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

佛教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思想源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魏晋以后,佛教思想道德教育活跃在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社会动乱、生活艰难,而且心灵备受创伤,普遍寻求灵魂的安慰、精神的寄托、心理的开悟之际,佛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正好适应了陷入迷茫状态的人们的心理需要,所以佛教思想道德意识在社会上快速地蔓延开来。

第一节 佛教思想道德教育的兴起

与其他一切宗教一样,佛教是被压迫者的呻吟,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是对社会不平的无奈,是对现实世界的迷茫,对理想世界的幻觉;是对外部世界的依赖,对异己力量的恐惧。

佛教思想源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是释迦族净饭王的太子,他痛感社会不平和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种种苦恼,看破红尘,于是出家苦行,寻找人生解脱之道,而后在菩提树下沉思成道。佛教代表政治上的淡漠者、民间疾苦的同情者、拯救苦难人生的救世者,其主旨在于呼唤社会关注人生,解脱人生苦难,以达到理想的彼岸世界。

佛教教育在中国的社会有三大因素:一是东汉后期儒家思想神化、僵化,因而产生了社会对儒家思想的信仰危机,佛教思想填补了这个空白;二是社会动荡不已,人生无常,需要寻求精神寄托,佛教适应了这种社会精神需要;三是统治者需要寻求一种新的精神武器以消解社会性的思想矛盾,佛教思想成为统治者的理想选择。因此可以说,佛教思想是乘虚而入。

佛教思想传播的出现起初并未被人看重,只是把它作为一种神仙之类,佛学方术化;魏晋时期,玄风日盛的社会生活现实使佛教获得了开阔的发展空间,佛教也因此玄学化;而后佛教思想逐步向儒学靠拢,佛学也逐步儒学化;到唐朝佛教思想完成了中国化的过程。

佛教思想扩散得很快,杜牧《江南春》中描述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北魏时有佛教寺院3万余所,佛教几乎已趋国教化程度,不仅反映了社会崇佛盛况,也说明得到了强有力的政治支持,甚至因之产生政权与教权的政治冲突、儒学与佛学的思想斗争。尽管受到毁佛事件、批佛思潮的猛烈冲击,佛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很快渗入到中国的政治生活中去,渗入到中国传统的道德意识中去,成为一支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思想力量。

魏晋以后,佛教思想道德教育活跃在中国社会生活之中,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佛教思想道德教育以“愍念众生”为教育主题,以启发自觉自悟为基本教育过程,以佛事文化渲染为主要方法,很有社会影响力,其代表人物有道安(313—385)、僧肇(384—414)、竺道生(355—434)、慧远(334—416)等,他们以自觉觉他情怀,在政治高层与社会底层广泛开展佛教思想道德意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社会动乱、生活艰难,而且心灵备受创伤,普遍寻求灵魂的安慰、精神的寄托、心理的开悟之际,佛教的思想道德教育正好适应了陷入迷茫状态的人们的心理需要,所以佛教思想道德意识在社会上快速地蔓延开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