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宽松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宽松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学校的兴盛促进了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意识的传播与扩散。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各种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元朝统治者一要以提升自身诚德问题为前提,二要以解决民众饥渴为先务,是很得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方略。元朝较以前各代更多地重视对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民生关注,如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的思想控制,思想道德教育所及,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

第四节 宽松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氛围

一、以兴学重儒,以教化民

元朝一方面大兴学校,行儒学,兴新俗,大力倡办书院,并鼓励私人办学,以学校为思想道德教育主阵地,随处可见其以教化民的努力,并积极向边远地区延伸,大大地拓宽了教化空间。元世祖忽必烈清楚地意识到,学校对治国安民来说似缓而急,学校教育对社会教化具有重要地位,是“风化之本,出治之源”。据《元史纪事本末》载:“元世学校之盛,远被遐荒,亦自昔所未有。”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时,已有学校24400余所,书院400余所,出现“海内家蓄朱子之书,人习圣贤之学”的盛况。学校的兴盛促进了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意识的传播与扩散。

与此同时,大力开展各种社会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元世祖在至元六年(1269)下诏《官吏诣庙学烧香讲书》,要求各地组织吏民礼拜文庙,尊崇孔圣,并组织地方学官,民间有德望可为师长者,“于百姓农隙之时,如法训导使长幼皆闻孝悌忠信廉耻之言。礼让即行,风俗自厚,政清民化,止盗息奸,不为小补”(《庙学典礼·官吏旨庙学烧香讲书》)。庙学是文庙与学校合一之称,这里所说的庙学相当于社学,反映了元朝的庙学不仅有育才功能,更有化民责任,是“教化可明,人才可冀”的双向追求,这是针对地方上“吏民不习礼法,轻犯宪章”,德尚浇薄的社会状况而设的,主旨是“肃清风俗,宣明教化”,对在学学生及周边民众开展广泛而有力的思想道德的宣讲活动,也宣讲农时民生,普及生产知识。可见这是以文庙为中心场所的、以祭孔为有力载体的、以宣讲儒学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开性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很有教育声势,是适应社会底层民生民情的有效的教育之举。

二、加大思想宽容度

应该说元朝统治者的思想胸襟与文化视野都较开阔,《元史·太宗本纪》说,“有宽弘之量,忠恕之心,量时度力,举无过事”,并非是溢美之词。元朝虽然算不上很有文化创造力,却很有思想宽容度,实行多民族、多宗教、多语言的共存共融,允许信仰自由,没有设太多的思想禁忌与文化禁区,没有太多的思想反省要求,并没有像明、清那样搞文字狱。忽必烈曾下令“堕天下之城郭”,反映了元朝统治者开阔的思想襟怀与开放的文化性格。元朝虽然也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没有像历史上曾出现过的思想偏狭,也没有太多的思维定势所限,允许多种思想在社会生活中并存。元朝在宗教信仰上采取开放性的态度,虽以佛教中的喇嘛教为主教,但与此同时,宗教信仰自由,对基督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婆罗门教、犹太教,还有道教,都以礼相待,各种宗教都能在社会上畅行无阻,这有利于软化与消解人民的反抗意识。至元二十八年(1291),宣政院统计,全国寺宇有42318所,僧尼有213148人,可见其宗教风盛,各种宗教思想与文化道德意识的社会传播与扩散非常活跃。

社会思想道德风尚中,胡风流进汉俗,凸现了胡人风格,也改善了汉俗,丰富了中华思想道德文明的内涵。所以,元朝具有自然活泼的思想氛围,对人性的束缚显然少了,也不过于计较细节了。君臣之间,唯知经典之为尚,处理问题宽慈仁厚。据孔齐《至正直记》记载,宋遗民梁栋作诗,被仇家诬告,礼部则认为,“诗人吟咏情性,不可诬以谤讪,倘使是谤讪,亦非堂堂天朝所不能容者”,可见在思想文化问题上很有政治宽容性。

忽必烈重视以“祖述变通”手法淡化民族边界与民意隔阂,缓解蒙俗与汉俗、草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思想差异与矛盾。从辽、金时期开始,就面临着是用北方民俗来改造中原民俗,还是用汉俗改造胡俗的艰难选择,元朝统一天下以后,解决蒙政与汉法、蒙制与汉制的矛盾问题,解决长于武功而短于文治的冲突问题,解决牧人利益与农人利益关系问题,解决蒙古贵族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问题,都表现得比较灵活与宽容,竭力避免思想矛盾激化。

三、关心民生以化解民众中的不合作意识

元朝统一天下以后,民众中的对抗意识、不合作意识的强烈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元朝思想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很快地发挥稳定天下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民生的关注,使汉族中的不合作意识很快消解。忽必烈《即位诏》中明确地公示天下,把民生关注放在第一位,“虽承平未易遽臻,而饥渴所当先务”。“以农桑为急务”,“劝农桑以富民”,以解饥富民为急务,也适应了民心诉求。1271年忽必烈大赦天下,“应天下惟以至诚,拯民者莫如实惠”,明确地宣示了以“至诚”应天下、以“实惠”拯民众的思想教育路线。元朝统治者一要以提升自身诚德问题为前提,二要以解决民众饥渴为先务,是很得人心的思想道德教育方略。

四、强化对周边域外的思想扩散力

元朝不像宋朝那样边患不断,从成吉思汗开始,不只是沉溺于武力开边,更热心于域外的思想扩散,其思想影响的关注力就放在外扩散性上,不仅使中原思想文化向周边扩散,甚至远及域外,热心于创设对外的思想文化教育机构,积极培养与域外思想文化交流的人才。开辟欧亚通道,大量的阿拉伯人、欧洲人涌入中国,活跃了与域外的思想文化交往,缩短了欧亚的思想文化差距。元朝的思想影响远及阿拉伯、欧洲、南洋群岛,使世界认识了中国。元朝较以前各代更多地重视对少数民族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民生关注,如加强了对台湾、西藏的思想控制,思想道德教育所及,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图横跨欧亚,曾远及今之俄罗斯、匈牙利,东北到堪察加半岛,西南到波斯湾,曾占领西亚的阿塞拜疆、伊拉克、亚美尼亚、土耳其、叙利亚大部分地区,这不完全决定于军事力量,也说明元朝的外向性的思想影响力不可低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