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异化概念的起源

异化概念的起源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主要介绍异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异化早期研究者的生平以及几个容易和异化混淆的相似概念。卢梭在异化概念方面的深化使异化的研究上升到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的高度。异化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或存在物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指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是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他揭露宗教异化实际上是“人的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之现实本质”。因此,异化的产生根源于经济领域。

第一节 异化概念的起源

在西方思想史中异化观念早就存在,有不少哲学家在马克思之前都对其有过研究。马克思在继承并扬弃前人异化思想的基础之上,结合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提出了自己的异化理论。本章主要介绍异化概念的历史渊源,异化早期研究者的生平以及几个容易和异化混淆的相似概念。

一、异化概念的历史渊源

早在原始社会后期就已经出现了异化现象,但是把这种现象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却是近代的事情。词源考察表明,“异化的德语词是英语词的翻译,它源自于拉丁文。在神学和经院哲学中,这个拉丁文词汇主要表示两层含义:一是指人在默默祈祷中使精神脱离肉体,而与上帝合二为一;二是指圣灵在肉体化时,由于顾全人性而使神性丧失以及罪人与上帝疏远。德语词意为转让、让渡、离间、疏远、陌生化。它的意思主要是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之后,这个词在人们的使用中渐渐融合其他词汇的意思,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在中世纪的文献记载中只是孕育着异化理论的萌芽。文艺复兴以后,异化理论在近代西方哲学中逐渐形成起来。用拉丁文这个词语,首先说明权利转让的是荷兰法学家格劳修斯。霍布斯和卢梭虽然没有使用这个词语,但是他们用其他的说法表达了与格劳修斯一样的观点。” 

霍布斯用“权利的转让”表达了异化的含义。他指出原始社会人类处在人人平等,自由自在的自然状态,但是最终人类却为了争夺生存资源,能够继续活下去而发生战争。因此,人们为了调节利益关系不得不彼此签订契约,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然而,人们最初转让出去的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最终却反过来成为了统治自己的力量。霍布斯认为,所谓异化,是指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

社会契约论是首先对异化实质进行表达的理论形态。在社会契约论当中,异化是指权利的放弃或转让,被明确规定为一种损害个人权利的否定行为。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只能放弃,不能转让,除非转让给代表他们的国家。在《爱弥儿》中,卢梭写道:“文明使人腐败;背离自然使人堕落;人变成了自己制造物的奴隶。”这样,卢梭就揭露了人的社会活动及其产品变成异己东西的事实。他在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重关系上深化了异化概念的内涵。在卢梭那里,异化概念引申为“反对”、“否定”等对抗性含义,这正是异化概念的实质内涵。卢梭在异化概念方面的深化使异化的研究上升到德国古典哲学异化理论的高度。

“异化”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的高度,从而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其内涵。马丁·路德最先把希腊文圣经中阐释的异化概念翻译为“自身丧失”。从哲学家费希特到黑格尔所使用的外化概念都是从马丁·路德的翻译演化而来的。在德国古典哲学中,首先使用异化概念的是费希特。费希特指出:“自我外化为非我,从而使原来与自我同一的东西变成异己的东西。即‘自我’创造‘非我’,‘非我’是‘自我’的异化。”他从哲学的高度运用外化这个概念表达出异化的内涵了。“黑格尔在继费希特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异化关系之后,揭示了人与人的异化关系。在黑格尔的体系里,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也就是理念客观化其自身于自然界中。因此,异化本身就包含了对自身的扬弃。在这里我们发现,黑格尔的本体是理念,虽然他又称之为客观精神,但客观只是用来修饰精神的。他提出,所谓基督教的‘实证性’,就是指本来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基督教反过来变成了一种僵化的、束缚人的、对抗人的力量。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异化就是外化,表现为绝对精神异化为人类社会的手段。黑格尔的异化思想显然包含着辩证法的因素。黑格尔认为异化是说明自然、社会、历史等辩证发展的核心概念,他对于异化的分析完全是站在唯心主义立场上的。然而,黑格尔把对象化、对立面转化与异化笼统地当作一回事,没有给予明确的区分。在黑格尔之后,费尔巴哈力图从唯物主义基本前提出发阐述异化。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哲学的宗教本质及其异化进行了批判。费尔巴哈的对象化的主体是感性的人,而不是黑格尔抽象的绝对精神(上帝或神)。” 

