网篮之类的东西——之外,每天要到长沙城外白沙井去挑一担泉水回来,给大家煮饭及长官们泡茶用,这种水通常叫作“沙水”,有一首对联,上行是:“常德德山山有德”,下行是:“长沙沙水水无沙”。

由审判厅去白沙井,路是不近的;一担水也不轻,毛泽东同志挑不起,也有点不想挑它。他就向那些专门挑沙水进城来出卖的人买。每担水一百文铜钱。泽东同志挑着空桶走出“营房”,在就近街上买了水,倒满两桶,再挑回家,倒也不很困难。他这样时常买水,和那每天卖水给他的几个人也搞熟了。

在队伍里毛泽东同志和所有的士兵以及官长都相处得很好。他们有要寄信回家或给朋友的,就找泽东同志帮忙写,他都不推辞,耐心地帮助大家,他又和同班排的弟兄们时常谈话,问他们的家世状况……他们大都是诚实质朴的农民,也有挖煤的工人、铁匠等手工业者,泽东同志很喜欢他们。兵士们也都认泽东同志是自己的好朋友。只有个别的人习惯很坏。内中有一个新兵简直是个痞子,大家都讨厌他,很多人怕他。但毛泽东同志对付这个流氓却有办法,他始终不敢欺侮泽东同志,有时甚至自居下风。

开始赞成社会主义

那时候新军里每个月给每个兵士发七块钱的饷银。别人得了饷,就上街吃、喝、玩去了;有的就寄一部分钱回家去。毛泽东同志收了那七元的饷,除了吃饭要用两元以及买沙水要费一点钱之外,却别的什么也不花,只是自己订下几份报纸,每天一有工夫就读它。

还是在入伍之前,在湘乡中学的时候,泽东同志就喜欢看报,以后渐渐地简直成了“报癖”。每张报的四面,他一个字也不漏地看完,报纸上也有新闻,也有政论,也有各种各样的文章,他觉得,真是五花八门,美不胜收,从报纸上可以得到许多的知识。特别是从这时起他就注意研究时事和社会问题。(这种爱报纸的习惯,他后来,一直到现在都是如此。在井冈山时代,他曾特派队伍到城市邮局或豪绅家里去专找报纸,不要任何别的东西;在长征时,得一份报,他可以看几个钟点。在电讯联络缺乏的时期,他从报纸上了解国际国内政治军队形势……现在他对党报的重视更是大家都知道的了。)

有一次,毛泽东同志在报纸上读到了谈社会主义的文章。此外还看到了几种论社会主义的小册子。这在当时是非常微小的、点滴的关于社会主义的介绍。作者大概也只是道听途说地转述的一点,或者只是从外国文翻译了一些词句,所论当然至不详尽。但对新鲜事物极富感觉和勇于承认真理的毛泽东同志读了之后,满心欢喜,非常赞成。他立即和学生及兵士们谈论它,认为是救人教世的最好的道理。这对他后来自觉地研究和相信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不无影响,也未始不是一个根源。本来,他离开东山学校已经有一二年了,但还时常和旧日的同学们通信。现在他兴奋得很,把社会主义的道理写信告诉旧同学们。(记得后来只有一个姓毛名生炳的同学回了他的信,表示赞成。那毛生炳也是一个穷家子弟,读书用功,但因为其貌不扬,纨绔子弟的同学们是常常讥笑他和看他不起的,但泽东同志却和他好。)

且说武昌起义后,长沙首先响应,接着江西、陕西、山西、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福建、山东、四川、贵州、甘肃、新疆先后独立。不到一个月,革命军占了十七省。统治了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朝朝廷很快就倒了。但当时它还想作最后的挣扎,企图用再度让步的办法,来缓和革命——颁布宪法十九条,对君权大加限制,任命袁世凯组织内阁,做内阁总理大臣,谁知这个大地主大买办反动派的首领袁世凯,凭着他所掌握的北洋军队的实力,一面取得了清朝全部权力,一面派兵反攻武汉,占领汉阳,给幼弱的革命军以重大的打击,但立即又停止了军事行动。这样,武汉是稳住了。原拟固守南京的张勋也被打垮了。革命方面在上海召集的各省都督府联合会议到了武汉,现在来到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举孙文为临时大总统。

由于当时中国的工人阶级还很弱小的,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农民、手工业者、小资产阶级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切革命的民众,都散漫无组织,自觉程度还很不够;主持、参加以及附和革命的人民,阶层不同,目的不同。相同的只有一个目标:反清。除此之外,利害极不一致,而且矛盾百出——一句话,革命方面的阵容是非常软弱的。由于这种种原因,革命的果实竟落到了地主阶级、买办阶级、旧军阀、旧官僚的手中去了。这些阶层的代表袁世凯用自己的权术,窃取了一切(湖南的都督也换了谭延闿,起义有功的焦达峰和陈作新都被阴谋暗杀了)。参加及附和革命的各种上层人物都和袁世凯妥协起来,都认为革命已经成功,主张南北议和,中国“统一”。条件完全照袁世凯的意思:清帝退位,孙中山把大总统让给袁世凯,南京政府宣布解散,中华民国的首都还是在北京……本来孙中山是不赞成这些办法的,但那时很多革命党人也都存着升官发财的思想,赞成无原则的妥协调和与“统一”,孙中山那时简直孤立了,后来他曾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是的,这次革命是流产了。

好啦,南北议和成功了,中国“统一”了。既议和就不要打仗了,既不打仗,还当兵做什么呢?毛泽东同志想到这里就决定退伍,他把此意一说,连排长们都挽留他,并且说,当兵能有出路,意思是说,能升官发财的。但毛泽东同志不愿再留,结果,还是离开了兵营,开展他此后继续求学、自修的生活和初步的社会活动。

而在这半年的兵士生活中,毛泽东同志实地了解和学得了不少的东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