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周世钊可兼贤与能

周世钊可兼贤与能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周世钊兄弟姊妹有7人,他排行第6,是惟一的知识分子。抗战胜利后,周世钊随着周南女中返回长沙,继续教书。周世钊受到鼓舞。一个月后,周世钊受任为一师正式校长。周世钊领衔邀集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联名向毛泽东致信。1951年2月,周世钊按毛泽东的意见,在长沙市申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批准。1958年7月,周世钊被选为湖南省副省长。1975年1月,周世钊在全国人大第四届会议上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周世钊可兼贤与能

他与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同班同学,两人共同爱好诗词文学,学业品德又同居全校学生之首;毕业后两人曾同在长沙修业小学任教,他们共做着一个相同的“梦”:改造中国与世界。后来,毛泽东走上了武装斗争的道路,他则继续教书。两人相知相交63年,同逝于1976年。

毛泽东评点原文

敦元学长兄:

迭接电示,又得九月二十八日长书,勤勤恳恳,如见故人。延安曾接大示,寄重庆的信则未收到。兄过去虽未参加革命斗争,教书就是有益于人民的。城南学社诸友来电亦已收到,请兄转告他们,感谢他们的好意。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倘有可能,尊著旧诗尚祈抄寄若干,多多益善。

……

    敬颂

教祺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十月十五日[1]

惇元兄:

赐书收到,十月十七日的,读了高兴。受任新职,不要拈轻怕重,而要拈重鄙轻。古人有云:贤者在位,能者在职,二者不可得而兼。我看你这个人是可以兼的。年年月月日日时时感觉自己能力不行,实则是因为一不甚认识自己,二不甚理解客观事物——那些留学生们,大教授们,人事纠纷,复杂心理,看不起你,口中不说,目笑存之,如此等类。这些社会常态,几乎人人要经历的。此外,自己缺乏从政经验,临事而惧,陈力而后就列,这是好的。这些都是实事,可以理解的。我认为聪明、老实二义,足以解决一切困难问题。这点似乎同你谈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持之以恒,行之有素,总是比较能够做好事情的。你的勇气,看来比过去大有增加。士别三日,应当刮目相看了。我又讲了这一大篇,无非加一点油,添一点醋而已。……

毛泽东

一九五八年十月二十五日[2]

周世钊简介

周世钊(1897.3.12~1976.4.20),字惇元,又名敦元、东园。教育家。湖南宁乡人,出身于石子冲(离韶山冲15公里处)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周润生,为人平和忠厚,原先开过药店,行过医,后改为务农。母亲是位慈祥、略通文墨的家庭妇女。周世钊兄弟姊妹有7人,他排行第6,是惟一的知识分子。

周世钊7岁时,他父亲亲自教他读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他读四书和《三字经》、《千字文》等,都达到了背诵的程度。10岁时,上小学读书。1913年春天到1918年夏天,周世钊在湖南第四师范和第一师范修业了五年半。此间,与毛泽东同学。二人住在一个宿舍,上课在一个教室,自修时在一张桌子上。1915年春,周世钊的父亲病逝,他十分悲痛,一度想自杀。经母亲劝告,方改变念头,重树信心。

1917年,湖南第一师范学生会改选,毛泽东被选为学生会总务(主席)兼教育研究部部长,周世钊被选为文学部部长。他们并肩携手,亲密合作,工作很有成绩,深得同学们的敬重。在校期间,他们共同发起组织了进步组织“新民学会”。

从一师毕业后,周世钊到长沙修业小学教书。从1919年开始,他协助毛泽东创办过《小学生》、《湘江评论》、《新湖南》、《湖南通俗报》等报刊。其中《湖南通俗报》由周世钊和谢觉哉轮流负责总编。通俗报内容丰富,有讲话,有新闻,有大事述评,有新字课。其形式和内容都和过去的报纸截然不同,敢于说话,敢于提别人不敢提的问题,诸如劳工神圣,妇女解放,文学革命,民众联合起来,反对吃人的礼教,反对贪官污吏,反对军阀。周世钊常用“东园”作笔名,抨击旧社会,宣传新文化,颇受读者欢迎。