在费尔巴哈那里异化主要指宗教异化和人本质的异化。理性、意志、感情是人的本质,上帝是人的本质的异化,是理性迷误的产物。但是,他只是揭露了宗教的一个本质方面,提出宗教中全知全能的神是人创造的,这个偶像是人按照自己的样子与主观愿望而造的。但是,费尔巴哈对于黑格尔唯心主义异化理论的批判是不彻底的。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

可见,异化概念的历史渊源既有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渊源,也有德国古典哲学中费希特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渊源。异化概念可以理解为一种超越现实的理念或存在物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马克思是从批判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他指出:“正如宗教是人类的理论目录一样,政治国家是人类实际斗争的目录。”在对异化理论的研究当中,马克思始终把异化产生的根源和如何消除异化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马克思对异化的研究没有停留在现象,在批判了前人非科学的异化理论之后,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本质。马克思指出决定异化外部现象的本质异化是异化劳动或劳动异化。在1842—1843年间所写的《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等著作中,马克思还停留在宗教异化和政治异化的领域。他揭露宗教异化实际上是“人的自我异化的非神圣形象之现实本质”。宗教异化本质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政治异化。但是,政治异化也是派生的,需要在经济生活中进行揭露。因此,异化的产生根源于经济领域。于是,马克思在《手稿》中明确提出了异化劳动才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真正根源,并从此开始了对异化理论的研究。在《形态》中,马克思运用异化理论,揭示了私有制异化是资本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前社会的主要异化形式,也就是说,政治统治的异化以国家的形式表现出来,社会活动对于人的自身否定是被异化的行为。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马克思扬弃了从社会契约论到黑格尔的异化理论,以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来阐明异化的本质。在这些著作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的内容作了深刻的论述。他指出转让不过是从法律上表示简单的商品关系;外化则表示以货币形式对社会关系加以物化;异化才真正揭示了人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最一般的深刻的社会关系,其实质在于表明人所创造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异己的、与人对立的东西。

总而言之,马克思之前的异化理论不全面也不深刻,缺乏科学性。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紧紧抓住了活动着的历史的人。人作为类存在物直接面对的对象化活动就表现为劳动。因此,异化劳动是资本主义社会最典型的异化。对劳动着的人的把握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异化区别开来。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异化产生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私有制下劳动和资本的分离。正如人创造了上帝而受上帝支配一样,在阶级社会中,工人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而这些财富却被资本家占有并使工人受其支配。因此,这种财富的占有导致劳动本身异化成为统治工人的、与工人敌对的、异己的力量。只有消灭了异化产生的根源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

二、异化早期研究者

胡果·格劳修斯是异化早期研究人员之一。他是荷兰代尔夫特市人。他曾任律师、司法官和外交官,是世界近代国际法学的奠基人,被世人誉为“国际法始祖”。格劳修斯第一次真正意义上阐述了国际法的概念,他首次提出了公海自由的经典理论,这是他不能被世人遗忘的两大人生贡献。他的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的权利》、《捕获法》和《论海上自由》等。其中《战争与和平的权利》是西方资产阶级人权学说的基础自然法或自然权利理论的开创性著作。

托马斯·霍布斯也对异化有过研究。其代表作有《论物体》、《利维坦》、《论人》、《论社会》、《对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的第三组诘难》等,其中《利维坦》是我们最为熟知的。霍布斯指出社会若要和平就必需要有社会契约。社会是一群人服从于一个人的威权之下,而每个个人将刚刚好的自然权力交付给这威权,让它来维持内部的和平、并抵抗外来的敌人。因此,人们为了调节利益关系不得不彼此签订契约,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转让给其他人。然而,人们最初转让出去的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利最终却反过来成为了统治自己的力量。霍布斯认为,所谓异化,是指人亲手创造出来的利维坦怪兽(国家权力)独立于人,并转过来支配人。霍布斯的异化思想虽然还未走向成熟,但对后世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可以透过他对异化的表述体会到其独到的见解。

