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惠淇
【摘 要】 本文报告了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经济文化结构及其内在关系。调研对象主要包括镇政府领导及机关工作人员,采用文献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比较研究法等深入了解梁弄的红色文化传统及其现代价值,以及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一些举措。在此基础上,作者引入建设性后现代理念来整合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因素,以构建一种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模式。
【关键词】 梁弄镇 新农村 生态文明 红色文化 绿色文化
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我国新农村建设问题逐渐成为关注焦点。在这一建设过程中,如何平衡和协调传统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关键问题。这也是中国现代化中,如何整合前现代(传统)、现代(经济发展)、后现代(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具体体现。在这一问题上,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在农村现代化发展洪流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个典范。
一、梁弄的文化结构
梁弄镇位于浙东四明山陵,姚江之南。这里风景秀美、物产丰饶,有“第九洞天”的美誉。白水冲瀑布、四明湖等景观赋予梁弄以山水之灵性,依附于此的“瀑布仙茗”(绿茶)、湖鲜、笋干等丰富物产更是为梁弄增添了风味。梁弄镇是一个兼具历史底蕴、革命传统与现代发展的江南小镇。作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梁弄承载了火红的革命传统,有“浙东小延安”之称。此外,梁弄还享有“中国灯具之乡”的美誉。
(一)延续红色文化传统
素有“浙东小延安”美誉的火红梁弄一直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康样板镇”为总目标,在探寻革命史迹、承续革命精神的过程中,让这颗“浙东红星”熠熠生辉。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浙东银行以及浙东韬奋书店等革命史迹是梁弄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980年余姚县人民政府对浙东区委党委旧址重新作了修缮,并建立了纪念馆,并于1981年7月起正式对外开放。如今,浙东革命根据地已成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政府公布的首批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浙东报社旧址是《新浙东报》出版与发行的地方,浙东区党委书记兼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谭启龙很重视这项工作,并亲自主持组织“党报委员会”。《新浙东报》在宣传抗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及时传播胜利消息和英勇事迹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浙东银行是发行抗日战争时的钱币(简称抗币)的重要机构,在加强对敌经济斗争,发展根据地农工商业,稳定金融,平抑物价,奠定根据地经济基础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夯实文化的经济基础
文化发展依赖于经济基础。具有红色文化传统的梁弄在现代化中坚持走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按照“做精农业、做稳工业、做活商贸旅游业”的要求,不断推动产业的转型与升级。
1.做精农业。梁弄镇始终保持现代特色农业稳健发展的势头,以“精品、生态、安全、休闲”为导向,加快农业转型发展,打造特色小水果基地,并持续加大新品种的引进和扶持力度,以“一片一品”的块状农业为特色,形成了以横路片、横坎头片、汪巷片、湖东片为主的农业发展格局。梁弄不断创新农业发展,将“观光农业”进一步发展为“可游农业”,加大蓝莓、金丝枣等“名、特、优”新品种水果引进繁育的推广力度,不断提升果蔬产业品质,并在此基础上,完善提升精品农业观光线路建设形象。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基础上,梁弄拓展农业休闲功能,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精品农业观光点,规范专业合作组织,农业带动休闲旅游效应不断显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2.做稳工业。梁弄是著名的“灯具之乡”,“燎原灯具”、“日月灯具”、“工矿灯具”……一个个灯具企业支撑起了梁弄的经济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梁弄以“灯具制造基地”复评为契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以集群化、优质化、高端化为发展方向,推进规模企业培育。