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大至十八大的十年(即新时期的第三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前十年确立的三合一总体布局的坚实基础,直面于新世纪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新矛盾,持续不懈地开展了新的探索和新的总结。伴随着新探索和新总结的进程,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把以往内涵于市场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先进文化建设使命之中的和谐社会建设任务、生态文明建设任务分别提取出来,先后归列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单元,于是便引导了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两次全新性转变:一次是由三合一转变为四合一,另一次是由四位一体转变为五位一体。经过具体考察便很容易看出:总体布局由三合一到四合一的转变,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结果;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转变,同样也是求真务实、与时俱进的结果。与头两个阶段相比较,新世纪新阶段的现代化建设布局不仅到位及时,而且稳健扎实,取得的绩效尤为显著。
由于全党全民族的艰辛努力,中国于21世纪初迈进了小康的大门。然而我们业已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很不平衡的小康。为顺利推进现代化大业,中共十六大号召再用二十年时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准的小康社会。遵循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十六大报告作出的战略部署中首次纳入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容。以此为据:从2004年9月到2006年10月的两年时间内,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列为执政党自身建设文献的专门一条;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和谐社会建设列为“十二五”规划建议的专门一项;十六届六中全会则完整作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决策。
反复地、充分地酝酿之后,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报告所论及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自然便融入了社会建设的新成分。在《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题目下,报告首先确认——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接下来,报告围绕六个要点安排了具体工作——其一是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其二是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其三是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其四是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其五是要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六是要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具体的工作安排完毕,报告最后呼吁——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由于自然生态、自然资源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都拟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胡锦涛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尤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大课题。但是,直至十八大之前,生态文明建设都未能成为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独立一员,何至于此?追本溯源,著者认为原因有二。首先,作为刚刚被纳入总体布局的第四个要员,和谐社会的构建不能不集中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精力,倘若并列提出生态文明的任务,则构建和谐社会使命势必受到冲击。其次,作为协调人天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有它自身的独特规律,倘若规律性认识尚未明了便匆忙上阵,则改善生态的使命势必遭到挫折。到了十八大的时候,情况就不同了。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专门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任务。整体要求在于——其一是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其二是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的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具体要求在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力度;加强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归纳以上阐述,大家都能够切实地感受到:从三合一到四合一,再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认识步步延长、步步拓宽、步步登高、步步加深。步步延长、步步拓宽,专指这种认识积少成多的量的扩张。量的扩张标志在哪里?一是布局的序列中增添了两项新使命,二是前三项使命中又增添了新内容。步步登高、步步加深,专指这种认识重组升华的质的飞跃。质的飞跃标志在哪里?一指它被重组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长远谋略,二指它被升华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首要内涵。凭借这种认识,我们党又一次拿到了打开未知之门的新钥匙。
毛泽东在《实践论》一文的总结中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又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今天我们用这段话来观察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由来与进展过程,仍然感到十分贴切。探索、感知、理解、决策、推行,总布局思维每前进一步,都离不开这紧密衔接的五环节。
新时期起始至今,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三个阶段应当依次称之为萌生阶段、奠基阶段、拓展阶段。最初的十四年,我们党的总体布局思想大体上还处于萌芽的形态,尚未形成准确无误的理念。今天看来,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一个中心、三个坚定不移”的提法缺乏推敲、不够缜密:经济体制改革应当与国民经济建设放在一起,无须自成单元;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本该包括却又偏偏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这些缺陷的发生,主要是直接的实践经验不足的缘故。对比之下,十三大报告正式确立的基本路线中关于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的布局序列顺理成章,但那种以奋斗目标形式面世的布局理念当时已经被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冲淡,并未引起人们的关注。十四大至十六大的十年,我们党的总体布局思想处于奠定基础的形态。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百年初级阶段,围绕三大目标制定基本纲领,于是便全面落实了三合一的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由于充分吸取了前十四年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又由于认真总结了自身历练的新鲜经验,所以这期间的总布局自始至终都是稳固的。明眼人一看即知,十六大以来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正处于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的形态。社会领域矛盾的凸显,引发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生态领域矛盾的凸显,引发文明生态建设的使命;十七大、十八大相继把和谐社会建设、文明生态建设纳入总体布局,回应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大局观,顺应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响应了人民群众享受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
五位一体的、已经达到成熟境界的建设总布局固然令人欢欣鼓舞,不过它同样也不该被看作是完美无缺的。和谐社会建设的使命、文明生态建设的使命如约而至,相继加入五位一体之盟,那是全面小康建设这个主题实践强烈呼吁的必然结果。若问全面小康建设的使命完成之后,未来三十年的现代化进程还需要增进什么样的布局,那就只能由承载未来具体需求的具体实践去回答。概言之,作为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长远课题的一部分——如何拓展完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答案,不到过程完结之日不会终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