卢梭,全名让·雅克·卢梭,是我们在日常中比较熟悉的人物,卢梭是瑞士裔的法国思想家、作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和作曲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法国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异化也有过一定得研究。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卢梭把构想的一种自由、平等的美好自然状态作为理想的参照模型,展开了对现存社会中制度异化、科技异化、教育异化等各种异化问题的批判。为了消除异化现象,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构建未来理想社会,卢梭提出建立在公正的社会契约基础上的民主共和国的理想道路,以及唤醒良知、实行自然教育的人性改造方案。卢梭是异化理论的开拓者,他的异化思想所体现的批判精神和反异化道德理想,引导了后来哲学批判、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的方向。他的异化思想对马克思和法兰克福学派等当代西方哲学的异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产生了十分重大的理论影响。” 《社会契约论》一书是卢梭一生最为著名的著作,他的哲学思想对于后世哲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其代表作有《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爱弥儿》、《忏悔录》等,其中《社会契约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理论贡献。仔细考察卢梭的人生,就会发现卢梭一生生活复杂,有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地方。

马丁·路德我们或许比较陌生。他是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倡导者,他的墓志铭是“我的话就是上帝的话”。1517年,他在教会界发起了宗教改革运动。他最先把圣经中的“异化”翻译为“自身丧失”。15至16世纪,德意志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教皇派人到德意志兜售赎罪券事件,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揭开了宗教改革开始的序幕,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彻底摆脱罗马教廷的控制,加强王权,实现国家统一的政治要求。这场运动的目的是摆脱罗马教廷的桎梏,建立促进民族复兴的本国教会。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运动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势力,使德国确立了“教随国定”的原则,有利于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为欧洲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改革奠定了基础。马丁·路德的异化思想以及独特的哲学见解对于后来哲学家的进一步思考开辟了道路。

费希特是一位在哲学上有特殊造诣的人物。1790年,他开始研读康德哲学,这对他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基于康德哲学写了一篇研究康德批判哲学和神学领域之间联系的宗教长文《试评一切天启》,康德读后非常欣赏。1807年,他回到法军占领的柏林,发表了著名的《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倡议建立柏林大学。1810年,柏林大学建立,费希特担任第一任校长。

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占有重要分量。他出生于德国符腾堡公国首府斯图加特一个官吏家庭。1829年,黑格尔被任命为柏林大学校长和政府代表。生平代表作:《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科学全书纲要》、《法哲学原理》、《美学讲演录》。黑格尔哲学象征着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运动的顶峰。

路德维希·安德列斯·费尔巴哈是德国旧唯物主义哲学家。他明确提出自然是离开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人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他对宗教神学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批判,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形而上学的。他在社会历史观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1830年费尔巴哈以匿名的方式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论死与不朽》。1834年,出版了《阿伯拉尔和赫罗伊丝》。1838年,出版了著作《比埃尔·拜勒》。1839年,出版了《论哲学和基督教》,提出“基督教事实上不但早已从理性中消失,而且也从人类生活中消失,基督教的上帝只是一个幻象”,公开反对当时的观念。同年,费尔巴哈出版了著作《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指出“没有感觉,没有人的,在人之外的思维”是十分荒谬的,批判黑格尔的唯心论。1841年,出版著作《基督教的实质》,重申对基督教的看法。1857年,出版了著作《神统》。1866年,出版了《上帝、自由和不朽》,这是费尔巴哈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

三、异化、物化、外化和对象化

总体上讲,异化是指人在一定的条件下,把自己的素质和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和力量,用以表达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关系。简言之,人的自我异化就是人做一些不合乎其本性的事情,就是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还非要去做不可,否则就不能生存,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异化必须是人自己对自己造成的否定,而不是来自外部世界。异化概念的原初意思是陌生、疏远、脱离、转让等,主要是指相同或相似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同或不相似。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同或相似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同或不相似。生物学上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自身的组成物质发生分解,同时放出能量。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黑格尔的异化概念被予以哲学的内涵,主要是指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对立。马克思认为异化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统治人,导致人与人的对立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人在异化中丧失自由自觉的活动,遭到异己的物质力量或精神力量的奴役,人的个性不能实现全面的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但是异化只是一种历史现象,必将随着私有制和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消灭以及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最终被克服。

