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立足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至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之百年进程的主要矛盾、中心任务及相应对策归纳出来的。在他身后,我们党又相继履行了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动态景象再描绘的职责。江泽民所作的十五大报告抓住总体进程、产业结构、经济形态、智能素质、物质生活、区域关系、管理体制、精神文明、国际比较九条线索完整描述了初级阶段由始至终的立体画面。胡锦涛所作的十七大报告还抓住经济总量与自主创新、市场规律与机制障碍、总体小康与具体差距、协调走向与现实状况、民主意愿与条件制约、文化繁荣与民众选择、社会活力与利益平衡、开放大势与竞争压力八个方面的具体矛盾,对全面小康建设面临的困境作出具体描绘。十五大和十七大两个报告的论证,又连续推进了人们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认识。
第一,九条线索的描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依据十五大描绘的图像——它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主要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转变为非农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国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多数,转变为较高程度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多数,转变为科教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多数,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发展很不平衡,转变为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是通过改革探索,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历史阶段;是在推进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是逐步缩小中外差距、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第九两条是综述,另外七条是分述。
第二,八对矛盾的描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百年历程,它的具体进展也划分为若干步骤,新世纪的前二十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骤。全面小康建设的背景又是什么样的呢?十七大描绘的图像表明——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但自主创新能力很不够,长期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改变;民生总体达到小康,但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协调发展成绩很大,但农村和中西部发展滞后的局面依然存在;民主法治稳步前进,但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文化市场日益繁荣,但还跟不上人民群众多选择、多变化的迫切需求;社会活力更加旺盛,但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面临诸多的新课题;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但国际竞争尤为激烈、国际风险持续加剧。由此可知,全面小康建设的使命就是攻坚克难。
第三,四项纲领的描绘。依据两幅图像和基本路线指明的目标,党又描绘出四项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人民共享改革与发展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当家作主基础上的,依法治国的民主政治;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的生动活泼局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育“四有”公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科学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六条总要求与共建共享原则,着重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将个体特色的再描绘概括起来,我们还应当看到:其一,九条线索中,产业结构、经济形态、物质生活和区域关系表明特色系列的唯物论;智能素质、精神文明和管理体制表明特色系列的辩证法;前后两条综述则表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其二,八对矛盾中,经济总量与自主创新、社会活力与利益平衡、开放大势与竞争压力的矛盾属于全局与重点的矛盾;市场规律与机制障碍、民主意愿与条件制约的矛盾属于主观与客体的矛盾;总体小康与具体差距、文化繁荣与民众选择的矛盾属于规模与效益的矛盾;协调走向与现实状况的矛盾则是当前与长远的矛盾。其三,四项纲领中,经济纲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唯物论;政治纲领和文化纲领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法;和谐社会纲领则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辩证唯物论或唯物辩证法。
通过对社会主义共性本质的抽象与再提炼、对中国社会主义个体特色的归纳与再描绘之两次经历、四段程序的一层层剖析,我们首先依次解读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什么是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一半问题的答案,继而又解读了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一半问题的答案。前一半答案的解读以“一个归属、两个区别”的规范为根据,后一半答案的解读以“三个重点、四个纲领、五个格局”的规范为根据。对比而言,后一半答案的解读过于简略,所以这里还需作出补充性的说明。
要从总体上回答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必须遵循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的思路。基本路线指明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前述的三个重点,乃统率四个领域纲领的总纲。江泽民在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理顺了基本路线的内在联系——我们的经济建设,是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政治保证、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的;我们的改革开放,是以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为目的的;我们的四项基本原则,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又从新实践中不断汲取新的经验来丰富发展的。离开经济建设中心,社会主义社会的一切发展进步就会失去物质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和丧失生机。——也就是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便等于坚持唯物论;坚持四项原则和改革开放,便等于坚持辩证法;“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有机统一,便等于唯物论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有了基本路线之因,自然就有了纲领与布局之果。
四维一统的基本纲领,是对基本路线之四大目标的全方位展开。其中关于达到四大目标的相应策略,从空间并存的视角分门别类地具体回答了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则是对基本纲领之相应策略以及生态平衡策略的全方位贯彻。其中关于五个领域建设的五年一度的持续部署,又从时间继起的视角循序渐进地具体回答了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基本纲领与总体布局,都是顺应客观规律的科学结晶。经济纲领及其布局贯穿了生产关系必须顺应生产力的规律:内含现行基本制度和现行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推动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也必然会营造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有利条件。政治纲领、文化纲领及其布局贯穿了上层建筑必须顺应经济基础的规律:坚持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根本准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方向,必然促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协调健全,也必然会确保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完善。和谐社会的纲领及其布局贯穿了社会主义生产必须顺应民众生活需求的规律:将改革与发展成果更多地用于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然增进安定团结的和谐氛围,也必然会充分调动人民投入生产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生态平衡的布局贯穿了人类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的举措,必然支持永续发展,也必然会净化人居的空间。
补充说明了怎样建设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后一半问题之后,我们还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总命题作出总结性的哲理阐释。其一,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空间层次而言,它是社会主义的共性本质与中国国情的个体特色的辩证统一。二者统一的机理不仅应当成为如何认识的论证性依托,而且应当成为怎样建设的操作性依托。其二,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间演进而言,它是全部过程的共性本质与不同阶段的个体特色的辩证统一。二者统一的机理同样应当用来指导如何认识的论证和怎样建设的操作。毛泽东认为:关于矛盾之个性与共性的关系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从根本上抛弃了辩证法。现在我们用这段话指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同样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