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读二十四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

读二十四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多次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二十四史,说:读史要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开始。他曾指示史学家标点二十四史,首先指定先标点“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毛泽东深表赞成。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首次作了标点、分段工作,并重新作了校勘。

读二十四史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

毛泽东非常喜欢读二十四史。

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北史》、《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二十四部书,其中《史记》和《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北史》和《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和《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的内容均有重复处。二十四史记载了中国自传说的三皇五帝时期,直到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的五千余年历史,全书有三千二百多卷,约四千余万字。

毛泽东在走出韶山冲后,开始接触《史记》、《三国志》等书。他认为,二十四史必须读。还多次说,研究中国历史,必须扎扎实实把二十四史学好,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谈二十四史,说:读史要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开始。

二十四史,自西汉司马迁著作《史记》始,到清乾隆年间修的《明史》完竣,前后长达一千九百余年。内容复杂,文字丰富。毛泽东常读的,就有《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北史》、《南史》和《明史》。特别是《三国志》、《晋书》、《旧唐书》、《新唐书》、《明史》,他看的遍数更多,有些史书如《旧唐书》、《新唐书》从头到尾都作有批注。

毛泽东所读的二十四史,有一部是1952年在北京增置的,那就是据清乾隆武英殿版同治八年(1869年)印刷的线装本。

它伴随着毛泽东走过建国以后的那些岁月。

直到1975年,毛泽东病重期间仍在读,在许多册书的封面上,留有他的亲笔批注“1975.8再阅”、“1975.9再阅”等字迹。

20世纪50年代以来,毛泽东多次读二十四史。据薄一波回忆:“50年代中期,我听他说过,他在读二十四史,并信心十足,不信二十四史读不完。在古籍这个海洋里,他涉猎广泛、功底深厚、知识渊博,而记忆力又特别强。他从古籍里吸取了大量的材料,以丰富自己的思想,吸取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一些有关启示和借鉴。运用起来,常似信手拈来,得心应手,脱口成章。他的著作、演说所以能豁人耳目,沁人心脾,同他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而又巧妙地运用这些知识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当他的思想一旦脱离实际、陷入某些空想的时候,中国史籍中类似五斗米道这种带有农民平均主义色彩的特殊材料,就起了不好的作用了。”(《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第776页)

毛泽东也很重视二十四史的标点。他曾指示史学家标点二十四史,首先指定先标点“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1959年4月,中华书局总经理金灿然写信给田家英:“主席指示标点出版前四史,去年起就紧张地进行这一行工作。……现送去《史记》排样两份,……如果方便,请转呈主席一阅。”后来齐燕铭、范文澜、吴晗、金灿然等建议将其余二十一史(包括《清史稿》)全部加以整理。毛泽东深表赞成。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首次作了标点、分段工作,并重新作了校勘。主持和参加点校的都是史学界各领域的权威学者,如顾颉刚、贺次君、宋云彬、聂崇岐、陈乃乾、吴则虞、杨伯峻、王仲荦、陈直、唐长孺、汪绍楹、阴法鲁、陈垣、罗继祖、邓广铭、陈述、谭其骧、蔡尚思、徐震锷、吴泽、杨宽、张家驹、程应镠、冯家昇、张政烺、邵循正、翁独健、郑天挺、周振甫、罗尔纲等人,还有南开大学、复旦大学、上海师范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五校的历史系和中华书局编辑部。当时的组织和协调工作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合力负责的。

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