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介绍完异化概念的起源和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人学改造之后,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异化劳动”之上。本章我们总共探讨四个问题: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异化劳动;异化劳动与自由自觉的劳动的区别;异化劳动的四个表现;异化劳动产生的原因。
第一节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异化劳动
一、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站在社会底层人民的立场上反对资产阶级上层社会,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这与他的家庭出身、教育经历、成长环境以及个人禀赋密切相关。
卡尔·马克思诞生在普鲁士的一个最先进的省份,具体地点是德国西部边境德意志母亲河摩塞尔河畔的一座小城——特利尔。马克思在这里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代,17岁的时候才前往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求学。特利尔由古罗马人建于公元前16年,是德国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曾是罗马皇帝的居住地和西罗马帝国的首都。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将这里建成后方重镇,这一年就是特利尔的开始。特利尔与邻国卢森堡、比利时和法国都近在咫尺。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在摩塞尔河右岸,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风景优美。罗马帝国时期是特利尔的黄金时代,至今遗迹尚存,特利尔也因此是德国现存古罗马时代遗迹最多的城市。罗马时期的城门(特利尔人把它称为大黑门)就是遗存下来的古迹之一。布吕肯街10号的马克思故居始建于1727年,是一座灰白色的3层楼房,淡黄的粉墙、棕色的门楣和窗沿、乳白色的窗扉,是当时德国莱茵地区的典型建筑。1818年,马克思的父亲亨利希·马克思租用了这所房子开办律师事务所。同年5月5日,马克思诞生在这里,马克思一家在这里住了一年半时间。1928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以近10万帝国马克从私人手中买下了这座当时已改为铁器店的马克思故居。以后将其改建成马克思、恩格斯纪念馆。1933年,德国纳粹上台,故居被没收,文物被洗劫一空。直到1947年5月5日,马克思故居作为纪念馆被开放。
马克思成长的家庭充满市民阶级启蒙精神与人本主义思想。亨利希·马克思是马克思的父亲,是有名的律师,当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同时也是崇拜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稳健的自由主义者,推崇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崇拜法国的资本主义。马克思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第二个孩子是比马克思大两岁的女儿索菲亚。家里最大的儿子莫里茨·达维德在1819年夭折了。这样,马克思成为了家里的长子,深得父亲的喜爱。父亲不时提到这个儿子才华横溢,并希望儿子沿着自己走过的路,成为一个备受人们尊敬的、富有理性和博爱精神的律师或大法学家。他也很认同自己的父亲。受父亲的熏陶,中学之前的马克思对法国的资本主义是怀有向往的。
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在波恩大学学习的第一年,马克思得到“勤勉和用心”、“十分勤勉和经常用心”的好评语。马克思和同学一起参加同乡会,第二学期被选为特利尔同乡会的主席。但是,波恩大学的学习环境并不是很好,马克思曾因醉酒喧闹被学校罚了一天禁闭,同时市民阶级的大学生和容克子弟冲突不断。马克思在1936年8月还与一个可能是贵族子弟的人进行过一次决斗。父亲对这种发展趋势深感忧虑。因此,1836年10月,马克思转学到柏林大学。马克思与其父亲的感情很好,在柏林大学读书期间,马克思与父亲的书信不断,下面是节选的其中一篇。
发现黑格尔——马克思给他父亲的信
卡尔·马克思
亲爱的父亲:
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都会有很多“前卫站”,它们标志着一个阶段的结束,但是同时也清晰地表明了一个新的前进方向的开始。
我到了柏林大学之后,我放弃了我原来的所有联络,也很少到朋友们那里去串门,因为我想将我自己沉浸于科学与艺术之中。
与我当时的思想状态所适应,我的第一个着重点必然是诗词,这也是最直接与最愉悦的课程。但是由于我当时的思想态度与我过去的成长情况我对它的理解完全是唯心主义的。我的天堂,我的艺术,成为了一个超越这个俗世的世界,与我的爱那样遥不可及。所有真实的物体都变得模糊起来了,而模糊之物是没有明确的界限的。我送给燕妮的那些前三卷中的所有的诗都是有关当代社会对我们生活的攻击,一种发散思维式的对情感的浅薄表达,都不是自然的,全部都是荒唐的空想,是“所以然”与“当然”之间的完全对立,是修辞式的反映而不是诗性的思想表达,但是我觉得也有一些温暖的感觉与诗性情感的火花。但是诗词毕竟只是也必须只是一个副科,我必须要学习法律,并且我也想钻研一下哲学。
从我向康德与费希特那里学来的唯心主义哲学开始,我萌发出了要从现实世界本身来寻找“理念”的思想。如果说在过去,神是高居世界之上的,则现在神变成了世界本身的中心。
我也读了黑格尔哲学的一些零星的片段,但是它那丑怪崎岖的旋律并不吸引我。我又一次想要跳入思想的汪洋大海之中,但是我当时有一种非常明确的愿望,就是想要证实出人类灵魂的本质也是像人类身体的本质那样建立在一个必然与坚实的基础之上。我不再想要仅仅是去玩耍两下子剑术,而是想真正地让那美丽的珍珠重见天日。
