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确立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确立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两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现成和系统化。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内的确立,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从哲学方面总结中国革命经验,从而使具有中国色彩和民族风格的毛泽东哲学思想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战胜各种困难、完成革命任务的强大思想武器。

(一)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的贡献

遵义会议和瓦窑堡会议,批判了一部分教条主义者在武装斗争和统一战线问题上所犯的严重的“左”倾错误,使中国革命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当时党还没有来得及系统地批判造成这些严重错误的思想路线,教条主义者在党内仍有一定的市场和影响。同时,在党内还存在着经验主义的错误倾向。这两种错误思想,是主观主义不同的表现形式,都对革命事业具有危害性。为了纠正这两种错误思想,毛泽东于1937年7月和8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篇哲学著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辩证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批判了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为清除党内主观主义倾向奠定了理论基础。“两论”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现成和系统化。

1.《实践论》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首先,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观点,并从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出发,针对党内教条主义者轻视革命实践、认识脱离实践的错误倾向,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明确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从而使人们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观点有了具体的深入的把握。

其次,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的原理。毛泽东指出,人们在实践中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即由只看到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部关系的理性认识。他还认为,得到理性认识后,认识的活动并没有因此而完结,“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66]。也就是说,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性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这是一个具体的认识过程。毛泽东还提出了认识的总过程,指出,一个正确的认识,由于主观和客观方面的原因,往往需要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67]

第三,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基础上,多次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在稍后发表的《论持久战》一文中,对此作了完整、准确的表述,他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68]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进一步明确地把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概括为“能动的革命反映论”。

2.《矛盾论》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着重阐述和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核心——对立统一规律。他从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具体展开了对立统一规律,从而形成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完整理论。其论述的深度和广度,是他以前及和他同时代的哲学著作所不可比拟的。毛泽东首先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明确提出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69]

毛泽东对矛盾特殊性作了深入研究和探讨。他指出,矛盾的特殊性,即不同事物的矛盾的不同特点。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把这一事物同另一事物区别开来;同时,也只有认识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关键。他还结合中国革命实践,分析了矛盾特殊性的种种情形,解决了如何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的问题。

毛泽东在分析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指出,矛盾普遍性寓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70]。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个性是有条件的地暂时存在的、是相对的,“无个性即无共性”,“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的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71]

《矛盾论》一文还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对质量互变规律和肯定否定规律的实质和内容作了深刻的论述。

“两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丰富经验的哲学提炼。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是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它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二)系统阐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但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还没有来得及作出系统的哲学论证,也未被全党所普遍接受。到了抗日战争前夜,毛泽东在1936年和1937年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等一系列不朽著作,奠定了我们党的思想理论基础。“两论”虽然没有使用“实事求是”这个概念,但是它从哲学高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经验,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造成过巨大危害的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进行了透彻的哲学批判,并从哲学上教给人们如何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这些都是对中国革命经验从思想路线上所作的深刻总结,从而为解决全党的思想路线问题,准备了理论条件。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一概念。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又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概念。在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先后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等文章,系统论述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实事求是提到辩证唯物主义高度,赋予了它科学的含义和理论形态。

1.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解释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把党的思想路线用“实事求是”这一中国式的表述方式概括出来,并进行了科学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72]他还把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提到有没有党性的高度来认识,指出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2.论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方法

怎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呢?

第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也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这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内容和最基本要求。毛泽东一再强调:“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73]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要做到从实际出发,必须对实际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客观事实;必须从全面情况和事物的总体出发,反对片面和孤立的情况出发;还必须从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出发,对客观事物做动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也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第二,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也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和达到主客观相统一的根本途径。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向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毛泽东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际,怎样互相联系呢?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74]中国共产党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根“矢”,来射中国革命这个“的”。我们“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而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的”[75]。他还说:“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理论和实践相结合。”[76]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掌握和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其次,要善于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再次,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重理论轻实践的教条主义倾向,一种是重实际而轻理论的经验主义倾向。

第三,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能否把实践最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两条思想路线根本对立的又一重要表现,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思想,不仅进一步强调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唯一性,指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77],而且阐明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总之,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不能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之,也只有坚持后面这三点,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所以,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

(三)明确提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思想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初步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只是还没有系统化和理论化。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领导责任的加重,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越来越重视党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并十分注意总结领导群众斗争的经验,对群众路线作了大量精辟的论述,使党的群众路线思想日趋完备和成熟。1941年,毛泽东在《<农村调查>序言和跋》中提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共产党员“要甘当小学生”,虚心向群众学习。1943年,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表明党的群众路线已经达到成熟。1945年4月,在《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总结了党24年来领导群众进行斗争的经验教训,科学地阐明了党同人民群众的正确关系,把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作为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把群众路线提到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高度。刘少奇在七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不仅揭示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科学含义,而且着重阐述了群众路线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重大意义。至此,群众路线全部形成,并为全党所普遍掌握和运用。