与此同时,抓好零土地技改项目和企业新产品开发,鼓励灯具、消防等行业探索多种产学研合作方式,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工业自动化,加快“机器换人”“腾笼换鸟”步伐。加强企业服务,高度关注经济形势变化,强化对主导产业、重点企业的监测预警,提高经济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3.做活商贸旅游业。数据显示,2014年梁弄三产总收入11.34亿元,同比增长14.89%,占全镇总收入的比例约为24.2%。梁弄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游、特色风情游、美丽生态游、休闲农家游”,做活商贸旅游业。红村入口标志及横坎头商贸休闲街建设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措施推动了红色旅游景区品质的提升;白水冲景区建设、四明湖环湖生态整治工程、茶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可行性研究探索等举措则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大力推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此外,休闲观光基地的建设以及农家乐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提升梁弄镇旅游接待能力的基础上,增加了村民收入,提升了梁弄镇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农家乐集聚区建设、民宿产业的培育扶持等进一步丰富了梁弄镇的旅游业态。
(三)保护绿色文化
梁弄的绿色文化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风光与生态文明建设。
1.自然风光。梁弄位于四明山脉北口与姚江平原交接处,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造就了这里旖旎的自然风光,多变的景观交织出一幅灵秀的山水画卷。白水飞瀑位于梁弄镇南4公里处的白水上,这条飞瀑集中了42条涧水,形成了落差83米的白水冲瀑布,形若白龙飞天,十分壮观;羊额古道是梁弄南通大岚的要道,古道两边竹木参天、兰草喷香、风景优美。古道东面的山涧小溪内,栖息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蝾螈,蝾螈对生存环境要求极高,只有在生态自然环境良好的地方才能生存;四明湖水库是浙东的“一颗明珠”,面积为西湖的2倍,蓄水量为西湖的13倍,年产鱼100多万斤,湖面视野开阔,中居5座小岛,如梦似画。此外,红岗劲松、第九洞天、东明山与梅福、五桂楼等都是上天赐予梁弄数不尽的自然财富。
2.生态文明建设举措。整个梁弄镇被浓厚的“绿色气息”包裹着。梁弄镇上到处可见一些生态标语:“多彩山水、美丽四明”“天然氧吧、生态梁弄”“红色梁弄、美丽乡村”“蓝天碧水创生态梁弄、鸟语花香迎四海宾朋”“生态文明人人出力、绿色梁弄人人受益”“珍爱红色家园,保护绿色环境,打造卫生文明新梁弄”“共建美丽家园、同享幸福生活”“人在画中居,能活九十九”等。在保护环境上,镇政府采取了两大举措:
第一,大小环境整治。梁弄重拳整治污染,狠抓环境保护,以生态宜居理念为核心,坚持大环境和小环境的双重宜居。大环境上不断健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加强森林防火安全和生态公益林保护,较好完成因松材线虫病死松树清理和绿化造林工作,成功实现“浙江省森林城镇”创建目标,进一步凸显精致优美城镇形象,扎实做好节能减排和高污染企业治理工作,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在招商引资环节,梁弄始终着眼大局,关注大环境上的生态容量和土地等资源的限制。
小环境上以整治畜禽养殖污染为重点。2014年共拆除畜禽养殖场所51家,完成市级考核任务的142%,有效拆除养殖场所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生态业绩十分突出。此外,梁弄镇政府加大了改善集镇面貌和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资金投入,继续实施集镇道路、路口的改造以及镇内重点路段绿化工程的改造。加快水环境治理,继续推进集镇污水收集,铺设污水管线22公里,全镇日污水收集量达2800吨。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重点做好四明湖周边工农业污染场所排查整治,促进地方和谐发展。深入推进沿溪沿岸沿路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统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人文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完善等系统工程,打造美丽梁弄休闲观光旅游线。
第二,重点保护水资源。四明湖水库是国家一级保护水源,为保护四明湖水库水质,梁弄镇禁止高污染企业的进入,并对灯具产业的生产环节进行规范和限制,牢固树立“抓生态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竞争力”的理念,着眼打造生态文明先行区。此外,梁弄镇科学编制了《梁弄镇“五水共治”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并制定出台任务及责任分解表,建立专业保洁队伍和保洁督查队伍,落实47名河长职责,健全监管体系,全镇22条河道均实现了有效监管。
二、梁弄文化整合的生长点