于是我写了一篇长达二十四页的哲学对话录:即“论哲学之原道与它的必然发展之路”。在这里原本一直都是彻底分开着的艺术与科学在一定程度上被结合起来了,而我则像一个富有激情的旅行家那样来从事着这个哲学命题的建立,它即是一个辨证主义的神学观,这种神学表现为自在的理念,宗教,自然界与人类历史本身。我在这篇哲学论文中最后提出的命题就是整个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开端。
很多天以来,我在哲学问题上的为难简直让我无法思考,我在施普雷河畔的花园中疯狂地奔跑,据说这条河可以“洗净灵魂并且稀释茶水”。我甚至与我的地主一起去打猎,我还跑到了柏林并且想要热情拥抱那里每一个在街头卖面包的小商贩。
由于燕妮的病让我非常伤心,再加上我自负的并且毫无成果的学术探讨,还有就是总是有一种潜在的并且惹人讨厌的在心中的唠叨告知我已经将我所厌烦的那种哲学观点变成了一种偶像,我终于病倒了,就像我给你——我亲爱的父亲——所写的信中所指出的那样。当我恢复过来了之后我将我原来所写的所有的诗词与故事的提纲等等全都烧掉了,我幻想这样我就可以逃脱这些哲学问题了,但是目前来看还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我真的已经逃离了这些。
在我生病的那段时间里,我对黑格尔与他的徒弟们的哲学有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从我在斯特拉罗与一些朋友们的会谈那里我发现了一个称为“博士俱乐部”的组织,它包括了一些大学教授与我在柏林最贴心的朋友,罗登堡博士。在这里的许多辩论当中,很多不同的哲学观点与理论都被提了出来,我也就越来越被这个我原先想要从中逃出的现代世界哲学系统所吸引住了。
亲爱的父亲,请您原谅我这几乎无法辨认的笔迹与书写风格,因为现在已经是将近凌晨四点钟了,蜡烛已经燃烧至尽,我的双眼也已经几乎无法睁开了,一种真正的疲劳已经似乎控制住了我的身体,直到我见到您——我亲爱的父亲——为止,我都不可能将这些喧嚣的思想幽灵真正地平静下来。
请您务必要给我那亲爱甜蜜的燕妮送去我的祝福。我已经将她送给我的情书读了十二遍,每一次读它我都可以发现更多让我欣喜的地方。这封情书在每个方面,包括它的风格在内,都是我所能想象的来自女人的一份最美丽的情书。
卡尔·马克思
1837年11月10日
当我们读完马克思寄给父亲的这封书信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提到一位对马克思的一生有重大影响的伟大女性——燕妮·马克思。燕妮·马克思原名燕妮·冯·威斯特华伦,后随夫姓,全名燕妮·马克思。她是马克思的妻子、助手和亲密战友,生于德国威斯特华伦的一个贵族家庭。为了支持马克思的革命事业,她几乎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不清楚现在的人们怎样来看待燕妮的选择。崇尚爱情的人看来,对待爱情她忠贞不渝;崇尚物质享受的人看来,她的坚持傻瓜到了极点;女权主义者看来,她生活在马克思大男人主义的强大身影下;街道大妈看来,她真是隔壁柱子家的好媳妇儿。燕妮对于马克思的相守非常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燕妮作为妻子,温柔、善良、美丽、贤惠、爱家、无私地支持丈夫的革命事业。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贵族家庭出身的燕妮在经济极度贫困中坚定地与马克思厮守,艰难持家,无怨无悔。
解读马克思的婚姻,可以引发我们对于理性婚姻的思考:马克思和燕妮是典型的“门当户对”婚姻,这里的“门当户对”主要是指他们两个家庭具有相当的修养水平。很多人都知道燕妮出身名门贵族家庭,父亲是枢密机要官,家世显赫,到十七八岁时,被人们公认是“特利尔最美的姑娘”、“舞会皇后”。马克思是犹太人,当时在德国是二等公民。燕妮同父异母的哥哥极力反对他们来往,可燕妮不顾哥哥的反对,一直与马克思交往。这一切给人的感觉是燕妮下嫁马克思。事实上,马克思家境在当时也是很不错的,父亲属于当时上流人物,是有名的大律师。马克思和燕妮的父亲平日里常有往来,并非门不当户不对。或许,相比之下马克思家庭最大的缺陷是犹太血统受到了当时世俗的歧视。但是,马克思为了能够娶燕妮为妻做出了自身的努力,他采用的是通过读书提高自身,向上流动的办法来填平差距。马克思和燕妮私订终身之后,还不敢告诉他的岳父大人,而是跑到柏林大学苦读了五年,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回来,把博士论文送到岳父手里,岳父才同意了这门婚事。事实上,他们两个家庭的背景和修养水平是比较匹配的。双方社会地位和各种背景相差较大的婚姻往往很难维持长久。马克思的出身其实并不贫困,只是在他完成学业进入社会与当时的政权对抗的过程中才开始贫困的。应该说,贫困的生活是马克思和燕妮共同的选择。一般而言,价值观和生活差异太大的两个人无法共同生活在一起。燕妮为什么能够在马克思异常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始终没有离开他,是因为她和马克思一样认为从事思想工作和革命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马克思和燕妮的爱情可谓佳话。燕妮晚年由于过度劳累得了癌症,马克思的身体也越来越差。马克思的小女儿艾琳娜在谈到双亲暮年生活的时候说:“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觉得自己好多了,已经走得动,能到母亲房间里去了。他们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轻人,好似一对正在开始共同生活的热恋着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个病魔缠身的老翁和一个弥留的老妇,不像是即将永别的人。”
马克思慈父般的朋友——威斯特华伦(也就是他岳父)是一位有高深素养和富于自由思想的人。虽然当时一般的贵族都是很鄙视平民的,但是他的岳父是通过平民转变成贵族的,有平民气息在里面。虽然是长官,但是有社会主义思想,对于社会主义很感兴趣。马克思从这位慈父般的朋友这里得到的激励是他在学校得不到的。他常专注地倾听威斯特华伦指控特利尔人备受折磨的贫困状况。也是在威斯特华伦家,马克思第一次听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思想。只是当时马克思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社会主义是空想。
