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

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史记》是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先例。,就在此前后几年,毛泽东通读了《史记》全书。读《李斯列传》,关注李斯的《谏逐客书》。1965年6月,在与越南胡志明主席谈话时,毛泽东又谈到李斯和《谏逐客书》。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各国诸侯间。毛泽东早年读《资治通鉴》、《史记》,曾分别详细记述他们的故事。

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

二十四史名列第一部是《史记》。

《史记》是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先例。毛泽东在1913年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就接触到《史记》,此后他读了一辈子的《史记》,《史记》中的不少《本纪》、《世家》和《列传》,他都能背诵如流,讲解不绝。

早在1913年,毛泽东在湖南一师求学时的笔记《讲堂录》中,就记有司马迁的事迹:“司马迁览潇湘,泛西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87页),就在此前后几年,毛泽东通读了《史记》全书。1915年9月6日,他在与同学萧子昇的信中说起自己的读书心得:“《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他史亦然。”(《毛泽东早期文稿》第24页)

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是本书第一篇列传,毛泽东由此读及其他各篇,这篇列传给他留下的印象极深。在此之前,毛泽东就已在家乡韶山冲读了小说《封神演义》;《封神演义》中第六十八回就是《首阳山夷齐阻兵》,后来又读韩愈的《伯夷颂》,从而对被儒家奉为圣人的孤竹君两子伯夷、叔齐大有认识。1949年8月,毛泽东在新华社发表了一篇社论《别了,司徒雷登》。就以两人在首阳山阻武王义师伐纣为例,指出:“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1495—1496页)用以批判那些稀里糊涂地对美国存在幻想的某些民主人士。

学生时期的毛泽东对读史尤其是读《史记》颇有兴趣,因此作有很多笔记,包括史论,但很多都因日后的战争和迁徙而佚失了,现存仅有1912年6月写的一篇《商鞅徙木立信论》一篇,这是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读书时写的一篇作文。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内称:“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毛泽东读了此段《商君列传》,发表议论,写了: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典,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噭舌而讥矣。乌乎!吾欲无言。”(《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2页)。

毛泽东对《商君列传》所叙商鞅变法大感兴趣,后来在《讲堂录》中,他记道:“秦用商君之法,人以富,国以强,诸侯不敢抗,及七君而天下为秦;使天下为秦者,商君也。”(《毛泽东早期文稿》第560—561页)

对于战国时期的其他法家代表人物荀子、韩非和李斯,毛泽东也颇感兴趣。他读《荀子》,写下多条眉批,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就韩非写有批语:“韩非师从于荀子,战国时期的法家代表人物。他提出的法治、术治、势治三者合一的封建君主统治术,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毛泽东历史笔记解析》第57页)读《李斯列传》,关注李斯的《谏逐客书》。1959年冬,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时说:“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很大的说服力,那时候各国内部的关系,看起来是领主和农奴的关系,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战车、武士,一个国家统一的程度很差。”“李斯是拥护秦始皇的,属于荀子一派的,主张法后王。”(《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1965年6月,在与越南胡志明主席谈话时,毛泽东又谈到李斯和《谏逐客书》。毛泽东说:“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李斯是楚国人,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公元前237年,因吕不韦被黜罢相事,秦宗室贵族提出驱逐关东六国籍人员。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书》,受到秦王政(秦始皇)采纳。此后,李斯以他的才干和见识,受到秦王重用。”

战国苏秦、张仪是纵横家代表人物。他们凭三寸不烂之舌,奔走于各国诸侯间。毛泽东早年读《资治通鉴》、《史记》,曾分别详细记述他们的故事。1915年,在与萧子昇信中,就提及“苏张纵横,其舌未敝也。”(《毛泽东早期文稿》第13页)1960年12月,在他六十七岁生日时,他与部分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聚餐,席间又和大家说起了苏秦和张仪的故事:“像今天我们在一起吃饭一样,大家团结得很好,这就好。你们整风,检查一下,批评一下,大家还是团结在一块。这就叫作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问题得到解决,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批评就是帮助,对人是有好处的。