1927年10月,周世钊经东南大学同学何经渭的介绍,到湖南私立明德中学教书,以后又到周南女子中学、省立第二中学、第一师范、长郡中学、长沙师范、妙高峰中学等校教国文课,直到1949年7月,过了22年的教书匠生活,未离开学校一步,也未离开湖南一步。他的教学很有特点。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的教学:“周敦元老师的国文教学是很令人回味的,现在有人把语文课堂教学分为感情型与分析型两种,而周老师的课堂教学可谓兼而有之。他独创的教学方法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启发了我们对国文课的浓厚兴趣,不少同学在他的感化之下,奠定了以后选择职业的基础。他自编了高中国文课本,选的是历代文学名篇,集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每教一篇课文,他都详细地介绍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和文学特点。周老师是从不照本宣科的,每篇课文,他都烂熟于心,感受很深,加之他学识渊博,讲起课来,真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听他的课,令人心无旁骛,注意力全被吸引住了。……当时正值日寇节节入侵,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周老师给我们讲岳飞、文天祥的英雄故事,讲解他们的《满江红》、《正气歌》等洋溢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诗词,他鼓励我们要做一个爱国青年,要为国雪耻,为民造福。……周老师还教我们做人要正直坦荡,做学问要肯下功夫,要清心寡欲,不为名利所动。”[3]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周世钊致力于教书育人,培养抗战学生。他拒绝到敌伪政权中谋求高官厚禄,认为教书是清高的工作,学校是桃花源。抗战胜利后,周世钊随着周南女中返回长沙,继续教书。

1949年8月5日,湖南和平解放了。刚一解放,周世钊以第一师范代理校长的名义专电毛泽东致敬,旋得毛泽东的复电。毛泽东在电报中说:“虞电诵悉,极感盛意,目前革命尚未成功,前途困难尚多。希望先生团结全校师生,加紧学习,参加人民革命事业。”周世钊受到鼓舞。一个月后,周世钊受任为一师正式校长。周世钊领衔邀集一些老新民学会会员和教师,联名向毛泽东致信。10月15日毛泽东复信,称赞周世钊:“兄为一师校长,深庆得人,可见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并希望周世钊将自己的诗作抄寄一些给他,多多益善。1950年9月,毛泽东邀请周世钊来京,参加了国庆观礼。

1951年2月,周世钊按毛泽东的意见,在长沙市申请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批准。3月,入北京华北革大政治研究院学习一年。1955年4月,周世钊被任命为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校长。1958年7月,周世钊被选为湖南省副省长。1959年,被湖南省选为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尔后还担任了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1975年1月,周世钊在全国人大第四届会议上被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晚年,周世钊忧国忧民之心更切,经常给毛泽东写信坦陈自己的看法,利用见毛泽东的机会反映实际情况,提出建议。1976年4月20日,因病医治无效,在长沙去世,终年80岁。

试析

毛泽东与周世钊,既是同乡,又是同学,还是挚友。两人相交63年,情谊深厚,过从甚密,书信不断,诗词唱和。毛泽东称周世钊是“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4],又称他是“贤者与能者”。周世钊称毛泽东是“素抱宏愿的吾兄”,又称他是“尊敬的主席”。毛泽东的一生,是以身许国的一生,是以身许主义的一生,是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伟大的一生。因而他是一位深受人民热爱的伟大人物。周世钊的一生,是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一生,是未敢忘人民的一生。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普通的人。周世钊对毛泽东的尊敬是由衷的,毛泽东对周世钊的赞扬同样是真诚的。

毛泽东忘不了,在第一师范同学的5年半期间,他们同班同宿舍,朝夕相处,无话不谈。他们一同聆听进步师长徐特立、杨昌济等人的教诲,树立了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他们充分利用第一师范良好的学习环境,如饥似渴地学习,顽强地锻炼身体,积极投身反帝反军阀的斗争,热心社会活动。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他们从事学友会工作,兴办工人夜校,深入农村进行调查,组织新民学会,努力寻求革命真理,探索救国救民之路。他们密切合作,配合默契。毛泽东好学不倦,善于钻研,克己宽人,治学严谨,言行一致。同时毛泽东还非常富于反抗精神,有非凡的胆识才智,有杰出的领导和创造才能。而周世钊则为人温和敦厚,顽强好学,尤在文学、诗词方面有造诣。他们都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和称赞。1917年7月,全校组织了一次“人物互选”活动,12个班的学生共575人。选举结果,全校有34人当选,第一名是毛泽东,获49票;第二名是周世钊,获47票。超过40票的只有他们两人。

1918年,毛泽东和周世钊从第一师范毕业了。二人难舍难分。之后周世钊在王季范的帮助下,到长沙修业小学教国文,毛泽东则到北京、上海筹办赴法勤工俭学之事。1919年4月,毛泽东突然到修业小学找到周世钊,并说自己“无家可归”。周世钊便邀请毛泽东到修业小学居住,并告之该校高小部正缺历史教师,每周只有6节课,只要毛泽东愿意教,对工作并无妨碍。于是,毛泽东住进了修业小学,并承担了高小部的历史教学。

