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批评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表示了对他的轻蔑,由此肯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一战略战术的优胜之处。高高在上的宋太宗,一不了解敌情,二不爱护作战将士,三又指挥部署不当,结果陷入契丹的两军夹击包围之中,全线失败,只得班师回朝。从以上的批注来看,毛泽东对旧史学家所赞美称颂的宋太宗,多持异议和批评,而对契丹人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则颇为重视和赞赏。

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毛泽东批评宋太宗不知兵,非契丹敌手,表示了对他的轻蔑,由此肯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一战略战术的优胜之处。

毛泽东评点原文

此人(指宋太宗——引者注)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1]

宋太宗简介

宋太宗赵炅(939~997),北宋第二代皇帝。976~997年在位。年号为太平兴国、雍熙、端拱、淳化、至道。宋太祖赵匡胤同母弟,初名匡义,太祖时改名光义,称帝后又改名炅。他采用宫廷政变的方式,取得政权。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太平兴国二年下令取消所有节度使所领支郡,各州均直属中央;继续将各地节度使调至开封,解除兵权,使节度使成为一种虚衔。他大大扩充科举取士名额,每科录取人数由太祖时的数十人猛增至数百人,甚至上千人。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曾用政治和军事手段企图消灭夏州(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党项拓跋部势力,也没有成功。在位后期,镇压了四川王小波、李顺领导的农民起义。

试析

宋太宗赵炅,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的胞弟。他在其兄死后,继承皇统,成为北宋王朝的第二位皇帝。由于宋太祖生前的努力,江山大半归于统一,到宋太宗即位时,与宋对立的只剩下契丹(辽)与西夏。为了实现全国统一,他多次御驾亲征契丹。宋辽之间的第一次大仗是在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宋太宗率大军讨伐契丹。宋太宗沿途所到之地易州、涿州、幽州、蓟州等地刺史、节度使等纷纷来降。显然起势不错,但先胜后败。毛泽东在这段的天头上批注:“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

事实正是这样。太宗在平定北汉之后,马不停蹄督率宋军与契丹大战于高梁河。开始小胜过几次,但幽州久攻不下。部队由于长期连续作战,没有得到适当休息,过于疲劳。高高在上的宋太宗,一不了解敌情,二不爱护作战将士,三又指挥部署不当,结果陷入契丹的两军夹击包围之中,全线失败,只得班师回朝。在这一篇记述的天头上,毛泽东批道:“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总不省。”

宋雍熙三年(986),由于契丹不断南侵的威胁,宋太宗经过几年的周密准备,再一次发动讨伐,分兵四路,欲收复燕云十六州。东路由太平军节度使曹彬率军直取涿州,一路得手;西路由感武军节度使潘美领兵,也节节取胜,他的副将观察使杨业(即杨家将第一代人物杨继业),一路领先,直下寰州,形势很好。可是东路攻下涿州之后,后援、粮草均接济不上,孤军深入敌境。契丹人看到诱敌深入成功,便屯兵幽州,坚守不战。无粮无援的曹彬无法与之相持,只好还师雄州。不通军机的宋太宗却严辞斥责曹彬胆小,命其急进。圣命难违,曹彬只好再次来到涿州,无奈粮草又尽。契丹却在沿途设伏,两路钳攻宋军,使曹彬大败于歧沟关。吃掉了东路军之后,契丹人转而集中十万优势兵力攻打寰州。杨业也由于孤军奋进,粮草供应切断,虽拼死苦战,终因寡不敌众而被擒,“守节而死”。潘美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而战败。毛泽东除了批评不知兵又不总结经验教训的宋太宗外,还肯定契丹人灵活的战术。他在书的空角上写道:“契丹善用诱敌深入战,让敌人多占地方,然后待机灭敌。”又在杨业“守节而死”的天头上,毛泽东写下“杨业战死”四字,纠正杨业“守节而死”的结论。

《宋史·太宗本纪》篇后,作者脱脱对太宗写了一段赞语,他说:“帝沉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毛泽东不以为然,在旁边批道:“但无能”。赞中又说:帝“欲自焚以答天谴,欲尽除天下之赋以纾民力,卒有五兵不试、禾稼荐登之效。是以青、齐耄耋之叟,愿率子弟沿道请登禅者,接踵而至”。毛泽东表示异议地批注:“不择手段,急于登台。”赞中又说:“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毛泽东则针锋相对地批注:“幽州之败”。

从以上的批注来看,毛泽东对旧史学家所赞美称颂的宋太宗,多持异议和批评,而对契丹人的“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战略战术,则颇为重视和赞赏。在毛泽东看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是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原则。1965年8月11日,当军队负责人罗瑞卿向毛泽东和中央常委汇报关于诱敌深入的备战方法问题时,毛泽东随即谈起,就是要诱敌深入。我最近研究历史,古今中外,凡是诱敌深入的,就把敌人歼灭了。凡是开始打了胜仗,兴高采烈,深入敌境,就打败仗。宋朝第二个皇帝赵光义,经过苦战灭亡了汉,占领了太原之后,接着就同辽国打仗,深入到现在的北京附近,被敌人一个反击,打得大败,皇帝几个月不知下落。以后宋朝同外国作战,就是把敌人挡住,不敢让敌人深入。刘邦也是几次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差一点被敌人捉住。一次是孤军深入平城(大同),被匈奴单于包围了七天,弹尽粮绝,后来用陈平之计,才冲出来。一次是深入彭城,被项羽一个反击,几十万人被歼,刘邦只乘一辆车和几十个人突围逃走。途中遇到自己的儿女,又因楚军追赶,几次把儿女推下车,夏侯婴几次把他们拎起来。不让敌人打些胜仗,尝到味道,它就不来了。这件事要经常研究才好。

毛泽东通过对宋太宗的批评,肯定了“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一战略战术的优胜之处,他的军事思想中也继承了这一古代战略战术的精华。

【注释】

[1]毛泽东读脱脱等《宋史》卷四《太宗本纪一》的批语(见《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第278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