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生的贝壳什么意思

人生的贝壳什么意思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的字义有一个演变过程。“贾”从买卖的意义演变为价格,与古代人的交换行为变化有关。古人原把“价值”写作“价直”,后来才写作“价值”。物与“贾钱”是否相当的现象,合起来称为“价直”。虽然“价值”一词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但它的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含义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价值”一词的原意主要是指“价格”,是指人们在买和卖的经济活动中,物与物的价格是否

一、汉语“价值”一词的含义

由于经济价值先于哲学价值被人们所认识,所以人们对经济价值概念比哲学价值概念认识得深刻。比如,一块土地所处的地段较好,有人要在这块土地上投资建房或建工厂,他说:“这块地很有投资价值。”显然他所说的是在这块地上投资建房或建工厂能带来比投资更多的经济收益,他所说的投资价值是指经济价值。

在汉语中最早出现的价值概念也是经济价值而不是哲学价值。经济价值概念经过了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价值”是一个复合词。汉字的特点,是一字一义或一字多义。我们分别考查“价”和“值”的意义及其演变。

1.关于“价”。

“价”字在未简化前写作“價”,“價”字是从古代“賈”字演变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6年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中,“賈”简化为“贾”,而“價”则简化为“价”。

“价”的字义有一个演变过程。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解释:“价,物直也。从人贾,贾亦声。”(3)说的是“价”字是从“贾”来的,它的意义指价格。

但是,在更古的时候,“贾”字的意思不是价格,而是“买”的意思。“贾”与“沽”是同源字,“沽”是买的意思,“贾”也是买的意思,读音都为“ɡ ǔ”。什么叫同源字?原来古代人造字,是从实际需要出发的。由于古代交流不方便,各地造的字同音同义不同形的现象很多。王力先生说:“凡音义皆近,或义近音同的字,叫同源字。这些字都有同一来源。”(4)同源字也是同源词,“因为它们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完全同音,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意义上的差别”(5)。同源字必然是同义词或意义相关的词。但是,不能反过来说凡是同义词都是同源字。

“贾”从单纯的“买”逐步演变为“买卖”。先前人们把运货贩卖叫“商”,又称为“行商”,行商主要是卖。把囤积营利称“贾”,又叫“坐贾”,坐贾主要是买。由于买和卖是联系在一起的,有买就有卖,有卖就有买,所以,商和贾渐渐就混合在一起,统称买卖为“商贾”。进行买卖交易要有场所,人们把进行买卖交易的地方叫“市”,“市”的意思也是买卖。这样,商、贾、市都有了买卖的意思,所以《说文解字》解释:“贾,市也。”(6)“贾”就是“买卖”。

再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深化,“商”从买卖的意思演变为特指买卖的物品——商品,以及从事买卖业的人——商人,“市”从买卖的意思引伸为买卖交易的场所——市场,而“贾”从买卖的意思引申为买卖物的数量、贵贱、厚薄,于是“贾”又演变为价格。古代学者解释说:“价者,物之数也。”(7)因为买卖是人的行为,所以后来在“贾”的左边加“人”字偏旁,写为“价”。

“贾”从买卖的意义演变为价格,与古代人的交换行为变化有关。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上古人会使用自己制造的农具进行农业耕作。在进行农业劳动时,人们会相互交换劳动工具。比如,你使用我的锄,我使用你的犁。后来,随着相互交换范围的扩大,人们把自己暂时用不着的农具拿到较为固定的场所进行交换。比如,你有一张多余的犁,但缺一把锄,于是就把这张犁拿到市场上去换锄。但是,这张犁是换一把锄就不吃亏还是换两把锄才不吃亏?人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就是把犁和锄都与第三种农具作比较,例如都与铲作比较。一张犁能换两把铲,两把铲能换三把锄,那么,一张犁就能换三把锄。如果我们把这种相互交换的现象写成等式,就是:

1张犁=2把铲

3把锄=2把铲

1张犁=3把锄

显然,铲是犁和锄的媒介物。

我们现在所说的“钱”,原是指古代的一种类似铁铲的农具,那时人们以“钱”这种农具作为相互交换的媒介物。现在我们相互交换的媒介物已经变为纸币了,但我们还是把纸币叫做“钱”。虽然相互交换的媒介物不断变化,但“钱”这个称谓从古到今没有变。

“贾”这个字的出现是由于人们相互交换的媒介物从农具“钱”变为贝壳引起的。

原来,人们在相互交换中,感到以像钱这样笨重的农具作为交换媒介物不方便,比如你扛了一张犁到市场上去换锄,他拿了两把锄到市场上去换犁,还得再拿上铲去充当你和他交换的中介,很麻烦。还有,如果经比较后,他的两把锄又换不了你的一张犁,犁、锄、铲又都不能分割,这成为交易中的一个难题。于是,人们把目光集中在交换媒介物的变更上。

新的交换媒介物应该是一种什么东西呢?应该是不容易得到、容易保存、容易分割、容易携带的东西。经过找寻,人们终于找到了一种东西可以代替“钱”,这就是“贝壳”。

贝是一种海生有硬壳的软体动物,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贝,海介虫也。”(8)贝的外壳即我们现在说的贝壳。在上古时,得到贝壳很不容易,于是人们就把它当成了稀有珍宝。许慎说:“古者货贝而宝。”(9)贝壳很坚硬,体积小,易保存,易携带,可以用数量的多少表示交换物的分割。所以,贝壳符合人们所要求的等价物的条件,也就代替了“钱”成为了人们交易的等价物。

“贾”字的写法和贝壳是怎么联系起来的呢?原来,“贾”的上半部不是写作“西”而是“襾”(音yà),《说文解字》对“襾”的解释是“覆也。”(10)贝壳覆盖在贝的上面,于是人们把买卖中的等价物写成“襾賈”。后来因为“襾賈”在书写时上面的“襾”被写成“西”,因而“襾賈”也就被错写为“賈”,再后来简化为“贾”。

“价”的读音也经过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在古代,因为“贾”的读音和意义都与“沽”相同,所以“贾”读“ɡǔ”而不读“jià”。当“贾”与“钱”联系起来称为“贾钱”时,“贾”的读音才从“ɡǔ”变为“jià”。

“贾”本来念“ɡǔ”,为什么与钱联系起来后变为“jià”了呢?原来,当人们用贝壳代替农具“钱”作为相互交换的媒介物后,贝壳就担当了钱的职能。但贝壳不是“钱”这种真农具,而是一种假农具,是“假钱”,所以“贾”就成了“假”的通假字,被念成了“jià”。有人说:“价名通假,假借货币。”(11)虽然后来交换媒介物从贝壳改为金和银,再后来改为纸币,但“贾钱”即“假钱”这个说法一直流传了下来。

2.关于“值”。

古人原把“价值”写作“价直”,后来才写作“价值”。“直”的本意是“正直”,在中国上古时代的意义是不弯曲,又作“当”讲。(12)从“当”的意义引申出此物与彼物在相互交换时是否相当。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价,物直也。”也就是说,在买卖时,这个物与那个物相当不相当。怎么知道物与物交换相当不相当?这要通过等价物“贾钱”来衡量。物与“贾钱”是否相当的现象,合起来称为“价直”。后来又在“直”的左边加人,于是“价直”写为“价值”。

虽然“价值”一词在中国出现得很早,但它的含义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价值含义不完全相同。在中国“价值”一词的原意主要是指“价格”,是指人们在买和卖的经济活动中,物与物的价格是否相当。例如孔子的弟子问孔子,有一块美玉,是收藏起来呢,还是卖了它?孔子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13)他的意思是说:卖了它,卖了它,我等买的人出一个好价钱。价格以价值为基础,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变化较大,与相对稳定的价值不能等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