在修业小学,毛泽东教的历史课,每每结合现实,启发学生们的爱国思想,深受同学们的欢迎。教学之余,毛泽东创办了《湘江评论》,积极领导长沙的五四运动。毛泽东与周世钊住的房子只隔一层木壁,周世钊深夜醒来,常常从壁缝中见到毛泽东房里的灯光,原来毛泽东还在为《湘江评论》写稿呢!在毛泽东的影响下,周世钊积极参加了湖南的革命活动。40年后的1959年,周世钊重游“五四”旧地,感慨万千,喜赋《浪淘沙·访修业学校》一诗:“夏雨喜重游,重上东楼。卌年前事到心头。五四风云筹策地,胜迹长留。破碎以金瓯,烟瘴谁收?独将大论正沉浮。要挽湘江千丈水,荡涤神州。”

在修业小学时,毛泽东、周世钊的生活特别清苦,而他们的友谊更加纯挚笃诚了。冬寒季节,毛泽东的被子单薄,就卷着被子到周世钊的床上同睡。他们互相温暖着,同床共做一个“梦”:要改造中国与世界,打倒列强,打倒军阀,救中国。古人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此来形容毛泽东与周世钊的友情,是很恰当的。

新民学会会友间通信较多,毛泽东搜集了会友间相互往还的书信,编为《新民学会会员通信集》。其中有一封毛泽东致周世钊的信,长达2000余字。信于1920年3月14日由北京寄往长沙,信中写道:

“接张君文亮的信,惊悉兄的父亲病故,这是人生一个痛苦之关。像吾等长日在外未能略尽奉养之力的人,尤其发生‘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痛!这一点我和你的境遇,算是一个样的!

“我想你现时在家,必正绸缪将来进行的计划,我很希望我的计划和你的计划能够完全一致,因此你我的行动也能够一致。我现在觉得你是一个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倘然你我的计划和行动能够一致,那便是很好的了。”

“我们是脱不了社会的生活的,都是预备将来要稍微有所作为的。那么,我们现在便应该和同志的人合力来做一点准备工夫。我看这一层好些人不大注意,我则以为很是一个问题,不但是随便无意的放任的去准备,实在要有意的有组织的去准备;必如此才算经济,才能于较短的时间(人生百年)发生较大的效果。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之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

“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人补助少得的人,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两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清或者也会加入。这种组织也可以叫做‘工读互助团’。……”

1920年6月28日,周世钊曾给毛泽东一信,劝其返湘。信中说:“吾兄平时,素抱宏愿,此时有了机会,何不竭其口舌笔墨之劳,以求实现素志十一?相知诸人,多盼兄回湘有所建树,弟也主张兄回省,其理由如下:……”

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出,当年二人的亲密程度。

1927年,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了井冈山,周世钊则继续从事教书的职业。此后一别23年,两人天各一方,“九州明月系离肠”。周世钊常常挂念自己的友人,当毛泽东在延安、重庆时,周世钊都冒着风险致函问候。1949年,长沙和平解放后,他又马上致函毛泽东,毛泽东复信称赞他“骏骨未凋,尚有生气”。周世钊感到无比鼓舞,以后两人的友谊又有了新的发展。

1958年7月,周世钊当选为湖南省副省长。受任新职,他思绪万千。10月17日他写信给毛泽东,叙述了自己复杂的心态。谁料仅隔一周,毛泽东就复函周世钊。这封信给周世钊以极大鼓舞,激励他充满信心地走上了新的领导岗位。此后,他相继担任了湖南省副省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湖南省主任委员等职。

1966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两位友人的友谊经受了新的考验。面对轰轰烈烈的群众运动,周世钊感到茫然不解。是袖手旁观?还是火上加油?抑或直言谏劝?他陈书毛泽东,要求面见。毛泽东答复说:“不必来京,事情可以合理解决。”

1967年,红卫兵抄了周世钊的家。周世钊去北京面见毛泽东,诉说:“我一身之外无长物,抄家者一无所获,不过搞乱了我好些旧书,弄得残缺不全,可惜!可惜!痛心!痛心!”毛泽东听后沉思良久,然后用低沉的声音对他说:“这对你不起,由我负责赔偿,你那些旧书,我这里都应该有,任你挑选拿去做赔,只不得抄我的家。”停了一下,毛泽东又对他说:“你不要心存芥蒂,湖南的事,你还是要管的,当说得说,可管则管,至少是教育方面的事,你要管,不必负气……”周世钊当时回答说:“我连个党员都不是,怎能管事,怎么管事?……”毛泽东说:“你愿入党我可作介绍,你是副省长嘛!即使造反,你也应管,再说你又是湖南民盟的负责人……怎能袖手旁观……”