象征性地说,梁弄镇的文化建设呈现出“红、绿、蓝”三种特色。红色代表了梁弄火红的革命传统,绿色代表了梁弄的生态文化,蓝色代表的是梁弄的经济发展(蓝色象征海洋文明,喻指工业文明和现代化)。该镇以红色文化为亮点,绿色文化为背景,蓝色文化为支柱,创造性地将三者整合起来,并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走出一条值得借鉴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教育会议培训、特色产业发展、宜居宜游风情小城”的发展定位
梁弄镇党委书记严忠苗在中共梁弄镇第十一届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5年1月9日)指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建设‘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实现小康样板镇’为总目标,以‘弘扬主流价值观,建设幸福新梁弄’为总方向,紧紧围绕‘乐业增收、实力提升、形象改善’的总要求,立足‘教育会议培训、特色产业发展、宜居宜游风情小城’的发展定位,全力推进‘三镇’创建和‘三年’活动,加快转型、奋进赶超、勇求突破,出色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并取得较好成绩,全镇经济社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梁弄镇这一发展定位的确立就是红、绿、蓝三色文化协调整合的结果。其中,“教育会议培训”依托梁弄火红的革命文化以及四明湖优美的自然风光;“特色产业发展”依托的是梁弄的“一片一品”的特色农业以及生态环保的企业;“宜居宜游风情小镇”则主要依托梁弄的绿色文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整洁的乡镇环境吸引游客,同时,特色的产业和红色文化也是“宜居宜游”风情小镇定位的重要因素。在“2015寻找浙江十大旅游风情小镇”的评选活动中,梁弄镇名列前茅。在以经济导向为中心的城镇现代化进程中,梁弄镇不仅着力打造特色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兼顾生态宜居的核心价值导向,这对于梁弄镇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红、绿、古”多彩风情小镇的推介
梁弄是多彩之镇,以“红、绿、古”为特色的商贸旅游为梁弄经济发展助力。
梁弄主要依托镇内的“红绿资源”,全力打造“乡村田园风光采摘游、红色之旅欢乐游、四明湖度假休闲游”等精品路线。
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争做红色梁弄人”的价值观影响下,梁弄着力打造“火红梁弄”这一文化品牌。这一文化颜色是鲜明的,更是梁弄“多彩之镇”的主色调。位于梁弄镇的横坎头村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心脏,在今日是红色古镇的资源依托。浙东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及史料陈列室、浙东行政公署旧址、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政治部旧址、浙东报社旧址、浙东银行旧址、浙东韬奋书店……一处处革命旧址令梁弄之红更加鲜亮。这里不仅是全国党员干部的学习基地、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更是全国人民“红色之旅”的好去处。
“浪漫惬意,生态梁弄”“青山绿水,天然氧吧”……这便是梁弄的多彩之绿。梁弄在现有生态文化基础上,加大环境整治力度,生态文化建设再上台阶。梁弄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特色观光农业,开拓旅游资源,打造梁弄多彩之绿。
梁弄镇成功举办了樱桃节、四明湖浪漫金秋节等活动,并依托开元山庄、省委党校四明山分校等资源优势,实现全年游客突破130万人次,并逐步成为长三角新兴旅游重要节点。
梁弄不仅是一个新型现代化城镇,更是一个被浓郁文化气息包围的古韵之镇。梁弄悠久的历史、灵秀的山水和丰富的物产铸就了这片土地的文化底蕴。梁弄早在秦时就有记载,属会稽郡,以梁、冯二姓聚居而名为“梁冯”,由于街弄多,遂谐音为“梁弄”。有关梁弄的名人轶事也很多。东晋宰相谢安(320—385)早年曾寓居会稽,与高阳许询、桑门支遁游处,累违朝旨,高卧东山后不得已赴召,建不朽业绩,世有“东山再起”之语。这里还是“唐诗之路”的第二站,是诗人游踪吟咏的圣地。梁弄悠久的历史是其古韵风采的来源,也是其文化积淀的重要资源。
三、对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一)守住本土传统
美国当代环境美学学者阿诺德·伯林特说:“没有考虑到本地的建筑传统而采用外国的地区或种族设计风格的作品从不会让人觉得舒适。这就如同在缅因州的海滨村庄里建造西班牙的庄园或是瑞士山中的牧人小屋一样。”[2]尽管阿诺德·伯林特是从环境美学角度进行阐述的,但蕴含的学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城镇化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都不能随意丢掉本土传统,这就好比一个家族,后人将世代相传的祖训丢掉,这个家族便不能一脉相承地发展下去。就建设性后现代主义而言,“本土传统”是一种“前现代”文化资源,中国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吸取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避免陷入工业化进程中人与自然疏离的误区,更要传承本土的传统文化,并将其转化成发展优势,突出发展定位。横坎头村是著名的浙东红村,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领导中心,梁弄的“红色古镇”之城正是来源于此,也正是因为这独具特色的红色传统文化,让梁弄声名远扬,并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发展。可见,守住本土传统,就是守住发展底线。
