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长盛赞的“栋梁之材”

校长盛赞的“栋梁之材”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普鲁士反动当局对此深感惶恐和不安,他们绝不允许民主势力抬头一天,反动军警突然包围了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他们在校内查出了汉巴赫大会的演说稿,于是校长维滕巴赫受到了警察的监视。为了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控制, 反动当局还任命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反动教员当副校长。校长维滕巴赫看出了卡尔是个好苗子,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卡尔虽然只有17岁,但他已经在思索生命的意义了。

1830年的金秋时节,特利尔城的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门庭若市,又有一批新同学走进了校门,卡尔便是其中的一员,这一年,他 12岁。经过父母的培养和教育,卡尔已出色地完成了小学课程,他可以进中学读书了。

说来卡尔也真是“幸运儿”,他进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学习时,恰逢约翰·维滕巴赫在这里当校长。维滕巴赫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受启蒙思想的影响较深,崇尚科学和理想。维滕巴赫还是卡尔的历史和哲学老师,他在历史领域和哲学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这使卡尔受益匪浅。

这位具有自由主义精神的校长不仅思想开明,而且学风严谨,治校有方。他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对“进步和高尚品德抱有崇高信仰”的人。为此,他先后聘请了一些才华横溢、具有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教师授课,所以,学校在教书育人方面颇有些名气。

卡尔入学后,很快就适应了学校生活。他们班30多个学生,大部分是官吏和商人子弟,也有一些是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子女,他们平均年龄大约20岁。马克思虽然是班上年龄较小的学生,但智力一点也不比其他同学差,如果按学习成绩排名的话,他在班里往往是排在10名左右。同学们喜欢这个小弟弟,因为他顽皮淘气,常使他们感到开心;但有时也有些惧他,因为卡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写出讽刺诗来,常使他的对手感到尴尬。

卡尔是个爱学习的孩子,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以外,学校的图书馆是他经常乐而忘返的地方。西梅昂大街的书店他几乎天天光顾,受父亲和威斯特华伦男爵的影响,他也喜欢读世界文学名著和哲学名著,特别喜欢席勒、歌德和伏尔泰、莱辛以及圣西门的著作。

卡尔读书有一个良好的习惯,即经过认真的思考之后,用自己的语言写学习札记、纲要和摘要。这样看似花费一定的时间,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他的深厚的知识积淀,不能不说与此有极大关系。

卡尔在中学学习期间,德国正处在封建专制制度之下,国家四分五裂,群众生活在苦难之中。卡尔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中心广场,这里挤满了四处来逃难的人们。他还要穿过城中简陋的贫民区,那些衣衫褴褛的穷人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假日,卡尔常常到市郊的农村走访。在摩塞尔地区,他目睹了那些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贫困生活。劳苦群众的悲惨境遇,激起了他深切的同情。

就在卡尔进入中学的那一年,法国爆发了七月革命。这次革命给莱茵省的民主势力带来了希望,在1832年普法尔茨召开的汉巴赫大会上,他们一致要求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实现德国统一。普鲁士反动当局对此深感惶恐和不安,他们绝不允许民主势力抬头

在特利尔,有些人因为参与了政治活动而遭到逮捕,一时间阴云密布。

一天,反动军警突然包围了弗里德里希-威廉中学,他们在校内查出了汉巴赫大会的演说稿,于是校长维滕巴赫受到了警察的监视。还有一些进步教师因唱革命歌曲、信仰唯物主义和无神论而受到训斥和怀疑。为了加强对师生的思想控制, 反动当局还任命了一个不学无术的反动教员当副校长。

卡尔亲眼看见警察逮捕了他们学校的一名学生,原因是在他那里发现了被查禁的著作和反政府的讽刺诗。

所有这些都激起了卡尔对反动当局的强烈不满。在学校里,他鄙视那位副校长。毕业前夕,他一一向他尊敬的老师们告别,唯独不登他所厌恶的副校长家的门。这位副校长是教过卡尔希腊文和拉丁文的老师,对于卡尔的不辞而别,他耿耿于怀,感到很伤自尊。于是,卡尔的父亲不得不编了一个无辜的谎言,说卡尔去过他那里,可他刚好不在家。对于儿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这种倔强性格, 亨利希·马克思开始隐隐感到有些不安了。

