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兼爱”“相利”的政治指向与社会理想
墨家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题是兼爱、相利,“兼爱”是其政治目标,“相利”是其社会理想,所追求的是爱的普施、利的共享。
墨家思想有很强的经世济民情怀,其核心思想是“爱利天下”、“爱利万民”,他们竭力把“兼爱”“相利”思想宣传到全社会中去,以建立一个“兼相爱,交相利”的,利益共享、人际和谐的,具有人的尊重、人的平等、人的相互关怀的理想社会,这是他的政治目标。墨子认为兼爱、相利是高尚的政治品性,也是高尚的道德境界,要大力倡导人我相爱,爱利相兼,爱利互融,义利同构。通过兼相爱,大兴天下之利,使“万民被其利”、“天下皆得其利”,兼爱通过相利得以实现。由此可见,墨子思想是道德与功利、精神与物质的双向追求,寻求的是义与利的双向平衡和双向张力。“兼爱”“相利”思想是墨家学说的精髓,也是墨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总纲。
墨子从平民视角,认定社会现实是有缺陷的,民劳苦不已却承受沉重的饥、寒之患,是不公平的,必须“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墨子·兼爱中》),也就是说,只有提倡“兼爱”“相利”才能改变现实民患很深的状态。他还深入地思考了一个尖锐的社会问题:“乱从何起?”他的结论是,社会祸乱之源在于人们“不相爱”“交争利”,他断言:“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墨子·兼爱中》)在墨子看来,社会只有利益冲突,缺少相爱之心,是社会祸乱之源,只有“兼爱”“相利”才是天下安宁、社会和谐的基础。
墨子的爱利相兼思想具有很强的批判性,矛头直指儒家的义利观。认为儒家思想是有缺陷的,儒家提倡的爱是不平等的爱,“儒者曰:亲亲有术,尊贤有等,言亲疏尊卑之异也”(《墨子·非儒上》),对此,墨家大不以为然。墨、儒都讲仁爱,但儒家等级性很强,尊尊亲亲有差等,而且儒家“义”“利”分开,重义轻利,道德至上,墨家则倡导义利相兼,爱利平等,以弥补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缺陷。他公开申明,“义者,利也”(《墨子·墨经上》),应该不分贵贱亲疏,尊重平民百姓的利益诉求。墨子思想道德教育中,功利性色彩鲜明,平等性追求强烈,符合了社会下层人的基本要求,适应了下层人的生存需要,所以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可以说墨家的思想道德教育理念是以民生关注为其核心的。
墨子的“兼爱”说其质点是爱之“兼”,正如《尸子·广泽》所说“墨子贵兼”,即具有平等的爱、相互的爱的泛爱意识和博爱胸襟。墨家一再宣示,他所说的“兼”就是“仁”,就是“义”,这是圣王之道,只要能“兼爱”,王公大人才能安,万民衣食才能足,有识之士都应该审视自己是否做到这一点。墨子所竭力倡导爱之“兼”,一是要“兼”及天下,爱一切人,幼长贵贱,都是天之臣民,应该一律平等。要使天下人相爱相利,“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墨子·兼爱中》),贵不傲贱,诈不欺愚,要像文王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兼爱天下,要像日月那样无私地普照大地,要爱及万民。二是要“兼”及利他。墨子的“兼爱”观有很强的利他意识,有利于人的就应该热情去做,不利于人的就应该自觉停止,他强调视人如己,“若使天下兼相爱,人若爱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子弟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不慈不孝亡,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其结论是“不可以不劝爱人”(《墨子·兼爱上》)。三是“兼”及爱利自己。墨子说:“爱人者,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墨子·兼爱中》)改变冤冤相报的社会习性的唯一方法是从爱他利他开始,从而爱及自己、利及自己。“必吾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之爱利吾亲。”(《墨子·兼爱下》)
墨子一生辛辛苦苦宣传其“兼相爱,交相利”主张,期望以此来改造人心,改革社会,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生活中的“相恶”、“相贼”的反社会心理和反道德观念,寻求的是社会的和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