1.系统阐述了党的群众观点

党的群众观点,最根本的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和基本立足点,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是由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所决定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出发点。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78]。他说,我们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总之“一切为了群众,否则,革命就毫无意义”。要为人民服务,就要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这是共产党人言行的根本原则。毛泽东反复强调要要树立一切向人民负责的观点,力求使自己的领导正确,力求不犯或少犯错误,如有错误则要迅速求得改正。共产党人忠诚的自我批评精神以及遵守纪律的自觉性,都是对人民负责的表现。

一切依靠群众,相信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这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立足点。毛泽东反复强调,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79]。要做到依靠群众,还要虚心向群众学习。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智慧是无穷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共产党员要树立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善于总结群众经验,集中群众智慧,从群众实践中吸取思想营养和行动力量。不懂得这一点,所谓一切依靠群众,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总之,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这一切,就是党的群众观点。有了这些群众观点,党才能有明确的工作中的群众路线,才能实行正确的领导。

2.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毛泽东在1943年写的《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系统提出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他说:“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8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统一的重要保证,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独创贡献。

毛泽东还提出,在实施“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中,还必须采用一般与个别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两个具体方法。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它正确地解决了党的领导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正确地解决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革命实践的关系问题,是我们党唯一正确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3.论述了坚持群众路线的意义和方法

毛泽东和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把群众路线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毛泽东指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的标志。刘少奇也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的政治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组织路线”[81]。离开了群众路线,党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没有正确的群众路线,党就会脱离群众,“就不能成其为人民的先锋队,就不独不能实现它解放人民群众的任务,而且有直接被敌人消灭的危险”[82]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必须克服主观主义的思想作风和领导作风,也就是必须克服超出客观情况和群众觉悟的命令主义以及落后于客观情况和群众觉悟的尾巴主义。这两种错误倾向,都不是从客观实际出发,都不懂得应根据群众的实际需要和觉悟程度去启发和提高群众觉悟,而是从个人或少数人的主观愿望出发,结果都脱离了人民群众,给党和事业带来了危害。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还必须克服官僚主义作风。官僚主义最基本的特征是脱离群众。它是与群众路线的作风和方法根本对立的,因此,只有克服官僚主义,才能使党的群众路线得到真正贯彻。

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还必须注意经常对广大党员干部进行群众路线的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并把坚持群众观点与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坚持和实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总之,在这个时期,毛泽东思想不仅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而且在党的七大上被明确规定为全党公认的指导思想,使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从而引导抗日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并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巩固的基础。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3页。

[2]《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62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6页。

[4]同上书,第605-606页。

[5]同上书,第613页。

[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3页。

[9]同上书,第643-644页。

[10]同上书,第606页。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1页。

[12]同上书,第637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4页。

[14]同上书,第635页。

[1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2页。

[16]同上书,第646—647页。

[17]同上书,第650页。

[18]同上书,第679页。

[19]同上书,第680页。

[2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主1991年版,第680页。

[21]同上书,第732页。

[22]同上书,第651页。

[2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

[24]同上书,第539页。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94页。

[26]同上书,第745页。

[2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7页。

[28]同上书,第750页。

[2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47页。

[30]同上书,第480页。

[31]同上书,第511页。

[3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41页

[3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8页。

[34]同上书,第636页。

[35]《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237、237页。

[3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3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37页。

[38]《坚持实事求是的革命作风》,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页。

[39]《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页。

[4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7页。

[41]同上书,第448页。

[42]同上书,第449页。

[4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05页。

[4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2页。

[45]《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21页。

[4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7页。

[47]《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6页。

[48]同上书,第527页。

[49]同上书,第527页。

[50]同上书,第527页。

[5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2页。

[52]同上书,第1094页。

[53]同上书,第1096页。

[5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6页。

[5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1页。

[56]《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编辑组编:《陕甘宁边区的精兵简政》(资料选辑),求实出版社1982年版,第7—8页。

[57]人民日报,1979年4月7日。

[58]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41-1942)》,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264—265页。

[5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5页。

[6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47页。

[6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1页。

[62]同上书,第706页。

[63]同上书,第707页。

[6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7页。

[65]同上书,第856页。

[6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2页。

[67]同上书,第296-297页。

[6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页。

[6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5页。

[70]同上书,第319页。

[71]同上书,第320页。

[7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01页。

[7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74]同上书,第819页。

[75]同上书,第807页。

[76]同上书,第820页。

[7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7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94—1095页。

[79]同上书,第1096页。

[80]同上书,第899页。

[81]《刘少奇选集》上卷,第342。

[82]同上书,第3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