马克思走上反对资本主义道路和他中学校长的教育也分不开。特利尔中学于1815年就由普鲁士文化部领导,但是这所学校始终没有屈从于当时的容克精神。这当然与当时的中学校长——符登巴赫主持校务有方分不开。富有自由主义思想的符登巴赫校长注重在学校里培养启蒙思想和人道主义精神。该校长鼓励自己的学生立大志,立志为人类的幸福奋斗。该校的教学水平也很高,教师中有好几位著名的学者。因此,立志为社会底层人民谋福利的事情在学校里是不会遭到嘲笑的。
年仅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道:“我们的使命决不是求得一个最足以炫耀的职业,因为它不是那种使我们长期从事而始终不会情绪低落的职业……对于那些思想高尚、致力于为全人类服务的人们,历史称之为最伟大的人物;对于曾使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经验颂之为最幸福的人。”并最后用这样的话结束了他的作文:“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年轻的马克思谴责那种仅仅依据自私自利的打算或基于物质利益来选择职业的做法。这样马克思走上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为全人类幸福奋斗的事业。
马克思出生在犹太律师家族。犹太人在德国历史上受歧视。马克思父亲是有名的律师,家里虽然有钱,但是属于市民阶层也被当时的世俗歧视。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是贵族(大地主),有爵位,有特权,有社会地位。市民阶层和容克地主之间存在着冲突。在马克思的成长和实践过程中,他没有站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看问题。当他看到那些被社会歧视的人时,想到的是怎么能够让这些人都得到幸福。一个人如果在历史上没有被歧视,同情弱者比较难。马克思同情下层人民有两个因素:一是他是犹太人,被歧视;二是他属于市民阶层,被歧视。马克思最初不是社会主义者也不是共产主义者,他是法国资本主义社会的崇拜者。后来怎样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呢?这两个因素使他在支持资本主义社会的时候并不是完全维护上层社会的利益,他比较能够同情穷苦人民。也就是这一点最终使马克思站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前文也已经提到,马克思从1842年4月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在这期间他打算写几组令人信服的论文向读者证明,德国在政治上所达到的发展阶段,距一个现代资产阶级社会还很遥远。10月,《莱茵报》的股东们聘任马克思为编辑。在此期间,马克思在着手写一篇《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的连载文章的时候,第一次遇到为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当时德国地主阶级对森林、草地和从前由农民公共使用的土地进行大规模掠夺。农民为了反对掠夺,便到处砍伐树木。在莱茵省议会中,对所谓“林木盗窃”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辩论。地主阶级和新兴资产阶级坚决维护林木占有者的利益,要求对一切私伐林木的行为处以重刑,甚至要求把捡拾枯枝的行为也当作盗窃来惩治。马克思揭露了林木占有者的贪图私利和省议会维护剥削者利益的阶级实质。他坚决捍卫政治上和社会上受压迫的贫苦大众的利益。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马克思开始转入到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他指出:“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在人们的头脑中,在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在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在有关的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
马克思从这时候开始认识到,在经济学中隐藏着人类关系的根源,只有进入经济领域和社会历史领域,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问题。
1844年3月,马克思《手稿》的写作,实现了由异化到异化劳动的发展。从这一时期开始,马克思的研究重点从政治批判转向经济批判。马克思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他在对人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应该是人类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这种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表现为生产就是劳动。马克思还指出最重要的一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法实现劳动者的自由自觉的劳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外化在自己的劳动产品中,这样劳动者内在的劳动成为外部的存在,劳动者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自己而在自己之外存在着,并成为与自己相对立的独立力量。劳动是劳动者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一种活动。在这种劳动中,劳动者的聪明才智和肉体力量通过生产的劳动产品体现出来。劳动者通过劳动自身的智慧和体力都获得了发展,劳动者还在劳动实践中感到一种创造的成就感。但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的性质却发生了改变。劳动者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力量,而是否定自己,感到不幸,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到摧残。资本主义社会无产阶级劳动者与劳动者的异化是灾难性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