1972年8月,周世钊再次坦率向毛泽东陈书。全信论述了八个问题,近4000字。其中有这么几段照录如下:

——林陈黑帮利用文化大革命运动,背着主席,排摈异己,扩大黑帮。很多水平高、能力好、有斗争历史、有工作经验而又忠于职守、卓著成绩的党内和党外的老干部被他们假借各种名义给以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扣薪降职者有之,遣送回籍者有之,至今仍有很多人不得平反,不予复职,造成各方面工作上的困难,损失极大。亟应进一步贯彻您的指示,落实干部政策,并由中央组织检查团分赴各省市进行检查。

——林陈为了破坏主席的知识分子政策,对文化界、教育界、科技人员、医务人员,各类大小知识分子都加以臭字的谥号,……统统称为臭知识分子。一些年龄稍大、家庭出身稍差,而工作经验、教学经验都较好,文化水平、专业水平都较高的人,常被斥为反动学术权威、反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强令其退职退休,用一切办法排遣出去。

——主席素来特别重视青年培养教育问题。但经林贼的阴谋破坏,共青团、少先队等组织完全瘫痪。学校教师、工厂干部对管教青年学生、青年徒工也大大放松。下乡上山的青年学生,社队也不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差不多可以说,广大青年处于很少有人管教的状态。……窃以为共青团、少先队的工作应该恢复,并提高质量。

——窃以为理工大学要特别重视提高教学质量,以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同时还应恢复科技大学,适当延长其学习年限,以期提高学生的造诣。文科大学中是否可指定几个有条件的设置历史研究所(或单独设立),招收大学毕业中的文史学习比较有基础的入学,用适当长点的时间,研读古今文史名著,章学诚谓:六经皆史。……目前能胜任这种研究所的教师的老人已不多,再过几年将更难物色。因此能早为之所,便利较多。至于近代史和世界史当然也甚为重要。

——青年工人、农民和学生除政治理论外没有多的书可读。窃以为“五四”以来一些比较好的书可以经过审查开放一部分,同时文教领导部门应组织力量编写新的读物,凡革命斗争故事、革命先进人物、战斗英雄、劳动模范、革命知识分子、好的村史、家史和一切好人好事,都应以生动浅显和笔端带感情的文字写出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农民革命的英杰,一切好的发明家、工程技术人员、艺术家、哲学家、文学家、科学家、医药家、教育家也可以一分为二地写出具有教育作用的部分,……另外,还应编写一些有关农业基础知识、工业基础知识、气象常识、史地常识等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常识读本,以提高读者的文化科学知识。

——我们看到一些基层干部除以私人关系开后门的作风颇为严重外,又每每以派性和私隙作祟,借机会报复,打击别人,……窃以为中央和省市可考虑设置这类报告或控诉的机关,负责对所提问题深入调查,作出结论,经过有关上级的审核批示解决问题。

周世钊能在1972年8月的政治气候中提出如此八条,这种认识与胆略来自对祖国、对人民、对领袖、对友人的赤诚之心,来自畏友、诤友、挚友的气魄。只有交深才能言重。人与人之间最大的信任莫过于进言。苏浚在《鸡鸣偶记》中给畏友下了个定义:“道义相砥,过失相规,畏友也。”正因为周世钊是这样一位难得的好友,所以毛泽东与他的友谊保持终生。1976年,周世钊与毛泽东分别于4月20日和9月9日离开了人世。这两位友人虽不是同年出生——毛泽东先周四年,却在同年逝世。从1913年算起,两位友人相交了63年,他们的友谊永留人间,长驻史册。

周世钊,一个毛泽东认为兼有“贤”与“能”的人,一个从青年起毛泽东视为“真能爱我又真能于我有益的人”,他的学识和品德,追求和作为,令人敬佩,值得后人学习。

【注释】

[1]摘自毛泽东1949年10月15日给周世钊的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345~346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摘自毛泽东1958年10月25日致周世钊的信(见《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8~549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杨澍:《回忆“蓝田时代”的周南女校》。

[4]见周彦瑜、吴美潮编著:《毛泽东与周世钊》,第150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