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

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总是希望各级干部要多谋善断,而要做到这一点颇为不易。毛泽东请出了郭嘉,深情地号召干部向这位青年人学习。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郭嘉的建议坚定了曹操出征的决心。郭嘉从征而还,不幸病逝。对郭嘉一生予以极高评价。毛泽东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

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

毛泽东总是希望各级干部要多谋善断,而要做到这一点颇为不易。然而历史上并不乏多谋善断的先例。毛泽东请出了郭嘉,深情地号召干部向这位青年人学习。

毛泽东评点原文

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1]

郭嘉简介

郭嘉(170~207),东汉末曹操的重要谋士。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初在袁绍手下做事,但见袁绍是个“多端寡要,好谋无决”的人,要想辅佐他平定天下,完成霸王大业,是很难成功的。后经荀彧推荐,投靠了曹操,任司空军祭酒,成为重要谋臣。曹操对人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曾经将曹操与袁绍作了比较,认为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这就是:道胜一,义胜二,治胜三,度胜四,谋胜五,德胜六,仁胜七,明胜八,文胜九,武胜十。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袁)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曹操)策得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他协助曹操南征北讨,运筹帷幄,力挫群雄,屡建功勋。平吕布,征刘备,皆因其计而成功。

还有一次,曹操拟对袁尚及三郡乌丸采取军事行动,他的随员们担心刘表指派刘备乘机进攻曹军驻地,曹操很是犹豫。多谋善断的郭嘉认为:乌丸离我们远,进行突然袭击,他们必无戒备,一定可以取胜。况且不打败他们,乌丸必定会进攻我们,还是先下手为强。至于刘表嘛,“坐谈客耳”,他自知才德不及刘备,是不敢委刘以重任的,担心控制不了他。所以你尽管放心大胆远征乌丸,不必有任何后顾之忧。郭嘉的建议坚定了曹操出征的决心。郭嘉还提醒曹操:自古打仗,兵贵神速。你现在千里奔袭,辎重太多,难以取胜,不如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曹操听取了他的意见,果断地作出了千里突袭,轻兵兼道的决策,率军密出卢龙塞,大破了乌丸。郭嘉从征而还,不幸病逝。

由于郭嘉“深通有算略,达于事情”,曹操一再称道:惟有郭嘉“为能知孤意”。对智多星郭嘉38岁的壮年病亡,曹操深为惋惜,他上汉献帝表称述说:郭嘉“自从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对郭嘉一生予以极高评价。曹操还称赞他在政治、军事的见识都超过别人,是自己的“奇佐”。赤壁战败后,曹操曾叹息道:“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试析

1959年4月,在上海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党的高级干部推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据薄一波回忆:

毛泽东介绍《郭嘉传》让大家看,意思正是希望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做事要多谋善断。毛泽东说,多谋善断这句话,重点在“谋”字上。要多谋,少谋是不行的。要与各方面去商量,反对少谋武断。商量又少,又武断,那事情就办不好。谋是基础,只有多谋,才能善断。谋的目的就是为了断。[2]

在八届七中全会之前,毛泽东就曾对党的高级干部讲过郭嘉多谋善断的故事。那是3月2日,在郑州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几乎把《郭嘉传》里郭嘉为曹操出谋划策的故事都讲了出来,他说:三国时候,曹操一个有名的谋士,叫郭嘉,27岁到曹操那里当参谋,38岁就死了。赤壁之战时,曹操想他,说这个人在,不会使我处于这种困难境地。许多好主意就是他出的。比如,打不打吕布,当时议论纷纷。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就是郑州以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是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下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如果不先打吕布,如果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然后又去打袁绍。袁绍渡了黄河,在郑州与洛阳之间曹操打胜了。接着引出是不是去打袁绍的两个儿子袁谭、袁尚的问题。郭嘉说不要打,我们回师,装作打刘表,把军队摆到许昌、信阳之间,他们一定要乱的。果然,曹操的军队一搬动,几个月,两兄弟就打起来了。袁尚把哥哥包围在山东平原(德州),哥哥眼看要亡党、亡国、亡头,就派了一个代表叫辛毗的,跑到曹操这里来求救。曹操去救,乘势夺取了安阳,消灭了袁尚的部队,袁尚本人跑到辽东去了,然后再去消灭了袁谭。这个计策也是郭嘉出的。在河北冀东追袁尚时,郭嘉又出一计,他说:他不防备,我们轻装远袭,可以得胜。就在这个时候,郭嘉得病,38岁就死了。这个人很有名。《三国志·郭嘉传》可以看。

1959年在庐山会议期间,7月11日晚,毛泽东找周小舟、李锐、周惠、田家英谈话时,说到1958年经济计划搞乱了,毛泽东说道:“‘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这是《三国志·郭嘉传》上的话。曹操在赤壁之战,吃了大败仗,于是想念郭嘉。”毛泽东这里借指陈云而言(他是经济专家,但在南宁会议后只负责建委工作)。其实“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这两句,并不见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而出于清后期民间流传的《增广贤文》,此语可能是由《史记·魏世家》“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演化而来。几天以后,毛泽东找李锐等谈话,再次说到郭嘉: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在袁绍麾下不得施展,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大跃进出点乱子,不要埋怨。否则就是“曹营之事不好办”,或者叫“欲与共济天下大难”!

在1959年毛泽东为何多次谈到郭嘉呢?这无疑与总结和解决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问题有关。1959年三四月间,毛泽东连续写了五封党内通讯,强调要从过去几个月措施失当这样一个深刻的教训中得到经验,反对浮夸风等“左”的错误倾向,要求各级干部:“要按照群众意见办事。无论什么办法,只有适合群众的要求,才行得通,否则终究是行不通的。”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又重点讨论了做工作要多谋善断、留有余地等问题。体现在干部作风上,就是要善于思考问题,善于做工作。一方面,要善于与各方面的人包括与自己意见相反的人商量问题,深入群众调查,听取各种意见,这就是“多谋”,是民主。另一方面,又要能够正确集中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失时机地作出判断和选择,这就是“善断”,是集中制。“谋”是基础,没有多“谋”就不可能“善断”。判断有三种情况:正确判断;武断;断得不及时,即事后诸葛亮。要当机立断,不能犹豫不决。

郭嘉是历史上的一个智者,一个多谋善断的榜样。毛泽东就是希望我们的各级干部向郭嘉学习,把工作干好。对此,他在1959年3月2日郑州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明白地告诉大家:现在,我是借郭嘉的事来讲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以及县委书记、地委书记,要告诉他们,不要多端寡要、多谋寡断。谋要多,但是不要寡断,要能够当机立断;端可以多,但是要拿住要点。

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的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一切计划、决议、命令、指示等等,都属于‘出主意’一类。使这一切主意见之实际,必须团结干部,推动他们去做,属于‘用干部’一类。”如果像袁绍那样“优柔寡断,不会用将”,是干不好工作的。如能像郭嘉那样多谋善断,情况就不一样了。在今天要真正做到多谋善断,必须努力学习,勤于调查,了解实际,知彼知己,胸中有数,坚持民主集中制,勇于负责。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我们的干部中应少出袁绍式的人物,多出郭嘉式的人物。

【注释】

[1]引自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第1030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见薄一波:《回忆片断——记毛泽东同志二三事》,《人民日报》1981年12月26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