就物化概念来说,它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因为任何性质的劳动,包括马克思所肯定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劳动,都会把人的精力物化在劳动对象中。我们通常批判的物化主要是指被异化的物化。物化是这样一种作用,是指人的属性、关系和行动转化为被人制造出来的物的属性、关系和行动。在这种作用下,物变成了独立的不受人支配的存在并且被人想象为它(被人生产出来的)本身就是独立存在的,同时物的存在反过来开始控制人的生活,或是人不是按照人的方式存在,而是按照物的方式存在。异化和物化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物化是异化的一种特殊情况。黑格尔并没有明确提出物化的术语和概念,他在《精神现象学》中对“观察的理性”的分析以及他在《法哲学原理》中对“所有权”的分析似乎与物化接近。马克思以及卢卡奇对马克思的解释最早提出了物化概念。在马克思的《手稿》中就已经包含了物化的概念。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中论述到:“财产同劳动之间,活劳动能力同他的实现条件之间,物化劳动同活劳动之间,价值同创造价值的活劳动之间的这种绝对的分离(从而劳动内容对工人本身的异己性),这种分裂,现在也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产品,表现为劳动本身的要素的物化、客体化。”这里的物化是指劳动及劳动产品对工人来说成了一种外在力量,脱离了工人的本质属性。马克思对物化的分析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中达到了顶峰。

在《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4节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探讨中包含了物化定义的基本点。例如,“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相反,商品形式和它借以得到表现的劳动产品的价值关系,是同劳动产品的物理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物的关系完全无关的。这只是人们自己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但它在人们面前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的虚幻形式……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的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资本论》第3卷第48章中同样也有论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资本这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占统治的范畴……在资本—利润(或者,更好的形式是资本—利息),土地—地租,劳动—工资中,在这个表示价值和一般财富的各个组成部分同财富的各种源泉的联系的经济三位一体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神秘化,社会关系的物化,物质生产关系和它的历史社会规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现象已经完成:这是一个着了魔的、颠倒的、倒立着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资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为社会的人物,同时又直接作为单纯的物,在兴妖作怪。”物化在资本主义完备的情况下达到了顶峰。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物化概念进行了讨论,但是他的分析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引起重视,只有卢卡奇注意到这一问题,并以其独创方式探讨它。

格奥尔格·卢卡奇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出生于匈牙利,是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主义的开山者,于1923年以著作《历史和阶级意识》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他精通多种语言,善于用德文写作。1906年,在科罗茨瓦获法学博士学位。1909年,在布达佩斯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12—1917年期间,德国的柏林、海德堡等地是他攻读德国古典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地方。这一时期的哲学学习为他一生的理论探索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他接触了胡塞尔、李凯尔特、文德尔班、狄尔泰等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并且在生命哲学家齐美尔和著名社会学家韦伯的教导下学习。那时候,他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布洛赫成为同学,并且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卢卡奇出版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该书出版后,哲学界掀起了一股物化热,学术界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物化的持续的反思与批判。《手稿》还未出版的时候,卢卡奇就在写作该书。卢卡奇在充分考察资本主义的物化现象之后,开创性地提出了物化概念。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物化的定义,但是卢卡奇却指出:“物化是指人自己的活动,人自己的劳动,作为某种客观的东西,某种不依赖于人的东西,某种通过异于人的自律性来控制人的东西,同人相对立。”

外化是贯穿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哲学术语。黑格尔认为物质是由理念外化而来的,外化是内在的东西转化为外在的东西的结果。在黑格尔的哲学体系中,理念是内在的东西,物质世界是外在的东西,理念到物质世界的转化就是“外化”。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哲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异化或外化的概念。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物化概念的提出很可能是受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只是黑格尔关注的是哲学范畴领域,而卢卡奇更侧重的是社会发展领域。

对象化是指人把自身的东西通过对象反映出来。比如,桌子体现的是人的目的,比如人类生产出来是为了审美,使用等等。所以桌子就是人的对象化产物。马克思指出:“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对象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物化,对象化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异化是对象化的一种,对象化包括异化。对象化不仅是人类劳动的积极方面,还有人类劳动的消极方面。异化是人类劳动的消极方面。对象化不一定是异化,但异化一定是对象化的结果。

综上所述,对象化包括异化,异化是对象化的一种。异化包括物化(异化了的物化),物化(异化了的物化)是异化的一种。外化是黑格尔使用的概念,黑格尔时期异化等同于外化。物化、外化、对象化都是中性概念,异化了的物化、外化、对象化才表示贬义。下面形象的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理解异化、物化、外化和对象化的基本内涵。