总之,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必然产生劳动异化现象。异化劳动造成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与劳动本身、与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与其他劳动者的异化,使劳动者成为劳动的奴隶,无法进行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分析异化劳动是为了从根本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二、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弊端
马克思研究异化劳动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批判古典经济学的弊端。我们往往对于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概念界定并不是很清晰。古典经济学通常指英国古典经济学,由亚当·斯密于1776年开创。它是在凯恩斯理论出现以前的经济思想主流学派。他提出一切物质生产部门都创造财富的观点,其《国富论》把资本主义经济学发展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追随者包括大卫·李嘉图、托马斯·马尔萨斯和约翰·穆勒。英国和法国是古典经济学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地点。在英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威廉·配第和大卫·李嘉图。在法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英国的亚当·斯密和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新古典主义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在一片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的浪潮中兴起。现代西方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有两个分支:一个以马克思为代表,沿着劳动价值论线索揭露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剥削性质,并号召无产阶级投身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纲领;另一个则是通过对需求和效用的认识,建立在“边际效用论”和“均衡价格论”基础上的新古典经济学也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
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法夫郡的寇克卡迪。他才华横溢,喜欢思考,研究学问专注、热情。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直到1764离开。1759年,亚当·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后来,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富论》。1773年,《国富论》基本完成后,经过三年多的润色,1776年3月,此书正式出版。此后,世人尊称他为“现代经济学之父”。1787年被选为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同时被任命为苏格兰的海关和盐税专员。1787年至1789年间一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荣誉校长。他用“看不见的手”这一形象的说法,进一步揭示了经济规律的自发作用。
威廉·配第出生于英国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一生从事了很多职业,他头脑聪明,学习刻苦,善于投机,勇于冒险。他主要的代表作品有:《赋税论》、《政治算术》、《货币略论》等,被称为“英国经济学之父”。他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的个人经历与素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研究方法。他是第一批表明经济过程中有着可以认识的客观规律的人物之一,第一个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奠定了整个古典经济学的基础。
大卫·李嘉图是英国金融界知名人士和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他随父亲在伦敦交易所参与实际工作,熟悉有关金融方面的业务与技能。由于他善于钻研业务成为英国金融界巨富之一。此后,他在交易所工作的同时还从事科学研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始了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在实践中体会到亚当·斯密书中的“竞争无处不存在,竞争总是带来更大的利益”的基本思想是十分可信的。李嘉图的一生最成功的著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继承亚当·斯密的学说,抛弃其中的非科学成分,完成了亚当·斯密没有完成的劳动价值论,使古典经济学达到最高峰。
