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栋
【摘 要】 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践行中存在着一定程度上信仰认同度不高的现状。本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软性”特征及“涵养”理念出发,以群众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优秀文化为介体,提出要澄清大众认知误区,划清与普世价值的分界线;汲取、释放优秀文化的力量;联系群众,深化个人认同基础上的社会共识。在此分析基础上,本文呼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未来式探讨,从而实现在对其既有认同基础上加深信仰认同的目标。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信仰认同 涵养逻辑 未来式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文化信仰体现,似水一般具有“柔化”与“软化”的特性。它与人这一主体紧密相关,它首先影响人们的情感内心世界。人与人在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间存在着的或多或少的差异造成了信仰认同问题的出现。这也就决定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认同的构建不应是刚性的解决,而必须是如水般的“涵养”,必须把人民群众当作问题解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人民群众的思想认知出发,以优秀文化为介体,复归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并进行时代升华。这便是本文行文的逻辑所在。
一、澄清大众认知误区,自觉划清与普世价值的分界线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本身的客观反映,是关于社会主义价值的系统化、理论化、科学化的根本观点,也是我们认清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从而进行未来战略布局的锐利思想武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层次性的特征:作为我国社会多元价值观的主导观念,由于为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保障而被赋予合法性;由于为社会主体利益的捍卫提供了强有力支持而被赋予合理性;层次性则表现为它表征着国家弘扬积极向上、团结奋斗的精神,反映着社会追求稳定、合力抗外的诉求,规范着人们树立正确思想、诚实向善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作用于国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时,也深刻影响着每一位社会成员的价值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赖以立足、借以扩展、得以持续的灵魂。”[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一种制度精神,是我国社会制度长期普遍遵循的相对稳定的根本价值观念。它所体现出来的高度抽象性及政治制度性容易使广大普通群众因为自身理论知识及政治素养的不足而对其宣传的理念产生误解,望文生义。目前,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误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外延存在模糊认知和误解。我们所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特殊意义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非普遍意义上的世界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们两者在范围和层次上有明显的区别。脱离中国特有的语境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蓝本,容易偏离我国社会主义框架进而倾向普遍意义上的甚或与中国特色不全相同的世界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大众往往只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聚焦在公民行为规范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类似宪法在法律中的地位与作用,它统领具体价值观念,属于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首先是对国家制度价值属性的规定,其次是对社会价值取向的明确,再次才是对公民思想和言行的规范。因此,这三个方面是层层推进,有机统一的,绝对不可分裂开来。那种只聚焦或重点关注在公民行为规范上的态度与行为实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观降格与价值贬低。这种无意识、不明真相或有意识的规范缩小化行为,将严重践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的理论指导价值及意蕴。
再次,部分大众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消解政治化”的价值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社会的转型。其中社会主体利益关系、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的复杂化和多样性给人民大众的价值观和思想活动带来巨大冲击,造成了人民大众思想选择的多变性和差异性。社会环境中经济建设的重大发展及重要地位开始消解部分民众的政治观念,使理论知识与政治修养不足的民众产生一种价值观念内“弱政治化”的心态,进而产生“消解政治化”的错误思想。这种错误思想具有严重的危害性与传染性,它在行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软实力作用之时,将会降低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度和权威依赖,最严重的将使我国陷入以美国为主导的欧美国家精心编织的“普世价值”的罗网中。
有鉴于此,我们在弥合大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认同误区的同时,要培养清醒的政治意识和敏锐的政治辨别力,深入探究西方“普世价值”的内在本质。事实上,普世价值是带有明显政治意图的政治思潮,披着非意识形态化的外衣,行渐变革命之实。它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一种理论表现。其本质是一场“颜色革命”,意图在于消解我国现有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普世价值宣传世界意义上的民主、自由、平等等口号,宣传价值中立说。它普世的外衣容易在模糊民众视野的同时因符合民众自以为的利益需求而成为具有极大吸引力的价值观,使得我国社会上要接受西方普世价值的呼号声愈演愈烈,更有自贴“国际公民”标签的群体呼吁将西方普世价值作为我国价值观领域中的主导核心思想。
黑格尔说,“一个民族除非用自己的语言来习知那最优秀的东西,否则这东西就不会真正成为它的财富,它还将是野蛮的。”[2]因此,普世价值的平等、自由、民主的本质亟须用我们中国语言揭开其本性。
我们先来分析平等这一普世价值。恩格斯说:“平等的观念,无论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现,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3]平等的真正实现必须依赖于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是无法为它的实现保驾护航的。在存在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平等表现在有产者身上。广大人民群众因为无法享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支配权而无法当家做主,遑论平等的诉求与实现。此外,西方社会普世价值中的自由、民主等观点将广大人民的经济解放与社会解放排除在外,仅限于政治解放层面。因此,这些普世价值的具体价值观表现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国内一些群众甚至部分学者不加思考,仅从平等、自由、民主口号的字面意思来理解它,并试图构建普世价值下的大同社会,这显然是幼稚的。
当了解到西方社会以“普世价值”为名,试图将科学社会主义潜移默化成价值观与伦理层面的社会主义,进而消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的之后,我们迫切需要厘清自身思想误区,尽快走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误区,与西方普世价值进行果断彻底的决裂。
二、汲取优秀文化力量,加紧“文化生命线”作用的宣传
从涵养理念出发,在厘清大众认知误区之后,需要一种贯穿始终的介体,连接起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认同的出发点与落脚点,构成一个有机的可循环的系统。这介体就是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项政治文明创建工程,还是精神文明创建工程。习近平同志说:“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4]“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5]我们坚守与弘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内生性演化与创造性发展,也是对世界范围内先进思想文化的一种超越性批判吸收与借鉴。如富强、爱国、文明、和谐、敬业、诚信、友善等是在立足中国特色情况下继承了我们5000年之久的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自由、法治、民主等是在面向世界,超越时空与国度下对世界各国共创共享精神文明成果合乎时宜的推陈出新与革故鼎新。
不可否认,当前大众文化领域存在着不容乐观的现状,这影响了社会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受当前国内外多元文化的渐式渗透,一些人开始追求肤浅的感官刺激和精神瞬间愉悦,使得极富娱乐性、消遣性、时尚性甚至庸俗性的文化快速占据主流文化的市场。这种忽视核心价值观引领与高尚精神追求的快餐式的流俗文化会导致主旋律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宣传的渐进式微,进而弱化甚至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魅力。
习近平说:“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6]文化的作用具体体现为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传播力及文化竞争力方面,它在国家安全和社会发展以及个人规范中的生命线作用越来越突出,是我们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自觉及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魅力的力量来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关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匡正和导向价值,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整合大众精神文化资源,对当前多元文化进行内容审核、媒介宣传以及氛围营造。
