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大山:奇特地貌与壮美风光
东大山,又称走廊北山,最高峰东大山老寺顶海拔3633米,最低点北部板槽河海拔1600米。境内有形如“月球地貌”的景观和壮美的丹霞地貌,还有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
人祖山又名快活山,要涂山。它是古华胥国之地,《列子》一书中所讲的“黄帝昼寝而梦游于华胥氏之国。其国无帅长,其民无嗜欲,不知亲己,不知疏物,故无爱憎,不知背逆,不知向顺,故无利害”,颇有点陶渊明笔下的“桃花园”痕迹。明朝诗人郭绅抒诗曰:“高峰壁立老龙蟠,削出芙蓉作画看。雨后髻髻当户碧,风前屏障依云寒。要涂名古夸雄镇,弱水源深涌急湍。地载天开多秀色,一方美景万年史”。此山断裂处称人宗谷,人宗谷南端称人宗口。
五山口稽查使遗址
五山口稽查使住址五山口指人宗口,大小盘道、东山寺口、烟墩口。它们东西一线,是南来北往商旅的必经之道,从明代就派兵看守,以收取各种交易税费。稽查使昼夜巡逻,食宿于此庙。商贩们传言道:“一条大山隔南北,五处通道收金银,全年赚钱三分半,妻儿吃饭两分换。”
山南关俗称铁门关,明朝杨博复建。山南关包括三部分组成:一是嘉靖二十七年四月十二日(公元1548年4月12日)至同年6月19日修建的城儿沟城;二是在河道重新整修的拦水坝,旧称千斤闸,原坝通高二丈三尺,拦水高九尺,新加固后,拦水总高一丈三尺,水面离城儿沟城墙根2丈;三是在拦河坝东山顶修一烽火墩,并在墩上题书“山南关”。这座烽燧台,经风雨剥蚀,现在只见东、西两残墙,人迹罕至,若站在城儿沟城观之,形似两位仙人对棋,形真而情注,人们把这一景观称之为“仙人对棋观丝路”。
山南关
姑娘坟公元609年,隋朝皇帝杨广从洛阳出发赴长安,出游青海门源、甘肃张掖,并在张掖焉支山召开了西域二十七国使臣参加的“万国博览会”。会后他到长安,为了显示他到西域永结友好的诚意,就把自己的女儿华容公主远嫁给在博览会上接见过的高昌王伯雅。传说高昌王伯雅在后来的征战中四处逃窜,在经过人宗口时华容公主逝世,随之公主的贴身丫头服药而死。为了纪念华容公主和她那忠诚服侍的丫头,后人在此处垒砌石头。只要路过此地而知其事的人都会在此处放上一块石头,以示对公主和丫头的无限怀念。坟内是否有公主和丫头的遗骨无人考察。
烽火台平山湖境内有烽燧18座,它们为汉明代兵警所用。烽燧与烽燧相距约5里,那时每台烽燧有守卒三到五人。烽燧在古代主要用于汇报敌情,边境若有敌情,守卒则点燃烽燧柴草相互传递信息。
观音山口今名曰东山寺口。传说,元明时期,因东山寺南寺建有高大的观音堂,内塑千手观音菩萨全身贴金,灿若明霞,那时此山称观音山,此口为观音山口。后来佛殿被洪水冲跨,清朝时期信徒们又修建了大雄宝殿、七星殿等,更名为东山寺。此观音山亦称东山寺。山口内道路崎岖,巨大的卧牛石遍布河床,光滑而各异,婉如水牛戏水。河岸怪石嶙峋,山花艳丽,使人留恋忘返。
东山寺根据《甘州府志》记载,东山寺为“晋略阳郭荷隐处”。这里林峦秀媚,云腾霞瑞。明清时有道宫观一二十座。主峰之南叫北寺,主峰之北叫南寺。北寺最高处是“真武阁”。南寺多在山间,现修大雄宝殿、观音殿等。7座七星殿已无存。现在寺庙虽少,但旭日初升,烟霞掩映,风景依旧。人若站在大雄宝殿前,合手一呼,空谷回荡,经久方绝。上游温泉之水,穿林越石,滋润山地花草。夏秋之季,烟雾笼罩,鸟语花香;冬春季节温暖舒适,水流叮咚,岩羊饮水,野兔嬉戏。
剑泉东山寺的剑泉亦叫温泉。传说是汉武帝庚申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骠骑大将军霍去病征战匈奴休屠王、浑邪王时,军驻此地而又缺水,霍将军拔剑插于此处,抽剑后,清澈的泉水咕咕噜噜溢出,顿时解决了千人万马的饮水问题,因此而得名剑泉。剑泉属温泉,水温始终在10℃左右,寒冬腊月蛙游见底。东山寺因它而移步有花,抬头见树。
真武阁真武阁在北寺最高处,原殿堂建筑玲珑剔透,画栋雕梁,飞檐铎背,傍山而筑,层层递升,雄伟壮观。这里塑有道教教主李老君的原型造像,慈眉善目,神态安祥。这座宫观塑像早已被毁,但有一段传说令人回味:相传当年这位巨匠完成塑像后,对络绎不绝的观瞻者说:“三天之内,谁能挑出毛病,不收工钱。”眼看三天过去了,没有人能挑出毛病,只赞叹它的精美。突然有个妈妈怀中抱的小孩子说话了:“老君的手指那么粗,鼻孔那么小,怎能抠鼻孔呢?”众人一看,确实如此,手指和鼻孔不成比例,塑匠心服口服,无话可说,不留姓名,悄然而去。
三道天门因整个北寺位处悬崖陡壁,泥石滑溜,一寺高于一寺,游览者必须奋力攀登,才能达到目的地。僧侣们把北寺游览地称为三道天门,其意指游览或顶礼膜拜者,谁若到达寺的最高处老子谈经宫、真武阁,他就延年益寿而荣耀一生。后来因北寺全毁,人们又把沿河而上的三道大峡谷称为三道天门。
第一道天门宽阔,奇石布满河床两岸。
一线天
第二道天门,石峡险要雄宏,侏罗纪时代的峡谷五六十米高,行人进入,大石挡道,攀援缓行。2米多高的石级,行人只能蹬石脚窝攀爬,或用手扶木梯上行。