“从前,有张仪和苏秦两个人,都是鬼谷先生的学生。鬼谷是个地方,出了一个先生,所以叫做鬼谷先生。后来苏秦在赵国当了宰相,地方就在邯郸。邯郸这个地方,你们到过没有?张仪在楚国做了小官。楚相丢了一块宝玉,怀疑是张仪偷的,把他狠狠打了一顿,满嘴的牙都被打掉了。那个时候,大概还不会安假牙吧!张仪回到家里,叫老婆看看他嘴里的舌子还在不在。他老婆说,舌子还在。他说,那就不要紧了。他跑到邯郸找苏秦,一去就住进‘招待所’,大概是现在北京饭店之类的住所,好几天没有见到苏秦的面。后来,苏秦请他吃饭。张仪到了苏秦的衙门,看到摆了酒席,排场大得很,苏秦坐在当中高处,请了各国使节,也有契尔沃年科。席面当然比我们今天吃的丰盛得多。但是却把张仪安排坐在下面角上,盛了点仆人吃的饭食给他吃。这下子张仪的气可就大了,无非是破口大骂苏秦你这个王八蛋等等。回到‘北京饭店’,满肚子的气。‘北京饭店’的‘经理’看他这个样子,就问他:张先生脸色不痛快,有什么生气的事吧?他说,当然有气!就把当年和苏秦是同学,今天苏秦如此这般对待他说了一遍,并且骂苏秦此人简直无情无义,是王八蛋。这位‘经理’说:这样看来,你在赵国呆不住了。张仪说:当然呆不下去了,马上走。‘经理’问他:你到哪里去呢?他说:这倒还没有想好,不管他,走了再说。‘经理’说:看来只有到秦国去。张仪一想也对,就此动身。‘经理’陪他走到秦国,一路花费大概相当现在的三四十万人民币吧。到了秦国,他们为了见秦王,就走走门路,行些贿赂和送些衣服,一共又花了四五十万人民币。以后,张仪当上了秦国的宰相,‘北京饭店’的‘经理’就向他告辞回国,并问他今后怎么打算。张仪一提起苏秦还是咬牙切齿,并说过了两年要出兵攻打赵国。‘经理’见他这样说,就告诉他,赵国宰相苏秦是个好人,当时苏秦所以要气他,是故意的,怕他在赵国安居下来,不想上进,做不了大事。苏秦知道张仪是个人才,能做大事,如果在赵国依靠苏秦,他也只能当个‘科长’什么的就算到顶了。策划张仪到秦国来,和给他一切花销,都是苏秦主使的。张仪一听,这才恍然大悟。‘经理’又说:苏秦只希望你当了秦国宰相,十五年内不要出兵攻打赵国。张仪听后表示,只要苏秦活着,我就决不出兵攻打赵国。

“这是一个故事,你们看,苏秦对张仪是好意还是恶意?我们之间,进行批评帮助都是好意。就是明明知道某些批评是恶意也要听下去,不要紧嘛!人就是要压,像榨油一样,你不压,是出不了油的。人没有压力是不会进步的。”(《中共党史资料》第46辑第1—3页)

毛泽东是按《史记·张仪列传》讲的,但他讲得很风趣,用了很多现代用词,还包括用当时的苏联驻华大使契尔沃年科比喻各国使臣,表现了他对苏秦、张仪故事的熟悉。

《史记》卷八十三有《鲁仲连邹阳列传》,内称齐人鲁仲连力阻魏使,义不帝秦。毛泽东早年读过《鲁仲连传》。1958年10月13日,毛泽东起草了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名义发表的《再告台湾同胞书》稿,在此稿的结尾,就谈及了《史记·鲁仲连传》。内称:“请你们读一读《鲁仲连传》好吧。美国就像那个齐湣王。说到齐湣王,风烛残年,摇摇欲倒,他对鲁卫小国还要那样横行霸道。六朝人有言:‘韩亡子房奋,秦帝鲁连耻,本自江海人,忠义感君子。’现在是向帝国主义造反的时候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七册第460页)

