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掉《莱茵报》主编的工作后,马克思便与他相恋多年的女友燕妮结婚了,但蜜月后不久,他就又开始了他的创作工作。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写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同时,马克思还对欧美各国的历史和国家理论做了深入的探讨,阅读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代以来许多重要思想家的著作,共写出了5本笔记,即著名的《克罗茨纳赫笔记》。这些知识在他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自从退出《莱茵报》后,马克思已看透了普鲁士政府的反动面目,深感在德国已不可能有效地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了,于是他决定离开祖国到国外去从事理论研究和政治宣传。大约就在同一时期,马克思在巴黎创办杂志的事情确定了下来,根据他的意见,该刊物定名为《德法年鉴》。卢格保证每年付给马克思6000塔勒的薪俸,而马克思的首要任务就是尽快地准备好需要刊载的文章。按照卢格的说法,他给予马克思的年俸能够保障他过上较稳定的生活。其实这点钱仅能维持马克思夫妇最简单的生活,况且此时的燕妮已经怀孕了,但马克思夫妇仍然十分愉快地接受了这个条件。
1843年10月底,马克思携夫人燕妮离开了克罗茨纳赫,迁居到巴黎。从此,这对儿革命情侣便一直在异国他乡漂泊,并不断遭到反动势力的迫害和驱逐,他们成了不受各国反动政府欢迎的世界公民。
为了使《德法年鉴》的创刊号既富有战斗气息又具有学术价值,马克思花费了不少心血。他除了日夜奋笔疾书撰写自己的文稿以外,还广泛地向一些著名学者和政论家约稿。他曾经给费尔巴哈写信,请他撰文对唯心主义哲学家谢林进行批判,还要求海涅等新老朋友为杂志写稿。马克思的努力没有白费,费尔巴哈、海涅等人先后给他寄来了稿件,其中许多文稿都写得相当精彩。
《德法年鉴》于1844年正式出版了,这是第1期—2期的合刊号。《德法年鉴》以马克思、卢格、巴枯宁和费尔巴哈等人写的八封信件作为开篇,讨论并阐述了创办该杂志的背景和目的。针对卢格认为德国人民是甘愿忍受暴政的庸众、德国不会发生革命等悲观论调,马克思旗帜鲜明地阐明了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认为,德国的封建专制制度极其反动严酷,它的唯一原则是蔑视人。而且德国确实存在一批政治庸人,但没有必要因此而对德国的前途心灰意冷。他正确地分析了德国发生革命的前景:由于存在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阶级之间的剧烈对抗便在所难免,因此,德国必将发生深刻的政治革命。他写道:“德国正在向着不可幸免的命运驶去,这命运就是即将来临的革命。”为了实现并完成这一革命,马克思直截了当地宣布了《德法年鉴》和德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任务是对现存的封建制度和普鲁士专制国家进行无情的批判。为了避免受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错误思潮的误导,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新的杂志绝不是竖立起一面教条主义的旗帜,而是要研究社会的发展规律和革命斗争的经验,把理论批判与政治批判和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成为正确指导和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强大理论武器。
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发表过两篇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一篇是《论犹太人问题》,阐述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概念并把它们加以区别,还强调指出了只有经过不停顿的革命才能从政治解放发展到人类解放,这样马克思在这里就谈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有着根本的区别,后者必将随着前者而出现。在这篇文章里,马克思还对国家问题作了唯物主义的阐释。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的另一篇文章是《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与上篇文章在内容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它实际上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哪一种社会力量能够克服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并实现人类解放。
《德法年鉴》的出版吓坏了普鲁士政府,他们如临大敌,动用一切手段试图阻止这份危险的杂志进入普鲁士境内,并警告书商们不得出售该杂志,同时还下令,如果马克思等年鉴的撰稿人进入国境就立即予以逮捕。由于当权者的极力阻挠,所以只有1/3的杂志到达了读者的手中。这样一来,资金的周转便遇到了麻烦,年鉴下一步的出版工作也陷入了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