首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看问题,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信。在对本民族优秀文化高度自信基础上,深入挖掘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有益的思想价值,积极审视当下多元思想文化的本质。坚持先进元素为我所用,糟粕部分坚决抵制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识破各种文化的伪装面具,还大众一个健康高尚的文化面貌。
其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8]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挥媒介宣传作用,创新传播形式。媒介有主流媒介及新媒体之分。主流媒介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其最大优势在于长期以来在公众心理形成的权威性与信誉度,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主战场。主流媒介必须承担起在道德与文化领域内惩恶扬善的责任,亟须用大众话语,用人民大众听得懂、易于理解的形式强化沟通与交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范围覆盖更广,影响力更加深刻,社会认同度更高。新媒体作为当前网络化、信息化急速发展的产物,受众范围越来越广泛,对主流媒介的话语权地位具有冲击力,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宣传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既要合理规避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带来的不利影响,肃清网络新媒体传播中的错误观念,控制引导舆论,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有效平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崇高、务实理念及正确的中国好声音传播覆盖到更广泛的人群中去。
再次,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境与良好氛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说到底是文化软实力的一种表现,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要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作品,提升文化服务功能,举办先进的文化活动。“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9]于无形中释放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能量与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普照到人民群众的具体日常生活中,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
三、紧抓群众,深化个人认同基础上的社会共识
在优秀文化持续不断的渲染下对人民群众错误认知进行纠正后,涵养过程的最后一个体现即在行为实践的落实上,也就是处理好与人民群众实践生活的关系。
马克思在《枙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枛导言》中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0]所谓国家的需要实则为人民群众的需要。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必须充分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需求。为此,要密切联系群众,加快形成群众的精神力量,在个体共识的基础之上深化形成社会共识。
马克思还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1]可见,理论必须变成人民群众的实践才能够成为一种物质性的力量。这就如习近平所言:“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12]
马克思主义的上述两个理论为我们联系紧抓群众提供了方法论意义上的重要指引,也为群众自觉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提供了明确的方法论导向。
在紧抓群众层面而论,一方面,要坚持理论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彻底性。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要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生活的沃土上,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合理的利益诉求,积极壮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影响力。另一方面,要紧抓实践领域内与群众结合的关键纽带。首先,要承认与群众之间的鸿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高度抽象性与政治性的价值理念,本身不是一种人民群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加之人民群众并非都是精英知识分子,因此,它需要结合群众生活语境与场景,转变自身的传播话语形式,进行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言语表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与群众心理认知、利益需求、生活习惯相适应,以期成功跨过这道鸿沟。其次,要完善与人民群众的联结机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决不可分裂开来单独进行。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国家、社会、个人三者需要密切结合,形成一个有机系统,在处理好内部结构问题上,共同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层面的问题与挑战,形成整体效能大于部门功能之和局面。只有不断完善与人民群众的联结机制,才能更好地利用国家社会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和价值。最后,要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功实践固化为制度。制度是价值体系的有效承载者和重要保障,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需要将形成大众共识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总结、完善与定型,科学地将其上升到制度层面,赋予其合理引导群众实践的使命。
在群众自身层面,要坚持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的统一。内化于心即是群众要主动自觉地提高自身的理论修养,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定对中国共产党先锋模范的信仰。要相信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的有力保障,从而不断增强对它的认同,并进而深化为社会群体的普遍认同;外化于行是基于内化于心立场上的强化与践行。它要求我们在正确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自觉和积极的实践。我们要用坚定的政治立场去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学习先进与典型,明辨真善美与假丑恶,不断增强自身的价值判断能力和道德责任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认同。
四、重视相对性境遇,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未来式探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柔化”性质表征着它的流动性特点,是与涵养理念的“水流”特点一贯相符的,即它们是按照一定规律不断前进变化的。因此,我们需要对其进行积极的未来式探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现成的。马克思与恩格斯鉴于当时的时代局限性未能为我们提供一个成熟的样板,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的产物,是价值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体。这一点是绝对的。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性境遇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知与反映未必是全面而又完善的。它只是我们目前所能达到的最大共识而已,也就是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是一个“最大公约数”。许多专家学者一直诟病这“24元素”涵盖层次多,内容不够精练,不易于记忆。因此,我们需要开拓未来视野,在尊重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下,主动、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科学性为前提,有预见性地对此进行进一步的凝练,形成言简意赅、内容精练且便于记忆的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未来式探讨恰恰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自己的理论从来不故步自封,“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13]。因此,沿着马克思开辟的道路,不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未来式的探讨,同样是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认同涵养逻辑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 郭 栋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硕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注释】
[1]侯惠勤.“普世价值”与核心价值观的反渗透[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
[2]黑格尔通信百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3.
[5]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6]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
[7]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8]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9]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09.
[1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