读《史记·鲁仲连传》,毛泽东是深知传主其人其事的。1956年10月3日,他在北京中南海会见新中国成立后初次来北京的新加坡《南洋商报》特派员曹聚仁。曹聚仁来中国大陆,主要目的是就台湾和平统一事务会商于毛泽东、周恩来。毛泽东对曹聚仁所做的沟通工作颇为赞赏。就说:希望你当鲁仲连。这样曹聚仁真的当起了现代鲁仲连。所以毛泽东称他为“今之鲁仲连”。

我党干部要学将相和

毛泽东对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名臣良将,颇有兴趣。他读《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本传所记的廉颇、蔺相如、赵奢、李牧等都记忆深刻,时有谈及。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多次谈及蔺相如。1949年底访苏,就当年米高扬作为斯大林特使来西柏坡不吃死鱼之事,在莫斯科住地亦拒绝食用死鱼,说:“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只好学蔺相如使秦的办法,回报他一颜色。”(《开国领袖毛泽东》第392页)1950年3月,在与即将出任大使的黄镇解释“黄镇”名字时也说:“黄镇这个名字也不错,《楚辞》中说:‘白玉兮为镇’。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黄而不可毁其节。派你出去,是要完璧归赵喽。你也做个蔺相如吧!”(《将军不辱使命》第10页)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常常谈起廉颇、蔺相如。当时,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京剧《将相和》正在上演,毛泽东在观看后,对蔺相如一心为国、顾全大局、不计私怨和廉颇勇于认错、负荆请罪,最后两人结成刎颈之交的故事十分欣赏。他说:我党干部要学将相和,宽宏大量,襟怀坦白,做维护团结的模范。

他对蔺相如是赞扬的,对廉颇的军事才能也非常欣赏。1939年,他在延安抗大讲战争辩证法“知彼知己”时,就秦赵长平之战谈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廉颇故事:当赵军统帅廉颇在长平之战初期,经两次进攻受挫后,认为进攻力量不够,乃果断采取战略防御。他敢于按照实际情况改变战法,不愧为杰出的军事家。(《烽火岁月——程国璠文集》第10页)

赵奢是赵国良将。毛泽东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很欣赏赵奢率领赵军以逸待劳、一鼓作气,解救为秦军久围的阏与(今山西和顺)军民的故事。赵奢对自己的功劳,始终持低调、谦虚的态势,可是他的儿子赵括却夸夸其谈,认为打仗取胜是很容易的事。1936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用了赵括的典故,也就是纸上谈兵的成语。他说:“做一个真正能干的高级指挥员,不是初出茅庐或仅仅善于在纸上谈兵的角色所能办到的,必须在战争中学习才能办得到。”(《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81页)1939年春,毛泽东在延安给抗大学员讲军事辩证法课,讲到战争史上有的人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专凭热情,或专靠书本,或唯上是从,这样去指导作战,自然难免碰壁,又举了战国时期长平之战赵括这个典型人物的事例:赵王急于打败秦军,又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撤换坚持战略防御的廉颇,任命只知空谈兵法的赵括。赵括既过低估计秦军的力量,又过高估计赵军的力量,既不知己,又不知彼,轻举妄动,对秦国采取战略进攻的方针。结果被秦军包围,最后全军覆没,使赵国处于濒临灭亡的危险境地。(《烽火岁月——程国璠文集》第10页)