卡尔在中学里度过了5年的时光。他的学习成绩,除物理方面的知识中等以外,其他各门课程均为优良。据他的《中学毕业证书》记载, 他的德语语法知识特别好,拉丁语在口语方面,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流畅程度。老师认为,卡尔的希腊语知识和对古典作家作品的理解能力,差不多和拉丁文一样好。他的法语语法知识相当好,口头叙述方面也比较熟练。卡尔中学时期所掌握的多种语言,开拓了他的视野,成为他一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卡尔对宗教课的学习也非常认真,达到能明确认识基督教教义和训诫,并能加以论证的程度,而且他对基督教教会的历史也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这些知识,为他日后对宗教的批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卡尔的历史和地理知识,相当令人满意。他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由于校长维滕巴赫亲自讲授这门课,卡尔从他那里获得了十分丰富有益的历史知识。这在他中学毕业考试用拉丁语写的一篇题为《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作文里可略见一斑。卡尔对历史的特殊爱好对于他以后的理论著述极有帮助。除了文科知识以外,他的数学知识也学得相当出色。

校长维滕巴赫看出了卡尔是个好苗子,称他是“不可多得的栋梁之材”。考试委员会在他的毕业证书中特别注明:“本委员会衷心祝愿该生因天资过人而获得美好的前程。”

要毕业了, 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呢?这可是事关终生幸福的大事。面临人生的十字路口,莘莘学子都在思考。

在卡尔的同学中,有人希望能踏上获取功名利禄的官宦之途,有人想走上发财致富的经商之路,有人愿当获取来世幸福的传道士,也有人希望做一名在战场上创造辉煌的军人,还有人想当科学家名垂史册。每个人都在憧憬着自己的美好前程。

卡尔虽然只有17岁,但他已经在思索生命的意义了。他在毕业作文《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全面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言。

卡尔认为,人与动物的一个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有思想、信念和目标。因此,人能够进行职业上的选择。但:“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这就是说,任何个人的职业选择,总要受到社会关系的限制。所以,在卡尔看来,人在选择职业时,不应随心所欲,或为一时的热情所左右,或为某种虚荣心所驱使,而应经过冷静的思考,全面衡量自己的能力、特点和身体素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卡尔反对出于自私自利的考虑去选择职业,他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这位17岁的少年还认为,如果一个人只是为自己而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学家,卓越的诗人,但他永远不能成为真正完美的伟人。卡尔意识到,只有使个人和社会一致起来,把职业与事业统一起来,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他为自己确立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为人类幸福而贡献终身。他豪迈地赞颂道:“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的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个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页。

虽然在卡尔的阐述中,还带有宗教观念和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但是他立下的为人类造福的志向是远大的,为此,他还准备奉献自己的一切。他以坚定的信念、铿锵的语言表明了决心:“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页。

校长维滕巴赫对卡尔的作文非常欣赏。他认为,这篇文章思想丰富,文字结构严谨。不足之处是,有追求与众不同的形象用语的倾向。

卡尔在中学时代,就为自己选择了非同凡响的人生之路。这是他人生观形成时期所受到的时代陶冶、文化熏陶、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等综合因素锻造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作为具有高尚情操的时代之子的必然选择。这条人生之路,充满着艰辛,但他终生义无反顾,始终不渝。正像这位大思想家在一首诗歌中所抒发的那样:

假如有那么一股

汹涌澎湃的波涛,

向前奔,不绝滔滔,

奔向那险滩隘道。

向着我和我的渴望猛扑过来,

想把我摧垮,压倒,

后退—这事儿我才不干,

这字眼—我连看都不看。

为了达到目的,

我愿和风浪搏斗,

甚至烈火的威风,

也会被我制服。

即使和我一起战斗的人,

一个个全部牺牲;

即使他们全都意志消沉,

对付任何力量我还是能够胜任!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5—476页

为了实现远大的志向和伟大的抱负,马克思在告别了中学时代以后,踏上了艰难的求索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