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一生襟怀坦白,是个好人
徐悲鸿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毛泽东对他非常尊重。徐悲鸿逝世后,毛泽东依然非常关心他的夫人和孩子,专门派人叮嘱:如有困难,请告知为盼……一定要好好把徐先生遗下的幼小儿女抚养成人。
毛泽东评点原文
徐先生一生襟怀坦白,是个好人。[1]
徐悲鸿简介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原名寿康,江苏宜兴人。1895年,徐悲鸿出生在一个民间画师家里。7岁随父习书,9岁学画,后来家乡连年水灾,便开始辗转邻近各县卖画维持生活。17岁以后,家庭生活更为艰难,妻子与父亲相继死去,“家无担米,弟妹众多,负债累累。”
徐悲鸿不甘沉沦,赴上海,寻找半工半读的机会,但多历坎坷,并曾经回到家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绘画被一位爱好收藏的富商看中,愿意帮助他解决困难,给他提供发奋读书习画的机会。不久,徐悲鸿考入复旦大学,开始半工半读的大学生活。
1917年5月,徐悲鸿与蒋碧薇私奔到日本。但他并没有沉湎于花朝月夕的新婚生活,也没有流连于山光水色之中,他整日寻觅画作观摩。仅半年时间,他就较全面地了解了在西欧画风影响下,日本画家“摆脱积习,会心于造物”的创造精神,以及日本现行的艺术教育情况。
1917年,徐悲鸿回到北京。他结识了蔡元培、鲁迅、傅增湘、陈师曾等人,并由蔡元培聘任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不久又在蔡元培、傅增湘等人的帮助下,赴法国巴黎留学。此后的八年,徐悲鸿先后在法国朱利安艺术学院、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及德国柏林美术学校学习素描和油画,并遍历英、法、德、意、比、瑞士等国,日夜流连于欧洲画师名作之前,潜心揣摩,领悟其精粹之所在。由于国内战火纷飞,徐悲鸿学费来源常常断绝,胃病也常常折磨着他。但他不畏饥寒病痛,刻苦磨炼着。八年面壁,徐悲鸿创作了大量作品,艺术日臻成熟。
1927年,徐悲鸿载誉归来。回国后,先后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绘画系主任、北平艺术学院院长。1933年,徐悲鸿携带中国近代名家作品600余件赴欧洲各城市巡回联展,引起轰动。抗日战争时期,他随中央大学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徐悲鸿创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校长。
1945年,由于与蒋碧薇感情破裂已多年,徐悲鸿正式与其协议离婚,并与廖静文女士结婚。
新中国成立后,徐悲鸿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他亲自授课,忘我工作,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徐悲鸿的艺术思想基本上是在一条由传统到以写实为基础的轨迹上发展起来的,特别是受法国学院式教育的影响颇深。这就决定了他依循现实主义的原则,忠实于客观描写的艺术方向。他强调师法造化,重视基础训练,培养了一批批具有坚实功底的美术人才,形成了中国艺术教育中的“徐悲鸿体系”。在当时,这种传播、提倡或强调写实主义,对扭转只知闭门造车,不求师法自然的颓败画风具有重要意义。
留欧八年,徐悲鸿在素描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他认为“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所以在当时任何一所美术学校都没有像他那样强调素描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
徐悲鸿虽然远涉重洋去攻习油画,但他回国后则把精力放在艺术教育与改良中国画方面。“改良中国画”,这是他早就立下的宏愿,当他一踏上欧洲的土地时,便撰文提出了“中国画改良论”。他认为“中国画学之颓败,至今已极矣”,必须进行改良,“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绝者继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画之可来入者融之”。他的主张是积极的。他的许多学生在他的指导下确实有所成就。他本人在这方面也做出了许多可贵的尝试,《奔马》、《愚公移山》、《泰戈尔像》等是其代表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这两件作品是竭徐悲鸿几年心血方完成的巨作,既代表着他整个油画水平,亦反映着当时中国油画界的水平。
1953年,徐悲鸿因劳累过度,在会场突发脑溢血,送医院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58岁。
试析
1948年冬天,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地进行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全国解放指日可待。蒋介石集团计划逃往台湾,但他们决不愿一些专家们为共产党所用,企图将大部分知名科学家和学者带到台湾,徐悲鸿也被列入接走的名单中。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在领导进行淮海、平津两大战役的同时,已经开始部署建国事宜。他们对国统区的文化工作十分重视,特别注意挽留徐悲鸿等艺术家和学者。
1948年冬天,人民解放军开始对北平展开包围,徐悲鸿的老友田汉秘密从解放区来到徐悲鸿家里,他带来了毛泽东、周恩来的嘱托。田汉满怀欢喜地对徐悲鸿说:“我来北平之前,见到了毛泽东和周恩来同志,他们希望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离开北平,并尽可能在文化界多为党做些工作。”听到毛泽东在指挥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的戎马倥偬之际,还挂念着他们,徐悲鸿夫妇非常感动。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国民党不断派人劝说、恫吓和引诱徐悲鸿,同时在社会上制造种种谣言。但徐悲鸿不为所动。北平已被包围,国民党将领傅作义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邀请北平的一些学者名流,征询意见。大家一片沉默。徐悲鸿第一个站出来说:“北平是一座闻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它在世界建筑艺术的宝库中也属罕见的。为了保护我国优秀的古代文化免遭破坏,也为了北平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伤,我希望傅作义将军顾全大局,顺从民意,以使北平免于炮火的摧毁……”徐悲鸿的讲话掷地有声,赢得了大家的称赞。这次谈话对傅作义作出和平解放北平的决定是有一定影响的。徐悲鸿还注意利用自己的影响挽留了一些专家学者。齐白石大师年近九十,对中国共产党不很了解。有人对他造谣说共产党有一个黑名单,进北平后要把齐白石在内的有钱人都杀掉。齐白石非常忧虑,准备携家带小,迁离北平。徐悲鸿得知后,赶去劝他说:“共产党尊敬所有对文化有贡献的人,怎么会杀你呢?”齐白石一向对徐悲鸿怀着极大的信任,在他的极力劝说下,终于决定留下来。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在一次会议上,徐悲鸿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并亲切地互相交谈。“徐老先生,”毛泽东紧紧地握住徐悲鸿的手说,“谢谢你为北平和平解放,为北平的文化界做出的努力呀!”