赵括纸上谈兵,终于为秦将白起所败,全军覆没。

毛泽东读《廉颇蔺相如传》,也熟知“赵之北边良将”李牧,1948年4月,他由陕北渡河进入山西,路经雁门关时,就与周恩来谈起,这里曾是李牧大败匈奴的地方。

建国后,毛泽东读《古文辞类纂》,对其中欧阳修《为君难论》提及的赵括和秦将李信说大话、为君王误信,“予又以谓秦赵二主,非徒失于听言,亦由乐用新进,忽弃老成,此所以败也”,颇不以为然,批驳说:“看什么新进。起、翦、颇、牧其始皆新进也。”(《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97页)他把白起、带兵灭赵国与楚国的秦将王翦和赵将廉颇、李牧,都视为“新进”将领,认为他们朝气勃勃,智勇双全,是不能与丧师的赵括、李信同样看待的。

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毛泽东一生点评最多的皇帝就是秦始皇,当然亦多次阅读《史记·秦始皇本纪》。在读了《秦始皇本纪》后,他对秦始皇做出高度评价,说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1958年11月10日,他在第一次郑州会议上说,“人们从书中得知,秦始皇有焚书坑儒的恶行,因此把他看作是大暴君、大坏人。焚书坑儒当然是坏事,它把蓬蓬勃勃发展起来的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给挫折了。但我们对什么事都应当有分析,秦始皇并不是不问什么书都焚,也不是不问什么儒都坑。他焚的是‘以古非今’的书,坑的是孟子一派的儒。其实只有四百六十多人,孟子主张‘法先王’,所以孟子一派的书是‘以古非今’的。而荀子一派则相反,主张‘法后王’,推行法家一派的学说。秦始皇是主张‘法后王’,反对‘法先王’的。所以他并不坑荀子一派的儒,也不焚荀子一派的书。秦始皇‘以古非今者族’的主张值得赞赏,当然我并不赞成秦始皇的滥杀人。当时,要由奴隶制国家转变为封建制国家,不实行专政是不行的。但对孟子一派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太过火了。政治上要实行专政,文化上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我们现在就是这样。这一条秦始皇是办不到的。说秦始皇没有做过一件好事,太武断了。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统一了原来各国的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字,变分封制为郡县制。这些事关中华民族兴盛的大事,能说不是好事吗?秦始皇还在陕西关中开凿了有名的郑国渠,长三百余里,可灌溉农田四万余顷,直接于生产有益,于人民有益。秦国也因此富强起来,终于把六国吞并了。能说这不是好事吗!”(《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第138—140页)

毛泽东也谈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丧失了进取的方向,志得意满,耽于佚游,求仙问道,大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还说秦始皇怕秀才造反,以为焚书坑儒,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传下去,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毛泽东此处谈的秦始皇故事,均出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读《陈涉世家》,批语有“一误”、“二误”

毛泽东爱读《史记》,其中一篇就是《陈涉世家》。

陈涉即推翻秦王朝的陈胜。

毛泽东对陈胜的故事了如指掌,如数家珍。1971年8月20日,毛泽东在读《史记》时,正逢服务员韩淑红进来,他翻开《陈涉世家》对她说:“我来教你们学点历史。”便把《陈涉世家》译成白话口述给她听,然后又讲了一段陈胜、吴广的故事。

毛泽东说:陈胜字涉,是阳城(今河南登封)人;吴广为阳夏(今河南太康)人。秦始皇时,苛政重敛,暴政如虎。他动用全国民力、财力、旷日持久地大兴土木,筑长城,修地道,又兴建规模宏大的阿房宫、豪华的骊山陵,又对匈奴、南越用兵,大量征用戍卒和民夫,大批青壮年离乡背井服徭役,不能从事农业生产,百姓苦不堪言。秦始皇死后,二世继位,其统治更加残暴,矛盾空前激化,人们走投无路,秦王朝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陈胜、吴广是“佣耕于垄亩”的农民,秦二世元年,他们与九百多农民一道,被征发前往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戍守,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时,因连日暴雨,无法赶路,而误了期限是要被杀头的,陈胜、吴广被逼起义。他们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口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他们迅速占领陈县(今河南淮阳),陈胜自立为王,建立政权号张楚,封吴广为假王,接着分兵四出,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沉重地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梅岭——毛泽东在东湖客舍》第505—506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读《史记·陈涉世家》时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失败原因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在阅读《陈涉世家》时,对文中“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以及“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等处,均划有红、黑两色的着重线。还在“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和“陈王以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主司群臣。诸将徇地,至。令之不是者,系而罪之,以苛察为忠。其所不善者,弗下吏,辄自治之。陈王信用之。诸将以其故不亲附,此其所以败也。”在此两段天头上分别批语“一误”、“二误”。文中并分别以红铅笔划有着重粗线。

