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终于公开出版了。马克思怀着深深的敬意在扉页上题词:“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
沃尔弗是德国人,是德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活动家,共产主义者同盟领导人。他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同的革命活动中建立了真诚的友谊。他在曼彻斯特以教书为业,一生勤俭节省,攒下了1000多英镑的财产。1864年5月当他病重以后立下遗嘱,除所需要支付的各种费用外,将余下的800多英镑送给马克思,以资助他写作《资本论》之用。
沃尔弗的慷慨解囊好比雪中送炭,大大减轻了马克思的经济压力,使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资本论》的写作与出版中。当《资本论》第一卷出版时,马克思心潮起伏,更加怀念这位老朋友。他感到,没有沃尔弗的鼎力相助,是不会有《资本论》的出版的。
回首马克思走过的历程,不难看出,《资本论》凝结着他太多的心血,是他25年辛勤劳动的结晶。
1857年7月至1858年5月,马克思用10个月时间,完成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可以说是《资本论》的最初稿本。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劳动力商品理论的基本内容,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这个手稿虽然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自己弄清问题而用,但它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
1859年6月,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基础上写作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出版。马克思在这部书中完成了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形成了自己的经济理论。他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完成了第二个伟大的发现。接着,马克思又开始着手第二分册的写作。他打算在研究了工资、价格和利润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资本的生产、流通以及资本和利润的关系。
1861年8月至1863年7月,马克思用两年的时间完成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这是《资本论》的第二个稿本。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劳动力商品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并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揭示了剩余价值两种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说明了绝对剩余价值向相对剩余价值转化的逻辑过程和历史过程。
马克思在完成了这一部分的研究之后,并没有把它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出版。这部手稿的巨大篇幅使马克思在1862年底萌生了出版一部完整的著作的想法,总标题为《资本论》,而副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
从1863年8月起,马克思将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没有充分展开的部分篇章,诸如资本的流通和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等问题进一步加以发展和研究,于1865年12月底,形成了《资本论》的第三个稿本。马克思这时已决定将自己丰硕的研究成果分四卷出版。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四卷为理论史。
1866年1月至1867年4月,马克思又为这部手稿进行了最后的润色工作。为了尽快出版,马克思接受了恩格斯的建议,首先着手对第一卷进行加工整理,以便付印。
1867年3月底,《资本论》第一卷脱稿。4月,马克思亲自带着稿子去德国汉堡,把它交给出版商奥托·迈斯纳。
就在1867年8月16日深夜2时,马克思在经过了几个月时间的校阅之后,以极其兴奋的心情写信向恩格斯报告:“亲爱的弗雷德,这本书的最后一个印张(第49印张)刚刚校完。用小号字排印的关于价值形式的附录占了1/4个印张。序言也已校完并于昨日寄回。这样,这一卷就完成了。”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8页。
从以上所列举出来的时间表可以看出,如果从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第一稿《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算起,到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共花费10年的时间。如果再往前推溯,马克思的《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是他自1842年起就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的15年成果的结晶。前后一共是25年。这部被恩格斯称为使马克思“长期来呕尽心血”、“在身体、精神和经济方面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5—296页。的巨著,集中着马克思的智慧,记载着他的实践,也铭刻着他对全人类的贡献。
《资本论》的科学性是毋庸置疑的。为了这部巨著的写作,马克思进行了多年的资料积累。他阅读和研究了许多经济学家的大量的政治经济学著作,既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家的著作,还包括与他同时代的、他所能看到的各国经济学家的著作,并作了大量的摘抄工作,做了几十本厚厚的笔记。马克思对前人和他人的理论研究成果,既批判继承,又创造性地发展,在此基础上,才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资本论》的实践性更加证明了这部巨著的科学性。为了深入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和更深地剖析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置身于伟大的革命实践之中。早在巴黎居住期间,他就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同他们广泛接触,了解他们的苦难。同时他还在恩格斯的陪同下,特地到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作实地考察,不但了解这个比较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而且考察工人运动的状况,并与工人组织建立了一定的联系。此外,马克思还有幸沐浴了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风暴的洗礼。在实践中,马克思获得了许多在书本上所得不到的第一手资料,这也正是他之所以能够超越前人和他人而取得重大理论研究成果的奥秘所在。
《资本论》的科学性、实践性也决定了它的强烈的阶级性。与以往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同,马克思代表的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利益,他历尽千辛万苦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解放全人类并最后解放自己的理论武器。因此,《资本论》所阐明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的规律、所揭露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资本的剥削本质、所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疑是向资产者(包括土地所有者在内)脑袋发射的最厉害的炮弹”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42—543页。国际工人运动著名的活动家约翰·菲力浦·贝克尔则把《资本论》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足见它对于工人阶级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资本论》这样一部人类思想史上无与伦比的著作,也是马克思用伟大的人格力量写出来的。为了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同封建专制制度和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进行斗争,马克思曾被多国反动政府多次驱逐。他自1843年离开德国后,颠沛流离于巴黎一布鲁塞尔一巴黎—伦敦之间,饱受着流亡之苦、家庭贫困、疾病折磨,先后有4个孩子因饥饿和病痛离开人世。但即便是在这样不堪忍受的环境中,马克思也没有间断他的经济学研究和《资本论》的写作。
马克思曾说:“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85页。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使他始终保持着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始终保持着一种百折不回的斗志。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全人类造福。因此,如果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基本原理,给人以深刻的启迪的话,那么马克思在写作《资本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惊人的意志,更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它为全人类留下了异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