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伯夷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

伯夷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伯夷认为叔齐当国君是父亲的决定,自己决不能违背父命,于是就逃跑了。毛泽东的看法与此迥然不同,在他眼里,伯夷不肯就任国君而出逃,是一种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

伯夷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

他是古代儒生们有口皆碑的“仁人志士”,因礼让君位出逃,苦谏武王伐纣,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而受到历代赞颂。毛泽东却一反定论,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

毛泽东评点原文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1]

伯夷简介

伯夷,商朝末年孤竹国人,生卒年月不详,其父孤竹君出于炎帝神农氏之后,四岳姜姓之裔墨胎氏之子,以孤竹为图腾。商末孤竹分为二支,孤竹君带领一支迁至今河北燕山南北麓一带。孤竹君死时,嘱立伯夷的弟弟叔齐为国君。叔齐因哥哥在世不肯就任,试图让位于伯夷。伯夷认为叔齐当国君是父亲的决定,自己决不能违背父命,于是就逃跑了。叔齐见此,也跟着哥哥出逃,兄弟两人听说西伯侯姬昌治理下的西岐,尊老养老,就一块前去投奔。到了西岐,正赶上西伯侯姬昌病死,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尊父为文王,自立为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起兵东伐纣王。伯夷、叔齐上前拦住武王谏道:“父亲死了,不仅不举行葬礼,还兴兵大动干戈,这是没有孝心的表现;作为臣民却试图杀掉国君,又怎么能称得上是仁义呢?”武王的部下想杀掉他俩。姜子牙认为这是两个义士,不能杀,就扶起他们,劝他们离去了。等到周武王灭掉商朝,统一天下,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因不肯再吃周王朝的食物,饥饿而死。

试析

伯夷由于孔子的赞颂而著称于世,孔子说他:“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历代尊崇孔学的人,对伯夷也大加赞颂,赞颂他不追名逐利,“薄帝王将相而不为,弃天下如敝屣”的精神风范;赞颂他恪守孝道、严守父命的孝慈精神;赞颂他宁肯饿死,不食周粟的所谓“爱国者”的仁义气节精神,孔子曾把这种精神概括为“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韩愈的《伯夷颂》同样是对伯夷所作所为的歌颂。

毛泽东的看法与此迥然不同,在他眼里,伯夷不肯就任国君而出逃,是一种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的消极态度。我国古代的传位制度一般是传长不传幼,立嫡不立庶,伯夷是天经地义的国君的接班人,虽然,孤竹君有传位于叔齐的愿望,但是叔齐因哥哥在世而坚辞不就。在这种情况下,伯夷就应该为孤竹国的众多人民着想,当仁不让,勇挑重担,把国家治理好,而不能只从父命出发,从所谓的“仁义道德”等虚名出发,更不能弃国家人民于不顾,只图自己逍遥自在,一走了之。

伯夷到了西岐,拼命阻拦当时武王的伐纣战争,这在毛泽东看来,根本不值得赞颂,这是一种企图拉历史倒车的退步行为。商纣王昏庸无道,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用残酷的刑罚屠戮大臣,鱼肉百姓,把人民推入水深火热之中,社会矛盾日趋激化。武王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打起了灭纣的旗号,正是替天下百姓着想,解民于倒悬的仁义之举,是解放人民的战争,反映了人民的愿望。这一行动,遭到伯夷的反对,谁进步,谁退步,一目了然。

至于最后的结局是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毛泽东把他和当时的“民主个人主义”者相类比,说他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知识分子奉行“民主、自由”的宗旨,一方面寻求中国的出路,另一方面对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及国民党政府抱有幻想。当时,美国在北平、上海、天津等城市摆出一副救援中国的面孔,援助一些面粉,拉拢这批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人,掩盖他们支援国民党打内战、企图控制中国的阴谋。著名学者闻一多、朱自清等人不为这种假仁假义所迷惑,闻一多拍案而起,奋起揭露国民党勾结美帝国主义发动反人民内战的罪恶,宁可被杀,不愿屈服;朱自清在生活困苦中,宁可饿死也不领受美援面粉,在他逝世之前,还告诫家人不可买国民党配售的平价美援面粉。毛泽东认为这和伯夷的行为是有根本区别的,这个区别就在于伯夷是反历史潮流的代表,而闻一多、朱自清的行为是顺应历史潮流,真正地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精神。

总之,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和历史分析的方法,对伯夷的所作所为提出自己的判断,认为几千年来对伯夷的歌颂是错误的,真正应该歌颂的是那些顺应历史潮流,站在祖国和人民的立场上,为人民谋福利的英雄们,特别是像闻一多、朱自清等当代的民族英雄们。

【注释】

[1]摘自《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选集》第4卷,第1495~1496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