(二)发展“有机经济”
每逢节假日,一些居住在城市的人往往愿意到附近乡村休闲、度假,看中的是乡村的自然风光。倘若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复制城市模板,褪去青山绿水,被高耸的“水泥盒子”遮蔽住,这不仅是城镇化进程的败笔,更是人类生存的悲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批农村人涌入城市,开始淘金生涯,并以在城市定居为荣。城市人口越聚越多,工业化发展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健康危机,幸福感有减无增。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类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批判将打开后工业时代的大门,向往农村、回归农村成为更多人的心愿。在农村发展方面,所谓“后工业时代的发展理念”,即不以经济发展为唯一目标,将重点放在人类幸福感的提升、居住环境的优化以及可持续发展上面。梁弄镇与其附近的泗门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泗门镇强调经济发展,高楼林立,仿若城市复版,但梁弄镇环境优美、生态宜居,为保护四明湖水源,放弃了提高经济指数的企业引入,换来了山明水静的乐居环境。
从全球视野看,将后工业发展理念引入新农村建设中去,是为了防止被单一经济指标冲昏头脑,建立经济、生态、人口的协同发展。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的有机哲学,在本体论意义上提出了过程的第一性。关注过程,即关注多个环节的有机配合和人的主体性,而不是仅把关注焦点放在单一的物质上。就新农村建设而言,“有机经济”不将经济指标作为唯一标准,而是在这一过程中,融合了环境治理、水源保护等因素,更关注人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的提升。
(三)提高农业审美
“农业有两项任务:一是提供人类的生存资料,其中主要为食物;二是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这两项任务仍然是经典性的,现在仍应该固守,但是,新的时代又为农业增加了两项使命:一是生态使命;二是审美使命。”[3]农业在其“经典性任务”中,并没有释放出主体的审美因素,然而,审美可以使人快乐,并乐在其中。随着工业时代向后工业时代的转型,农业的发展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即完成其“审美使命”,在完成其“经典性使命”的同时,提升审美情趣,增强农民幸福感。农业审美性又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过程具有审美性;二是劳动成果具有审美性。”在农业生产方面,梁弄突破传统农业的禁锢,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以“精品、生态、安全、休闲”为发展目标,兼具生态因素和审美因素。以横路片、横坎头片、汪巷片、湖东片为主的“片状农业”生产格局,打破传统的毫无目的性、规律性的耕作模式,发挥区域特色,并突出强调差异性,调动主体的劳作积极性和助力主体审美功能的发挥。由“观光农业”发展为“可游农业”,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劳作积极性,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组织活动,装扮农场,进而吸引游客。提高农业审美是突破传统农业的重要措施,更是建设性后现代理念的具体应用。
【作者简介】 温惠淇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5级博士研究生
浙江杭州310028
参考文献
[1]梁弄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1月13日).
[2]梁弄镇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1月8日).
[3]《弘扬主流价值观,打造老区样板镇,实现幸福美丽新梁弄建设的更大跨越》——中共梁弄镇十一届四次代表大会党代会报告(2014年1月6日).
[4]《立足追赶跨越,加快转型突破,向着建设幸福美丽的现代化梁弄奋勇前进》——中共梁弄镇十一届三次代表大会党代会报告(2013年1月5日).
[5]梁弄镇人民政府官网[EB/OL].http://www.yy.gov.cn/col/col65131/index.html.
【注释】
[1]2015年8月4日,根据浙江大学印发《浙江大学博士生必修环节社会实践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的要求,本人赴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政府宣传办挂职锻炼,并借此机会深入了解梁弄及其发展理念、措施。
[2]阿诺德·伯林特.生活在景观中[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55.
[3]大卫·格里芬.建设性后现代思想与生态美学(下卷)[M].曾繁仁,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