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系别离的故土

心系别离的故土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风尘仆仆的马克思到达巴黎之后,春的气息已笼罩着这座城市。德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欢欣鼓舞。1848年3月底,针对当时的形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1848年4月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踏上了德国的大地,返回故乡直接参加革命运动。在巴黎起草《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时,马克思就有了回德国创办日报来指导和团结德国的无产阶级的计划。

风尘仆仆的马克思到达巴黎之后,春的气息已笼罩着这座城市。街头高大的建筑物上飘扬着法国蓝、白、红三色旗,不时还有唱着《马赛曲》的游行队伍走过。

马克思刚落下脚,随即开始着手组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3月10日,同盟新的中央委员会在巴黎组成。马克思众望所归出任主席,恩格斯和沃尔弗都是委员。

当时,在革命浪潮的影响下,在巴黎的许多德国流亡者中流行着组织革命义勇军,打回自己的祖国去建立共和国的动议。他们认为,法国革命已推翻了国王的统治,德国革命进展太慢,应组成一支武装的队伍打回本国去,引发那里的革命。马克思敏锐地认识到这种冒险主义的思想和做法是十分危险的,这简直就是拿革命当儿戏。其结果,只会是把孤立无援的义勇军送去给政府军消灭。

马克思以德国工人俱乐部为阵地,耐心地说服工人放弃参加义勇军的想法,单个地返回祖国参加革命活动。

经过同盟中央委员会的工作,大约有三四百名工人逐个地回到了德国。37年后,恩格斯在《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史》一文中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还不无感慨地说:“我们十分坚决地反对了这种把革命当做儿戏的做法。正在德国发生骚动的时候侵入德国,以便从外面强行输入革命,那就等于破坏德国的革命,加强各邦政府,并且使义勇军徒手去受德国军队摆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99页。这种机会主义的做法及时得到了制止。

1948年的革命形势如燎原之火。不久,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发生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打倒了人们痛恨的梅特涅政权。接着,柏林也爆发了武装起义。尽管国王动用了他的精锐部队,但坚持巷战的工人、手工业者、小市民和学生毫不屈服,终于迫使国王下令他的军队撤离柏林。同时,在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下,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国王不得不脱帽向在巷战中牺牲的烈士鞠躬致敬。

德国革命的胜利使马克思欢欣鼓舞。但他认为,在一部分工人和小资产者中,还对资产阶级内阁存在着幻想,有必要向他们提供一个纲领,使他们明确认识这次革命的任务和目标,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把革命推向前进。

1848年3月底,针对当时的形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起草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一文。文中列出的17条要求,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刚刚开始的德国革命中的政治纲领。

为了解决德国革命的根本问题—实现民族统一,《要求》提出了符合德国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民族纲领,即“全德国宣布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共和国”。只有建立这样的共和国,才能结束三十几个邦封建割据的局面,形成统一的德意志国家。

《要求》提出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治制度的要求:给予21岁的男子以普选权;发给人民代表薪金,使德国工人也有可能出席德国人民的国会;武装全体人民;诉讼免费;彻底实行政教分离;实行普遍的免费的国民教育。这些要求保证了每个德国人都有受教育的平等机会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还提出了土地纲领,主要内容是:无偿地废除徭役租、代役租、什一税和其他封建义务;各邦君主的领地和其他封建地产,一切矿山、矿井等,全部归国家所有,在这土地上用新的科学方法大规模地经营农业,以利于全社会;农民的抵押地宣布为国家所有,这些抵押地的利息由农民缴纳给国家;在租佃制流行的地区,地租或租金作为赋税缴纳给国家。这些要求给农民指出了一条摆脱剥削的道路。

此外,《要求》还提出由国家掌握一切运输工具,将铁路、运河、轮船、道路、邮局等全部归国家所有,并且无偿地由无产阶级支配;限制继承权;实行高额累进税,取消消费品税;建立国家工厂,国家保证所有的工人都有生活资料,并且负责照管丧失劳动力的人。这些要求有助于向消灭资产阶级私有制过渡。

不难看出,《要求》体现了《共产党宣言》中所规定的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任务和共产党人策略的基本理论原则,是指导无产阶级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具体行动纲领。

为了广泛宣传这一纲领,《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被大量印成传单,后来还发表在一系列的民主报纸上。同时,中央委员会把这个指示性文件连同《共产党宣言》一起,发给了那些回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盟员,由他们带往德国各地。

1848年4月初,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踏上了德国的大地,返回故乡直接参加革命运动。在巴黎起草《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时,马克思就有了回德国创办日报来指导和团结德国的无产阶级的计划。

马克思和恩格斯来到了莱茵省的中心城市—科伦,这是马克思5年前办《莱茵报》的地方。这一次把战场也就是办报的地点设在这里而不是柏林,是经过充分考虑的

科伦是莱茵省的省会,而莱茵省经历过法国革命,当时在各方面它都是德国最先进的部分。而柏林作为一个“王都”所具有的特点却是,在那里有刚刚诞生的资产阶级,有口头上勇敢,但行动怯懦的奴颜卑膝的小市民,有还极不发展的工人,有大批的官僚以及贵族和宫廷的奴仆。显然,从阶级构成的政治氛围来看,科伦要比柏林优越得多。

另外,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当时在柏林实行的是普鲁士法,而在莱茵河地区实行的则是拿破仑法典,这个法典根本不知道有什么报刊案件。因而,在科伦办报与在柏林办报相比,会享受到相对宽松得多的出版自由。更何况马克思5年前在这里办过《莱茵报》,还有一定的影响力。

马克思来到科伦后,一方面努力筹办报纸。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工人运动。为了他祖国的统一,为了他受苦受难的同胞,他将无畏地投入火热的斗争。

当马克思向科伦市政当局申请的居住权被批准下来后,燕妮带着三个孩子辗转来到这里。他们在塞西利街找到了一处简单清静的住房。不久,马克思的朋友把他留在布鲁塞尔没来得及搬走的家当搬运到这里。于是,马克思动荡不安的家,又在科伦暂时找到了它的栖身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