资本家想要在一块荒地上建设一片豪华住宅楼,找设计师(工人)画了图纸,这就是物化。从全国调来的数万劳工盖起这片气势恢宏的豪华住宅楼,这就是外化。豪华住宅建好后,资本家宣布住宅楼为其所有,这就是对象化。一旦谁跨过楼前的金水桥就得罚款,将劳工与其劳动成果分离,这就是异化。工人构建自己的人生蓝图,这是物化。经过辛勤打拼,实现了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外化。工人的打拼变成了资本家和房地产商的利益,这是对象化。于是,工人买不起房,买不起车,这就是异化。

四、案例:影片《摩登时代》

影片《摩登时代》展现了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给人们带来的恐惧。在这部影片中,人类的异化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摩登时代》表面上呈现出来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繁荣华丽,其实本质给人的只是眩惑。在资本主义的企业里,工人之间只是一道道工作环节的合作关系。工人之间没有情感交流,一旦机器停止了运转,工人之间便不再认识。工人在资本家的监控之下毫无尊严和自由可言。资本家操纵工人,根本不把工人当人看待,机器运行速度在不停的加快,工人的休息时间在不断的缩减,午饭时间也被占用,休息成为想也别想的事情。工人与工人的关系都依赖于物,通过物连接起一个关系的网,物消失之时也就是关系破裂之时。卓别林扮演的角色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榨的工人的形象。卓别林通过这一喜剧形象地演绎了机械管理对工人生活的异化。没有多余的话语表达,只有卓别林夸张滑稽的动作和随着人们的情绪起伏的背景音乐。卓别林演绎的这个到处拧螺丝帽,麻木、冷漠的工人着实让我们觉得好笑。机械化了的行为惯性竟让他把妇人胸前的纽扣也当成螺丝帽来拧。这样一个滑稽和蹩脚的形象让大家笑出了眼泪。

卓别林在拧螺丝帽时的面无表情透露了他的绝望、无奈和无力反抗。让我们用心感受卓别林塑造的工人形象背后的深意——资本家的虚伪和贪婪、工人意识的不自觉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管理缺少休养生息,缺少对人的关怀。资本家对利润最大化的追逐导致工人的身体疲倦和精神紧张。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异化是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及其生产出的产品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又控制人的一种社会现象。经济危机时期大量工人集体失业、家庭破散、妇女儿童挨饿受冻,资本主义异化达到最严重的程度,这是资本主义经济无法避免的。马克思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像是个成长中的孩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生一场病,一病全身都要检查一下,而且病菌还到处传染,弄得所有的孩子也一起生病。

影片《摩登时代》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对人性和劳动的扭曲。劳动本是人们生存的需要,人们本应从劳动中体验到生命的快乐,感受到生命的本质。然而,在异化劳动中,劳动却人人唯恐避之而不及,逃离甚至逃离到监狱中才能获得快乐。正如诗人席勒所说:“永远被束缚在整体的个别小部件上的人,本身也变成了部件。”他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异化的实质,形象地揭露了劳动异化给人与社会带来的伤害。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人的劳动状态是异化劳动的人的存在状态。异化劳动导致了人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人同劳动本身的异化、人同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以及人同人的异化。私有制的存在以及这种制度导致的劳动和资本的分离是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人是商品和机器,人及其劳动本身都成为异己的存在物。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人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应该是人的存在状态。人是类存在物,他自己的生活是他的对象,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人们从事某项工作只有从本质上摆脱谋生性和功利性,他的劳动才能够真正成为一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如果一个人为了生存的需要被迫去从事某项工作,这个人必然被劳动奴役,因为劳动仅仅是他谋生的手段。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如果一个人从事的事业是符合自己的意愿的自愿的工作,这时他在工作时所付出的劳动也才可能成为生命的享受和乐趣。如果一个人在从事某项事业时完全是带有功利性的,在工作的时候,他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就会产生一种不自觉的抵触心理。这样的情况下,无论是他的思维视野和劳动成果都将受到根本的局限。只有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工作才会真诚付出,才会得到意外的收获。在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从事的劳动显然还没有完全摆脱和消除功利性和谋生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现代人类生存方式及劳动方式的不断改善,人们可以通过审视和批判现有的劳动方式和生存方式,来逐渐克服异化劳动的存在,将劳动与实现自身价值结合起来,实现快乐劳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