约翰·穆勒是英国著名改良主义经济学者和李嘉图国际贸易学说的著述者与补充者。詹姆士·穆勒所著《政治经济学纲要》即是在笔录稿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其父与李嘉图交往甚密,小穆勒常到李嘉图家当面受教。1820年,14岁的穆勒前往法国,颇受萨伊·圣西门的影响。翌年回国,继续钻研。1844年,出版《政治经济学中若干未解决的问题》一书,此书收录了他在1830-1831年间所写五篇学术论文。1848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原理》。后来,他成为著名哲学家,出版过《论自由》、《逻辑体系》等书。
弗朗斯瓦·魁奈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基人之一,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经济表》是魁奈一生当中最重要的著作。马克思曾在很多著作中提到重农学派和魁奈时,都给予魁奈很高的评价,认为他是把政治经济学建立成为一门科学的人,并指出魁奈的经济理论体现在了他的《经济表》中。魁奈的《经济表》就是要通过图解来清楚他说明:一个国家(实际上就是法国)每年的总产品,怎样在这三个阶级之间流通,怎样为每年的再生产服务。魁奈从实际出发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寻找出各种经济事象之间的规律性。《经济表》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的生产、流通、分配的有规律的运行过程的简明图示说明,这对经济理论的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托马斯·马尔萨斯出生于英国萨里郡多金附近一个富有的家庭。他的父亲丹尼尔与哲学家、怀疑论者大卫·休谟和让·雅克·卢梭是朋友。1805年,他被聘请为海利伯利东印度公司学院历史和政治经济学教授,他在余生中一直担任此职。马尔萨斯经济学论著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学原理》(1802年)。该书影响了后来的经济学家约翰·海纳德·凯斯。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以劳动价值论为出发点。既然如此,那么马克思又否认了古典经济学的哪些观点呢?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因为马克思此时在总体上确实否定古典经济学。“马克思否定的是古典经济学‘见物不见人’的劳动价值论,也就是反对那个‘无个性的抽象劳动’或‘一般的无人身的劳动’。马克思认为,正是因为从这种抽象劳动出发,古典经济学家才把工人看成商品,‘把工人变成帽子’。也就是说,劳动的主体异化为他的对象,并受到对象的统治。这种关系表现在劳动与资本的关系中就是:本来只是劳动积累的资本反过来支配着劳动,资本所有者占有劳动所有者的劳动成果。因此,‘在李嘉图看来,人是微不足道的,而产品则是一切’,古典经济学对人‘漠不关心’。可见,马克思此时不是一般地反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而是反对古典经济学从劳动价值论出发(马克思确认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所得出的反人性的结论。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强调劳动的主体性,必然会认为‘劳动在国民经济学中仅仅以谋生活动的形式出现’,‘劳动者的劳动变成一种无个性的抽象劳动,这本身就是反人的,这说明资产阶级社会产生的反动性’。关于这一点,可以用马克思在第一笔记本中的一句话得到证明。他说:‘国民经济学虽然从劳动是生产的真正灵魂这一点出发,但是它没有给劳动提供任何东西,而是给私有财产提供了一切。’正是这句话说明了马克思否定的不是古典经济学从劳动出发这一点,否定的是它从这个基础出发却得出了反对劳动和工人的结论。或者说,‘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工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来掩盖劳动本质的异化’。恩格斯也指认了这一点,即‘劳动是生产的主要要素,是财富的源泉,是人的自由活动,但很少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马克思看来,正是由于古典经济学的这一错误,使他一方面把劳动看成是社会财富的决定力量,另一方面又‘把无产者即既无资本又无地租,全靠劳动而且是靠片面的、抽象的劳动为生的人,仅仅当作工人来考察’,‘国民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畜生,’工人不是人。在古典经济学的视野中,工人与其他生产资料一样不是人而只是物,这是对人的彻底否定。换句话说,古典经济学把工人的异化当成了一般的前提,而没有也不愿去考察这个异化产生的原因。黑格尔由于同样原因也没有将劳动的对象化和劳动的异化进行区分,从而把异化看成是绝对精神自我实现的必然环节,在客观层面上肯定了异化的合理性。而马克思从人本主义的立场出发,强调劳动的主体性,也就必然要将劳动的对象化和异化进行区分并肯定对象化而批判异化。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同样不是一般地否定劳动价值论,而是否定古典经济学以异化作为其理论前提从而为资本和私有制服务的资产阶级立场。所以,马克思指出,国民经济学的错误在于从私有制这个前提出发,但没有追问私有制的本质。这是由马克思当时的共产主义立场和人本主义的理论逻辑所导致的批判话语。这种批判当然使马克思无法科学地理解劳动价值论,但也不能因此说马克思此时对古典经济学的态度就是全盘否定的。笔者认为,如果一定要说马克思否定了劳动价值论,那么他也只是对劳动价值论的部分否定——即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反人性结论的否定,而不是对劳动价值论出发点的否定。否则,我们将无法理解,为什么马克思在批判劳动价值论的同时却又以劳动为基础来展开他对资产阶级社会和古典经济学的批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