第三道天门,河床稍微宽阔,但原石耸立河床,行人绕石上行,红嘴鸦盘旋,群鸟飞鸣。两岸怪石嶙峋。闯过三道天门,游客们处在叠峦翠峰之间,山间绿草如茵,色彩斑斓的野花星星点点播撒在绿草之中,迎风摇曳。一股凉爽的山风顿时驱走了浑身的热浪。天上白云悠悠,到处流光溢彩,这时你随意按下照像机快门,四周都是最美的风景照。
石将军石将军湾相传为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驻军之地。此地有插天的两根石柱,般若两位哨兵,整装待发,威慑敌人。其周围地势开阔,绿草如茵,野花鲜艳,蝴蝶翩翩。
一线天相传是道家引渡升天之地,因此又叫渡仙峡。行人进入峡谷,顿觉天如一线之宽,悬石吊顶,欲坠悬坠。使人心惊肉跳,神魂颠倒,仿佛进入冥冥世界。走出峡口,顿觉神视清爽,耳聪目明,飘飘然如释重负。
军沟军沟所在位置在红泉堡以北与红墙子以南的红泉大坂上。这里在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1月,党项族(西夏)首领李德明派万子率兵从人宗口和东山寺进军攻打甘州。甘州回鹘兵埋伏在红泉大板周围各山峦袭击西夏兵,万子损失几千人马,大败而回。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1月,李德明又派张浦率精兵2万路经人宗口、红泉大板、东山寺进攻甘州。甘州守军夜间击败张浦,张浦从原路返回。同年12月,李德明亲自率兵攻打甘州,计划仍以人宗口和红泉大板及东山寺进攻,但军队到达平山湖地区,白天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因李德明迷信白天见星星与军不利,而领兵返回。北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5月,李德明派儿子李元昊又从平山湖红泉大板、东山寺和人宗口出兵,攻克甘州,建立了西夏政权。红泉大板周围因回鹘军队与李德明军队多次激战而得名军沟,现在战壕清晰可见。
平山湖丹霞
红泉堡红泉堡位于红泉北岸,呈正方形,相传坐北向南,边长60米,总面积3600平方米,用黄土夯筑,四角有角墩,现在西墙和东墙,残墙最高处6米,厚2米。传说原系夷人所筑,后成吉思汗曾经圈过马,明朝时张掖巡抚杨博加筑屯兵,守卒近100人,以预防侵甘州之敌。
香沟堡香沟堡位于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南侧,相传建于明、清朝年间,堡为夯土筑成,南北50米,东西65米,堡门面西正中开,门前5米处建有10米长的隐墙,距堡四周20米处建有石墙,西面开门,堡和石墙高度已无可考。堡为戍卒驻守,囤兵80人左右,以防侵甘之敌潜入林区。因堡子和管理站建于生长有香毛草沟的南岸,而得名香沟堡。
香沟堡
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1980年,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东大山林场改建为东大山自然保护区管理站。有林地3.2万亩,主要保护动物有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盘羊;二类保护动物有甘肃马鹿;三类保护动物有岩羊(青羊)、豹猫、鹅喉羚;此外还有狐狸、豺狼、猞猁、旱獭、野兔等。有名贵、普通鸟类八十多种。春天,大地复苏,百鸟欢鸣;夏天,清风送爽,鹿鸟穿林,旱獭游山,岩羊戏水;秋天,层林尽染,山泉叮咚,移步有花,举目明秀,“万类霜天竞自由”;冬天,雪压松稍,雪鸡鸣唱,旱獭冬眠,岩羊膘肥,石兔遍山跑,松顶飞大雕。综观四季,景色清幽,风光宜人。
老寺洞又名老君洞。《甘州府志》中记载“北为青龙山,山有老君洞”即指此洞。它位于东大山自然保护区最高峰老寺顶,传说是春秋时老子居住过的地方,甘州的美丽传说“流沙仙踪”即缘于此。到了清朝末年,张掖老寺庙有个姓李的修行人又圆寂于此洞,后埋于东大山豹子岭。此洞又称为老寺洞,原来洞上建有巨大殿宇,洞内塑有老君和老寺爷、金刚、罗汉像等,入洞有88级台阶,意为信佛者应胸怀宽广,脚踏八方土,胸怀天地百姓。除此之外,山顶上还建有大殿一处,皆雕梁画栋、二龙戏珠。现在两处殿堂虽不存在,但信徒们又在洞中供有释迦牟尼佛、姜子牙、蒙古勒舅三尊木刻像。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举行庙会活动。
红泉位于红泉河中上游,原来水量较大,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迁,水量较小。此泉因地处丹霞山峦,溢出的水因流经红河质地的河道,微带红色而得名红泉。
搁经台又名晾经台。传说是唐僧取经回来时,佛经落入通天河后,在此处晒经。现在蒙古族一年一度的那达木幕大会在此处召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