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学哲学!

法学哲学!

时间:2023-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黑格尔的哲学被高度重视,一度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黑格尔哲学中有大量埋藏于保守体系中的辩证法思想,这正是最吸引马克思的地方,所以他选择加入“青年黑格尔学派”。马克思在养病期间,认识了很多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他们无话不谈,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热情。很快,马克思就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核心的组织“博士俱乐部”的一员。

我的内心囊括着群星的光耀,

蕴存着太阳的无限温暖与回光,

孕育着无比勇敢的志向,

和无数桩伟大的希望。

看哪!好像有一道万能的护符,

在这无穷尽的激战之中,

将我向着宏远的目标推动,

而变幻莫测的云雾却把目标遮住。

啊,周围是一片废墟和死寂的岩石,

我的痛苦正压在它们之上,

而那永远长明的天上的火光,

正如我希望的篝火一样。

——《我的世界》

马克思

黑格尔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主张唯心主义哲学,同时又在古典哲学领域有着颇深的造诣。黑格尔的哲学被高度重视,一度被推崇为普鲁士的国家哲学。黑格尔把普鲁士的封建专制统治和束缚老百姓思想的基督教解释得合理、自然,正好迎合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所以被高度赞扬,广泛传播。

纵观黑格尔的哲学体系,无不充满着客观唯心主义的色彩,他把人们生活的整个世界冠以一个概念——绝对观念,从而去解释它的外观和发展。由于当时特殊的时代背景,这里的“绝对观念”基本上就成了上帝的代名词。

黑格尔一度很受欢迎,他曾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并且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一年,还被当局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校长,这都充分说明了黑格尔在当时的社会影响力是极大的。

但是好景不长,黑格尔去世后,国内政治矛盾越来越激烈,各种来自不同势力的政治力量也此消彼长,互不相让,都想得到主动权,最后导致最初的黑格尔学派“英年早逝”,解体后主要分成了两派——依然顽固守旧的“老年黑格尔学派”和很重民主却有点小激进的“青年黑格尔学派”。

马克思接受了黑格尔的哲学,并且思维活跃的他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黑格尔哲学中有大量埋藏于保守体系中的辩证法思想,这正是最吸引马克思的地方,所以他选择加入“青年黑格尔学派”。

现在回到马克思新学期的生活,老亨利希知道儿子上学期在波恩大学的“风波”,所以为了让马克思安心学习,他决定让儿子转到柏林大学去完成剩下的学业。

临走前,马克思和燕妮依依不舍,他让燕妮在特利尔等他回去娶她,此时的马克思信心十足。

就这样,他来到了柏林大学。马克思很快就爱上了这里的一切,比起波恩大学,这里更加繁华,并且治学的风气也比以前浓得多,这种踏实严谨的校风一直吹拂着所有在此学习的学生。

由于柏林大学的师资更丰富,马克思开始大量选修各种他感兴趣的课程。除了基本的法律课程外,他还结合自己的兴趣,去旁听哲学、历史、经济等方面的课程。

马克思是一个爱思考的人,他不是教条式地接受老师所授的知识,而是辩证地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他喜欢深入挖掘,喜欢创新,所以随着学习的深入,他越来越发觉柏林大学很多教授的课程都让他食之无味,他们的教学无法给他更深层次的引领和启迪。

马克思不需要照本宣科式的教学,他对很多所选的课程越来越失望。所以,他比从前更重视自己的自学能力和效率。

他像以前一样孜孜不倦地学习,通过对哲学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后,他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学科其实是哲学,并且他不是孤立地去学哲学的理论,而是时刻关注当前的政治形势,并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他不会随便听信任何理论,当他遇到不确定的疑惑时,他会查阅大量相关书籍,直到自己弄清楚为止。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对马克思学习精神的最好写照,沉迷于书籍的他甚至一度让人觉得他变得孤僻冷漠起来。

他学哲学绝对不是浅尝辄止,更不是三分钟热情,而是真正的潜心研究,他大量阅读不同的哲学著作,能够深刻理解康德、卢梭、伏尔泰、费布特等人的著作。

长期的学习疲劳,再一次累垮了马克思的身体,所以他不得不去周边的小渔村疗养。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契机,马克思才接触到了青年黑格尔派。马克思在养病期间,认识了很多青年黑格尔派的成员,他们无话不谈,这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的研究热情。

黑格尔的很多观点,都让马克思有了思维上新的突破。所以从小渔村疗养回来,他就积极参与到青年黑格尔派的很多活动当中,马克思卓越非凡的才能在青年黑格尔派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很快,马克思就成为了青年黑格尔派中最核心的组织“博士俱乐部”的一员。博士俱乐部的领袖是柏林大学的神学讲师鲍威尔,可以说,鲍威尔是一个极富有激情的人,他学识渊博又略显激进,身上有一种很能感染人的战斗精神,这也正是他能得到那么多青年学生支持的原因。

思维敏锐、思想深邃的马克思很快就引起了鲍威尔的注意,并且他用才华深深地打动了鲍威尔,两人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随着马克思对哲学领域的投入,他逐渐减少了对法律的学习,这让父亲亨利希很气愤。一向望子成龙的老亨利希,非常希望马克思可以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律师,眼看着马克思在这条路上渐行渐远,这让他着实很担忧。

亨利希不断地通过书信劝诫马克思把主要精力都放在法学的研究上。而马克思的回信都带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是啊,他再也压抑不住自己对哲学炽烈的情感和无畏的热情,正因为这样,才更让老亨利希担心他一直寄予厚望的儿子的未来。

老亨利希的身体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一天天地虚弱,再加上马克思的事情更让他的病情加重,他身心憔悴,又无法停止对马克思的牵挂和操心,尽管他最后还是尊重了他那比牛还倔的儿子的选择,可是不这样还能怎么办呢,毕竟马克思是一个很有思想的孩子,老亨利希还是愿意相信他儿子一定可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不论他的选择是什么。

人的生命比起时间的漫漫长河实在是太过短暂了,很快,老亨利希就输给了病魔,他病倒了,这个一生叱咤法庭的大律师最后还是败给了时间——1838年,亨利希离开人世,享年61岁。

马克思一时间无法接受他深爱的父亲的永别,亨利希不仅是他的父亲,更是一个无话不谈的好友、一个启迪人生的老师。但是,父亲就这样离开了,还带着对自己不选择法学学习的遗憾。

马克思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从父亲的去世中恢复过来,他恨自己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还在为了自己的学业而和他不停地争执,惹他生气。马克思越想就越自责,越愧疚,越恨自己。

随着父亲的去世,家里马上就出现了经济危机,全家都只靠母亲一人养活,为此,母亲找马克思谈了几次,让他别再沉迷于哲学了,好好学法律,将来能够养家糊口。

马克思认定的事情是没有人能够改变的,他执著于理想,为真理而疯狂,义无反顾。所以,他还是拒绝了母亲,并且继续回校进行哲学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