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震林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
谭震林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茶陵创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毛泽东称他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
毛泽东评点原文
你也赞成要有武装啊!你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1]
谭震林简介
谭震林(1902.4.22~1983.9.30),湖南省攸县人,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少年时读过三年私塾,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当过书店学徒、印刷工人。1925年冬参加革命,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茶陵从事工人运动。
1927年11月,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攻占茶陵,谭震林同起义部队接上关系,任县总工会主席、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2月下旬,随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1928年9月任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代理书记,不久任书记。1929年初,任红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6月,调红四军第四纵队,任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0年6月任红十二军政治委员。1931年8月,在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5月,任福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33年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开展的反“罗明路线”斗争中受打击,被撤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职务,调瑞金保卫局红军科任科长。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闽西坚持游击战争。1935年5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军事部长;1936年1月,增补为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1938年1月,新四军军部成立。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在闽西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2000多名红军游击队员,编为新四军二支队,谭震林任副司令员,不久调三支队任副司令员。他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指示,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0年5月,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兼中共苏南区委书记,统一领导东路地区工作。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继续兼任苏南区党委书记。1942年9月,任新四军军部巡视员;年底,调新四军二师任政治委员并兼淮南区党委书记,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
解放战争初期,谭震林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1948年七八月间,和粟裕一起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1947年1月,华东部队统一整编,组成华东野战军。谭震林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1948年初,兼任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与许世友一起指挥部队在山东内线作战,和陈毅、粟裕指挥的外线作战兵团相配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11月发起的淮海战役,谭震林作为总前委成员之一,参与了战役的领导和指挥。淮海战役结束后,中央军委对全军实行统一整编,华东野战军改称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第一副政治委员。1949年初,中央军委命令第二、三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一部协同南下,准备渡江作战,捣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总前委决定第三野战军组成中、东、南三个作战集团军,谭震林负责指挥中集团军,并兼任七兵团政治委员。5月初,七兵团渡江进驻杭州后,谭震林担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管会主任、省军区政治委员。为新解放区的剿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做了大量工作。
1952年夏,谭震林调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年12月调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书记处书记。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被增补为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11月兼任农林办公室主任。
在“文化大革命”中,谭震林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残酷迫害。1973年8月,他参加了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77年8月,在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为中央委员。1978年2月,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再次当选为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1983年9月30日,谭震林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试析
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萌发于党的创建时期。1920年,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长沙讲学,提出用教育的方法改造社会的观点。毛泽东不赞成。12月1日,他在给蔡和森的信中指出,用教育的方法改造社会,“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这是因为,“历史上凡是专制主义者,或帝国主义者,或军阀主义者,非等到人家来推倒,决没有自己肯收场的”。他认为,“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奈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之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到了大革命时期,毛泽东的这一思想趋于成熟,他更加具体地提出了“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把手持梭标的农民组成“使一切土豪劣绅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的政治主张。为实现这一主张,他在他负责的农民运动讲习所建立了军事训练部,对学员实行军事编制,开设军事课程。大革命失败后,可以说,毛泽东对于党领导并掌握革命武装的极端重要性已经有了刻骨铭心的认识。他深刻地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明确地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1927年7月4日,在党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他坚决主张保留农民自卫军。他说,“不保存武力,则将来一到事变,我们即无办法”。他提出,如果当地不能存在就上山。他预言,“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他严肃指出,“对军事方面,从先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唐(指蒋介石、唐生智——编者注)都是拿枪杆子起(家)的,我们独不管。现在虽已注意但仍无坚决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动非军事不可,此次会议应重视此问题,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在当时,毛泽东的见解确实超过了他的同代人。
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当时的党内教条主义者并不理解,反而因为马克思没有讲过这样的话而给毛泽东戴上了“枪杆子主义”的帽子。1956年9月10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预备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回忆此事时说:“那个时候,给我安了一个名字叫‘枪杆子主义’,因为我说了一句‘枪杆子里头出政权,他们说政权哪里是枪杆里头出来的呢?马克思没有讲过,书上没有那么一句现成的话,因此就说我犯了错误,就封我一个‘枪杆子主义’。的确,马克思没有这么讲过,但是马克思讲过‘武装夺取政权’,我那个意思也就是武装夺取政权,并不是讲步枪、机关枪那里跑出一个政权来”。
毛泽东说谭震林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人是出自这样一个典故:1927年11月,毛泽东为扩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令工农革命军攻取了茶陵县城,在那里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级革命政权——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谭震林被推举为政府主席。革命政权建立后,就遭到敌人的反复围攻。12月下旬,国民党军队用一个加强团的兵力包围了茶陵。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工农革命军经过一番激战,便主动撤出战斗,返回井冈山。谭震林也随同上了山。上山后,毛泽东发现中共茶陵县委的人没有上山,说茶陵还是要管,便指定谭震林负责茶陵县的工作。谭震林派人下山到茶陵县了解情况,由于敌人封锁甚严,下山的同志被敌人杀害了,于是又派一人去,这个同志也没见回来。谭震林把这一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说,“以后没有武装不要下去”。谭震林说,“从这件事体会到,没有武装就没有活动的余地”。毛泽东听了,笑着对谭震林说,“你也赞成要有武装啊!你是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
赞成武装夺取政权的人,老实说,谭震林不能算是第一个。否则,大革命失败后,党内就不会有那么多优秀分子投身到组织革命军队、发动武装起义中去。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和各地的武装起义,都是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实践。但是,谭震林作为第一个党领导的县级革命政权的负责人,从创建和巩固革命政权的角度来理解毛泽东关于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思想,并当面向毛泽东讲自己的切身体会,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又确实是第一人。这在当时不少人把毛泽东的主张看作是“枪杆子主义”的情况下,能有此体会和认识,是很难得的。
谭震林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不止。在战争年代,谭震林在军队中长期担任着重要职务,既会打仗,又善于做政治工作,为我军的发展、壮大和夺取革命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全国解放后,谭震林从军界进入政界,在党内和政府中肩负要职,又为社会主义建设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谭震林虽然逝世了,但是,他作为毛泽东的战友,作为第一个赞成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并为此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注释】
[1]摘自殷理由主编:《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军事人物篇》,第371页,山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