“不敢当,不敢当,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
“我们不仅希望徐先生留下来,我们还希望徐老先生在今后能为国家的美术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毛泽东接着还询问了徐悲鸿的工作和健康情况。后来,徐悲鸿才知道,称他为老先生的毛泽东比他还大两岁。
1949年,徐悲鸿出席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家首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7月6日晚7时20分,毛泽东到中南海怀仁堂,看望与会代表,并发表了鼓舞人心的即席讲话。在谈到文艺创作“中西结合”问题时,毛泽东特别举了徐悲鸿的例子。他说,徐悲鸿大师的画既保持和发展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又吸收了西方很多优秀的东西,把两者结合起来,有机地融为一体,取得了杰出的成绩。
10月1日,徐悲鸿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毛泽东和颜悦色地说:“俗话说,文如其人。看你笔下奔马那气势,又听说你走路其快如飞,我想,这里面是不是有辩证法哟!”说完爽朗地大笑起来,徐悲鸿也被逗笑了。毛泽东又问:“你们学校办得怎么样?”徐悲鸿忙回答:“我们师生自己动手,在操场四周种了好多菜……”毛泽东赞许地说:“好哇,你们把抗大的精神发扬了。”
1950年4月1日,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周恩来总理亲自任命徐悲鸿为院长,毛泽东亲自为学院题写了校名。徐悲鸿特意在学院入口处正面墙上手书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的一句名言:“缺乏艺术性的作品,无论政治上怎样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
1953年,徐悲鸿不幸逝世。他的夫人廖静文女士在审视徐悲鸿遗物时,见到了一幅准备送给毛泽东的奔马。画面是一幅用墨泼绘的骏马,它高高地昂起头,如疾风闪电般地向前奔驰。在画的右侧,徐悲鸿用苍劲的字题定了:“百载沉疴终自起,首之瞻处即光明。”在画完后,徐悲鸿与廖静文商量,准备将它送给毛泽东。廖静文反复审视了几遍,建议徐悲鸿再画一幅更好的再送。徐悲鸿同意了。但谁知此后徐悲鸿一来因为工作繁忙,二来病魔缠身,直到他逝世,始终没能如愿。廖静文感到,那匹蓄积着无限力量的奔马,两句饱含着痛楚又充满欢乐的诗句,寄托了徐悲鸿对毛泽东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无限信任与希望。于是,将画装裱后,廖静文托人转交给毛泽东。
毛泽东在12月13日给廖静文写了回信,信中说:“静文同志:十月间的信和徐先生所绘的奔马,早已收到,甚为感念。兹派田家英同志询问你的情况,如有困难,请告知为盼!”田家英轻轻地说:“毛主席让我转告你,他说徐先生一生襟怀坦白,是个好人,他很敬重他。希望你把心放宽些,要节哀,要保重自己的身体。”田家英还告诉廖静文女士,在他拿着这封信走出屋子时,毛泽东又把他叫了回去,细心地嘱咐说:“要告诉廖静文同志,一定要好好把徐先生遗下的幼小儿女抚养成人。”毛泽东的关怀使廖静文非常感动。在毛泽东和友人的关怀下,廖静文女士终于重新振奋起来,在30岁的时候重新进入北京大学学习,并以惊人的毅力担负起了养育儿女的重任。40年后,廖静文在回忆起这件事的时候依然非常感动,她认为这不仅体现了毛泽东对徐悲鸿个人的尊重,也是对我国有贡献的知识分子的尊重和爱护。
【注释】
[1]引自谭玉琛主编:《毛泽东与党外人士》,第136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