他对陈胜脱离本阶级群众、又用人不当的批评是很深刻的。

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毛泽东熟读《史记·项羽本纪》。

1964年1月,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说,项羽有三个错误:一个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跑了刘邦;一个是楚汉订立的鸿沟协定,项羽认真了,而刘邦却不以为然,不久就违反约定东进攻楚;再一个就是他建都徐州,那时叫彭城,位置没有选好。毛泽东说的项羽的这些事,都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毛泽东读《史记·项羽本纪》时,还注意到项羽临终前所说的“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等语,认为他至死还不明白自己失败的原因。1936年,毛泽东在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时,写有批语:“物必先腐也,然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然后谗入之。‘非战之罪,乃天亡我’的说法是错误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106页)

毛泽东多次读《史记·高祖本纪》,也多次谈论《史记·高祖本纪》。

新中国成立后,他读中华书局1959年9月出版的标点本《史记·高祖本纪》,在楚诸将谈及西征时称,“今诚得长者往,毋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僄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毛泽东在此处天头作批语:“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121页)

毛泽东非常赞赏刘邦的用人之道,他曾对刘邦、项羽的用人作过比较:楚汉相争,项羽失败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缺乏群众路线。刘邦的用人之道比他好,所以才有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等文武众官跟随左右,而项羽仅有一个范增,也用不好,最后只成孤家寡人了。1962年1月,毛泽东在中央工作扩大会议上又提起刘邦善用人的故事。他说:“从前有个项羽,叫做西楚霸王,他就不爱听别人的不同意见。他那里有个范增,给他出过些主意,可是项羽不听范增的话。另外一个人叫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有个知识分子名叫郦食其,去见刘邦。初一报,说是读书人,孔夫子这一派的。回答说,现在军事时期,不见儒生。这个郦食其就发了火,他向管门房的人说,你给我滚进去报告,老子是高阳酒徒,不是儒生。管门房的人进去照样报告了一遍。好,请!请了进去,刘邦正在洗脚,连忙起来欢迎。郦食其因为刘邦不见儒生的事,心中还有火,批评了刘邦一顿。他说,你究竟要不要取天下,你为什么轻视长者!这时候,郦食其已经六十多岁了,刘邦比他年轻,所以他自称长者。刘邦一听,向他道歉,立即采纳了郦食其夺取陈留县的意见。此事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的英雄人物。刘邦同项羽打了好几年仗,结果刘邦胜了,项羽败了,不是偶然的。我们现在有些第一书记,连封建时代的刘邦都不如,倒有点像项羽。这些同志如果不改,最后要垮台的。不是有一出戏叫《霸王别姬》吗?这些同志如果总是不改,难免有一天要‘别姬’就是了。”(《毛泽东文集》第八卷,第295页)

毛泽东讲起刘邦、郦食其的故事,头头是道,娓娓动听。据龚育之回忆:后来田家英说,他当时想查一查书,校对一下史实。查了《高祖本纪》,没有这样的记载。查了《郦生陆贾列传》,一开头就是郦生见刘邦的故事,但是没有怒叱门房“老子是高阳酒徒”之类的情节。那么,这些情节哪里来的呢?正准备另外去查找的时候,毛泽东来了,说:就在《朱建传》后头。田家英再一查,果然。(《在漩涡的边缘》第67页)

毛泽东说《朱建传》即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最后一段,在此段后面非常生动地记述了这个故事:

初,沛公引兵过陈留,郦生踵军门上谒曰:“高阳贱民郦食其,窃闻沛公暴露,将兵助楚讨不义,敬劳从者,愿得望见,口画天下便事。”使者入通,沛公方洗,问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对曰:“状貌类大儒,衣儒衣,冠侧注。”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谢曰:“沛公敬谢先生,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惧而失谒,跪拾谒。还走,复入报曰:“客,天下壮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谒。曰‘走!复入言,而公高阳酒徒也。’”沛公遽雪足杖予曰:“延客入!”

郦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将兵助楚讨不义,足下何不自喜也?臣愿以事见,而曰‘吾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夫足下欲兴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见,窃为足下失之。”沛公谢曰:“乡者闻先生之容,今见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问所以取天下者。

将这段文字与毛泽东的叙说一对照,可见毛泽东对《史记》故事是多么地熟悉。

毛泽东熟读《史记·高祖本纪》,对刘邦的人才学颇有兴趣。他认为:“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项羽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刘邦能够打败项羽,是因为刘邦和贵族出身的项羽不同,比较熟悉社会生活,了解人民心理。”(《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说到刘邦的人才学,毛泽东不只一次地引用《史记·高祖本纪》中有关的话。1957年6月,他在与吴冷西谈话中说:“据《史记》载,刘邦称帝之初,曾问群臣:何以他得天下而项羽失天下?群臣应对不一,刘邦均不以为然。”说到这里,毛泽东当即背诵了刘邦的一段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忆毛主席》第43页)

子房,即张良。毛泽东读《史记·留侯世家》时,常向旁人介绍《世家》所记张良故事。如他到江苏徐州,就说:“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曾隐居在古邳镇(在徐州附近),并在那里的圯桥见到黄石公。黄石公给他一部兵书,帮助张良成就了大事业。”在徐州登临当年楚汉战争的九里山时,毛泽东又说:“项羽最后退到垓下被汉军团团围住,刘邦、张良采取十里埋伏和四面楚歌的计划,从军事实力和心理上瓦解楚军。项羽绝望,慷慨悲歌,别姬南下,到乌江时自刎而死。”(《毛泽东指点江山》第1181—1182页)毛泽东曾在一次谈话中颇有兴趣地讲了张良开导刘邦的故事。他说:“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称赞了张良用智谋辅佐刘邦。“假齐王”,即代理齐王。当时韩信率大军占领全齐,而刘邦却被楚军围困于荥阳。韩信派使者前来请求做代理齐王。刘邦读了报告大骂韩信,张良、陈平踢了他一脚,与他耳语:现在我们不利,怎么能阻止他呢?不如好好对待他;否则,会发生变乱。刘邦是聪明人,立即省悟,又骂道:“要做就做真王嘛,何必代理!”于是派张良出使封韩信为齐王,并命他出兵来救。此事出于《史记·淮阴侯列传》,可见毛泽东是非常熟悉这段故事的。

毛泽东读《史记·萧相国世家》,对萧何留守后方,源源不断地向前线输送兵力和粮食大加赞赏。1959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第三版)时,就粮食生产问题,又谈起了萧何的故事。他说:“《项羽本纪》说,刘邦同项羽打仗的时候,萧何曾经实行‘耕三余一’的办法,即男子从二十一岁到二十三岁,在家种三年地,有了粮食积蓄,到二十四岁去当兵。那个时候能够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因为地多人少,土地肥沃。现在我们的东北,有些地区也还可以种两三年地,多余出一年的粮食来。但是,全国现在很难做到‘耕三余一’,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一下。”(《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中国有两部大书:《史记》和《资治通鉴》

毛泽东高度评价《史记》。

他说:“像《史记》这样的著作和后人对它的注释,都很严格、准确。”(《党的文献》1994年第5期)

1963年1月3日,毛泽东将所读的195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新点校本,推荐给中央政治局常委,并写了送阅《史记·项羽本纪》的批语:

《项羽本纪》,送各同志阅,几天还我不迟。

这个新版《史记》,标点及注解,都很醒目,好看。

毛泽东

一月三日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十册第238页)

毛泽东此处所称标点乃是指顾颉刚主持的分段标点,注释《史记》,则用了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

毛泽东高度赞扬《史记》,把它与《资治通鉴》并列为两部“大书”。

1975年,身体不好的毛泽东在与周围人员谈话时说: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看来,人受点打击、遇点困难,未尝不是好事。当然,这是指那些有才气、又有志向的人说的。没有这两条,打击一来,不是消沉,便是胡来,甚至去自杀,那便是另当别论。(《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977页)他对司马迁忍受着肉体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折磨写成《史记》一书感叹不已。1949年12月,他在赴苏列车上得悉翻译师哲是韩城人,与司马迁同乡时,随口说起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文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奋之所为作也。”接着又说:“在这里,与其说司马迁是在感叹厄运对人精神世界的砥砺,不如说是在抒发自己的一种情怀,一腔抱负!”毛泽东又说:“可以说真正的信史自司马迁始,‘史学之父’,他是当之无愧的!……有人说中国没有鸿篇巨制的史诗,怎么没有?司马迁的《史记》难道不是一部有着广博学识、深刻目光、丰富体验和雄伟气魄的史诗!”1962年1月,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毛泽东又引用了这段文字,且说:“这几句话当中,所谓文王演《周易》,孔子作《春秋》,究竟有无其事,近人已有怀疑,我们可以不去理它,让专门家去解决吧,但是司马迁是相信有其事的。‘文王拘’,‘仲尼厄’,则确有其事。司马迁讲的这些事情,除左丘明失明一例以外,都是指当时上级领导者对他们作了错误处理的。”

1958年10月15日,毛泽东在天津视察时就说:司马迁受腐刑乃发愤著《史记》,都不是因为稿费、版税才写的,这些人是因为有一肚子火才写的。

《史记》记事翔实、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所写人物栩栩如生,毛泽东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交谈时,经常会引用其中的故事。1973年9月,他在饭桌旁与人讲述司马迁政治上三起三落的故事,不无感慨地引用《史记·汲郑列传》司马迁评论汲黯、郑当时的几句话:“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1976年2月,毛泽东在病床上又念起这几句,还跟身边的人说,这是《史记·汲郑列传》的话,如今像汲长孺、郑当时这样的好人不多了。

在1971年“九一三”事件前夕,毛泽东在杭州,听到旁人谈及女人掌权,“头发长、见识短”的说法时,就讲了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一位给大官当马车夫的男人,一天回到家里,对妻子说:第二天下午,一定要敞开大门,你在门口站着,因为他要为大官驾车,从家门口过,他要让妻子、让邻里看看他的威风和神采。可第二天,当他得意洋洋地驾车从门口通过的时候,别人家门口都站了不少人来看,唯独他家的门却紧闭着。晚上,马车夫一回家,就对妻子大发脾气。没想到他妻子却不紧不慢地回答说:“我看到你了,是从门缝里看的。我真为你感到丢人,车里坐着的那位大官,人家也没像你那么神气,只是静静地坐着,低头耷脑的,而你这个赶车的却比当官的神气多了,我真觉得害臊。以前,我还没觉得什么,你会赶车就赶车也没什么丢人,可现在,我真为你感到难为情……”车夫听罢妻子的一席话,满腔怒火化为满腹惭愧,忙向妻子道歉。以后再给大官赶车时,他就不那么神气了。车夫的这种表现还真被那个大官发现了。听了车夫的一番诉说,那位大官对他说:“你的妻子很有见识。”从此就不再让车夫赶车了,因为车夫也知错认错。(《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第145页)

毛泽东说的这个故事,见《史记·管晏列传》。那个“大官”就是齐国相晏婴: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子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链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